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成年SD大鼠27只,摸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组和生理盐水(NS)组。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于梨状肌下缘0.5cm处锐性切断,硅胶管套接神经,将CNTF和生理盐水(NS)分别加入管中。于术后3,6,12,24d取L4-6脊髓作TUNEL标记检测,切片作苏木精-伊红染色计算脊髓内神经元的数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NTF组的神经元数目有明显的改善,其脊髓运动神经元计数3,6,12,24d分别为(83.3&;#177;1.2)%,(85.1&;#177;1.3)%,(85.6&;#177;1.2)%,(82.4&;#177;1.5)%(P&;lt;0.05,t=0.328),TUNEL标记运动神经元个数3,6,12,24d分别为(3.1&;#177;1.2)%,(8.8&;#177;1.5)%,(5.6&;#177;1.1)%,(4.5&;#177;1.7)%(P&;lt;0.05,t=0.614)。结论:CNTF通过抑制运动神经元的凋亡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mtmphic factor,CNT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桥接再生影响。方法:选用30只大鼠分5组,每组6只,切除左侧坐骨神经6mm,用硅胶管10mm桥接坐骨神经的两个断端。其中治疗组CNTF一次给药量分别为500,300,100,50ng,对照组给生理盐水5μL。术后1个月活杀动物,观察坐骨神经近、远心端,新生神经纤维,脊髓,运动终板的变化。结果:电镜结果显示300和500ng治疗组,新生雪旺细胞及神经纤维较多。单个雪旺细胞内夹有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均匀。其他各组有少许髓鞘样结构。新生神经纤维细小。光镜观察发现:300,500ng治疗组新生神经纤维较成熟,排列整齐。对照组新生的坐骨神经细小,远端有变性改变。结论:CNTF对坐骨神经损伤有促进再生作用,用量最好是300~500ng。  相似文献   

3.
背景: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有防治作用,但是否可以应用CNTF基因转染方法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尚不清楚。目的:探索一次性电穿孔介导CNTF转染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疗效。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动物房完成,雄性SD大鼠36只,年龄两三个月,体质量250-300g,由上海中科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制备36只大鼠右下肢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随机平均分成失神经对照组,CNTF基因转染组。两组于术后2,4,8周分别取6只大鼠进行实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术后2,4,8周肌湿重维持率、肌细胞截面积、肌肉蛋白含量、胶原纤维与肌细胞面积比和细胞凋亡数。结果:2周和4周CNTF基因转染组的肌湿重维持率、肌细胞截面积和肌肉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失神经对照组(P&;lt;0.05),而胶原纤维与肌细胞面积比和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失神经对照组(P&;lt;0.05)。8周后,两组间各参数无明显区别(P&;gt;0.05)。结论:一次性电穿孔介导CNTF基因转染可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4周。  相似文献   

4.
