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双相情感障碍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以抑郁症状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软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探究软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2002-01/12,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心理科共收冶首发抑郁症患者114例,转成双相情感障碍31例。对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然情况分析及对治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软双相情感障占抑郁症病例27.2%。软双相情感障碍病例临床特征:男女性别比例相近,发病年龄偏低小于25岁,发病病程小于3个月,性格外向偏多。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易诱发躁狂症状出现,病例转成躁狂前均使用抗抑郁药物,最短时间2周。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维思通/思瑞康等)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使用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并可预防疾病复发。结论 正确认识软双相情感障碍病例的临床客观存在,在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增加症状转相危险,抗抑郁药物联合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状况。方法选择1999/2004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86例,回顾性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详细用药情况。结果18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86例中双相躁狂障碍94例,双相抑郁障碍82例,快速循环型1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2例。②双相抑郁发作时,首选抗抑郁剂治疗占95%,同时合并情感稳定剂治疗者占20%;双相躁狂发作时,首选碳酸锂治疗占84%,首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95%,首选碳酸锂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79%。结论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用药及治疗方案需要规范,应以“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3.
老年反复抑郁发作1例,因既往无典型躁狂或轻躁狂表现,人院后经治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但结合其有情感性精神障碍阳性家族史,且具有情感旺盛型气质,上级医生考虑为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住院不久即出现轻躁狂表现,确诊为双相Ⅱ型障碍,证实了当时考虑软双相抑郁的正确性。临床上双相Ⅱ型障碍的诊断不足,容易误诊为单相抑郁。对于软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需要按照双相抑郁障碍进行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治疗,慎用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4.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8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状况。方法 选择1999/2004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86例,回顾性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详细用药情况。结果 18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86例中双相躁狂障碍94例,双相抑郁障碍82例,快速循环型1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2例。②双相抑郁发作时,首选抗抑郁剂治疗占95%,同时合并情感稳定剂治疗者占20%;双相躁狂发作时,首选碳酸锂治疗占84%,首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95%,首选碳酸锂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79%。结论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用药及治疗方案需要规范,应以“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5.
总结1例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经验。具体措施为护理人员在药物及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括心理护理、康复锻炼、人性化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你,提高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依从性,恢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最终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6.
睡眠障碍与昼夜节律紊乱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出现的临床表现。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系密切。昼夜节律是控制睡眠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睡眠与情绪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因而提示睡眠问题与双相情感障碍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兹阐述双相情感障碍与睡眠障碍以及昼夜节律紊乱的联系,进一步介绍部分睡眠障碍对双相情感障碍预测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例1】男,15岁。因发作性嗜睡,心烦,乱发脾气10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嗜睡发作开始时持续5~15天,能自行缓解,后每次发作持续1~2个月。发作时除吃饭、大小便外,患者一直处于嗜睡中,曾被诊断为“脑炎、癫”。1岁时有头部外伤史,幼年发育正常,适龄上学,成绩优秀。躯体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意识清晰,表情茫然,接触被动,定向力准确,回答医生问题时不耐烦,易激惹,卧床多睡,每天睡眠大约15小时左右,问答切题,未引出幻觉、妄想及感知综合障碍。智力检查:计算力、判断力、理解力正常,记忆力下降,记不清早饭吃了什么,多卧床… 相似文献
8.
