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23例8~40周胎儿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发生过程,结果如下:①胚胎8周钩突呈双峰状软组织隆起,位于下鼻甲外上方;②胚胎12周中鼻道外侧壁的鼻囊软骨增生,形成原始筛泡。钩突与筛泡之间的鼻囊软骨向外下方向伸展,为筛漏斗和上颌窦的雏形;③筛泡是前组和中组筛窦的起始部位;④中鼻甲气化可能是筛迷路发育的正常现象;⑤先天性鼻中隔偏曲是窦口鼻道复合体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8—40周胎儿窦口鼻道复合体发生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观察23例8-40周胎儿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发生过程,结果如下:(1)胚胎8周钩突呈双峰状软组织隆起,位于下鼻甲外上方;(2)胚胎12周中鼻道外侧壁的鼻囊软骨增生,形成原始筛泡,钩突与筛泡之间的鼻囊软骨向外下方向伸展,为筛漏斗和上颌窦的雏形;(3)筛泡是前组和中组筛窦的超始部位;(4)中鼻甲气化可能是筛迷路发育的正常现象;(5)先天性鼻中隔偏曲是窦口鼻道复合体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鼻科学     
9500188一40周脸儿奥D扭道泛合体发生攀观案/王荣光…/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一1994,29(3)一131~1 33 观察23例8~40周胎儿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发生过程,结果如下:①胚胎8周钩突呈双峰状软组织隆起,位于下鼻甲外上方;②胚胎始周中鼻道外侧壁的鼻囊软骨增生,形成原始筛泡。钩突与原始筛泡之间的鼻囊软骨向外下方向伸展,为筛撮斗和上颇窦的雏形,⑧筛泡是前组和中组筛窦的起始部位多④中鼻甲气化可能是筛迷路发育的正常现象;⑤先天性鼻中隔偏曲是窦口鼻道复合体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图6参7(原提要)舫0019小儿耳腔的年幼解创学研究/于光生…/蚌埠医学…  相似文献   

4.
经鼻填充鼻中隔软骨修复眶内侧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填充鼻中隔软骨,修复眶内侧壁骨折,经鼻做眼部手术的可能性。方法:选取眶内侧壁骨折患者11例(11眼),术前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眼球内陷、复视、视力减退症状,行眼眶CT诊有眶内容物疝入筛窦并伴积液,其中6例内直肌肿胀。手术开始在内镜直视指引下,经鼻腔开放筛窦,摘除筛房,暴露骨折的纸板,将疝入物回纳眶内,鼻中隔软骨覆盖骨折区。结果:患者手术后全部治愈。双眼突出度相差≤1mm,平均0.11mm。视力较术前不改变或者略有改善。鼻内镜检查见筛窦术腔上皮化,填充的鼻中隔软骨无移动,无感染及排斥现象。结论:经鼻填充鼻中隔软骨修复眶内侧壁骨折方法简便,成功率高。自体鼻中隔软骨无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治疗涉及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累及上颌窦的良性病变病例,鼻内镜直视下先从下鼻甲前缘行鼻腔外侧壁切开,解剖出鼻泪管后形成鼻泪管-下鼻甲瓣,彻底清除上颌窦病灶,并处理鼻腔及其他鼻窦等病变,最后复位鼻泪管-下鼻甲黏膜瓣,必要时行下鼻道开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排除恶性肿瘤。