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于周  邱丽蓉  吕志宇  李作孝 《四川医学》2011,32(11):1682-1684
目的探讨α-MSH对EAE发病保护作用及免疫学机制。方法 4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E对照组和EAE高、低剂量治疗组。采用粗制髓鞘碱性蛋白(cMBP)诱发急性EAE,EAE高、低剂量治疗组自造模前7d始分别按1mg/(kg.d)及0.25mg/(kg.d)予腹腔注射注射α-MSH直至试验结束。观察豚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方法测定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结果 EAE高、低剂量治疗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较EAE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高剂量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EAE对照组豚鼠发病高峰期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高、低剂量治疗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较EAE对照组升高(P〈0.01,P〈0.05)以高剂量治疗组升高最显著(P〈0.05)。EAE各组豚鼠发病高峰期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与高峰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呈负相关(r=-0.83,P〈0.05)。结论α-MSH对EAE豚鼠发病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比例,增强对活化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抑制,发挥调节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吴秀菊  田野苹 《医学综述》2001,7(7):391-393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在机体正常生理情况下及病理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通过可溶性介质 ,如细胞因子、激素、神经肽和神经递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发挥调节作用。α 黑素细胞刺激素 (α melanocyte stimulatinghor mone ,α MSH)是一种内源性神经免疫调节肽 ,在炎症疾病过程中 ,炎症局部及血循环中α MSH的浓度增加 ,动物实验表明α MSH能够抑制发热和多种实验性炎症反应[1 ] 。近年来 ,对α MSH的抗感染作用及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神经内…  相似文献   

3.
肖调立  龙剑虹 《医学综述》2007,13(3):175-177
α-促黑素细胞刺激素是一种由皮肤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产生的神经免疫调节肽,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色素沉着、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如IL-8、TGF-β1)的分泌以及抑制瘢痕炎症等的调控。白细胞介素-8是一种多源性的炎症趋化因子,可能通过促进内皮细胞的生长、迁移和微血管的产生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二者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均增强。  相似文献   

4.
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皮肤黑素合成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皮肤色素异常是整形美容外科常见的问题,目前还无较好的解决方法,主要是对皮肤色素沉着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逐步认识到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α-MSH)与黑素的合成有密切关系。α-MSH通其黑素细胞表面受体-黑皮素-1受体(melanocortin-1 receptor,MC-1R)结合,使黑素细胞内酪氨酸酶的表达增加、活性增强,黑素合成增加并优先刺激优黑素细胞的合成;α-MSH还可促进黑素细胞的增生和树突形成及黑素小体的转运,同时α-MSH对黑素细胞的免疫保护作用及与其他外源性刺激因素协同作用而调控皮肤的色素沉着过程。α-MSH的内源性拮抗剂刺鼠信号蛋白(ASIP)可明显减弱其黑素合成作用,降低皮肤的着色能力。随着对α-MSH调控黑素合成作用的更进一步了解,必将为解决临床上获得性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性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迁移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 ]i)的影响。方法:从正常人包皮分离并纯培养黑素细胞,用α-MSH处理纯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用Transwell微孔膜法研究黑素细胞迁移,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Ca^2 ]i。结果:α-MSH可诱导黑素细胞迁移,并使[Ca^2 ]i浓度升高。结论:α-MSH可能通过诱导黑素细胞内的Ca^2 浓度升高,从而促进黑素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和IL-23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浆中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培养液上清中IL-17和IL-23的水平,并分析这两个炎症因子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浆中以及PBMCs培养液上清中IL-17、IL-23的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且血浆中IL-17的水平随哮喘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血浆中与PBMCs培养液上清中IL-17与IL-23水平均呈正相关(r=0.526,P=0.003;r=0.428,P=0.021).结论 IL-17和IL-23参与了哮喘的发生发展,血浆中的IL-17水平也许可以作为判断哮喘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IL-23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感染性腹泻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泌IL-17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17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例感染性腹泻、1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荸个核细胞;ELISA方法检测IL-23刺激前后各组PBMCs上清液中IL-17的水平.结果:束经IL-23刺激的各组PBMCs上清液中IL-17的水平分别为(29.492±6.631)pg/ml、(18.183±3.110)pg/ml、(16.848±3.903)pg/ml,其中UC组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IL-23可促进各组PBMCs分泌IL-17,且UC组(63.631±11.793)pg/ml较感染性腹泻组(27.868±8.314)pg/ml及健康对照组(26.533±6.422)pg/ml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IL-23可能通过诱导IL-17的分泌而使后者在UC的慢性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L-23/IL-17免疫通路失调可能破坏机体免疫耐受而导致UC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IL-23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泌IL-17、IFN7的影响及意义。