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纯水雾剂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8月~2005年3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198例干眼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82例,给予纯水雾剂治疗,每日4~6次;B组116例,给予0.1%透明质酸钠(0.1%爱丽滴眼液)治疗,每日3~4次。均治疗60天,治疗前后调查患者症状,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A组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其中以眼红、干涩感、异物感、痒感及视疲劳改善明显;B组以干涩感、异物感及视疲劳改善明显。A组治疗后BUT较治疗前延长(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SIt较治疗前增加(P〉0.05);B组治疗后BUT较治疗前延长(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SIt较治疗前增高(P〈0.05)。A组与B组比较,两组治疗后BUT差异无显著性(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A组高于B组,SItA组低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伟博水雾可以提高干眼症患者泪膜稳定性,同时缓解患者眼部激惹症状,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泪液补充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以尘螨过敏为主合并多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方法,对122例AR患者,使用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完成治疗1年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进行统计,与治疗前的症状、体征积分进行比较,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93例患者完成1年以上的舌下免疫治疗(SLIT),治疗1年后的症状、体征积分(10.58±2.60)较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3.88±2.45)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可以明显改善对尘螨或合并多种变应原过敏的AR患者鼻部症状和体征,用于治疗以尘螨过敏为主合并多种变应原过敏的AR临床有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应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治疗干眼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门诊就诊的患者57例(57只眼)。随机分为三组:A组,予以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4次/d);B组,予以0.1%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C组,予以0.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4次/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观察患者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丽丝胺绿染色、角膜素荧光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测试(schirmertest)和结膜印迹细胞检测,各项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后2周,A、C组较治疗前OSD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C组较其它两组OSDI评分平均值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A、C组丽丝胺绿染色和F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B组丽丝胺绿染色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A、C组与治疗前相比,ST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C组与B组之间比较,sT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中的9例轻度干眼患者经治疗4周后,结膜杯状细胞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白内障合并浅前房者,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联合晶状体浑浊测量仪(OLM)检查,观察其对手术适应症及时机的预测准确性。方法随机收集白内障合并浅前房106例(128眼)。根据前房深浅分为轻度浅前房和高危浅前房。依据晶状体浑浊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浑浊。部分患者接受了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或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随访2年观察眼部情况、视力、眼压等。结果未手术组:轻度浅前房和高危浅前房者随访2a内的前房深度进行性变浅,眼压进行性升高(P〈0.05);随访2年内,随着晶状体浑浊程度进行性加重,晶状体重度浑浊者的中央前房深度浅于晶状体轻、中度浑浊者(P〈0.05),同时,眼压高于晶状体轻、中度浑浊者(P〈0.05)。白内障手术组:随访2年高眼压发生率(4.88%)低于未接受手术治疗者(41.30%)(P〈0.05);术后的中央前房深度深于术前(P〈0.05),也深于未接受手术者(P〈0.05);术后的眼压低于术前(P〈0.05),也低于未接受手术者(P〈0.05);不同程度浅前房者的视力都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术后高危浅前房组的视力低于轻度浅前房组(P〈0.05)。激光治疗组:轻度浅前房者,1年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浅前房者,1年的眼压高于术前(P〈0.05)。结论IOLmaster联合OLM检查能够客观评估白内障合并浅前房者的病情变化,确定手术时机。及早进行白内障手术是治疗此类患眼的关键所在,激光治疗远期疗效不确切。  相似文献   

5.
