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围产期治疗效果及母儿结局.方法:对25例妊娠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ITP患者25例,同期妊娠分娩数为8 064例,发生率为3.1%0;22例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血小板悬液治疗,10例显效,8例良效,2例进步.2例无效,有效率91%;阴道分娩8例,剖宫产分娩17例,2例产后出血,无孕产妇死亡;25例患者共分娩新生儿26个(其中1例为双胎),均存活,新生儿出生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水平,无颅内出血及其他血小板减少或相关疾病.结论: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血小板悬液是治疗妊娠合并ITP的理想方法,可使患者血小板计数水平升高,产后出血减少且对母儿围产结局无影响;剖宫产指征应以产科指征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母婴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妊娠合并ITP患者临床资料,参照第二届全国血液病学术会议制定的ITP诊断标准,按治疗时血小板计数情况分组,血小板计数(50~100)×109/L为Ⅰ组共14例,血小板计数<50×109/L为Ⅱ组共22例。记录Ⅱ组ITP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泼尼松),丙种球蛋白及(或)血小板悬液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其母儿的围产结局。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产后出血、新生儿ITP、颅内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患者剖宫产率较高)。结论妊娠合并ITP对母儿均有潜在的危险,加强围产期管理,根据轻重程度积极治疗可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母婴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妊娠合并ITP患者临床资料,参照第二届全国血液病学术会议制定的ITP诊断标准,按治疗时血小板计数情况分组,血小板计数(50~100)×109/L为Ⅰ组共14例,血小板计数<50×109/L为Ⅱ组共22例.记录Ⅱ组ITP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泼尼松),丙种球蛋白及(或)血小板悬液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其母儿的围产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产后出血、新生儿ITP、颅内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患者剖宫产率较高).结论 妊娠合并ITP对母儿均有潜在的危险,加强围产期管理,根据轻重程度积极治疗可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6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病因分为4组: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组、妊娠高血压疾病(PIH)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及其他组(包括巨幼红细胞贫血、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或输血小板治疗。结果 68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41例(6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16例(23.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例(8.8%),其他病因5例(7.4%)。剖宫产50例,阴道分娩18例,产后出血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例。PAT和PIH组患者产后42d血小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及其他原因患者产后42d血小板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病因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最多见。对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根据孕周不同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或)输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计数≥50×109/L如无产科指征,可经阴道分娩,如手术终止妊娠应在术前输注血小板后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7月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36例妊娠合并ITP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收集资料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显效26例,有效8例,进步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94.44%;孕妇及新生儿无1例死亡。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ITP的临床疗效肯定,能够降低孕妇及胎儿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吕祝武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0):1300-130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围产期的处理及母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8例孕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殿(ITP)10例,发生率26.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24例,发生率63.2%;妊高征合并血小板减少4例,发生率10.5%;伴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4例;产后出血3例。阴道分娩8例,其中产妇颅内出血1例;剖宫产分娩30例。无孕产妇死亡,无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无颅内出血发生。进行孕期治疗,血小板>50×109/L,无需特殊处理,血小板<50×109/L需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术前、术中予血小板悬液输注。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根据不同病因及病情轻重的程度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处理及时,母婴均较安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悬液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16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62例妊娠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18例,占11.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24例,占14.8%,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组)98例,占60.4%。妊娠期血小板平均值ITP组、PIH组与PAT组分别为25.4±16.2,42.5±18.7,76.2±23.4、61.3±13.5(×109/L),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产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平均所需时间ITP组、PIH组与PAT组分别为23d、6d、4d。各组输注浓缩血小板治疗或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前及治疗后d4血小板均有显著差异(P<0.05);单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四天血小板ITP组、PI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AT组治疗前后血小板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积极查找病因,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恰当的治疗。给予输血小板、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IVIgG)等综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处理方法、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25例(41.7%);其次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20例(33.3%)。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为72.7%,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全部治疗有效,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达75%。3种方法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行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例出现产后出血,均存在宫缩乏力,Spearman相关分析剖宫产病例的产后出血与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之间存在负相关(r=-0.376,P=0.015)。新生儿4例出现血小板减少,其母亲均为ITP,2例有脾切除史的新生儿血小板均<10×109L-1,1例新生儿出现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结论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以ITP及GT为主。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血小板制剂是治疗的有效手段。治疗后血小板<50×109L-1或有产科指征行剖宫产,应有良好的宫缩来预防产后出血。治疗对剖宫产术中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IT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应监测血小板。对于有脾切除史的孕妇应充分告知发生严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刘桂玲  邹青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886-1886,192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选取蚌埠第三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11年6月间就诊的3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2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2例,急性白血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治疗方法是给予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或输注血小板等,其中23例行剖宫产,有1例出现产后出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新生儿死亡。