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中老年人的颈椎可因不同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在受伤时发生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概率也相对较高,有文献报道可占颈段脊髓损伤的3%-16%。目的:探讨MRI在诊断和预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中的作用,并分析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的51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根据影像学资料,分别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将术中所见颈椎骨韧带损伤与MRI表现对比。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外伤类别、脊髓损伤MRI类型、受伤到就诊时间、脊髓损伤信号长度、脊髓损伤ASIA分级、颈椎管狭窄程度、伤后8 h内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方式等10个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颈椎MRI较术中所见更全面显示了脊髓及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χ~2=5.966,P<0.05),且颈脊髓损伤与相应椎间隙平面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有关(χ~2=1.53,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信号长度、脊髓损伤ASIA分级、颈椎管狭窄程度、伤后8 h内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相关(P<0.1);(3)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信号长度、颈椎管狭窄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相关性(P<0.05);(4)结果提示,颈椎MRI因其组织分辨优势,在诊断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及预测其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脊髓损伤程度、颈椎管狭窄程度及手术时机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杨林 《医学信息》2009,22(7):1243-1245
目的评价下颈椎骨折脱位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50例。随访3~21个月,平均17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固定节段稳定,融合率100%,脊髓减压充分。脊髓功能Franlde分级平均提高1.2级。结论术前颅骨牵引复位,可以使大多数骨折脱住复位,安全有效;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使受伤节段术后达到即刻稳定,方便护理,有利于加强功能锻炼和脊髓功能的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和总结下颈椎骨折脱位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08年5月收治的7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护理资料,总结并归纳护理措施.结果 78例患者经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后未见1例死亡,住院时间为15~92d,平均(49±5)天;术后早期发生吞咽困难者1例,发生呼吸困难者2例,无1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褥疮或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出院后随访18~30个月,未有患者发生脊髓、食管等损伤.60例脊髓功能分级为B级及以上患者脊髓功能均提高1级~2级,其余18例脊髓功能分级为A级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结论 加强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术后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手术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创伤性颈椎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以提高创伤性颈椎骨折的预防及救治水平。方法总结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324例创伤性颈椎骨折患者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节段分布、神经损伤ASIA分级、合并症情况。结果 324例患者年龄从18~85岁,平均43.8岁,手术治疗占70.4%(228/324),其中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39岁,占27.2%(88/324)。颈椎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患者占8.0%(26/324),其中颈椎骨折合并胸椎骨折占5.9%(19/324),颈椎骨折合并腰椎骨折1.5%(5/324),颈椎骨折合并胸、腰椎骨折占0.6%(2/324)。60岁及以上年龄段患者神经损伤百分比为65.1%,并发症发生率(4.7%)最高。40~49岁年龄段患者合并症发生率(34.2%)最高。致伤原因分布中高坠伤、车祸伤、摔伤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4.6%(112/324),32.1%(104/324)和18.8%(61/324)。重物砸伤所致患者性别比(7.7%)、神经损伤百分比(92.3%)、合并症发生率(34.6%)最高。228例手术患者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为A级47例,B级12例,C级29例,D级63例,E级77例,术后脊髓损伤ASIA分级为A级46例,B级7例,C级23例,D级53例,E级9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有38例(16.7%)患者有1~2级的脊髓损伤恢复。结论从创伤性颈椎骨折的临床特点可以看出,30~39岁年龄段是主要发病年龄,高坠伤是主要致伤原因。60岁及以上年龄段患者,重物砸伤患者神经损伤百分比最高,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神经损伤的恢复,应根据其特点进行预防和救治。  相似文献   

5.
