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于周  邱丽蓉  吕志宇  李作孝 《四川医学》2011,32(11):1682-1684
目的探讨α-MSH对EAE发病保护作用及免疫学机制。方法 4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E对照组和EAE高、低剂量治疗组。采用粗制髓鞘碱性蛋白(cMBP)诱发急性EAE,EAE高、低剂量治疗组自造模前7d始分别按1mg/(kg.d)及0.25mg/(kg.d)予腹腔注射注射α-MSH直至试验结束。观察豚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方法测定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结果 EAE高、低剂量治疗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较EAE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高剂量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EAE对照组豚鼠发病高峰期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高、低剂量治疗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较EAE对照组升高(P〈0.01,P〈0.05)以高剂量治疗组升高最显著(P〈0.05)。EAE各组豚鼠发病高峰期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与高峰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呈负相关(r=-0.83,P〈0.05)。结论α-MSH对EAE豚鼠发病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比例,增强对活化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抑制,发挥调节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对豚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CK)能力的影响,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防治EAE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粗制碱性髓鞘蛋白(MBP)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注射的方法建立EAE模型。将50只豚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EAE对照组、EAE低剂量治疗组、EAE中剂量治疗组和EAE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造模前3d正常对照组和EAE对照组每天灌喂0.4ml花生油,EAE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治疗组分别在造模前3d开始灌喂含1,25-二羟维生素D30.5μg·kg^-1·d^-1、1.25μg·kg^-1·d^-1、2.5μg·kg^-1·d^-1的花生油0.4ml,直至整个实验结束。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和EAE模型组发病高峰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4、IL-10、TNF-α的水平。结果EAE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L-4、IL-10的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EAE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L-4、IL-10的能力较EAE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EAE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FN-γ、TNF-α的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EAE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FN-γ、TNF-α的能力较EAE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EAE存在明显免疫功能紊乱,1,25-二羟维生素D3防治EAE的免疫机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IFN-γ、TNF-α产生及促进IL-4、IL-10而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给予相同的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口服失荅剌知丸水丸,其中高剂量组1次30 g、中剂量组1次20g、低剂量组1次10g,1日3次;对照组则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口服银杏叶提取物片,1次80mg,1日3次。治疗前及治疗第14、28 d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结果治疗组高、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14 d各组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明显优于其它组;治疗28 d后高、中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治疗14 d后高、中剂量组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高、中剂量组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荅剌知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能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血清TNF-α和IL-6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IL-23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泌IL-17、IFN7的影响及意义。方法60例活动期UC患者为UC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取肘静脉血3mL,送实验室进行PBMCs分离与培养。ELISA法检测上清液(经或未经LPS刺激)中IL-23含量;ELISA法检测上清液(经或未经IL-23刺激)中IL-17、IFN-γ含量。结果UC组上清液中IL-2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LPS刺激后,两组上清液中IL-2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LPS刺激前(P〈0.01)。未经IL-23刺激的两组间IL-17、IFN-γ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IL-23刺激后两组间IL-17、IFN-γ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经IL-23刺激后,IL-17、IFN-γ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IL-23刺激前(P〈0.05或P〈0.01)。结论IL-23是UC发病的重要启动因素,IL-17(IL-23诱导)在UC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豚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4分泌量,探讨其与EAE发病情况的相关性。方法:将3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E模型组和佐剂对照组,每组各10只。采用粗制髓鞘碱性蛋白诱发豚鼠急性EAE。记录上述三组豚鼠发病的潜伏期、进展期及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并采用ELISA法测定PBMC培养上清液中IL-4量的变化。结果:EAE模型组在接种约2周后出现厌食、体重下降,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且均表现为单病程发病;正常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未发病。EAE模型组PBMC分泌IL-4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而佐剂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AE模型组豚鼠PBMC分泌IL-4的量与发病的潜伏期呈正相关,与进展期及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呈负相关。