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齐齐哈尔市三个区自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使用标准一线化疗方案的肺结核患者,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将其中化疗前后肝功能均正常者与化疗后出现肝损害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糖尿病史、肝炎病史、HbsAg、家族药品不良反应史、药物过敏史、饮酒史、治疗方案等。结果饮酒史与肝损害有关联(χ2值=6.604,P=0.011,P<0.05)。结论有饮酒史的患者,服用抗结核药有加重肝损害的风险,在肺结核化疗期间应注意采取适当的护肝措施,并减少酒量或戒酒。  相似文献   

2.
缪志伟 《安徽医药》2013,17(1):168-170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与其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5—2010年该市使用标准化疗方案的确诊肺结核患者1 368例为研究对象,对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7%,主要的不良反应事件为肝功能损害及胃肠道反应;单因素统计结果发现年龄、BMI、月收入、诊断分型及肝炎病史为抗结核治疗相关可疑危险因素,多因素统计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3.27,95%CI=2.073~5.439,P=0.002)、BMI〈18.5(OR=1.377,95%CI=1.021~3.548,P=0.037)及肝病史(OR=1.82,95%CI=1.003~6.248,P=0.046)为治疗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抗结核药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当患者存在高龄、营养状态差及肝炎病史可一定程度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张勇 《中国药房》2006,17(12):934-93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因素。方法对我院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24例进行分析。结果肝功能损害与既往肝病史、治疗前肝功能异常、嗜酒、老年及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结论在制订结核患者用药方案时必须慎重考虑以上因素。  相似文献   

4.
黄仕聪  孙强 《医药导报》2001,20(7):454-454
抗结核病药物异烟肼 (H)、利福平 (R)、吡嗪酰胺 (Z)的联合化疗 ,是目前推荐给初治患者的有效短程化疗方案。但这三种药物均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 ,现将我院收治的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 46例作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①确诊的初治结核病患者 ;②治疗前肝功能正常 ;③既往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 ;④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或总胆红素 (TBIL) >正常值上限 (ULN) 2倍时为肝功能损害 ;⑤无其他致肝损害的原因。入选的 46例中 ,男 2 6例 ,女 2 0例 ,年龄 14~ 6 2岁 ,平均 3 8.6岁。浸润性肺结核 3 5例 ,颈淋巴结结核…  相似文献   

5.
周广俭 《中国医药科学》2014,(8):163-164,182
目的对708例住院结核患者(包括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下称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比较乙肝标志物阳性(HBsAg阳性、HBeAg阳性或阴性、HBcAb阳性或阴性)的结核病患者与乙肝标志物阴性的结核患者在治疗期间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32.1%,乙肝标志物阴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15.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无因肝损伤更换抗结核药物方案,乙肝标志物阴性患者有2例因肝损害需更改治疗方案占0.3%。结论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易发生肝损害,对这类患者应7d左右复查肝功能,尽可能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保肝药物,个别肝损伤严重患者应更换肝损害较小的抗结核药。  相似文献   

6.
言洁  曹毅敏 《北方药学》2017,(12):177-178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256例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抗结核药物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2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肝病史、糖尿病是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有肝病史、糖尿病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需要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抗结核药、肝损害、肝损伤等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收集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患者1 949例,其中男性1 209例(62.03%),女性740例(37.97%);年龄14~89岁。原发疾病均为结核病,伴有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者305例(15.65%),伴有酗酒者202例(10.36%)。发病时间为用药后7~60d。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乏力、皮疹、发热为主。实验室检查以肝功能指标异常为主。停药并给予保肝及对症治疗后,1 770例(90.82%)治愈;170例(8.72%)好转;9例(0.46%)死亡。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发生率为10.58%,发生率较高,但除重度肝损害外大多愈后良好。抗结核治疗时,少年及老年人是高危人群,肝炎病毒感染及酗酒是危险因素,必须加强肝功能检测,早发现、早治疗,以便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降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将结核治疗期间出现肝损伤的1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1 394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乙肝(丙肝)史、营养不良、糖尿病、贫血、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结核药种类和剂量等因素对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影响。结果: 从单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性别、心血管疾病,结核药中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左氧氟沙星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有心血管疾病、服用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或左氧氟沙星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并且DILI发生率随着结核药剂量增大而增大。结论: 女性(OR=0.661,95%CI 0.464~0.943,P=0.022)、合并心血管疾病(OR=2.017,95%CI 1.109~3.666,P=0.021)、异烟肼(OR=1.544,95%CI 1.235~1.929,P=0.000)、利福平(OR=1.391,95%CI 1.110~1.743,P=0.004)、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OR=2.461,95%CI 1.517~3.993,P=0.000)和左氧氟沙星(OR=1.695,95%CI 1.155~2.487,P=0.007)是结核治疗中致DILI高危因素。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采取勤监测,早发现、早治疗的措施,抗结核药应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给药,以减少ATDILI发生,改善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0.
谢林红 《重庆医药》2009,38(15):1950-195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住院的肺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性别,年龄,体重,饮酒史,肝脏疾患、抗结核药方案有关。结论抗结核治疗不可避免出现肝损害,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AIMS: The Hepatitis Foundation has identified many chronic carriers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 community surveys of schools and family contacts. This study repor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ri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patitis markers and liver function. METHODS: Demographic data from confirmed chronic carriers of HBV in the North Island were correlated with liver function and hepatitis markers. Longitudinal data were obtained by following a cohort for two years with regular blood tests. RESULTS: Of 2778 confirmed carriers of HBV most were children or young adults and 56% were male. Sixty percent were Maori and 26% Pacific Island people. Loss of HBsAg occurred at less than 1% per year compared to 9% for HBeAg. Mean ages for 50% loss of HBeAg were 14 years for children of HBV negative mothers and 19 years for those of HBV carrier mothers. Fewer adult males than females were HBeAg positive.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above 50 IU/L were found in 16% of HBeAg positive and 6% HBeAg negative cases. Other factor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raise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were male gender (OR 1.8) and age more than 15 years (OR 2.0). Thirty five percent of HBeAg positive carriers with raise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spontaneously seroconverted to HBeAg negative in two years. However, raise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in HBeAg negative carriers was persistent in most cases and 38% had HBV-DNA detectable in serum. CONCLUSIONS: HBV carriage is less benign in adults than children, even after loss of HBeAg.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ll HBV carriers have regular checks of liver function. Those with persistent abnormality should be strongly advised to restrict alcohol and be assessed for possible antivir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对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的作用。方法:标准化疗的41例血清HBV-DNA阳性的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拉米夫定0.1g.d-1,对照组未用拉米夫定,疗程半年。两组患者均随访至4.3年。观察肺结核并HBV复制患者化疗中,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与肝功能变化以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02例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血清HBV-DNA阳性41例,阳性率为40.20%,化疗中,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抗病毒组,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未抗病毒组,肺结核并HBV-DNA阴性、其它HBV-M阳性组,单纯肺结核组的肝功能受损率分别为28.57%,95%,9.68%及5.07%。随访至4.3年,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未抗病毒组,死亡4例(20%),且死亡与肝病直接相关(肝衰竭),发生肝硬化2例;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抗病毒组,无肝硬化及死亡病例。结论:肺结核并HBV感染,且HBV复制,化疗中应用拉米夫定有重要意义。拉米夫定抗HBV治疗,对改善存在HBV复制的肺结核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并有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化疗前可常规检查血清HBV-DNA。血清HBV-DNA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建议化疗中常规联用拉米夫定抗HBV治疗。  相似文献   