大鼠视网膜和视神经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巍  叶剑  陈春林  邹倩  许建涛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80-181,i008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保护视网膜和视神经损伤神经元的作用,与CNTF mRNA在成年大鼠正常视神经和视网膜表达定位的相关性。方法:取8只正常成年SD大鼠的眼球和视神经,行冷冻切片。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对组织切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CNTF mRNA在视网膜和视神经的表达定位。结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正常视网膜组织,CNTF mRNA阳性表达信号位于内核层。在正常视神经中,CNTF mRNA阳性细胞沿其长轴呈串珠状排列。结论:正常成年大鼠视网膜组织,CNTF mRNA阳性表达位于内核层;视神经中,CNTF mRNA广泛表达。这种分布特点可能与CNTF能够促进损伤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和轴突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56只,行左侧坐骨神经切断外膜缝合。电针组每天穴位电针20min,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7,14,21和28d测定脊髓前角CNTF阳性神经元计数、神经元平均积分光密度及4周时损伤神经电生理。结果: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脊髓前角CNTF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电针组损伤侧脊髓前角内CNTF阳性神经元数量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lt;0.05),14d时电针组伤侧脊髓前角内CNTF阳性神经元数量为(53&;#177;11)个,模型组为(29&;#177;9)个。同时模型组神经元内CNTF阳性神经元平均积分光密度在各时间点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在14d最低为273.2&;#177;33.7。而电针组CNTF在各个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lt;0.05);28d康复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模型组(P&;lt;0.01)。结论:电针可提高损伤神经神经元内源性CNTF水平,减少神经元变性、死亡,促进神经电生理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心肌梗死后的表达是否具有动态过程,及其在迷走神经重构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3-08/2004-0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56只,分为心肌梗死后3,7,30 d取材的3个心肌梗死组及相应时间点取材的3个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将大鼠麻醉后,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环绕左冠状动脉主干标志处结扎冠状动脉.假手术组为穿线后不结扎冠状动脉.②从各组大鼠梗死中心、梗死周边、室间隔和右室取材,通过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抗囊状乙酰胆碱转运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迷走神经支配,并通过图像分析测定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阳性染色密度及迷走神经支配密度.③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与迷走神经支配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术后41只大鼠存活.心肌梗死后3,7,30 d组分别为7和8及8只,其余18只大鼠为各假手术组(各组均为6只).①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假手术组中未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心肌梗死后7和30 d组梗死周边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 d组(t=2.986,3.025,P<0.01);心肌梗死后30 d组室间隔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d组(t=3.126,P<0.01).②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中未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仅在心肌梗后30 d组的梗死周边和室间隔心肌中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9.54&;#177;2.36)%,(11.25&;#177;4.60)%].③心肌中迷走神经支配密度:心肌梗死组中梗死中心区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为0.心肌梗死后30 d组梗死周边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和7 d组及相应假手术组(t=2.452~3.186,P<0.05~0.01).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和右心室7和30 d组明显高于相应假手术组(t=2.327~3.467,P<0.05~0.01);心肌梗死后30 d组室间隔和右心室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和7 d组(t=2.506~3.332,P<0.05~0.01).④相关性:心肌梗死后7 d组梗死周边心肌细胞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迷走神经支配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5),心肌梗死后30 d组室间隔心肌细胞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迷走神经支配也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5).结论: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能主要在心肌梗死等病理状态下发挥一定的作用.②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在心肌局部发挥其神经营养作用进而参与心肌梗死后的神经重构及神经内分泌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7.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雪旺氏细胞与周围神经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雪旺氏细胞(Schwann cells,SCs)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IF)在周围神经(peripheral nerve,PN)再生中有重要作用。SCs可通过促进基底膜产生细胞外基质、增加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合成,、产生神经细胞营养因子及体,为轴突再生提供有利的微环境,促进PN再生和功能恢复。CNIF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促进各种神经元的存活,对运动神经元有特别的保护作用,有助于提高轴突再生的的可能性,CNIF能抑制运动神经轴突变性坏死、促进轴突发芽、提高轴突生长速度、阻止或减少肌肉萎缩,外源性给予CNIF可促进PN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移植肌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3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取SD大鼠3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各18只。两组均切除2个后肢腓总神经各1.5cm,将腓骨长肌远端切断并切除肌膜后植入同侧腓肠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从手术当天开始向每单后肢移植肌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0.05μg/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5mL,共7d。通过术后不同时间的组织学、神经髓鞘、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神经生长因子抗体、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检测及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组织学及神经髓鞘及神经纤维染色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的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病变等多方面较对照组轻。90d时恢复较对照组好。电镜观察见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无论在肌细胞形态,核仁清晰度,染色质丰富方面均较同期对照组好,可见多处神经再生。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结果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较对照组有更多的运动终板。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染色显示神经生长因子组较对照组强度更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染色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较对照组强度更大。