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聚合物胶束联合给药系统的构建及体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将化学键合在聚合物胶束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PEG-PE)的氟尿嘧啶(5-FU),与物理包裹于聚合物纳米胶束(PEG-PE)疏水核中的阿霉素(DOX)制备形成联合给药系统,并进行评价.方法 以5-FU-PEG-PE聚合物胶束为载体,采用透析法制备阿霉素(DOX)胶束;通过透射电镜、纳米粒度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  相似文献   

2.
制备等比例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谷氨酸(mPEG-PLA-PLG)和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赖氨酸(mPEG-PLA-PLL)电中性聚离子复合胶束,依靠静电吸引提高原聚合物胶束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的结构稳定性。在mPEG-PLA的羟基末端引入氨基,分别与谷氨酸和赖氨酸的环化羧酸酐(NCA)发生开环反应,并且脱保护基制得目标产物,通过1H NMR、IR确证其结构,荧光法比较载体改性前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以透析法制备去氧鬼臼毒素聚合物胶束,HPLC法测定改性前后两种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激光粒度仪和HPLC比较两种胶束25 ℃水浴过程中粒径和药物含量的变化。两者的CMC都较低,且载药量和包封率相近,但改性后胶束的稳定性增至原胶束的2倍以上,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两性霉素B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胶束,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阴离子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用透析法制备了聚合物胶束;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聚合物胶束的形态;用激光散射法测定了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及其分布;采取荧光探针法测定了聚合物的临界缔合浓度;用透析法考察了载药聚合物胶束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结果 聚合物胶束大小均匀,具有球形核-壳结构,平均粒径范围为28~49 nm,并随着疏水链段的增长,胶束粒径逐渐增大;3种聚合物的临界缔合浓度均较低,分别为1.87 ×10-7,1.45 ×10-7,9.61×10-8 mol·L-1;两性霉素B聚合物胶束的体外释放缓慢,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结论 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胶束可作为疏水性药物的纳米级长循环载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氟尿嘧啶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内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5-氟尿嘧啶(5-FU)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内外释药研究。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5-FU-PLGA纳米粒。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并对5-FU-PL-GA纳米粒的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内外释药进行了研究。结果:制得的5-FU-PLGA纳米粒为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为85.4 nm,载药量为10.6%,包封率为52.7%,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5.851 6t1/2+8.735(r=0.9923)。5-FU水溶液组在体内半衰期(t1/2)仅为0.36 h,tmax为0.26 h,AUC为18.15μg.h/mL,而同剂量的5-FU-PLGA纳米粒在体内t1/2为2.35 h,tmax为1.13 h,AUC为41.09μg.h/mL。结论:制得的5-FU-PLGA纳米粒可改变5-FU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延长5-FU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原料,制备大分子引发剂mPEG-Gn-OH2nn=1,2,3,4),以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引发L-丙交酯开环聚合,通过控制丙交酯和大分子引发剂的投料比,合成1~4代线性-树枝状两亲聚合物。基于聚合物自组装特性,通过透析法制备聚合物胶束,采用核磁氢谱、渗透凝胶色谱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使用动态激光光散射技术、电子扫描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其聚集体进行观测。研究表明,胶束流体力学直径主要受代数影响,并随PEG链段增加而增大,胶束粒径为200~300 nm。胶束形状反映聚合物分子中亲水、亲油比,当聚合物分子中亲水链段EO体积分数φEO<0.35时,线性-树枝状两亲聚合物才能形成空心胶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多西紫杉醇的聚合物胶束,提高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方法:用开环反应合成不同比例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单甲醚(PLA-mPEG)共聚物,通过DSC、IR、1HNMR确证其结构,荧光法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以溶剂蒸发-固体熔融分散法制备多西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正交设计优化其制备工艺。HPLC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及分布,IR确证含药胶束的形成。结果:采用比例为6/4的PLA-mPEG共聚物为载体,以乙腈为有机溶剂制备,所得胶束平均粒径为47.0nm,载药量为27.3%,包封率为97.4%,且IR确证药物已被包封在胶束中,而非物理混合。结论:PLA-mPEG聚合物胶束能显著提高多西紫杉醇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7.