13.
伴有肝功能异常的肺结核的化学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虹  赵旺胜  杨正安 《江苏医药》2000,26(9):672-674
目的 临床常见肺结核伴有肝功能异常而导致治疗困难 ,为此探索选用肝毒性最小的化疗方案。方法 采用 2 [左旋氧氟沙星 (LOFX)·帕星肼 (PSNZ)·乙胺丁醇 (E)·链霉素 (S)或阿米卡星 (AMK) ]/12~ 16 [LOFX·PSNZ·E]方案治疗伴有肝功能异常的菌阳肺结核 2 0例 ,自身对照 ,动态观察痰菌、X线胸片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2 0例皆较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疗程 ,肝功能好转或恢复正常 ,痰菌涂片均在 2个月内阴转 ,原来X线胸片所见显著好转 (12 /2 0 ) ,无恶化者 ,仅 1例残留空洞 ,痰菌培养仍阳性 ,该菌株对异烟肼 (H)、利福平 (R)、PSNZ皆耐药。结论  (1)对处于乙型肝炎活动期或有乙型肝炎病史者选用抗结核药需要慎重。 (2 )以LOFX·PSNZ为主的治疗方案基本适用于伴有肝功能异常的肺结核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人群使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VIP)中建库至2019年10 月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使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文献,2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 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纳入8216例患者,共筛选出13种 暴露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嗜酒(OR=2.54,95%CI:1.97~3.27)、肝病史(OR=2.60,95%CI:2.19~3.08)、乙肝表面抗原携 带者(OR=3.15,95%CI:2.66~3.73)、糖尿病(OR=1.41,95%CI:1.18~1.70)、心功能不全(OR=1.72,95%CI:1.28~2.30)、贫血 (OR=4.61,95%CI:2.43~7.90)、营养不良(OR=2.48,95%CI:1.63~3.77)和结核病复治(OR=1.93,95%CI:1.43~2.60)是抗结核 药物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予以保肝药能显著减少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发生率(OR=0.36,95%CI:0.25~0.50, P<0.001)。结论 贫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并其他肝病史、嗜酒、营养不良、结核病复治、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是我国 人群使用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予以保肝药能显著降低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抗结核药物的肝毒性是剂量依赖性的,部分与药物的超敏反应有关。老年、女性、营养不良、嗜酒、慢乙酰化表型、携带乙肝病毒或既往有肝病以及严重结核病是公认的危险因素。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规范,以非特异性保肝、对症治疗为主,但加强监控与管理可预防严重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杜秀  路玫 《中国药房》2014,(14):1290-129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抗结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1年9月-2012年4月1 395例行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的1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例药物性肝炎患者年龄以19~59岁为主,占58.97%。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几率可达15.38%;抗结核治疗前有转氨酶和(或)胆红素升高的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可达36.67%、22.73%,明显高于平均发病率8.39%。发生时间多为8~14d。预后多良好,有69.23%的患者好转或治愈。结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注意合并有乙肝、入院时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等高危因素,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治疗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进行治疗的112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抗结核治疗均采用2HREZ/7HRE方案。结果:在治疗6、12个月后与拉米夫定治疗组相比,阿德福韦酯治疗组的血清HBV-DNA拷贝数显著下降(P<0.05);两个治疗组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但两个治疗组的下降值并未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患有慢性乙肝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用阿德福韦酯比拉米夫定更为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病毒对肝脏的损害,增强患者肝脏对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性,并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从而使患者能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12月658例(男296例,女362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药物性肝炎发生率24.9%,男性少于女性,HBV感染组高于非HBV感染组;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大约90%的患者发生在用药后3个月内。结论年龄、HBV感染是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女性患者及HBV-DNA阳性患者更易出现药物性肝炎,对于此类患者需密切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