马薇  廖孟  金宏智  刘陇黔 《眼科研究》2012,30(12):1104-1109
背景角膜塑形镜配戴可暂时改变眼的近视度数,但其对配戴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值得关注。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使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视觉质量的改变。方法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每个受试者纳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2010年1月1日至12月30目的近视患者76例150眼,年龄(14.90-+1.24)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为(-2.79+0.82)D。所有患者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配戴夜用型角膜塑形镜,每日戴镜至少8h,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第1周、第3个月时接受主觉验光、裸眼视力(UCVA)、对比敏感度、角膜地形图、像差检查,并由同一验配医师询问患者配戴前后的视觉质量及相关症状。视觉质量的评价标准参照美国国家眼科研究院屈光不正生活质量量表(NEI—RQL42),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试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3个月后sE分别为(-0.33±1.02)D和(-0.26±0.60)D,较配戴前的(-2.79±0.82)D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配戴后1周和3个月问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周和3个月各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配戴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周:3cpd时P=0.001,6cpd时P=0.001,12cpd时P〈0.05,18cpd时P〈0.05;3个月:3cpd时P=0.001,6cpd时P=0.001,12cpd时P〈0.05,18cpd时P〈0.05),而配戴后1周和3个月之间患眼对比敏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3个月后角膜平坦K值、陡峭K值、e值均较配戴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较配戴镜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像差研究显示,总高阶像差、3阶像差和4阶像差在戴镜后1周和3个月均明显增加,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周和3个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像差及2阶像差在戴镜1周后与3个月均显示降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戴镜后1周和3个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5项视觉质量项目(从明处到暗处适应容易程度、夜间骑车容易程度、夜间是否常看到灯光晕环光圈、视力波动出现的频率、眩光程度)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力波动出现的频率在配戴后1个月和3个月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戴后1周可使近视度数降低,配戴3个月近视度数趋于稳定。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使角膜形状趋向不规则,对比敏感度下降,3阶像差和4阶像差增加。主观视觉质量较框架眼镜矫正时降低,尤其是夜间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在复方樟柳碱治疗前后血浆中内皮素-1(ET-1)浓度,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 NAION患者39例,给予复方樟柳碱2ml颞浅动脉旁注射,共治疗21天,所有患者按治疗效果分为3组(A组为治愈,B组为显效或有效,C组为无效),分别通过放射免疫法(RIA)测定治疗前后血浆ET-1浓度。结果 各组治疗前的血浆ET-1浓度,A、B组高于C组,其差异有显著性(tA,C=4.67,P〈0.05;tB,C=4.03,P〈0.05),而A、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tA,B=1.34,P〉0.1)。各组治疗后的血浆ET-1浓度,其分布规律同治疗前(tA,C=4.13,P〈0.05;tB,C=3.89,P〈0.05;tA,B=0.67,P〉0.1)。各组治疗后的血浆ET-1浓度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A组、B组其治疗前后的浓度差异有显著性(FA=4.78,P〈0.05;FB=4.23,P〈0.05),C组治疗前后的浓度差异无显著性(FC=0.78,P〉0.1)。结论 复方樟柳碱对NAION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与血浆ET-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屈光不正儿童干眼症的特点,探讨屈光不正儿童干眼症的治疗方法。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就诊,诊断为屈光不正的且符合干眼诊断标准的儿童270例按屈光状态分为轻度近视组、轻度远视组和轻度散光组,每组各90例,并对每组按自愿原则分为屈光矫正+药物治疗组,屈光矫正组、药物治疗组。对各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Schirmer Test(泪液分泌试验)、BUT(泪膜破裂时间)、FL(角膜荧光素染色)进行检查。同时选取60例正视眼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轻度散光组BUT明显小于轻度近视和轻度远视组,轻度远视组BUT明显小于轻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各组的BUT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屈光矫正+药物治疗组BUT延长最明显,其次是屈光矫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屈光矫正组中散光组的治愈率最高,其次是远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不正儿童的干眼症主要表现为BUT(泪膜破裂时间)缩短。针对这类患儿首先应矫正屈光不正,屈光矫正+药物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眼外伤继发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住我院的难治性青光眼72例(72只眼),均继发于闭合性眼外伤。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7例)。研究组采取房水引流器植入术治疗,而对照组则实施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睫状突光凝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眼压和视力情况。结果手术前两组眼压以及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眼压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视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术后3个月研究组视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房水引流器植入术可显著降低闭合性眼外伤继发难治性青光眼的眼压,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远视性弱视治疗前后远近立体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远视性弱视治疗前后远近立体视的变化。方法对158名远视性弱视儿童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远、近立体视检查。结果治疗前远立体视优于近立体视(P〈0、025),而治疗后远立体视较近立体视差(P〈0、05);治疗后远、近立体视均优于治疗前远、近立体视(P〈0、005);治疗后的立体视5岁前初次就诊的患者优于5岁后初次就诊的患者(P〈0.005)。结论远视性弱视患者近立体视功能提高较远立体视功能快;关于弱视儿童治疗时机的选择没有时间限制。开始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左旋多巴对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视觉诱发电位(VEP)及视网膜内多巴胺质量分数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弱视的可能机制。方法30只14日龄SD大鼠建立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弱视对照组、小剂量给药组、大剂量给药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8%淀粉溶液及20mg/kg、80mg/kg左旋多巴灌胃,于给药前(45日龄)和给药后(75日龄)测量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并于75日龄时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内多巴胺的质量分数。结果给药前剥夺眼P1波潜伏期较未剥夺眼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左旋多巴组剥夺眼P1波潜伏期较给药前以及对照组剥夺眼均明显缩短(P〈0.05),且大剂量给药组较小剂量给药组P1波潜伏期更短(P〈0.05),未剥夺眼P1波潜伏期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夺眼视网膜内多巴胺的质量分数较未剥夺眼低(P〈0.05),给药后剥夺眼视网膜内多巴胺的质量分数较未剥夺眼及对照组剥夺眼明显增高,且随药物剂量的增加多巴胺质量分数提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剥夺眼给药前后视网膜多巴胺质量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多巴能显著提高形觉剥夺性弱视鼠弱视模型眼的视网膜内多巴胺质量分数,改善弱视眼视觉传导功能,并由此影响视觉系统发育可塑性敏感期。  相似文献   

11.