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原因较多并且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应积极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预防出血倾向及加强胎儿监护。对于血小板〈50×109/L或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予以糖皮质激素和(或)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水平,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重型血小板减少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型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妊娠合并重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悬液等综合治疗,其中早孕人流1例,中孕引产2例,其余均行剖宫产术,在终止妊娠时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妊娠合并重型血小板减少对母婴危害较大,积极治疗提高血小板是获得良好妊娠结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病因、围生期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9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病因主要是: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PAT)48例(占50.5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0例(21.0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10.53%)等。对血小板≤50×10^9L^-1的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结论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对分娩前血小板≤50×10^9L^-1的患者重点监护,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HIP)并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围生期处理方法及母婴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轻重不同采用糖皮质激素、血小板制剂、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其中,中期引产5例,阴道分娩13例,剖宫产14例,发生率为7.1%,胎死宫内1例。结论:糖皮质激素、血小板制剂、丙种球蛋白是治疗妊娠HIP并发ITP的有效方法,血小板计数<50×10^9/L应在血源充分的情况下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对37例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孕妇,根据病因、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PAT)为Ⅰ组,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型(MDS-RA)及HELLP综合征为Ⅱ组,观察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37例孕妇中PAT 23例(62.16%),ITP 9例(24.32%);Ⅱ组产后出血率高于Ⅰ组(P < 0.05);Ⅰ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胎龄均大于Ⅱ组(P < 0.05~P < 0.01);术后10天Ⅰ组产妇血小板恢复优于Ⅱ组(P < 0.01)。结论: 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病因以PAT为主;其次为ITP。由PAT引起的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妊娠结局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妊娠合并ITP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3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的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血小板。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试验组血小板计数上升时间(1.5±0.7)h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4.9±1.3)h,试验组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4.3±2.0)h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13.2±2.5)h,2组间以上数据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ITP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围生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PT)的妊娠结局及围生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 68例P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中阴道分娩 2 6例 ,剖宫产 42例 ,发生产后出血 9例 ,产后出血率为 13 .2 4%。血小板计数 >5 0× 10 9/L组中 ,剖宫产产后出血量明显高于阴道产 (t =3 .3 45 ,P <0 .0 1)。无一例孕产妇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围生儿死亡 3例 ,新生儿头皮下血肿 2例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9例 ,其母均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结论 妊娠中晚期以糖皮质激素等内科治疗为主 ,不主张过分依赖血小板制剂 ,分娩方式由产科指征决定 ,当血小板极低时为防止母儿并发症可选择性行剖宫产 ,术前、术中、术后适当输注血小板可有效地防止分娩期母儿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与围产结局,指导临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2009年间4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资料,按病因分为3组:①由妊娠本身所致者(GT)组,②妊高征(PIH)组,③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分析3组患者的血小板数变化、凝血功能及围产结局。结果①妊娠合并ITP组,妊娠期、分娩前及产后血小板数最低,妊娠终止后ITP组血小板升高不明显,另两组血小板很快恢复正常。②妊娠合并ITP组,aPTT、PT明显延长,GT组纤维蛋白原(Fbg)含量较另两组高。③妊娠合并ITP组,流产、早产率较高,产后出血最多,妊娠结局最差。结论对妊娠合并ITP者应积极治疗,如无效则应早行人流;妊娠合并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HELLP)综合征者宜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7.
董彤  岑坚  王蔼明  姜文  杜昕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54-55,58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及妊娠结局,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4例晚期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给予泼尼松、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其疗效,并与正常对照组54例产妇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0例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患者分娩前2周,血小板计数(PLT)均〉30×10^9/L。观察组患者的町、APTI、PLT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胎儿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刮宫产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有9例产后出血、7例阴道壁血肿,对照组产后有2例产后出血、1例阴道壁血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PLT〈100×10^9/L7例,对照组0例。两组均无新生儿颅内出血、窒息及死亡出现。结论晚期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母儿的妊娠结局有影响,一旦发现应积极治疗,根据产前血小板的计数情况及有无出血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母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处理方法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资料。结果孕前确诊6例,孕期发现19例,孕早期5例有皮肤出血点、紫癜或刷牙出血等症状;剖宫产21例,顺产4例;产后出血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无孕产妇死亡,骨髓穿刺确诊10例。结论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输注血小板为治疗的有效方法,孕期加强监护,及早发现及治疗,能降低母儿颅内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围生期处理。方法:对2005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8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组妊娠期及产前、产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T组和ITP组在产前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输注血小板治疗后第2天,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是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彤  杨咏梅 《中国医刊》2008,43(6):59-6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妊娠期的监护和处理。方法对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因、治疗方法以及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62例(72.09%),子痫前期引起16例(18.6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6例(6.98%),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再障各1例(占2.33%)。PAT组及HDCP组血小板计数产后与妊娠期及产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TP组血小板计数产后与妊娠期及产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剖宫产占69.8%,产后出血率为2.3%。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对血小板持续下降或血小板<50×109/L者应明确诊断,给予病因治疗及升高血小板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分娩方式取决于产科情况及血小板水平。如血小板<50×109/L可输注单采血小板后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