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4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24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对其诊断、治疗以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恶性多形性腺瘤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66.7%,其中发生于大涎腺者5年生存率为63.6%,发生于小涎腺2例均存活5年以上。结论 治疗首选手术,提倡首治行规范切除,位于领下腺者建议行预防性颈清扫;术后补充放疗不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2.
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中细胞财亡及调控基因p53、bcl-2、c-myc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断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对18例多形性腺瘤和52例恶性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和bcl-2、p-53、c-myc蛋白表达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恶性涎腺肿瘤的凋亡细胞指数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恶性涎腺肿瘤中bcl-2、p53和c-myc蛋白表达率及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结论: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异常在涎腺肿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bcl-2和c-myc蛋白的共同作用可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p53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肿瘤抑制基因。本文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癌中的p53蛋白进行检测,旨在明确p53基因在这二种良恶性肿瘤中的堆积特性及其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选择涎腺肿瘤标本39例,其中多形性腺瘤20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9例,常规固定、包理,连续切片2张,厚4μm,1张HE染色,另1张用ABC法做免疫组化染色(一抗为鼠抗人基因重组p53蛋白抗体)2结果全部病例的组织切片背景清晰,免疫反应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呈棕黄色或棕褐色。19例涎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有4例阳性,占21%(图1)。其中1例恶性成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细胞增殖活性,为其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114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20例多形性腺瘤、9例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及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采用SABC和LSAB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恶性多形性腺瘤的PCNA及Ki-6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多形性腺瘤及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其PI值较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良性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组PCNA和Ki-67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和Ki-67检测在判断多形性腺瘤恶性增殖方面有重要意义,对良性多形性腺瘤复发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PCNA和Ki-67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细胞增殖活性,为其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114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20例多形性腺瘤、9例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及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采用SABC和LSAB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恶性多形性腺瘤的PCNA及Ki-6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多形性腺瘤及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其PI值较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良性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组PCNA和Ki-67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和Ki-67检测在判断多形性腺瘤恶性增殖方面有重要意义,对良性多形性腺瘤复发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P63、Calponin、D2-40在各型涎腺肿瘤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D2-40标记涎腺肿瘤肌上皮细胞的价值。方法:收集附属弋矶山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的6年间,手术切除的各型涎腺肿瘤标本切片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型涎腺肿瘤组织中P63、Calponin、D2-40的表达。结果:P63、Calponin、D2-40均表达于肌上皮细胞,在各型涎腺肿瘤中总的表达率分别为82.14%、76.79%、66.07%。D2-40在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上皮-肌上皮癌均有表达,表达率分别为94.12%、61.90%、66.67%,在恶性多形性腺瘤中未见表达。D2-40在多形性腺瘤、涎腺恶性肿瘤的癌旁组织、癌组织中均出现阳性表达,并以此为序其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且3者间表达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2-40是一种较好的涎腺肿瘤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D2-40的低水平表达可能是涎腺肿瘤恶化的活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 对我科近14年来收治的106例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6例涎腺多形性腺瘤中,以腮腺最为常见,占52%,颌下腺、腭部、上唇次之,分别为36.8%、8.5%、2.7%。本组共复发4例。结论 细针抽吸细胞学活检可作为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常规术前检查,治疗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第一次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比较常见的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50%。p16基因(MTS1,CDK4I,CDKN2)是细胞周期的调控者,可能是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肿瘤抑制基因.主要与其编码蛋白产物调控细胞增殖有关。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不同类型的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周期变化.同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p16基因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蛋白表达进行相对定量,探讨p16基因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及在恶性增殖中的作用.为涎腺肿瘤的深人研究、肿瘤患者的早期辅助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观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好发于涎腺组织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但原发性肺多形性腺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内外也仅有少数病例报道。2017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收治了1例原发性肺多形性腺瘤患者,经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为提高对肺多形性腺瘤的认识,该研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分析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单形性腺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通过1例鼻中隔低度恶性单形性腺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鼻中隔单形性腺瘤好发于鼻中隔骨部及软骨部涎腺,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涕血,术前易误诊,治疗方式主要为完整手术切除。