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4年 3月对 4 2例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 ,9例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术后症状评分由11 5 6± 1 32降到 2 0 4± 1 36 ,食管下段压力由 (7 32± 1 34)mmHg提高到 (18 2 0± 3 4 3)mmHg ,2 4hpH值监测评分由 183 36± 96 76降低到 8 0 4± 2 12 ,均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 (P <0 0 1) ,并达到正常范围。无手术并发症 ,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严重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对高血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6—2012-08期间20例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的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反流病诊断问卷在手术前和手术后进行反流症状评分。[结果]20例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并于术后第12个月随访。反流总积分(Sc)由术前20.0±9.5降至术后0.5±0.9(P0.05),术后收缩压下降了(11.0±12.0)mm Hg(1mmHg=0.133kPa),舒张压下降了(9.0±11.5)mm Hg(均P0.05)。术后随访12个月11例血压恢复正常,停药时间均在9个月以上;2例减少2种降压药,1例减少1种降压药;6例无效,仍用术前降压药物。[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与部分高血压密切相关,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6):585
近日,在DDW2012上,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研究人员对食管裂孔疝、巴雷特食管和经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后胃食管反流的长期状控制进行了探讨。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经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后胃食管反流的长期症状和可能的预后因素。在试验中,症状性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食管吻合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对食管中段癌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并行食管癌切除术31例食管中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即接受胃食管吻合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15例(观察组),接受胃食管吻合术16例(对照组),术后2周待患者恢复正常的胃肠道功能后采用pH动态监测仪对其进行24 h pH监测,术后1、3、6、12个月依据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GerdQ)对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进行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且术后均未发生有吻合口瘘及胸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24 h酸反流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最长酸反流时间和pH值<4的总时间短于对照组,DeMeeste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Gerd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食管吻合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对食管癌切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情起到更为理想的控制效果,为食管中段癌患者术中吻合术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腹腔镜180。前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远期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9月,48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接受腹腔镜180。前胃底折叠术,术后3个月、12个月、3年、5年及之后每年通过电话或邮寄信件以标准化问卷的形式,对其进行随访,评估烧心、吞咽困难等症状以及术后并发症、整体满意度情况。结果获得43例随访数据,随访时间60~98个月,平均78个月。最近的一次随访结果显示:37例烧心症状消失或偶尔出现,40例患者可正常嗳气,38例患者可以正常进食,39例(90.7%)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38个月因反酸再次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手术,效果良好。结论腹腔镜180。前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一种持久有效的术式,大多数患者对术后长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02~2016-04该院收治的80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生存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病情状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胸痛、烧心感、反食、反酸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GLQ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实施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能有效优化各项手术指标,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19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食管酸反流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胃食管反流病(GRED)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是否会加重胃食管反流目前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将采用食管内24h pH监测及食管测压检查的方法,定量观察GERD患者根除Hp治疗前后食管酸暴露及食管动力的变化。方法:连续选取我院门诊就诊的Hp阳性GERD患者。Hp感染诊断依据RUT和UBT或UBT和血清学检查。所有入选对象均在内镜检查后1~3d内行食管内24h pH监测和食管测压检查,同时评估反流症状。给予1周三联根除Hp治疗(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25g,阿莫仙1.0g,均bid)。疗程结束3个月后^14C—UBT检查,证实Hp根除者复查食管内24h pH监测和食管测压,同时重新评估反流症状。随访期间不用抑酸剂及促动力剂。结果:共23例Hp阳性GERD患者入选了本研究,其中19例患者完成了根除Hp前后的对比研究。在入选时有6例患者内镜下表现符合反流性食管炎,24h食管内pH监测提示病理性反流者10例。在确定根除Hp3个月后反酸、腹痛症状明显改善,食管24h pH监测各项参数与根除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LESP根除前10mm Hg(7.7—15.9),根除后15mm Hg(10—20.6),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食管体蠕动无明显改变。结论:本研究在GERD患者根除Hp3个月后反流症状有改善,食管酸暴露情况无明显变化,LESP较根除前增高,提示在GERD患者根除Hp有可能改善胃食管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腔内治疗近几年来有较快的发展,以射频治疗和经口腔内胃底折叠术为代表的抗反流手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结果。尽管存在不同意见,射频治疗是目前仍然被广泛应用的技术。经腔内胃底折叠术尽管目前病例相对较少,但与经典的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射频治疗相比,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代表了胃食管反流腔内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PPI)。对于依从性较差及症状持续患者来说,抗反流手术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laparoscopic Nissen fundoplication,LNF)是另一种替代疗法。尽管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明确,但在美国过去10年的手术量明显下降,可能与其术后长期存在腹胀、吞咽困难、腹泻、胃排空延迟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胃镜下腔内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新方法--胃镜下腔内折叠术(ELGP)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及禁忌症等问题。方法:选择无服药情况下出现每周3次以上烧心或反酸、食物反流,并且24h食管pH监测证实胃酸异常者,共26例进行ELGP,其中2例为贲门切除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6例GERD患者食管下端裂口直径1.5-3.5cm,平均2.5cm;并食管裂孔疝20例,达77%。缝合器为美国BARD公司二代缝合器。术前检查、常规胃镜观察后,辅助静脉麻醉,在齿状线下或吻合口下1-3cm缝合,采用环行、纵行或两种方法结合治疗。记录手术前后食管裂口大小、缝合位置、针间距、缝合皱褶数、术中不良反应等。结果:共缝32例次,其中环行缝合17例次,纵行缝合11例次,环行和纵行结合缝合4例次。两针间距1-3cm,两褶间距为1.5-2cm。每例次1-4个褶,平均每例2.3个褶。