随访6个月至2年,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病变无复发,均无面颊部麻木、溢泪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腔内外侧壁切开并保留鼻泪管和下鼻甲,有利于整个上颌窦腔病变彻底清除和方便处理累及翼腭窝颞下窝病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上颌窦手术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报告经鼻完成鼻腔外侧壁切开并保留鼻泪管和下鼻甲,进入上颌窦的新方法及临床初步应用结果,并就手术方法和适应证进行探讨。方法12例住院手术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42-68岁。术前或术中组织病理学确诊为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鼻息肉2例,复发性上颌骨囊肿1例,上颌窦根治术后囊肿1例。2例肿瘤患者因随访少于12个月不计入疗效评定。所有患者术前接受鼻内镜及鼻窦CT扫描检查。6例肿瘤患者同期行鼻窦MRI检查。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方法为在下鼻甲头端鼻腔外侧壁切开,解剖出鼻泪管后形成鼻泪管-下鼻甲瓣,内移后形成上颌窦入路,在鼻内镜直视下完成窦内病灶清除。术终复位下鼻甲和鼻泪管并完成下鼻道开窗。结果10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6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肿瘤Krouse分期均为13。术中见肿瘤起源于上颌窦,各壁均受累,前、内壁明显。2例鼻息肉累及上颌窦各壁。术后随访7~60个月,平均22个月,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1例术后6个月下鼻道上颌窦开窗口局部复发,局部清创后无复发。10例术后无溢泪等并发症。结论经鼻腔外侧壁切开并保留鼻泪管和下鼻甲进入上颌窦,为彻底切除上颌窦病灶及经上颌窦进入眶底和翼腭窝等提供一新的微创入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彻底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方法治疗临床及病理确诊为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其中10例有1~2次前期经鼻或经上颌窦前壁(Caldwell-LUC 术式)的手术史.经前鼻孔镜,鼻内窥镜检查和CT检查,见肿瘤侵及鼻腔、中鼻甲、中鼻道、上颌窦、筛窦26例;侵及鼻腔、筛窦、上颌窦、蝶窦5例.31例在鼻窦镜下行鼻腔、中鼻甲、筛窦、蝶窦肿瘤切除术,用柯-陆氏术式清理上颌窦肿瘤及残余鼻腔外侧壁肿瘤组织.随访1年至1年6个月.结果31例中2例复发,复发率6.43%,复发2例,经再次手术,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对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侵及鼻腔鼻窦,尤其是上颌窦同时受侵者,应用鼻内窥镜加柯-陆氏术式辅以电刀或微波处理创面,鸦蛋子油纱条填塞术腔,可减少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9岁.因渐进性鼻塞、流脓涕2年,于2000年3月21日收住院.患者2年前双侧鼻塞,流黄脓涕,逐渐加重.半年前嗅觉减退,伴头昏、头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检查见双侧中鼻道有乳白色新生物,表面光滑,柔软.中鼻道及鼻底有脓性分泌物,鼻咽部未见异常.鼻窦冠状位CT示双侧鼻腔软组织影充填,双侧筛窦、上颌窦、额窦低密度影.入院诊断为双侧息肉、慢性鼻窦炎,抗炎治疗后于局麻下行内窥镜鼻窦手术.术中见左鼻腔息肉2cm×1.5cm×1cm,有蒂,去除息肉后见其根蒂位在上鼻甲,周围结构未见息肉样变.右鼻腔息肉来源于中鼻道及筛窦,手术切除左上鼻甲大部,切除右侧筛窦并扩大右上颌窦开口.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5d,用1%麻黄素滴鼻,雷诺考特水剂喷鼻.随访半年,鼻腔通气良好,头昏、头痛消失,双侧鼻腔洁净,术腔上皮化良好,引流通畅.  相似文献   