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广瑛  谭楠 《眼科研究》2010,28(5):462-466
目的探讨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AC—PIOLS)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资料齐全的18例30眼行AC—PIOLS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随访2a,分别于术前,术后1、6、12、24个月检测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屈光度(SE),眼压、角膜内皮计数、前房深度(ACD)、对比敏感度(CSF)、眩光敏感度和波前相差等,并分别将术前与术后1a和术后2a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术后1a,14眼(46.7%)近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2a,19眼(63.3%)较术前提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79,P=0.031)。术后1a,BCVA较术前提高≥1行者为56.7%(17/30),术后2a为6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12,P〈0.01)。术后2a SE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频段的CSF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尤其在低中频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阶像差较术前增高,球差、彗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a,各时间点间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眼瞳孔轻度变形,6眼虹膜夹持部出现轻度虹膜色素脱失,4眼主诉眩光和光晕感。结论AC—PIOLS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朱凯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2):319-322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遮盖调节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7/2015-04在我院医治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45例作为研究组,应用遮盖治疗,同期选取40例志愿健康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观察受试者的双眼视功能情况。结果:遮盖治疗前、治疗1、3 mo双眼融合正常率分别为62%、76%和87%,治疗3 mo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治疗1mo同治疗前差异不明显( P>0.05);遮盖治疗前、治疗1、3mo后立体视3000"~801"的患儿分别有26、13和2例;800"~401"的患儿分别有12、13和6例;400"~101"的患儿分别有7、15和25例;≤100"者分别为0、4和12例;研究组远距散开破裂点和辐辏功能治疗后均明显提升且高于对照组( P均<0.05);近距散开和辐辏功能破裂点、模糊点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均P<0.05),散开功能破裂点、模糊点均高于对照组,辐辏功能中则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双眼调节幅度、灵敏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双眼调节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1),调节灵敏度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遮盖治疗后双眼调节滞后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但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45例90眼治愈52眼;进步24眼,无效14眼;治疗总有效率为84%。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遮盖调节对双眼视功能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超声乳化术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6例(33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加深(P〈0.05)。33眼术后眼压明显降低(P〈0.05),术后1个月前房角镜检查房角均较术前开放角度增加。25例(31眼)术后6个月复查视野无明显进展。1例(2眼)眼压正常范围,视野损害加重,用苏为坦滴眼液进一步控制眼压。结论超声乳化前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4.
王莹  陈松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4):291-295
目的 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RD)视功能客观评价的意义。方法 应用VERIS ScienceTM 4.2mfERG检测仪对80例复杂性RD患者的双眼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复杂性RD患者的对侧眼、患眼在6个环的N1波、P1波振幅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潜时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严重玻璃体积血组的N1、P1波振幅密度在2~6环高于无严重玻璃体积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VR组的N1、P1波振幅密度低于轻度PVR组,在6个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裂孔组在所有6个环的N1、P1波振幅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潜时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fERG能客观定量评价复杂性RD患者的视功能。严重的玻璃体积血、黄斑裂孔、PVR对视功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特别在儿童已是最常见的慢性变应性疾病。变应原的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简便易行、敏感可靠,是我国AR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中确诊AR的检测手段之一。引起AR的变应原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天气、气候的变化而有所差异。本文通过对961例临床诊断AR患者的SPT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福建东南沿海地区AR变应原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医学中心验配RGPCL的24例(43眼)成人超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其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合适的RGPCL镜片。戴镜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配戴RGPCL时的矫正视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框架眼镜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62-0.15,≥4.9者1眼,占2%:配戴RGPCL后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77-0.16,94.9者16眼,占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96,P〈0.05);与戴镜后7d相比,戴镜后1个月舒适度指标总积分及异物感、视力波动、痒、刺痛、干涩、充血症状的积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3.948、63.823、39.168、6.459、57.733、44.164、39.420,P均〈0.05)。