PEG-PLGA载5-FU纳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将5-FU(氟尿嘧啶)包裹于可生物降解性高分子聚合物PLGA(聚乳酸丙烯酸聚合物)中,构成具有缓释特性的纳米球,并于其表面以能阻止MPS细胞吞噬的亲水基团PEG(聚乙二醇)修饰,以达到适于体内长循环的载药体系.方法 复乳法将氟尿嘧啶水相于二氯甲烷中均匀分散,形成W/O的初乳液,将该初乳液在高速搅拌下缓慢注入含5%(W/V)聚乙烯醇(PVA)的氟尿嘧啶饱和水溶液中,经乳化形成W/O/W乳液,旋转蒸发二氯甲烷溶剂使微球固化;冻干后在4℃冰箱中保存.结果 纳米微球平均粒径310nm,表面光滑,直径分布均匀,5-FU载药量15.4%,缓释5d.结论 制备得到了缓释时间为5d的5-FU载药纳米微球.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叶酸偶联壳聚糖载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体外性质。方法根据叶酸与壳聚糖的偶联比选择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叶酸活性酯与壳聚糖上的氨基反应,制备叶酸偶联壳聚糖,再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叶酸偶联壳聚糖纳米粒包合5-氟尿嘧啶,从而制成载药纳米粒。结果制备了叶酸壳聚糖偶联物,并包合5-氟尿嘧啶成纳米粒,载药量为10.4%,包封率为50.5%,8 h累积释药量达35.9%。结论优化了叶酸偶联5-氟尿嘧啶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0.
以丁二酸酐为连接臂,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分别连接到N-(2-氨乙基)胺基-β-环糊精上,制备得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两亲性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β-环糊精(MPEG-PLA-β-CD)。采用FT-IR与1H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芘荧光探针光谱法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并以布洛芬为模型药物初步考察4个聚合物的载药性能。其中MPEG 2K-PLA 6.6K-β-CD具有较小的CMC和较高的载药能力,有望成为良好的药物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1.
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小鼠血液中紫杉醇含量的HPLC方法,研究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PTX-PM)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血样经乙醚提取后进行HPLC分析,色谱柱为Lichrospher C18(4.6mm×25mm,4.6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乙腈(28∶36∶36),检测波长为227nm,地西泮为内标。小鼠尾静脉给药,特素(市售紫杉醇注射液)给药剂量为20mg/kg,PTX-PM给药剂量为50mg/kg(以药液中紫杉醇含量计)。采用3P87程序计算紫杉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考察PTX-PM给药剂量分别为30,40,50mg/kg时,剂量与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种制剂体内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特素和PTX-PM的cmax分别为(60.37±17.16)μg/mL和(84.17±12.29)μg/mL,AUC分别为56.02μg/mL.h和56.64μg/mL.h,t1/2(β)分别为1.31h和1.06h。在3种给药剂量下,PTX-PM的AUC0-8h与剂量之间有线性相关性。结论:PTX-PM给药后,紫杉醇迅速地分布于组织,血液中药物浓度低,降低了血液毒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对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5-Fu)的包封率及其释放行为的影响,为新型药物传输系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以司盘40和胆固醇为主要原料,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研究了该类囊泡对5-氟尿嘧啶的包封作用,包封率的影响因素以及被包封的5-氟尿嘧啶在模拟胃液及模拟肠液中的释放情况,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影响因素.结果 0.10 mol/L司盘40∶胆固醇=1∶1时形成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对1.20 mg/mL的5-氟尿嘧啶的包封率是40%~55%;药物释放实验显示,在6h,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游离的5-氟尿嘧啶释放率为95%,包对于囊泡中的5-氟尿嘧啶的释放率为25%.结论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对5-氟尿嘧啶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及明显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西他赛Pluronic F68聚合物胶束的制备与体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多西他赛(DTX)的普朗尼克F68(Pluronic F68)聚合物胶束,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DTX胶束,以L9(34)正交实验优化处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的含量;通过透射电镜观察DTX胶束的形态,并进行粒度分布和zeta电位的测定;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DTX胶束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DTX胶束的包封率为(89.10±1.50)%,载药量为(0.060±0.003)%,外观形态呈现球形或类球形,粒径为(135.1±3.42)nm,zeta电位为(-10.56±3.52)mV。