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关系,进一步了解NAFLD患者SIBO的发生率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肝纤维化水平的影响,评价其在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2~8月本院经B超及病史诊断为NAFLD患者32例,行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HBT)检测,根据LHBT结果将32例NAFLD患者分为SIBO阳性组和SIBO阴性组。对两组IETM、TNF-α、肝纤维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IETM、TNF-α在SIBO阳性组和SIBO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IBO阳性组TNF-α、肝纤维化指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两者均与IETM呈正相关。结论 SIBO和内毒素血症等机制促进NAFL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的水平的影响,评价其在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经B超及病史诊断为NAFLD患者32例,应用乳果糖H2呼气试验(Lactulose hydrogen breath test,LHBT)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根据检测结果,分为SIBO阳性组和SIBO阴性组。对两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进行检测。结果 1 IETM、hs-CRP、TNF-α在SIBO阳性组和SIBO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在SIBO阳性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二者均与IETM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内毒素血症等机制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腑逐瘀辅治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炎性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联用通腑逐瘀法进行治疗,对照组联用常规治疗,4周为一疗程。应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内毒素、TNF-α和IL-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浆内毒素及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IL-2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腑逐瘀辅治法可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水平,升高IL-2水平,改善患者内毒素血症,减轻肝脏炎性反应及纤维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胆总管阻塞小鼠肝脏CD14表达的变化及其影响。方法应用小鼠胆总管阻塞模型,观察胆总管阻塞7、14、28d后血浆内毒素水平(LPS)、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肝脏CD14表达。结果胆总管阻塞7、14、28d后小鼠出现明显的肝损害,表现为ALT、AST、LPS水平、肝组织TNF-α的增高,肝组织CD14表达水平随着阻塞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胆道阻塞后小鼠发生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及肝损害,肝组织CD1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疗效及肝功能变化。方法 76例肝硬化患者行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选择GHBT阳性的肝硬化患者予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治疗12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白细胞介素2(IL-2)、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经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与IL-2、IL-6、TNF-α的关系,观察肝功能变化。结果 76例肝硬化患者中,22例患者GHBT为阳性(28.9%)。肝硬化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分别为(0.735±0.214)EU/L、(0.384±0.227)EU/L(P<0.05);IL-2分别为(19.57±4.40)ng/L、(9.61±6.28)ng/L;IL-6分别为(94.37±26.12)ng/L、(52.83±27.95)ng/L;TNF-α分别为(43.15±16.27)ng/L、(26.41±17.67)ng/L(均P<0.05);肝硬化GHBT阳性患者血浆内毒素与IL-2、IL-6、TNF-α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0.846、0.827,均P<0.001。应用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后,血浆内毒素与IL-2、IL-6、TNF-α水平降低,肝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肝硬化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血浆内毒素、IL-2、IL-6、TNF-α水平均升高,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与IL-2、IL-6、TNF-α水平升高呈直线正相关。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及改善肝功能有显著疗效,并延缓肝功能衰竭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为应用于肝硬化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腑逐瘀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炎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及TNF-α较治疗前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组表明通腑逐瘀法在降低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及TNF-α,升高IL-2方面疗效与乳果糖口服液相当,提示该法有一定的降低血浆内毒素及TNF-α水平,升高IL-2水平的作用,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毒素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在慢重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基质显色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24例慢重肝患者血浆中LPS和LBP的水平,并以10例献血员和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慢重肝患者在早期、中期、晚期,其血浆中LPS和LBP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慢乙肝患者及献血员;慢重肝死亡者其LPS和LBP的水平也显著高于存活者.结论慢重肝患者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时,血清中LBP的水平,可显著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在内毒素浓度较低时,仍可诱导Kupffer细胞释放TNF-α,从而加剧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促肠动力药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价值。方法肝硬化分为促肠动力药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采血测内毒素水平。52例老年肝硬化患者分成促肠动力药组(A组)、乳果糖组(B组)和对照组(C组),疗程2周,治疗前后分别抽血测内毒素。结果治疗前两组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无差别(P>0.05),高于正常患者(P<0.01)经促肠动力药物治疗后内毒素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肝硬化患者内毒素水平在A、B组均有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两次血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促肠动力药能降低老年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提示其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过程中内毒素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以四氯化碳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2周组、4周组、6周组、8周组;模型形成时经大鼠腹主动脉采血,产色基质偶氮法鲎试剂定量测定血浆内毒素,取肝左叶行天狼猩红胶原染色评价肝纤维化程度,Western-blot检测CTGF在肝脏的表达.结果: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第2周血浆内毒素含量即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CTGF的含量第4周明显升高(P<0.05),之后两者均渐进性升高且呈显著正相关(r=0.918,P<0.01).结论:在四氯化碳制作的实验性肝纤维化过程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能是导致肝脏CTGF高表达进而促进肝纤维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药双利肝在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双利肝在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饮用TAA(0.03%)4个月复制肝硬化动物模型,从第4个月始加用中药双利肝合剂灌胃,进行内毒素水平、肿瘤坏死因子(TNF)-琢、内皮素(ET)-1及一氧化氮(NO)的检测,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用中药双利肝治疗后,内毒素水平、TNF-琢、ET-1及NO均有明显下降;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显著减少。