9.
鼻石     
鼻石形成原因不明 ,可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二类 ,前者由于异物在鼻腔内长期存留作为核心 ,各种盐类围绕核心而缓慢形成 ,后者无核心。鼻石患者大多伴有能促使鼻分泌物增多并积存的鼻腔内因素 ,如中隔偏曲、下甲肥大、鼻窦炎等。鼻石形成后又会妨碍鼻窦引流 ,压迫破坏周围结构使下甲萎缩、上颌窦、筛窦骨壁破坏 ,鼻阻等。该作者 1985~ 1997年间共治 16例鼻石患者 ,男 4 ,女 12 ,12~ 6 3岁 ,单个鼻石 14例 ,多发鼻石2例。鼻石核心的异物入鼻多在 2~ 4岁时 ,长期存留于鼻腔内 ,异物多为果核、糖纸、小玩具等。根据病程、鼻石大小及重量、对周…  相似文献   

10.
与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有关的前筛窦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对60具成人尸头有鼻内窥镜鼻腔泪囊造孔术的前筛窦解剖进行了研究,根据前筛窦与泪囊窝的解剖关系将前筛窦气房气化范围分为三度,结果为属I度者有23.33%,Ⅱ度者有57.50%,Ⅲ度者有19.17%。这种分度法对鼻内鼻腔泪囊造孔术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病人,男,23岁,因左前额逐渐隆起13年,进行性鼻塞、嗅觉减退3年,于1997年7月8日入院.病史中无头痛、复视及鼻出血.检查:左眉弓内侧隆起,质硬,无压痛,左眼球略向外下方突出,眼球运动正常,双眼视力均5.2,左侧中鼻甲显著膨大,表面光滑,左下鼻甲萎缩,鼻中隔受压向右弯曲,右鼻腔狭窄,后鼻孔及鼻咽部正常.水平位及冠状位CT扫描示:左侧额窦、筛窦内囊性肿物,密度均匀,CT值为21Hu,大小约2.5cm×4cm,边界清楚 ,额窦前壁及筛窦骨壁受压变薄,眶内侧壁骨质部分吸收.拟诊为左侧额、筛窦囊肿.于1997年7月11日在局麻下行左侧额、筛窦囊肿摘除术.取左侧眉弓至内眦部径路,额窦前壁骨质菲薄如蛋壳,窦腔充满泥沙样肿物,中部形成一囊腔,囊腔内有棕色液体.肿物有完整的质地松脆的包膜,额窦开口及鼻额管明显扩大.在鼻内镜下开放筛窦,为一巨大的囊腔.棕色液体中悬浮许多晶亮的细小颗粒,腔壁光滑,顶部有少许泥沙样物,筛骨纸板部分缺损,中鼻甲仅剩内侧壁部分菲薄的骨壁,剥离囊膜,冲洗术腔,额、筛窦置直径8mm硅胶管1根.术中出血约150ml.术后病理报告:额、筛窦脑膜瘤(沙粒体型),随访3年,术腔光滑,肿瘤无复发,眼位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精通鼻窦解剖对于耳鼻喉科医生极为必要,但在狭窄的空间研究复杂的毗邻结构比较困难。可将筛窦比作一个有四个壁和两个开口的火柴盒,其顶为筛顶,侧壁为纸样板,内壁是中鼻甲,后壁是蝶窦前壁,前壁和下壁是敞开的,将盒自前到后分成A、B、C三个区域。A区指中鼻甲前上部分,这一空间最狭窄,上壁的筛顶骨板菲薄,容易进入前颅凹。侧方纸样板与眶内相隔,此区域包括额隐窝、鼻丘、筛板、前筛动脉、鼻泪管、纸样板、钩突、漏斗、上颌窦开口及筛泡。额窦开放术必须切除鼻丘或额隐窝。B区指中鼻甲后外侧部,即基底板后部,是手术中确定筛顶和纸样板的重要位置。筛顶的测量可用探针,大约与鼻底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种鼻腔结构异常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选择及其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5年5月36例行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原因,针对鼻腔不同的结构异常,采取相应的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结果修正性鼻内镜手术原因:36例(56侧)中筛窦炎(包括筛窦骨质增生)24例(36侧),伴鼻息肉复发16例(32侧),中鼻甲外移致中鼻道狭窄13例(15侧),伴中鼻甲粘连11例(12侧),伴鼻中隔偏曲10例,额隐窝狭窄5例(7侧),蝶窦炎5例(6侧),上颌窦口闭锁3例(3侧),下鼻甲肥大3例(3侧)。36例中24例(68%)伴鼻腔结构异常,即中鼻甲、下鼻甲、鼻中隔及钩突相关病变。修正性鼻内镜手术后,随访6~43个月,痊愈22例,好转10例,无效4例。结论鼻内镜术后复发者多伴有鼻腔结构异常,鼻窦开放的同时矫正鼻腔各结构异常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下鼻甲脓肿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患者,男,24岁。因右鼻塞,脓涕多,伴同侧偏头痛3年余,经外院上颌窦穿刺治疗,脓液减少,但鼻塞加重,于1992年12月3日诊断为肥厚性鼻炎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无异常发现。检查:外鼻无畸形,右鼻腔有一淡红色、表面光滑之肿物充满鼻腔,与下鼻甲相连,与鼻中隔相触,但可分开,对麻黄素不收缩;中鼻道与中鼻甲被遮盖。后鼻孔检查无异常发现。左鼻腔、咽喉、耳均正常。鼻窦柯、瓦位片:额筛窦发育良好,双筛窦清晰。右侧上颌窦透光度减低。右侧鼻腔下部有卵圆形边界清晰囊影。于12月7日在局麻下,行右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中用鼻甲剪在右下鼻甲前端剪一小口,有落空感,并从切口中流出稀薄脓液约8ml,下鼻甲随之瘪缩,见下鼻甲为一薄骨腔,清刮脓腔壁,剪除下甲游离缘。见中鼻甲及鼻道均正常。术中出血少量,鼻通气良好,病理组织检查为鼻腔慢性炎症。脓液培养为阴性,出院诊断;下鼻甲脓肿。7天后痊愈出院。 例2 女,54岁。因右鼻阻塞伴脓涕5年余,曾在  相似文献   

15.
鼻内鼻窦手术损伤泪道的解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减少或避免易内鼻窦手术损伤泥道,在20具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泪道与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发现前筛气房与泪囊窝关系密切,气房侵及泪骨占87.5%;鼻泪管与钩突上端游离线之间距离为6.74±1.72mm,距离筛漏斗前界3.44±0.75mm,距上颌窦鼻内开口为5.50±3.73mm。鼻泪管开四位于下鼻道前端鼻甲附着处。研究表明,前筛房、钩突切除和上颌窦鼻内开窗手术范围,如果过于向前,容易损伤泪道。  相似文献   