体外释放结果显示DTX胶束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结论利用纳米沉淀法成功制备了DTX胶束,成型好,粒径小,改善了DTX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MTT法评估了羧甲基壳聚糖-大黄酸偶联物(CR偶联物)和载紫杉醇(PTX)的CR偶联物胶束(PTX/CR偶联物胶束)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CR偶联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PTX/CR偶联物胶束24 h内表现出优于Taxol®的抗肿瘤活性。通过包载环境响应型荧光探针P4,考察了共载P4和PTX的CR偶联物胶束[(P4+PTX)/CR偶联物胶束]在MCF-7细胞中的摄取情况,结果显示,MCF-7细胞对其具有较好的摄取效果,(P4+PTX)/CR偶联物胶束组与其加维拉帕米组摄取量无显著性差异,提示CR偶联物胶束可以保护其所载荧光探针和/或药物不被P-gp外排到细胞外。该研究结果为CR偶联物及PTX/CR偶联物胶束的进一步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包载多西他赛的聚合物胶束抑制小鼠乳腺癌转移效果。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两种包载多西他赛(docetaxel,DTX)的聚合物胶束:普通胶束(DSPE-mPEG2000-Micelles,DM)和含聚乙二醇维生素E琥珀酸酯(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TPGS1000)的聚合物胶束(TPGS1000/DSPE-mPEG2000-Micelles,TDM)。评价胶束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尾静脉注射4T1/Luc细胞建立小鼠肺转移模型,评价胶束治疗后的肺部肿瘤生物发光强度和结节数量。结果 所制备的载多西他赛聚合物胶束包封率>85%,载药量约为3%,粒径约为20 nm,zeta电位约为 -4 mV,且TDM包封率和载药量更高,粒径更小。两种聚合物胶束均可降低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小鼠肺部肿瘤生物发光强度、减少肺部结节数量,且TDM作用更强。结论 含TPGS1000的包载多西他赛的聚合物胶束TDM具有较好的抑制小鼠乳腺癌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PEG修饰的大黄酸偶联物的合成及紫杉醇纳米胶束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TX)在水中的溶解度低,其临床制剂Taxol®所使用的增溶剂Cremophor EL毒副作用大,影响其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设计PEG修饰羧甲基壳聚糖并接枝大黄酸,合成了两亲性mPEG-羧甲基壳聚糖-大黄酸(CRmP)偶联物,作为PTX的递送载体材料,并制备了载PTX的CRmP纳米胶束(PTX/CRmP纳米胶束)。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CRmP偶联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动态激光粒径仪(DL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PTX/CRmP纳米胶束的粒径与形态进行表征。通过MTT法评估CRmP偶联物和PTX/CRmP纳米胶束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CRmP偶联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随给药时间的延长,PTX/CRmP纳米胶束在相同药物浓度下表现出优于Taxol®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pH依赖-时间控制型5-氨基水杨酸(5-ASA)结肠定位微丸给药系统。方法:以Eudragit NE30D为时间控释包衣内层,Eudragit S100为pH控释外层,柠檬酸三乙酯为增塑剂,采用流化床喷雾包衣技术,制备pH依赖-时间控制型微丸。采用释放度测定法考察影响药物释放的各种因素。结果:包衣增重是影响药物释放的关键因素,在模拟人体胃肠道pH变化条件下,微丸释放基本符合释放要求,显示了良好的结肠定位效果。结论:通过调整内外层包衣厚度可制备5-氨基水杨酸结肠定位给药微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顺铂载药纳米微球,并通过理化手段检测其各项特征,考察其体外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合成PCL-PEG二嵌段共聚物,采用溶剂分散法制备顺铂载药纳米微球?测定该顺铂载药微球对人骨肉瘤U-20s细胞系的杀伤效果?结果:所制备的载药微球粒径< 100 nm?载药量在5%左右,包封率则超过80%?体外稳定性实验证实了顺铂微球在室温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体外释放曲线显示了顺铂微球良好的缓释特性?MTT实验显示顺铂载药微球同样具有浓度依赖性的细胞杀伤效果,其各个时间点IC50值均稍大于顺铂裸药?结论:顺铂载药纳米微球具有一定的抗骨肉瘤作用,该种顺铂纳米给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抗骨肉瘤纳米制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贴剂的处方优化工艺及负极性驻极体静电场对5-FU体外释放规律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温电晕充电技术制备-1 000 V负极性驻极体和-2 000 V负极性驻极体,以压敏胶Eudragit E100为基质、柠檬酸三丁酯为增塑剂、水溶性氮酮为化学促渗剂制备负极性驻极体5-FU贴剂.单因素考察压敏胶Eudragit E100、增塑剂、水溶性氮酮和负极性驻极体对5-FU贴剂相关参数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筛选5-FU贴剂的最优处方.利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负极性驻极体静电场对5-FU体外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 (1)0.25 g Eudragit E100、增塑剂和Eudragit E100的质量比为55∶100、水溶性氮酮的质量分数为3%组合时为5-FU贴剂的最优处方.(2)-1000V驻极体和-2 000V驻极体均促进了5-FU的体外释放,且电压越高促进作用越强.(3)与单用3%水溶性氮酮相比,负极性驻极体联合质量分数为3%的水溶性氮酮进一步提高了5-FU的体外释放量(P<0.05).结论 负极性驻极体与水溶性氮酮均能降低5-FU贴剂的持黏力,促进5-FU的体外释放,两者联合使用时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