占蓓蕾  叶舟 《解剖与临床》2009,14(5):327-32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32例,其中前路15例,后路7例,前后路联合入路10例。结果:全组病例随访4~68个月,平均21个月。临床效果按JOA评分,平均改善率42.85%,优良率56.25%。颈前路融合术后出现相邻节段不稳2例,颈后路术后出现颈椎反曲畸形1例。结论: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可充分、有效地减压,扩大椎管容积,恢复颈椎序列,重建颈椎结构稳定,避免脊髓的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手术治疗下颈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12例下颈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资料。伤后2~8 d,4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8例采用1期前-后联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用放射学方法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11.2个月。1例伤后2 d接受手术,术后死亡,6例术后发生并发症,经对症处理治愈。3例术后需要机械通气支持。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恢复(ASIA分级提高1~2级)。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败者。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神经组织减压和重建颈椎稳定性的目的 ,根据具体病情可以选择单纯前路手术或者1期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选择何种治疗方式目前尚存争议。 目的:评价植入物内固定与Halo-vest外固定联合应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后稳定性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的17例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1.6岁,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压砸伤3例,道路交通伤8例,伤后入院时间2 h-5 d,平均2.5 d,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Halo-vest外固定,然后逐步撑开,在复位情况下,行前路减压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通过Frankel分级与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5.4个月,常规X射线正侧位片显示骨折脱位均复位,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CT显示植骨融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按Frankel分级,显效(降低2级)5例,有效(降低1级)10例,无效2例。植入物与Halo-vest内外固定联合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失稳固定的效果不仅安全可靠,并且能更好的恢复脊柱的矢状位对线。  相似文献   

8.
背景:寰枢椎脱位因手术难度极高、风险极大,曾被国际骨科界视为“手术禁区”。然而,随着骨科智能数字化的迅速发展,机器人辅助导航置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显著降低了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是将该技术应用于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报道较少。目的:探究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在机器人辅助导航下行C1-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颈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关注有无脑脊液漏、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脊椎损伤学会脊髓损伤分级、日本骨科协会颈椎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并评估置钉准确率。结果与结论:①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②5例患者共置入20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其中A类螺钉9枚,B类螺钉10枚,C类螺钉1枚,置钉准确率为95%;③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为(0.80±0.71)分,较术前(4.00±2.83)分明显下降;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为(14.80±0.84)分,较术前(8.00±0.71)分明显升高;而寰齿前间隙由术前(7.86±3.25)mm减小至(2.82±0.93)mm,寰枢椎管储备间隙由术前(6.74±1.99)mm增大至(12.10±3.51)mm,延髓颈髓角由术前(133.32±13.55)˚增大至(153.44±9.53)°,斜坡椎管角由术前(128.02±9.92)˚增大至(143.25±12.99)˚;以上末次随访指标结果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④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所有患者植骨区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拔出等情况出现;⑤提示该方法可以避免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手感,保证上颈椎螺钉置钉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并在中期随访中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距骨后突骨折病例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8~57岁,平均37.7岁;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11例,扭伤3例;单纯距骨后突骨折11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4例,合并踝关节骨折2例,合并跟骨骨折2例。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微创手术。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足功能。 结果 1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2月,平均14.2月,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骨折移位、血管神经损伤、骨不愈等并发症出现。AOFAS踝-后足评分:术前(38.8±12.4)分,术后(87.0±6.4)分,17例优,2例良;VAS评分:术前(4.8±1.2)分,术后(1.0±0.7)分。 结论 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可提高手术精确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各种危险因素与呼吸衰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颈脊髓损伤患者294例,根据是否合并呼吸衰竭分组,合并呼吸衰竭组52例,未合并呼吸衰竭组242例。比较2组各项流行病学指标的差异,分析导致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呼吸衰竭组与未合并呼吸衰竭组比较,吸烟史、不同受伤原因、颈脊髓损伤不同平面、ASIA分级、骨折脱位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上述因素与呼吸衰竭的发生关系密切。合并呼吸衰竭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大于60岁、吸烟史、合并多发伤、骨折脱位、颈4损伤平面以上、全瘫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高龄、吸烟、全瘫、颈4损伤平面以上、合并多发伤和骨折脱位是颈脊髓损伤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以来我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病例资料,筛选其中21例接受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病例,根据影像学特点分为有1~3个节段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组17例和有4~5个节段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4例,二组均施行颈椎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前者行1~3个节段手术;后者施行2~4个节段手术。手术前后均采用ASIA评分系统评定神经功能。记录手术方式、融合节段、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融合情况,判断颈椎前路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适应证和效果。结果退变性颈椎管狭窄或者椎间盘突出的病例,接受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后ASIA评分有明显升高;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病例,接受严重受压的2~4个节段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后ASIA评分有一定恢复。结论对于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根据脊髓受压和局限性椎管狭窄的节段,实施1~3个节段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可以起到减压并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的目的 ;对于长节段发育性椎管狭窄病例,实施后路椎管成形术或者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路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有关中长期临床效果及钢板置入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报道很少。 目的:观察锁定板前路置入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1-01湘雅医院一附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12例,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锁定板置入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获随访一两年,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4~8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锁定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锁定钢板置入前Frankel A级2例,置入后2例脊髓损伤无恢复;置入前B级4例,置入后恢复至C级2例,D级2例;置入前C级3例,置入后恢复至D级1例,E级2例;置入前D级3例,恢复至E级。1例置入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置入后3~6个月恢复。提示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锁定钢板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13.