结论单形性腺瘤为涎腺腺瘤,目前倾向于低度恶性,尚需大样本远期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探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例瘤旁腺体,21例良性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erbB-2和bcl-2蛋白产物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例瘤旁腺体,21例良性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erbB-2和bcl-2蛋白产物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c-erbB-2和bcl-2在良性多形性腺瘤中均有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29%和19%,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在恶性多形性肿瘤中c-erbB-2的表达率为58%,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胞膜;bcl-2表达率为46%,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核膜及部分胞浆中。5例瘤旁腺体内导管上皮细胞也存在c-erbB-2和bcl-2的过度表达。结论:c-erbB-2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细胞凋亡基因的调控失常也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Twis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8例多形性腺瘤和10正常腮腺组织中Twist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Twist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Twis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和正常腮腺组织(P<0.05).Twist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分型、嗜神经侵袭、术后复发及远位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 Twist蛋白表达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分化调节、嗜神经侵袭及远位转移有关.检测Twist的表达水平对判断腺样囊性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涎腺肿瘤是体表常见肿瘤,在我国约占人体肿瘤的2.3%。腮腺作为其中最大的涎腺,较易发生肿瘤,在涎腺的不同解剖部位中,腮腺肿瘤的发生率约占80%。腮腺良性肿瘤中主要是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近年来后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国内外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认识较为完善,而对少见类型腮腺良性肿瘤的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在涎腺肿瘤中表达及对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探讨其与该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观察 3 6例涎腺肿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的MMP 2、CD3 4表达。并在CD3 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MMP 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高表达阳性率 ( 68 2 %) ,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 ( 2 8 6%)。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MVD的平均值 ( 63 41± 4 43 )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 ( 4 5 43± 4 3 0 )。MMP 2高表达阳性组的MVD的平均值 ( 66 84± 4 65 )明显高于MMP 2表达阴性组 ( 4 4 76± 3 5 3 )。结论 MMP 2促进涎腺肿瘤间质血管生成 ,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有可能成为判定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53及PCNA蛋白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恶性多形性腺瘤(MPA)、35例良性多形性腺瘤(PA)、22例腮腺正常组织中 p53和PCNA蛋白表达.结果 p53及PCNA蛋白表达在恶性多形性腺瘤分别为32.00%(8/25)和56.00%(14/25),在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14%(6/35)和22.86%(8/35),在腮腺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2)和9.09%(2/22),p53、PCNA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腮腺正常组织(P<0.05).结论 p53、PCNA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良、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109例涎腺肿瘤,其中良性81例(74.31%),恶性28例(25.69%),多形性腺瘤68例(62.4%),恶性多形性腺瘤7例(6.42%)。对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作了组织病理学研究。根据多形性腺瘤各种成分的多少,将其中56例分成腺瘤型(18例)、肌上皮型(20例)和粘液型(18例)三个亚型。随访48例有6例复发,其中粘液型5例,腺瘤型1例。随访到16例的肌上皮型无1例复发。故认为亚型和复  相似文献   

18.
95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ZX  Zhang Q  Guo ZM  Wei MW  Yang AK 《癌症》2006,25(9):1144-1148
背景与目的: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病率低、发病部位较广,评价其疗效较为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外科1970年5月~2000年10月收治的95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寿命表法计算累积生存率,组间生存率曲线比较采用Gehan法。结果:本组95例患者总的5年、10年及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9±4.9)%、(56.3±5.4)%和(47.8±6.1)%。单纯手术治疗51例和手术加放疗35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6.1%和63.7%,10年生存率分别为69.9%和50.8%,而单纯放疗、单纯化疗和单纯放化疗的4例5年、10年生存率均为0。结论:手术治疗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和手术加放疗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腭部腺源性肿瘤的病原特征、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 87例腭部腺源性肿瘤的资料并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 本组腭部腺源性肿瘤 87例 ,其中男性 33例 ,女性 5 4例 ,男女比为 1∶1 6 3,发病年龄 10~ 72岁 ,平均年龄42岁 ,35~ 5 5岁占 76 %。原发部位以软硬腭交界处最多 ,占 5 3%。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肿瘤 ,占本组病例的 82 7% ,恶性肿瘤稍多于良性 ,良恶性比约为 1∶1 2 3。结论 资料分析提示腭部腺源性肿瘤中恶性稍多于良性 ,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占了绝大部分 ,而好发于大涎腺的良性肿瘤Warthin′s瘤罕见于腭部。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腭部腺源性肿瘤的病原特征,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87例腭部腺源性肿瘤的资料并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本组腭部腺源性肿瘤87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54例,男女比为1:1.63,发病年龄10-72岁,平均年龄42岁,35-55岁占76%,原发部位以软硬腭交界处最多,占53%,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肿瘤,占本组病例的82.7%,恶性肿瘤稍多于良性,良恶性比约为1:1.23。结论:资料分析提示腭部腺源性肿瘤中恶性稍多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占了绝大部分,而好发于大涎腺的良性肿瘤Warthins瘤罕见于腭部,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