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灾害发生之后,受灾群众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面临多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为保证灾区人民身体健康,在卫生部的统一指挥下,全国多支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队赶赴灾区,全面开展疾病防控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第一批卫生防疫应急队共12人,5月17日到达四川地震震中映秀镇,与先后到来的其他卫生应急队配合,共同开展抗震救灾防病工作。  相似文献   

2.
2011年6月10日,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遭受"200年一遇"[1]特大暴雨袭击,造成22人死亡,10人失踪,4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8亿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抢险救灾指令后,实行军地双重管理的卫生应急队伍于当天赶赴灾区,与通城卫生应急人员共同执行救灾防病任务.经过半个月的不懈努力和紧张工作,该县灾后没有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没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保障了群众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3.
远程医疗会诊车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后,本院受命启动应急预案,抽组3支医疗队于5月13日赴灾区抗震救灾。因灾区的基础设施遭受毁灭性破坏,致使通信中断,前后方联络受阻。5月14日下午本院远程会诊车急驰灾区援助一线医疗队,实现了应急机动条件下前后方视频的实时双向传输,为救灾一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7):I0008-I0008
机动卫勤分队建设是军队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担负着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任务。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充分认清了应急能力和机动能力在机动卫勤分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医院根据上级命令紧急抽组了一支防疫医疗队,由于有充分的准备和预案,防疫医疗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执行任务,做到了“忙而不乱、快而不散”,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5.
5月13日11时30分,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仅仅21个小时,卫生部第一支应急医疗队从北京出发,随带大量血液和血浆代容物.同时,四川、重庆派往灾区的医疗队达100多支.自此,针对灾区的医疗救援和疾病防控行动井然有序地开始执行.  相似文献   

6.
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赈灾工作部署及任务分工,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了全省卫生防病系统和部分医疗等单位赴川救灾防病的应急保障工作。及时为18支卫生防疫队的201名专业人员配置办公物资、个人生活物资及用于灾区开展卫生防病、监测所需的药械、仪器和设备,保证了灾区救灾防病工作的顺利开展。调查、访谈显示救援队员对应急保障工作满意度较高。建议:强化应急保障常态管理,提高远程应对能力和现代化处置水平。  相似文献   

7.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笔者所在医院所在地乐山有强烈震感。地震发生后,医院迅速启动《武警四川总队医院破坏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并立即派出多支应急医疗队奔赴灾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为切实做好“大灾之后防大疫”,医院迅速制订《破坏性地震灾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展开卫生防疫工作,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抗震救灾中卫生防疫工作具体工作办法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军医大学遵照上级的命令,紧急抽组7支医疗队、7支防疫队和1支心理救援队奔赴灾区,在第一、第二和第四责任区,包括安县、茂县、江油、三江、映秀、彭州、绵阳等地域开展救灾工作。他们争分夺秒、科学施救,以挚深的情怀、高超的技术、真诚的付出,赢得了灾区军民的信任与尊重,探索了伤员救治、卫生防疫与心理救援相融合的医疗救援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记 《家庭健康》2008,(6):52-52
5月12日,山东省卫生厅得到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强烈地震消息后,厅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指示厅应急办密切关注灾情,做好医疗救援准备,并立即组建了20人的救灾防病队伍和2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2支医疗队,于13日早10时乘飞机赶赴灾区参加医疗救援和救灾防病工作。  相似文献   

10.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深圳市卫生防疫二队于2008年5月30日,赶赴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实施抗震救灾,至6月16日返回深圳。实践证明,灾区需要的卫生防疫队正如王声涌的观点:“卫生防疫救援队伍应该是一支有独立作战能力的野战部队”,“卫生防疫救援应急队伍的物资储备必须满足自给自足的要求,应急物资应该齐全……”。现结合南坝镇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就抗震救灾救援应急阶段的卫生防疫队作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1.
映秀地震灾区消毒方法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5月12日14:28,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随后多次发生强烈余震。地震波及重庆、甘肃、陕西等10多个省、市(区)。死伤数10万人,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保证灾区人民身体健康,真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全国多支抗震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队迅速奔赴震中一线-汶川县映秀镇重灾区,全面开展消毒杀虫、疾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地震后卫生防疫后方组织工作的经验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卫生防疫,不仅对疾控系统的现场应急反应和应急能力是严峻的考验,对后方的组织和指挥也是一次严峻考验。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在5月14日和5月30日派出了两支卫生防疫队伍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广东卫生防疫队,在四川省绵阳地区的江油市和平武县南坝镇开展了一系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卫生防疫工作,为灾区人民大灾之后防大疫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军医大学遵照上级的命令,紧急抽组7支医疗队、7支防疫队和1支心理救援队奔赴灾区,在第一、第二和第四责任区,包括安县、茂县、江油、三江、映秀、彭州、绵阳等地域开展救灾工作。他们争分夺秒、科学施救,以挚深的情怀、高超的技术、真诚的付出,赢得  相似文献   

14.
医院如何做好抢险救灾的医疗急救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阐述医院如何做好抢险救灾的医疗急救工作:建立一支组织严密、快速机动的医疗急救机构,制定完善的应急保障预案,做到有条不紊;加强急救药材的准备和管理工作;抓好急救技术训练,提高救治能力;伤员后送采取综合措施,保证及时有效的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我院连夜组建应急医疗队,5月13日即随卫生部派出的第一支国家级医疗队赶赴重灾区绵阳,随后又根据北京市卫生局的指示派出数批人员.在灾区的紧急救援中,医疗队高效的组织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今后应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助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种灾害的抢险救灾中,历来是冲锋在前、起突击队作用的。80年代的10年中,我军共参加抢险救灾12万次,出动人员800万人次;派出大批医务卫生人员奔赴灾区救治伤病员,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受到党和人民的赞扬。  相似文献   

17.
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通信中断成为影响现场应急救援行动效率的重大挑战.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作为两支国家救援队的重要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单位,结合自身多年国内外地震等自然灾害现场工作经验,开展了应急通信卫星装备的高海拔极端环境测试工作.本文在梳理当前主流卫星通信系统及装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次高海拔测试线路...  相似文献   

18.
青海玉树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由于灾区地处高原,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僻,给抗震救灾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对玉树地震灾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部队的实地调查分析,针对抗震救灾部队在急进高原以后,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高,造成非战斗减员等问题提出了急进高原部队的储备性训练十分必要;高原抢险救灾作业高原病的防范十分必要;高原地带应急后勤保障的精确性十分必要的思考。同时提出了提升我军高原卫勤保障能力的启示:(1)建立国防战略要地部队快速集结医学救援应急预案,努力创新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体系;(2)开展特殊环境医学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全面提升我军高原医学救援能力;(3)整合全军科研资源,着力打造特殊环境地区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专业力量;(4)加强非常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战备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大批的部队官兵、志愿者、工作人员进入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为确保灾区军民的身体健康,防止大灾之后疫情的发生,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指示,以最快速度奔赴灾情非常严重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迅速展开卫生防疫工作,收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专业防疫工作者,我们随医疗队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5月14日来到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江油市,在深入灾区一线工作期间,忠实地履行防疫工作者的职责.同时,通过在灾区的实际工作,结合流行病学理论,对灾区应急医疗队防疫员职责及其驻地防疫工作的关键任务已有清楚的了解,并对当前灾区的防疫工作有一些具体思考与迫切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