结论:EAE豚鼠体内存在免疫失衡,IL-4分泌量减少,且与发病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炎症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炎症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及房水中IL-23、IL-17水平,并对炎症性青光眼患者房水IL-23与IL-17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炎症性青光眼组房水IL-23、IL-17水平明显高于原发性青光眼组和老年性白内障组(P〈0.01),但原发性青光眼组与老年性白内障组IL-23、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炎症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IL-23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6,P〈0.05)。结论炎症性青光眼患者房水IL-23、IL-17水平升高可能与眼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与高眼压状态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98例HIE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其中轻度40例,中度32例,重度26例,另选同期3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HIE组血清IL-23、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轻、中、重度HIE组血清IL-23、IL-17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或0.01),且随着病情加重,血清IL-23、IL-17水平逐渐升高(P〈0.05或0.01)。结论 IL-23、IL-17可能参与HIE病理生理过程,测定这些细胞因子水平对HIE临床分度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5(IL-25)和白细胞介素-33(IL-33)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皮肤科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08例作为病例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病例组分为轻度组(38例)、中度组(33例)、重度组(37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外周血IL-17、IL-25和IL-33水平,比较轻、中、重度三组患者外周血IL-17、IL-25、IL-33水平及症状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17、IL-25、IL-33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效能。结果:病例组患者外周血IL-17、IL-25、IL-3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重度组患者外周血IL-17、IL-25、IL-33水平均明显较高(P<0.05),与中度组相比,重度组患者外周血IL-17、IL-25、IL-33水平均明显较高(P<0.05);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评分与外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哮喘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相关性,探讨其在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哮喘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血清中IL-17及IL-8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哮喘组血清中IL-17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t=2.156,P〈0.05);哮喘组血清中IL-8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t=2.463,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哮喘患儿血清中IL-17与IL-8水平之间无相关性(n=33,r=0.234,P〉0.05)。结论:IL-17及IL-8两者均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9(IL-9)水平在支气管哮喘儿童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23例缓解期患儿和30例健康对照组患儿血清中IL-23、IL-9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及与IgE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及缓解期组患儿血清IL-23、IL-9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发作组患儿血清IL-23、IL-9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组(P〈0.01);血清IL-23、IL-9水平均与IgE呈显著正相关(r=0.584,P〈0.05;r=0.475,P〈0.05)。结论 IL-23、IL-9的测定对于评价儿童支气管哮喘病情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脑组织IL-17A含量的影响。方法 60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EAE对照组、VIP低剂量防治组和VIP高剂量防治组。利用髓鞘碱性蛋白(MBP)+完全福氏佐剂(CFA)诱导建立EAE模型。自造模当日起,每隔一日分别对VIP低、高剂量防治组大鼠腹腔注射VIP 4nmol/kg(0.2 m L)、16 nmo L/kg(0.8 m L),正常对照组及EAE对照组注射0.8 m L生理盐水,连续10 d。观察大鼠发病情况;ELISA法检测脑组织匀浆中IL-17A因子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技术,利用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P)检测脑组织内的星型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结果 VIP各剂量防治组大鼠发病潜伏期延长、进展期缩短、发病高峰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降低,脑组织匀浆中IL-17A含量降低,活化的星型胶质细胞即GFAP~+细胞量减少,且各剂量组间存在一定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VIP通过降低脑组织中IL-17A含量、抑制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发挥对EAE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红霉素对哮喘豚鼠白细胞介素 2 (IL -2)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的影响,探讨红霉素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豚鼠随机抽样分成三组:哮喘组、红霉素组和对照组,每组 8只。哮喘组先用 10%卵清蛋白(OVA)生理盐水注射于豚鼠的腹腔,使豚鼠致敏,第 14天后用 1%OVA雾化吸入激发豚鼠哮喘发作;红霉素组致敏处理同哮喘组,并于激发前 30min和激发后 6h分别腹腔注射红霉素;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0VA,处理方法同哮喘组。上述各组均于激发 24小时后将豚鼠处死,取其肺组织匀浆,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其IL- 2、IL- 6的含量。结果哮喘组肺组织匀浆IL- 2、IL- 6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红霉素组,P值分别<0. 01和<0. 05;红霉素组与对照组IL -2、IL- 6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值均 >0. 05。结论红霉素可能通过降低哮喘豚鼠IL -2、IL- 6水平,以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L-17、IL-23表达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对MPIgM抗体阳性和MPIgM、IgG抗体同为阳性患儿以及对照组间血清IL-17、IL-23含量比较,对不同临床症状患儿以及对照组血清IL-17、IL-23含量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PIgM抗体阳性和MPIgM、IgG抗体同为阳性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它们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MP感染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MPP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它们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MPP中不同临床症状的患儿间血清IL-17、IL-23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IL-17、IL-23含量变化可能促进MP感染患儿的不同临床表现,检测MP感染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对了解疾病的进展和疗效,对MPP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肾达络饮对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肾达络饮组和泼尼松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0.01mL·g-1灌胃,益肾达络饮组给予益肾达络饮[2g(生药)·mL-1]0.01mL·g-1灌胃,泼尼松组给予泼尼松(0.42mg·L-1)0.01mL·g-1灌胃。