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某院收治的91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平行对照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窥镜诊断及外科剖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NBI内镜诊断及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诊断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疾病检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高,可弥补传统内镜检查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开展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消化道早癌患者的诊断治疗中运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年我院消化科收治的68例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进行诊断,外科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消化内镜(NBI)进行检查,消化内镜引导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两组诊断效果、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诊断符合率、影像质量评分(毛细血管影像、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各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对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高,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术野清晰,手术疗效突出,并发症少,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治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鉴别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以提升消化道早癌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疑似消化道早癌患者263例为研究对象,内镜黏膜切除、剥离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确诊为消化道早癌60例,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患者35例(A组)、外科剖腹手术25例(B组),确诊为消化道早癌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窥镜、超声内镜、NBI内镜,根据内镜影像评分对诊断进行评价;比较2组不同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内镜窄带成像(NBI)内镜在形态、胃小凹分型、毛细血管形态3方面均优于常规内窥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经济花费3方面均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对消化道早癌诊断准确性要优于常规内窥镜和超声内镜,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对治疗消化道早癌具有良好临床效果,创口小、安全、有效,在大力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消化内镜技术应用于消化道肿瘤(DTT)的早期诊断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DTT患者88例,随机分为消化内镜组(n=44)和传统组(n=44),传统组采用传统内镜检查和外科开放手术治疗,消化内镜组采用消化内镜技术检查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比较2组DTT阳性检出率、影像质量评分、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消化内镜组DTT阳性检出率95.45%(42/44)较传统组68.18%(30/44)高(P<0.05);与传统组相比,消化内镜组形态、毛细血管、胃小凹分型影像评分低(P<0.05);与传统组相比,消化内镜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短,术中出血量少(P<0.05);消化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27%(1/44)较传统组18.18%(8/44)低(P<0.05)。结论 消化内镜技术在DTT的早期诊断治疗中,可提升影像质量和阳性检出率,并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缩短住院天数,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内镜新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治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44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以随机抽选的方式分为对照组(n=220)、观察组(n=220)。对照组予以传统内镜检查,观察组予以新型内镜检查。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技术对消化道早癌知诊治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25.00%);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中的诊治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内镜新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患有消化道早癌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检查方法不同,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10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内镜新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检查诊断,对照组患者使用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结果观察组检查出消化道早癌患者92例,经过医院病理检查证实,早癌检测出率为92.00%;对照组患者检查出消化道早癌患者62例,经过医院病理检查证实,早癌检测出率为62.00%。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上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内镜新技术使用能有效的检查出患者患消化道早癌,有利于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诊断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内镜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5月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经幽门螺杆菌相关检测、胃功能三项检查、大便隐血试验确诊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窄带成像内镜诊断筛查;对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116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对照研究分为观察组(58例)与常规组(58例),观察组予以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常规组予以外科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随访3年,统计3年内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  相似文献   

10.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消化内镜领域进入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诊断性内镜“多样化”、治疗性内镜“扩大化”已成为消化内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主 《中国医药科学》2021,(10):203-205,236
目的 研究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窄带成像技术(NBI)+染色内镜诊断的价值.方法 数据采集本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根据检查方式分为参照组(普通白光内镜检查,n=50)、试验组(NBI+染色内镜检查,n=50).比较两组诊断结果 、病变轮廓清晰度、疾病检出率.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胶囊内镜在基层医院不明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院收治的3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胶囊内镜检查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将患者的检查结果和病理证实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13例正常,小肠粘膜隆起糜烂5例,小肠多发性点状出血4例,食管下段糜烂或溃疡2例,空肠息肉1例,小肠粘膜多发性溃疡或糜烂(考虑克罗恩病)3例,糜烂性胃炎及急性小肠炎症2例,空肠息肉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同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率为86.21%。结论:胶囊内镜在基层医院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全可靠,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肠道血管畸形5例,小肠克罗恩病4例,小肠间质瘤4例,小肠溃疡1例,回肠非特异性炎1例,病变检出率为75%(15/20)。部分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结论:胶囊内镜安全、无创,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有条件的医院,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上消化道早癌治疗中圈套器联合棉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120例,根据术中牵引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ESD治疗,观察组采用圈套器联合棉线牵引辅助装置行ESD治疗,比较两组完整切除、并发症、手术时间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碘染运用于内镜下食管早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接收的可疑早期食管癌患者11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白光模式、NBI和碘染检查,之后对病变位置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NBI联合碘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NBI和碘染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普通白光内镜,有统计学意义(P<0.05);NBI、碘染单独检查以及联合检查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普通白光内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碘染运用于内镜下食管早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芳芳 《安徽医药》2013,(11):2004-2005
目的总结消化道不同部位癌前病变及早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对该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或超声内镜证实的60例食管、胃、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行ESD治疗的术前及术后护理。结果通过术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不同病变部位的不同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细致的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饮食指导等,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并平稳度过术后并发症高发期。结论不同病变部位不同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工作对顺利完成ESD治疗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产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4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胶囊内镜检查资料。结果共检出病变39例,包括血管畸形22例,小肠肿瘤5例(间质瘤2例,小肠癌2例,淋巴瘤1例),新鲜出血3例,小肠多发及孤立溃疡3例,小肠钩虫病2例,小肠糜烂2例,Meckel憩室1例,结肠息肉1例。结论国产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率可达84.8%,安全且易被患者接受,成为了这类疾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8.
现代消化内镜的发明与不断创新,使各级医师对消化疾病的认识逐步进入了崭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消化内镜已经从单纯的诊断手段发展成为集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新型诊疗工具,并由此带动相关内镜微创技术的蓬勃发展,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现就现代消化内镜技术现状及进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分析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4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已至少行一次胃镜和大肠镜或其他消化道检查未发现异常的患者72例作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内镜检查及放射学检查结果、胶囊内镜检查前病程、出血类型及最终胶囊内镜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记录其检查过程中消化道转运时间、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参照Cosamagna分级标准,将每例胶囊内镜发现结果分为阳性、可疑阳性和阴性,根据阳性结果数统计胶囊内检查的诊断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胶囊内镜检查,通过胃的时间为3~320min,平均34min;在小肠内的检查时间为30~477min,平均274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0.83%(51/72);所有患者中,检出病变的有63例,阳性率为84.72%(63/72)。结论 应用胶囊内镜进行检查,患者的痛苦小,阳性率较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方法。方法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心电图,常规胃肠道准备,经内镜插入完全暴露息肉后,采用电凝/电切相结合方法,将息肉完全切除。结果术后无1例发生出血及穿孔,术后2个月内镜复查,残端愈合良好,随诊6个月~1年未见异常。结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安全、经济、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