结论:外源性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移植肌神经再支配有促进作用,对失神经肌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干细胞异体移植时神经细胞的低存活率成为异体细胞移植失败的主要诱因.核因子kB是细胞信号传导的主要转录因子之一,参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目的: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丹参注射液联合诱导肌源性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情况,以及分化过程中核因子kB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基因水平实验,于2008-03/05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学实验室完成.材料:新生7 d龄SD乳鼠10只,由辽宁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为Sigma公司产品,丹参注射液购自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鼠肌源性干细胞,差速贴壁法和酶消化法纯化后接种于6孔板内.诱导组用含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DMEM预诱导24 h,更换培养液,洗涤3次,再加入含丹参注射液的无血清DMEM诱导5 h;对照组使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处理.主要观察指标: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神经丝蛋白、核因子kB抑制蛋白的表达.结果:诱导前肌源性干细胞未见神经丝蛋白表达,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神经丝蛋白呈阳性表达.凝胶电泳及Westem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诱导前比较,诱导后对照组核因子kB抑制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诱导组核因子kB抑制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丹参注射液可联合诱导肌源性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核因子kB的活化被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探讨2种因子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3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分别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①各组在切除腓总神经后,将腓骨长肌远端切断并切除肌膜后植入同侧腓肠肌。从手术当天开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每天向移植肌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0.05μg/每后肢,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射神经生长因子0.5μg/每后肢,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共7d。②术后30和60及90d取移植肌,通过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运动终板。③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移植体肌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观察染色强度以反映神经再生情况。④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肌细胞形态,核仁、染色质、糖原颗粒、z线结构及神经纤维及髓鞘情况以反映失神经肌肉受损程度。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神经纤维及髓鞘变化以反映失神经肌肉受损程度及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大鼠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在术后30和60及90d时的肌细胞形态,核仁清晰度,可见染色质丰富程度方面优于同期对照组,并且糖原颗粒多,z线更清晰。神经再生更明显。②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有更多的运动终板。③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抗体染色强度大于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相比,神经生长因子组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更明显。结论:①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自体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的神经再生和减轻失神经肌肉的损害。②上述2种因子均可促进移植肌神经再生,神经生长因子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1.
背景: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眼部给药非常困难且药物生物利用度较低,需要长期连续给药,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将其包封在选择性透过膜中形成微囊,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释放囊内的生物活性物质或活体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分子和小分子代谢产物。目的:制备具有特殊结构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囊。方法:将聚醚砜中空纤维膜的一端用医用胶紫外光固化封口,再将睫状神经因子从另一端注入聚醚砜微囊中,并用医用胶紫外光固化封口,制得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囊。将缓释微囊浸提液与小鼠成纤维细胞 L929共培养,考察微囊的细胞毒性;将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与缓释微囊共培养,考察细胞在缓释微囊表面的黏附性;将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囊浸泡在生理盐水中考察其降解性;同时考察在聚醚砜中空纤维囊中免疫球蛋白IgG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与结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囊的内径约为398μm,壁厚约为145μm,囊壁的外层由疏松大孔构成,内层呈现许多微小的囊孔,孔径约10 nm,在生理盐水中4个月基本无降解,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聚醚砜中空纤维囊对蛋白的释放具有选择透过性,能选择性释放睫状神经因子,有效阻隔球状抗体IgG。同时,缓释微囊改善了以往给药体系的突释行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只在中间阶段呈现较小程度的突释,然后呈现平稳释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切断不同鼠龄坐骨神经复制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神经损伤局部应用CNTF,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变性、死亡程度的变化。结果CNTF处理组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变性程度、神经元存活数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这一结果在乳鼠组表现得更为突出。结论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可以引起脊髓运动神经元变性、死亡,CNTF对这一病理过程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吡咯喹啉醌对NMDA诱发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吡咯喹啉醌(PQQ)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发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毒性剂量的NMDA诱致海马神经元损伤,预加PQQ,镜下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的死亡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结果体外培养8d的海马神经用0.1mmol/LNMDA处理后,细胞内Ca^2+快速增加,细胞以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死亡,细胞的存活率降低;预先给予PQQ可明显减少细胞内Ca^2+的增加,减少细胞死亡。结论PQQ对NMDA诱发的海马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与健侧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复组及正常组,分别经过康复训练后,采用细胞贴附式记录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的单通道电流。