结论中药双利肝通过抑制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细胞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肝星状细胞(HSC)激活,从而间接抑制肝纤维增生。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与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1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56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同时检测其血清内毒素(ET)及肝纤维化标志物(HA、LN、IVC和P Ⅲ NP)水平,对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穿刺活检判断其病理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把血清内毒素及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与肝活检病理分级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ETM)的发生率随肝脏病变的加重而升高.血清内毒素、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与肝活检病理分级分期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血清内毒素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可作为肝脏病理损害的判断指标之一,内毒素血症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小华 《中国药房》2011,(17):1560-1561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慢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肝保护作用及内毒素(Lps)刺激引起肝脏枯否细胞(KCs)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取小鼠36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模型组(高脂饮食)、药物组(高脂饮食,0.5%白藜芦醇10mL·kg-1)、阳性对照组(高脂饮食,联苯双酯150mg·kg-1),每隔1日灌胃给药1次,10周后每组抽取7只小鼠,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离培养肝脏KCs,检测在Lps刺激下KCs上清液中IL-6、IL-10、TNF-α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浆中ALT、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IL-10、TNF-α无明显变化;小鼠肝脏KCs上清液中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降低KCs对促炎因子(IL-6、TNF-α)的表达,提高KCs对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来实现其肝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是两种重要的初始炎性细胞因子,能够促进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和发展。而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lra)和白介素-10(IL-10)是两种抗炎细胞因子,能对抗前两种因子的作用。氯丙嗪是一种吩噻嗪类衍生物,动物实验表明它能够减少血浆中TNF-α和IL-1β水平,增加IL-10水平,并且对内毒素血症鼠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氯丙嗪对调节人类上述几种因子有无作用,探索其临床实用价值。试验方法:(1)健康志愿者18人,随机分为3组,即氯丙嗪组、地塞米松组、安慰剂组,于用药前后采血。血标本一组立即离心…  相似文献   

14.
创伤应激性肝损害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后发生应激性肝脏损害(HSI)的机制及与肠黏膜屏障损伤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对2008-01~2009-05收治的72例各类创伤后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测定肝血清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和血浆内毒素(脂多糖,LPS)水平,观察创伤后发生应激性肝损害和上述指标改变的关系。结果创伤后发生应激性肝损害者血清SOD和GSH-PX明显降低、LPS和MDA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创伤早期即出现肝脏和肠黏膜上皮的应激性损伤,创伤后应激性肝损害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氧化应激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张平  焦运  李玉芳  陈虹 《江苏医药》2013,39(5):509-510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实验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中的作用.方法 80只大鼠均分为4组:对照组为正常大鼠+脂多糖(LPS);其余3组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后,TAA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TAA+LPS组注射LPS,HM组注射氯化高铁血红素+LPS.造模后检测AST和AL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血浆中ALT和AS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HM组>TAA+ LPS组>TAA组.结论 HO-1通过其氧化损伤和促纤维化,促进大鼠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时肝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方法 经肝穿刺活检证实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60例、肝硬化患者75例。肝纤维化患者分S14例、S28例、S320例、S428例、G1 6例、G210例、G320例、G424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A级28例、B级39例、C级8例。对照组为20例健康人。所有患者肝穿刺活检的同时,取血清测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LPS)。结果 TNF-α随肝炎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具等级相关r分别为0.623(P〈0.05)、0.649(P〈0.01),NO等级相关性r=0.328(P〉0.05),LPS在肝纤维化阶段尚无明显增高,只是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C级时才显著升高。结论 LPS早期未参与肝病的慢性损伤,在肝硬化时与肝功能损害互为因果;TNF-α在慢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NO早期未参与肝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严重受损常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内毒素(LPS)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使其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进一步介导肝细胞的损害[1].作者等应用生大黄治疗2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并动态观察LPS、TNF-α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内毒素性休克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内毒素性休克组(8只)和苦参素治疗组(8只),内毒素性休克组和苦参素治疗组从股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5 mg/kg)建立内毒素性休克模型,造模15 min后,苦参素治疗组自股静脉输注苦参素注射液,观察其对平均动脉压(MAP)影响,实验结束后取材测定血浆中反映肾功能指标的尿素(Urea)、肌酐(Cr)含量,及肾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白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苦参素治疗可防止内毒素性休克大鼠MAP的进行性下降;内毒素性休克组大鼠血浆Urea、Cr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肾组织内IL-6、IL-10和TNF-α明显上升,苦参素治疗组大鼠血浆Urea、Cr含量显著低于内毒素性休克组,肾组织内IL-6和TNF-α显著下降。结论苦参素可对内毒素性休克后的肾功能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内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早期肠内营养(EN)对休克患者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作用及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 休克67例随机分为早期EN组和肠外营养(TPN)组,检测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前、治疗后1、3、5 d血浆中内毒素与TNF-α水平;统计两组SIRS的持续时间与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氯(NO)是一种内源性血管舒张剂、炎症介质、血小扳聚集抵制因子和神经递质,它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中起了重要作用。NO产生受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内毒素通过诱导肝细胞释放NO。本实验采用抑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药物丽珠肠乐口服,结果表明:服用丽珠肠乐一个疗程后,血浆NO水平显著下降(P<0.01),白蛋白合成增多,门脉压力下降,肝功能显著改善,有利于腹水消退,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