缝合后食管裂口平均约1.5cm。烧心及反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76%(完全缓解36%),部分缓解40%),无效24%。1例感冒患者术中出现呼吸困难,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胃镜下腔内折叠术能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2cm以上的食管裂孔疝及贲门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均可应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术程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伴咽喉反流病(LPRD)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中医证型及食管动力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8月就诊的159例GER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伴有LPRD者(观察组)79例,不伴有LPRD者(对照组)80例。均完成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记录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食管动力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医证型比较:按5个中医证型(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脾虚湿热证)统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实证、虚实夹杂证统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动力指标比较:观察组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远端潜伏期高于对照组,实证观察组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远端潜伏期高于实证对照组,虚实夹杂证观察组弱蠕动百分率高于虚实夹杂证对照组(P<0.05)。食管动力障碍类型比较:观察组无效食管动力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伴LPRD的GERD患者证型分布与对照组不同,以气郁痰阻证更为多见,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更高,无效食管动力更多,且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清...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紊乱对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近年来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外症状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对此类患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检测反流的存在,而很少正式评估食管动力紊乱在其发病中的作用。目的:研究GERD患者食管动力紊乱对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影响。方法:39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内镜检查结果诊断为具有食管炎的GERD患者分为两组,A组:仅有食管症状(n=21);B组:既有食管症状,又有食管外症状(n=18,其中癔球感10例,慢性咳嗽5例,咽痛3例)。采用静态食管测压和24h食管pH监测对两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B组患者的食管正常蠕动百分比(15.7%±23.3%)和食管不协调蠕动百分比(69.4%±33.6%)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A组(55.0%±37.3%和29.8%±32.8%),食管下括约肌(LES)和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均略低于A组,但无显著差异。B组患者的pH<4总时间(218.2min±278.8min)、pH<4反流次数(153.9±181.2)、pH<4总时间百分比(15.6%±20.0%)和立位pH<4时间百分比(17.1%±19.3%)均显著高于A组(83.9min±112.6min、61.2±83.4、5.9%±7.9%和7.1%±9.5%)。结论:食管动力紊乱可使酸反流加重,导致酸直接作用于咽喉部而引起一系列食管外症状。鉴于食管动力紊乱是GERD发病机制中的首要和关键因素,促动力药的应用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的发病北有增高趋势,其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长期的制酸药物维持。近年来,多种内镜介入治疗方法被应用于CERD的治疗,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健康志愿者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的差异.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83名,年龄23~76岁;具有典型反流、烧心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300例,年龄18~76岁.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常规食管测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1~64岁健康志愿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为(19.26±8.62)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高于≤40和≥65岁健康志愿者[(15.34±5.33)mm Hg和(13.00±4.99)mm Hg,P<0.051].各年龄组GERD患者问LESP及LESP降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志愿者和GERD患者食管体部各段蠕动波传导速度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r=-0.338、P=0.002和r=-0.138、P=0.017).51~64岁和≥65岁组GERD患者湿咽成功率为56.31%±38.42%和53.33%±39.22%;均显著低于≤40岁组患者(70.80%±35.18%,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ERD患者湿咽成功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r=-0.144;P=0.012);而各年龄组健康志愿者间湿咽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志愿者和GERD患者各年龄段食管体部近、中或远段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年龄段GERD患者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年龄增长,健康志愿者及GERD患者食管蠕动波传导速度减慢,GERD患者湿咽成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接受抗反流手术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或食管裂孔疝(HH)患者中,慢性咳嗽症状的总体疗效,并探索其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本中心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的230例患者资料.收集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反流、烧心、咳嗽、嗳气、...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药物治疗联合生活方式调整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然而药物只能控制症状,患者需要长期服用。 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但创伤相对较大,住院时间长,术后吞咽困难、腹胀的发生率较高,远期随访显示多数患者再次服用药物治疗。近十年来,随着质子泵抑制剂长期使用后药物相关副作用的报道,外科胃底折叠术开展量的下降以及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出现,GERD的治疗格局逐渐发现改变。本文就GERD目前的治疗方法(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内镜、手术)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与非RGERD食管动力特点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消化科进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GERD患者86例,其中RGERD组44例,非RGERD组42例,比较2组患者食管动力特点的差异。结果:RGERD组与非RGERD组食管下括约肌(LES)长度分别为(2.6±0.7)和(3.5±0.9)cm,LES静息压分别为(16.3±8.0)和(20.3±8.6)mmHg(1 mmHg=0.133 kPa),远端波波幅分别为(65.7±30.1)和(80.1±34.9)mmHg,食团内压(IBP)分别为(11.6±4.0)和(13.6±3.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8、2.235、2.044、2.400,均P0.05)。2组小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S长度较短、LES静息压偏低、远端波波幅偏低、IBP偏低及小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增加是RGERD的主要食管动力障碍,调控这些因素或许可以为RGER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疾病,目前的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内镜抗反流治疗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很有前景的新方法,包括内镜下缝合术、射频治疗技术和内镜下植入治疗等,这些方法都取得较好的效果。此文就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