方法60例活动期UC患者为UC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取肘静脉血3mL,送实验室进行PBMCs分离与培养。ELISA法检测上清液(经或未经LPS刺激)中IL-23含量;ELISA法检测上清液(经或未经IL-23刺激)中IL-17、IFN-γ含量。结果UC组上清液中IL-2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LPS刺激后,两组上清液中IL-2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LPS刺激前(P〈0.01)。未经IL-23刺激的两组间IL-17、IFN-γ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IL-23刺激后两组间IL-17、IFN-γ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经IL-23刺激后,IL-17、IFN-γ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IL-23刺激前(P〈0.05或P〈0.01)。结论IL-23是UC发病的重要启动因素,IL-17(IL-23诱导)在UC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炎症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炎症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及房水中IL-23、IL-17水平,并对炎症性青光眼患者房水IL-23与IL-17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炎症性青光眼组房水IL-23、IL-17水平明显高于原发性青光眼组和老年性白内障组(P〈0.01),但原发性青光眼组与老年性白内障组IL-23、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炎症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IL-23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6,P〈0.05)。结论炎症性青光眼患者房水IL-23、IL-17水平升高可能与眼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与高眼压状态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定向中波高能紫外线及311 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对豚鼠皮肤色素沉着及表达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的影响。方法以正常棕黄色豚鼠为实验模型,分为定向中波高能紫外线高、低剂量组,NB-UVB高、低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进行照射,分别采用肉眼评估及黑素颗粒染色(Fontana-Masson法)研究其致色素沉着作用;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豚鼠皮肤中的α-MSH表达情况。结果各组的色素沉着评分、黑素颗粒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定向中波高能紫外线高、低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NB-UVB组(P<0.05),且NB-UVB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0.05);各组的α-MSH免疫组化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定向中波高能紫外线组高于NB-UVB组(P<0.01),但每种光源不同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向中波高能紫外线在致色素沉着作用方面优于NB-UVB;两种紫外线均可促进表皮中α-MSH的表达,且定向中波高能紫外线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L-17、IL-23表达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对MPIgM抗体阳性和MPIgM、IgG抗体同为阳性患儿以及对照组间血清IL-17、IL-23含量比较,对不同临床症状患儿以及对照组血清IL-17、IL-23含量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PIgM抗体阳性和MPIgM、IgG抗体同为阳性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它们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MP感染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MPP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它们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MPP中不同临床症状的患儿间血清IL-17、IL-23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IL-17、IL-23含量变化可能促进MP感染患儿的不同临床表现,检测MP感染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对了解疾病的进展和疗效,对MPP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T辅助细胞17(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模型中的表达,探讨Th17细胞在EAN的作用。方法    用牛周围神经鞘磷脂(BPM)免疫Lewis大鼠,观察免疫后9、15、21d大鼠的临床表现和坐骨神经中IL-17、IL-23蛋白及 mRNA的表达。结果    免疫后9d EAN大鼠开始出现临床症状,15d到达疾病高峰。IL-17蛋白及mRNA在免疫后第15天表达均达到最高点,以后逐渐下降,且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IL-23蛋白及mRNA在免疫后9d表达最多,随后逐渐下降,9、15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IL-17可能与EAN的疾病进程有关,IL-23可能在EAN疾病诱导阶段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SD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SD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制作的试验方法与技术。方法采用完全福氏佐剂-脑脊髓匀浆,并辅以注射百日咳疫苗诱导SD大鼠EAE模型,比较不同的免疫原(同种或异种),注射方法(一次或多次注射)以及性别差异对模型制作的影响。观察和比较动物的神经症状和病理改变。结果使用同种脑脊髓匀浆,多次注射雌性SD大鼠诱导的模型,其发病持续时间分别为16~20天,10~14天;发病率为85%;复发率为46.67%,而致死率仅有5.88%;明显优于其他组别。病理学证实发病大鼠具有典型的脱髓鞘改变和胶质结节形成。结论使用同种脑脊髓匀浆,多次注射雌性SD大鼠诱导的动物模型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病程特点与人类的多发性硬化(MS)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适用于MS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邓梅  曾维贵 