16.
介绍自行设计的上颌窦、筛窦联合开放新术式。其主要步骤是将下鼻甲前2/3于附着线剪开,并将其暂时内下移位,除上颌窦开窗和筛窦开放外,并同时切除下鼻甲附着线骨质,进一步扩大上颌窦窗孔及窦口通道区,使上颌窦筛窦融为一个大腔向鼻腔形成大通道。采用本术式治疗上颌窦及筛窦炎21例,术后不易再狭窄和堵塞,下鼻甲回复原位,不影响鼻腔功能。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11岁女性患儿,因左眼溢泪 2 个月入院,入院诊断为“双泪囊肿瘤”。鼻内镜检查见双侧鼻腔黏膜充血,左侧泪囊处可见膨隆,泪囊处黏膜光滑;鼻窦CT示双侧泪囊占位,有骨质破坏,累及下鼻甲,占位结构界限不清。完善术前准备后,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手术治疗,术中见左侧下鼻甲外侧壁有肿瘤浸润,结构不清,质地较硬,行左侧鼻腔外侧壁、泪囊...  相似文献   

18.
例 1 男 ,1 6岁。因双鼻渐进性鼻塞伴间歇性鼻出血 5年入院。检查 :鼻背左侧膨隆 ,鼻根部平坦 ,眼距稍增宽。左鼻腔可见灰白色肿物充填鼻腔 ,中隔被推向右侧 ,后鼻孔被肿物充填。行肿物穿刺 ,刺入后有落空感 ,抽出 2ml淡红色液体。CT扫描 :鼻腔、鼻咽部可见一约 5cm× 5cm× 4cm大囊性肿物 ,边界清晰 ,有完整包壳 ,质密 ,厚约 4mm ,中央呈密度均匀的透光区。肿物压迫邻近结构 ,突入左上颌窦腔 ,双筛窦、蝶窦结构消失 ,鼻中隔、鼻甲结构部分消失。全麻下行鼻侧切开 ,见肿物与鼻腔、鼻窦粘膜无粘连。肿物外壳蜡样硬度 ,中央为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囊泡分子免疫病理学改变对鼻内镜术后鼻腔黏膜上皮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依EPOS标准选取40例(80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对囊泡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囊泡刮除(右侧)和不刮除(左侧);依据囊泡数量及大小分为轻度组(44侧,单侧术腔囊泡数目≤5个且囊泡直径均≤5mm)及中重度组(36侧,单侧术腔囊泡数目>5个或囊泡数目≤5个而囊泡直径>5mm)。鼻内镜下比较轻度组、中重度组术后鼻黏膜上皮化情况;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囊泡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比较术后不同时间各组(术后1~3周、6~8周及11~14周)和对照组(下鼻甲黏膜、鼻息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病理学观察发现,囊泡上皮基膜不连续、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病理性腺体增多;超微结构显示,囊泡微管结构出现异常,线粒体减少;分子免疫学结果显示,在术后1~3周、6~8周及鼻息肉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明显高于术后11~14周及下鼻甲黏膜组织(P<0.05);术后6~8周及鼻息肉组织囊泡中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术后1~3周、11~14周及下鼻甲黏膜组织(P<0.05)。中重度组囊泡刮除较不刮除鼻黏膜更快上皮化,与轻度组比较平均时间缩短1.5周(P<0.05),轻度组囊泡刮除和不刮除对术腔黏膜上皮化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囊泡是鼻内镜术后有可能经历的阶段,其出现可能提示是鼻腔黏膜术后对炎症存在的反映,存在病理形态学改变及VEGF、TGFβ1的高表达,VEGF、TGFβ1术后的动态变化可以成为鼻内镜术后鼻腔黏膜预后转归的监测指标之一。术后对中重度囊泡进行清除有利于鼻腔黏膜的恢复和愈合。  相似文献   

20.
鼻软骨瘤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软骨瘤为临床上罕见病例,其表现为渐进性鼻塞,易与鼻息肉、鼻腔肿瘤相混淆,现将我科近10年来收治的3例鼻软骨瘤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例1男,9岁。右鼻塞2年,嗅觉差、无发热、鼻出血。体检:右鼻腔暗红色息肉状组织:肿物将中隔推向左侧,瓦特位见"右上颌窦、筛窦肿物,右鼻腔肿物"。全麻下右上颌窦径路,见肿物源于上颌骨并充满右上颌窦腔内,其内侧壁已破环,筛窦内壁破坏,肿物充填,右鼻腔肿物突入鼻咽部,术中完整摘除肿物,出血少,鼻中隔未见破坏。术后病检:内生性鼻软骨瘤。例2女,58岁。进行性双鼻塞5年余,无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