结果:康复训练组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以35pS通道短开放为主,20pS短开放和长开放通道以及35pS短开放时间和概率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意义,无正常组出现的35pS长通道;模型组以20pS通道开放为主,20pS短开放和长开放两个时间常数明显短于康复组同类通道,35pS通道短开放时间常数和开放概率也低于康复组,无35pS长开放通道。结论: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是通过健侧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特性的改变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MM细胞诱导的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及ELISA法检测MM细胞系KM3、RPMI8226细胞BDNF的表达及分泌。采用MTT法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作用;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HUVEC迁移的影响;采用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HUVEC分化的影响。结果KM3、RPMI8226细胞不仅表达BDNF mRNA,也表达和分泌BDNF蛋白,BDNF的基础分泌水平在其生物学作用范围内。KM3、RPMI8226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可明显促进HUVEC增殖,含50.0%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和完全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数分别为对照组的(1.85±0.23)倍和(2.16±0.29)倍(P<0.05),抗人类BDNF中和抗体可部分抑制其促增殖活性;含50.0%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迁移指数为1.85±0.23,完全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迁移指数为2.16±0.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并可明显促进基质胶中网状毛细血管形成(P<0.01),抗BDNF中和抗体可明显抑制其作用。结论MM细胞表达和分泌BDNF,BDNF可能参与MM细胞诱导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壳聚糖类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对药物的缓释作用,作为支架材料近年来在组织损伤修复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季铵盐壳聚糖温敏凝胶支架上生长、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行性,为治疗神经系统损伤寻找理想的组织工程材料。 方法:季铵盐壳聚糖与β-甘油磷酸钠复合制成温敏凝胶,扫描电镜观察凝胶的三维结构,MTT法评价凝胶浸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将牛血清白蛋白加载于凝胶支架,紫外光谱吸收法分析凝胶支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缓释效果。接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凝胶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在支架缓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分化情况,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季铵盐化壳聚糖与甘油磷酸钠复合所得凝胶支架,其多孔性特点明显,有温敏特性,对蛋白的缓释效果良好,承载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其增殖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凝胶支架缓释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神经样细胞形态,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神经元烯醇化酶。说明季铵盐壳聚糖温敏凝胶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缓释效果良好,其凝胶支架具有多孔径、良好生物相容性特点,可承载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和向神经元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是一种促进细胞凋亡的半胱氨酸蛋白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保护损伤后多种神经元特别是运动神经元,减少神经细胞损伤的发生.目的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在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年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规律和调控特点.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大坪医院超声科、第五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0-04/2001-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Wistar大鼠,体质量30~100 g的幼年大鼠(鼠龄20 d)、200~350 g的成年大鼠(鼠龄4个月)、400~800 g的老年大鼠(鼠龄18~24个月)各270只,雌雄不限,共810只.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各年龄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8)、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n=126)和生理盐水组(n=126),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组分为术后1 d、3 d、1周、2周、4周、8周、12周组.[2]动物模型制作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组切除2mm右侧坐骨神经,用硅胶管连接近、远侧神经残端制作神经再生小室,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再生小室内注入25 mg/L重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15 μL,生理盐水组再生小室内注入生理盐水15μL.[3]待测标本的制作及检测分别取各组动物6只,取脊髓L3-5节段,进行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主要观察指标[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各组大鼠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2]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分布与表达强度变化.[3]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变化.结果81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损伤后各年龄组生理盐水组伤侧神经元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染色表达增强,伤后2周、4周明显增多、增强,8周、12周较少神经元表达阳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损伤后各年龄组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增强,伤后2周、4周最为明显.[2]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分布与表达强度变化各年龄正常组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同龄正常组及对侧未伤侧比较,各年龄组生理盐水组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损伤后1周、2周、4周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幼年于损伤后1周、2周、4周,成年于2周、4周,老年于4周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减弱,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各组对侧未伤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变化幼年、成年、老年生理盐水组伤侧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升高,各时相点幼年大鼠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高于老年组及成年组(P<0.05~0.01),幼年、成年、老年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损伤后生理盐水组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对侧未伤侧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除幼年伤后12周较正常组低外(P<0.05),其余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鼠龄大鼠脊髓组织中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及活性增高,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减少脊髓神经元中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及活性,起保护脊髓神经细胞的作用,其作用在幼年组、成年组及老年组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8.