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EAE小鼠中枢神经组织中IL一2、IL.4的变化。结果:免疫后第6l天神经功能评分,模型组高于益肾达络饮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中枢神经组织中IL-2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达络饮组和泼尼松组中枢神经组织中IL一2的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达络饮组中枢神经组织中IL4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达络饮能降低EAE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减轻EAE小鼠中枢神经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其机制可能与降低IL-2的表达,升高IL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7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组(37例)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组(42例),并于同期随机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检测三组的血清IL-17及IL-6水平。结果 三组的血清IL-17、IL-6水平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68,10.175,P<0.05),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组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的血清IL-17、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7与IL-6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17和IL-6参与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生机制,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炎症轴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医院HIE患儿9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足月正常新生儿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血清IL-17、IL-23水平,并比较研究组不同病情程度患儿血清IL-17、IL-23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血清IL-17、IL-23水平与HIE患儿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并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估研究组患儿是否发生神经功能损伤,比较发生与未发生神经功能损伤患儿血清IL-17、IL-2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IL-17、IL-23水平诊断HIE患儿神经功能损伤的价值。 结果 研究组血清IL-17、IL-2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患儿血清IL-17、IL-23水平高于中度患儿、轻度患儿,中度患儿血清IL-17、IL-23水平高于轻度患儿(P<0.05);血清IL-17、IL-23水平与HIE患儿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826、0.845,P<0.05);发生神经功能损伤患儿血清IL-17、IL-23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神经功能损伤患儿(P<0.05);血清IL-17、IL-23水平单独诊断HIE患儿发生神经功能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29(95%CI:0.735~0.900)、0.744(95%CI:0.641~0.830),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34(95%CI:0.641~0.830),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31%、90.62%。 结论 HIE患儿IL-17/IL-23炎症轴被激活,血清IL-17、IL-23水平升高,可促进HIE患儿病情程度加重,导致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7.
孙瑜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1158-115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幽门螺杆菌(Heplicobacter pylori,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与血清IL-17、IL-23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66例Hp感染DU患者(DU组)的CagA-IgG和血清IL-17、IL-23水平,并与无临床症状的Hp感染者(AS组,40例)及健康者(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结果 DU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AS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组CagA~+患者血清IL-17水平[(10.8±5.8)pg/ml]显著高于CagA-IgG~-患者[(7.6±4.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组和AS组血清IL-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是两组CagA-IgG~+者血清IL-23水平与CagA-IgG~-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者血清IL-17、IL-2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DU患者血清IL-17表达受CagA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大肠癌手术中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和全凭吸入麻醉对患者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IL-17和IL-23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择期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随机分成3组: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A组,布比卡因连续硬膜外泵注维持麻醉,复合丙泊酚静脉泵注镇静)、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镇静,芬太尼镇痛)、全凭吸入麻醉组(C组,术中吸入笑气、氧气和七氟烷维持麻醉。对照组由健康体检者组成。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L-17和IL-23浓度。结果:麻醉诱导前(T0)试验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3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试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间点相比,手术开始后60 min(T1)、术后30 min(T2)和术后24 h(T3)试验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3浓度明显降低,其中上述指标T1时明显低于T2和T3时,T2时明显低于T3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1、T2时间点A、B 2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3浓度明显降低,且A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3时间点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麻醉方法均可明显抑制IL-17和IL-23释放,故对大肠癌有抑制作用,其中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好于全凭静脉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好于全凭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