《医学综述》2014,(13):2432-243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23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在内江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RA患者123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清IL-17及IL-23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析RA患者血清IL-17及IL-23与病情的关系、治疗前后变化及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IL-17、IL-2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A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随着病情活动的加重而显著增高(P<0.01);治疗组患者IL-17、IL-23水平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0.01);IL-17与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生活质量评分(HAQ)、关节压痛数(TJC)、关节肿胀数(SJC)、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及骨质破坏(Sharp)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IL-23与晨僵时间、VAS、HAQ、TJC、SJC、ESR、血小板计数、抗环瓜氨酸抗体、RF及Sharp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血清IL-17、IL-23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A病情,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估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α-硫辛酸(Alpha-lipoic acid,ALA)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模型中脊髓组织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EAE 7 d组(EAE-7 d组)、EAE 6个月病程组(EAE-6 m组)、硫辛酸急性期组(ALA-7 d组)和硫辛酸6个月病程组(ALA-6 m组)。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L-17的表达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在α-硫辛酸治疗急性期组和6个月病程组,均可减轻脊髓组织的炎性反应和髓鞘损伤。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EAE-7 d组大鼠IL-17蛋白的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增加(P〈0.01);EAE-6 m组大鼠IL-17蛋白的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增加(P〈0.01);α-硫辛酸处理后急性期组和6个月病程组IL-17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α-硫辛酸在EAE大鼠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IL-17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在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特异性IgE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变应性鼻炎组(24例)和正常对照组(12例),分别收集受试者的血清,采用瑞典Pharmacia公司UniCAP 100E全自动免疫荧光定量分析系统检测常见吸入性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和IL-23表达情况。【结果】12例正常对照组者血清sIgE结果均为0级,2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sIgE的浓度为2 ~ 6级。IL-17和IL-23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组血清中的水平分别为(165 ± 39)pg/ mL 和(79 ± 26)pg/ mL,在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8 ± 18)pg/ mL,和(14 ± 4)pg/ mL,,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17和IL-23 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17与IL-23、血清sIgE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3和0.687,P < 0.01),IL-23含量与血清sIgE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13,P < 0.05)。【结论】 IL-17和IL-23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急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建立大鼠急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模型.方法采用豚鼠脊髓和福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剂一次性注入Wistar大鼠双足垫和尾部,同时腹腔注射左旋咪唑诱导大鼠发生EAE.观察发病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Loyez氏髓鞘染色法观察髓鞘改变.结果空白对照组大鼠均未出现症状,HE染色大脑白质及脊髓无炎性细胞浸润;Loyez氏染色未见髓鞘脱失;模型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87.5%,HE染色见大脑白质及脊髓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Loyez氏染色见部分脱髓鞘改变.结论用豚鼠脊髓髓鞘蛋白和福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剂同时辅以左旋咪唑成功地诱导Wistar大鼠发生急性EA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黄体酮对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注射豚鼠脊髓匀浆的方法 制作雄性Wistar大鼠EAE模型.当EAE大鼠出现神经症状后,开始在治疗组腹腔内注射溶于2.5 ml芝麻油中的黄体酮(4 mg·kg~(-1)·d~(-1),连续注射4 d),模型组注射等量的芝麻油.分别对两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和脑组织的电镜检查、LFB染色、锇酸Marchi's染色.染色结果 采用IPP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光密度(OD)值.结果 治疗组和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区别,但是在开始治疗后第6、10、25天,治疗组正常髓鞘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模型组,而退变髓鞘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黄体酮有利于EAE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再生,促进髓鞘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发病防治作用及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将3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EAE对照组及高、低剂量LEF防治组,每组10只.通过注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 (MOG35-55)免疫介导构建EAE模型.从造模前3d开始起EAE对照组及高、低剂量LEF防治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8 mg/(kg·d)、LEF 2 mg/(kg·d)灌胃,连续10d.观察小鼠发病情况及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IFN-γ、IL-2水平的变化.结果 LEF各防治组小鼠临床症状较轻,发病高峰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分布比例较EAE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CD4+/CD8+值明显降低(P<0.01);发病高峰期外周血IL-2、INF-含量较EAE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且高剂量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 LEF对EAE具有防治作用,效果与LEF剂量有关,其防治作用可能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抑制IFN-γ、IL-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