背景: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是一种特殊颈椎、颈髓损伤,其损伤的原因、机制尚存争议,认识其发病机制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目的:综述国内外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75年1月至2011年5月)和PubMed数据库(1950年1月至2011年5月)中与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有关的文章,检索词为“颈髓挥鞭样损伤、发病机制、影像学、治疗”和“cervical spinal cord whiplash injuries; pathogenesis; imaging; treatment”,并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和英文。纳入所述内容与颈椎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定义、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及预后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90篇相关文章,纳入符合要求的38篇文献进行综述。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是一种特殊的颈椎、颈髓损伤,主要由过伸性和过屈性损伤引起。近年来对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定义、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标准存在不同的分歧。常规X射线和CT检查无阳性发现,MRI检查能降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挥鞭样损伤的误诊率,是一种最佳检查方法。根据损伤机制可选择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06年~2009年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12例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4~56岁,AO分型B3型7例,C3型5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4例。经后路一期手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融合器前柱重建。术后随访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前和术后Coob角度比较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年。术后神经损伤症状无加重,神经功能均有好转,椎体高度无丢失,无钉棒松动断裂发生。结论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效果可靠、安全,可做为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近期随访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06月~2011年02月我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6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开门"侧均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对患者术前术后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变化及脊髓压迫改善程度,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6.4个月,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4±1.1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3.1±1.5分,平均改善率﹙52.8±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颈椎曲度为18.2±5.1°,与术前17.4±4.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椎管矢状径平均为9.2±1.3mm,术后平均为17.4±1.8mm﹙<0.05﹚,末次随访仍能维持;16例患者术后脊髓压迫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轴性症状2例。结论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08年5月—2018年5月应用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5~73岁;单侧关节突交锁6例,双侧关节突交锁19例。术中采用ACDR进行前路解锁复位,复位成功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脱位纠正、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等情况,以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25例患者手术时间50~90(79±8.7)min,术中出血50~200(130±67)mL,住院时间5~13(7.0±2.1)d,均一期解剖复位,前路融合。获随访2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5个月(6~24个月),植骨融合良好钢板螺丝钉无松动,神经动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平均(5.7±1.55)分,术后3月增加至(13.6±1.74)分,经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68, P<0.01)。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双上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加重,2周内恢复至术前水平。3例残留有双手轻度麻木,握力稍弱。13例神经功能恢复至ASIA E级,6例恢复至ASIA D级,3例恢复至ASIA C级。结论 应用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可一次性完成减压、解锁、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ACDR撑开复位安全、有效、可靠性高,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工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 方法: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46例,给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Frankel功能分类法评估脊髓损伤的分级,各时期A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B-E级与内固定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内固定后当时与随访1年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采用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等指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各时期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的前缘高度、Cobb角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内固定后当时与随访1年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针对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