李陶  王禾  卓豫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7):166-169
背景: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是一种促进细胞凋亡的半胱氨酸蛋白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保护损伤后多种神经元特别是运动神经元,减少神经细胞损伤的发生。目的: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在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年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规律和调控特点。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大坪医院超声科、第五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0-04/2001—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Wistar大鼠,体质量30~100g的幼年大鼠(鼠龄20d)、200—350g的成年大鼠(鼠龄4个月)、400-800g的老年大鼠(鼠龄18-24个月)各270只,雌雄不限,共810只。方法:①实验动物分组:各年龄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8)、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n=126)和生理盐水组(n=126),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组分为术后1d、3d、1周、2周、4周、8周、12周组。②动物模型制作: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组切除2mm右侧坐骨神经,用硅胶管连接近、远侧神经残端制作神经再生小室,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再生小室内注入25mg/L重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15μL,生理盐水组再生小室内注入生理盐水15μL。③待测标本的制作及检测:分别取各组动物6只,取脊髓L3-5节段,进行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各组大鼠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②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分布与表达强度变化。③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变化。结果:81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损伤后各年龄组生理盐水组伤侧神经元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染色表达增强,伤后2周、4周明显增多、增强,8周、12周较少神经元表达阳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损伤后各年龄组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增强,伤后2周、4周最为明显。②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分布与表达强度变化:各年龄正常组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同龄正常组及对侧未伤侧比较,各年龄组生理盐水组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损伤后1周、2周、4周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幼年于损伤后1周、2周、4周,成年于2周、4周,老年于4周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减弱,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各组对侧未伤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变化:幼年、成年、老年生理盐水组伤侧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升高,各时相点幼年大鼠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高于老年组及成年组(P〈0.05~0.01),幼年、成年、老年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损伤后生理盐水组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对侧未伤侧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除幼年伤后12周较正常组低外(P〈0.05),其余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鼠龄大鼠脊髓组织中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及活性增高,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减少脊髓神经元中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及活性,起保护脊髓神经细胞的作用,其作用在幼年组、成年组及老年组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面神经逆行轴突转运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针刺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机制。方法同龄成年健康的新西兰兔18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8~2.8kg。均在30mg/L的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下,分离暴露面神经上颊支,在手术放大镜下切断神经,用硅胶管将两断端嵌入并缝合固定,形成再生室。术后动物根据体重和雌雄,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只,每组的90只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小组,每小组各30只。分别接受125I-BDNF,125I-NT-3或125I-NT-4再生室内注射,10μl/只。针刺组于术后2和26h各接受1次治疗,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24,48h摘取含面神经核的脑干检测,两组对照。结果对照组脑干中125I-BDNF,125I-NT-3或125I-NT-4的γ计数在12和24h达到峰值,分别为犤(1413±1),(1348±4)〗,犤(1352±3),(1286±3)〗犤(806±2),(1137±2)〗,48h又明显降低,分别为(594±1),(624±2),(354±2),不同时段波动很大。而针刺组脑干的125I-BDNF,125I-NT-3,125I-NT-4γ计数在各个时段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针刺可促进面神经神经营养因子逆行轴突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