张宝忠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6):572-573
双相情感障碍(Biplar Dsorder,BPD)是精神科常见疾病,发病率约1%~8%,终生患病率1.5%~3.0%,BPD约占精神科临床情感障碍的50%.是当今全球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该病功能残疾相对较高,病程复杂,易复发,治疗难度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伴自杀行为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太康路院区)精神科收治的18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年龄(43.15±5.66)岁,年龄范围为23~55岁,对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与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有无自杀行为将患者分为有自杀行为组(n=96)和无自杀行为组(n=90),两组患者性别、婚姻状况、人际关系、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吸烟史、精神异常史、饮酒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有自杀行为组与男性无自杀行为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吸烟史、人际关系、是否为独生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有自杀行为组与男性无自杀行为组患者精神异常史、是否饮酒、家族自杀史、既往自杀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有自杀行为组与女性无自杀行为组患者婚姻状况、人际关系、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有自杀行为组与女性无自杀行为组患者年龄、吸烟史、精神异常史、饮酒史、家族自杀史、既往自杀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大、重大精神创伤、既往自杀史与双相情感障碍伴自杀行为均呈正相关。结论女性、年龄大、有重大精神创伤、有自杀家族史、既往自杀史等都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伴自杀行为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门诊双相情感障碍(BPD)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药物治疗方式。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符合DSM-IV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进行研究。结果①入组患者共203例,其中双相I型163例(80.3%),双相Ⅱ型40例(19.7%)。②最主要的治疗药物为心境稳定剂(70.4%),其次为抗精神病药物(63%)。③Ⅰ型患者使用心境稳定剂者、抗精神病药物及苯二氮类药物者多于Ⅱ型患者;Ⅱ型患者使用抗抑郁药多于Ⅰ型患者。④联合2种及以上药物治疗者占72.4%。⑤80.5%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情处于稳定状态。结论门诊双相情感障碍双相I型多于Ⅱ型,Ⅱ型更容易漏诊。目前临床门诊药物治疗方式与国内外指南推荐方案基本符合,联合用药多,多数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1]>是一种常见且易复发的严重精神疾病.对双相障碍误诊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情感宣泄结合音乐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精神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情感宣泄及音乐疗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躁狂评分量表(BMR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躁狂、抑郁状况,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服药依从性、冲动行为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缺陷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SAS、BMR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冲动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DS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情感宣泄结合音乐疗法可明显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焦虑、躁狂及抑郁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减少冲动行为发生率,减轻社会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双相情感障碍男女患者间神经阻滞剂用量的差异。发现年轻男性患者用量显著高于年轻女性;老年女性患者用量高于年轻女性。并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碳酸锂治疗的尿红细胞(RBC)水平。方法随机工作日选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碳酸锂治疗的尿标本118例,在罗氏公司生产的Miditron Junior尿半自动分析仪上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碳酸锂治疗组男、女患者尿RBC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尿RBC阳性偏高的比率在男性分别为30.3%和16.1%;在女性分别为42.3%和19.4%。结论双相情感障碍碳酸锂治疗患者尿RBC阳性水平显著偏高。 相似文献
17.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熊祖伦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92-95
双相情感障碍(Biplar Dsorder,BPD)是精神科的常见疾病,发病率约1%~8%,终生患病率1.5%~3.0%。BPD占精神科临床情感障碍约50%,是当今全球主要精神卫生问题。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躁狂和抑郁以及混合发作,可伴有焦虑、冲动、物质滥用,自杀率约15%。该病功能残疾相对较高,病程复杂,易复发,治疗难度大。由于BPD极易被误诊和不恰当的治疗,因此对其未能获得满意的识别率和及时有效的治疗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鉴于上述情况作者对BPD的临床治疗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双相情感障碍(BPD)是一种具有较高复发性、自虐与自杀率的重型精神类疾病,患者临床病症主要体现在躁狂与抑郁两种极端相,且两种病症反复间断交替发作或是循环发作,其已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BPD致病原因当前尚无定论,临床对其诊断主要是借助患者病症反映,这就导致诊断时具有较高的误诊率与漏诊率.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报告中显示借...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都存在某些认知功能障碍,由于临床症状的重叠,这两类患者的鉴别较困难。本研究对两类疾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比较,探讨认知功能对临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0例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2例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7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状态)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者行相关认知心理试验(COGLAB)。[结果]COGLAB区别阴性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正确率达到了73.5%,其中分类测验、持续操作测验和倒行掩蔽测验判别作用最大。[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提示.阴性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作业反应的特征不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持续操作测验、倒行掩蔽测验对于临床上鉴别某些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江涌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3):280-281
奥氮平(Olanzapine,商品名:再普乐,Zyprexa)是噻酚苯二氮革类衍生物,由氯氮平的分子结构改造发展而来,药理作用和氯氮平十分相似,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和相对轻微的抗胆碱能作用。于1997年经美国FDA批准上市,1999年4月引入我国。其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在精神科临床已被广泛的认识,是20世纪90年代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代表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