与戴镜后1个月相比,戴镜后3个月总积分、异物感、视力波动、充血症状积分持续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5.536、22.484、11.537、16.229,P均〈0.05);痒、刺痛、干涩症状积分与戴镜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1.184、1.398,P均〉0.05)。镜片配适中心定位好,活动度良好,未见角结膜严重并发症。结论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可明显提高其矫正视力,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放化疗前后血浆EB病毒DNA(EpsteinBarrVirusDNA,EBV-DNA)水平的变化,评价EBV—DNA水平与NPC肿瘤负荷及短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60例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前后及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浆中的EBV—DNA水平。结果NPC治疗前EBV-DNA阳性率为83.3%,中位拷贝数为8869copy/mL;治疗后阳性率为21.7%,中位拷贝数为0copy/mL;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5.0%,中位拷贝数为0copy/mL。NPC残留组阳性率为81.8%,中位拷贝数为7263copy/mL;消退组阳性率为8.2%,中位拷贝数为0copy/mL。NPC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组血浆游离EBV—DNA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1)。放化疗后,NPC残留组高于消退组(P〈0.01)。结论NPC患者血浆EBV—DNA水平是反映肿瘤负荷的灵敏指标,可作为短期疗效评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背景黄斑水肿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损害视力的原因,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和曲安奈德(TA)的方法已被用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治疗,但2种药物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评价和比较是非常必要的。目的评价和比较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和TA治疗D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经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DME者98例98眼,按就诊的先后时间分为贝伐单抗组和TA组,每组各49例49眼。贝伐单抗组患眼于角膜缘后4mm处行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0.05ml(1.25mg),TA组玻璃体腔注射TA0.1ml(4mg)。术后4、8、12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眼的视力(国际视力表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眼压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试验。2组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和贝伐单抗组患眼玻璃体注射后各时间点视力与注射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贝伐单抗组在治疗后4~8周时视力最好,注射12周时视力较8周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79,P〈0.05);玻璃体注射前后不同时间2组患眼间的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注射前后不同时问2组患眼间的CM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TA组和贝伐单抗组患眼玻璃体注射后各时间点CMT值与注射前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TA组患眼玻璃体注射后4、8、12周眼压值均明显高于贝伐单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A组患眼玻璃体注射后4、8、12周眼压值均高于注射前基线值(P〈0.01),贝伐单抗组4、8、12周眼压值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患眼玻璃体注射后眼压升高的发生率14.3%。结论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DME与TA玻璃体注射相比均能提高视力,减轻黄斑水肿。TA显效时间较贝伐单抗快,但贝伐单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就诊内蒙古包钢医院眼科门诊青少年近视患者240例。根据年龄分为7-12岁组和13~18岁组,每一年龄组根据屈光度再分为:低度近视组(-1.00-3.00D)和中度近视组(-3.25—6.00D)。同年龄组同屈光度组再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美国易安药公司夜载型角膜塑形镜矫正,对照组给予上海视海公司单焦点非球面镜片框架眼镜矫正。观察实验组戴镜前与戴镜1年后角膜上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泪膜破裂时间(TBUT)及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的变化。观察实验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d、1周、1月、3月、6月、1年的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戴镜前与戴镜后一年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1)未发现角膜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裸眼视力:戴镜后均较戴镜前提高(P〈0.05),1周后趋于稳定;(3)屈光度:戴镜后均较戴镜前降低(P〈0.05),1周后趋于稳定;(4)角膜曲率:戴镜后均较戴镜前降低(P〈0.05),1周后趋于稳定;(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戴镜前与戴镜1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TBUT:戴镜前与戴镜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Schirmer试验:戴镜前与戴镜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屈光度和眼轴变化的比较:(1)两组屈光度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眼轴长度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高透氧材料角膜塑形镜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控制眼轴增长,不同年龄段低、中度近视患者有同样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Pentacam三维前房分析仪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与正常组前房形态参数。方法65例急性PACG患者,70例慢性PACG患者,75例正常组行Pentacam检查,记录前房轴深(ACD)、平均和最小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测量值均大于PA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ACD、ACV女性较男性前房浅(P〈0.05)、前房容积小(P〈0.05);各年龄组间ACD、A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A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急性PACG组ACD与ACV线性相关(R^2=0.40,P〈0.05);慢性PACG组数据间有相关性(P〈0.01);正常组ACD与ACV相关(R^2=0.85,P〈0.01),ACD与ACA线性相关(P〈0.05)。结论Pentacam检查为PACG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对青光眼患者随访和正常人群筛查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