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丹 《中原医刊》2014,(11):102-10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6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8例,A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B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对两组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1周后营养状况比较,A组白蛋白( ALB)及总蛋白(TP)的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胃肠道功能,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24--48h)及延迟肠内营养组(〉48h)组,比较肠内营养后7,14d各组血浆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及4周时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结果:肠内营养支持7,14d时两组患者ALB、PA比较,早期组均优于延迟组(P〈0.01或P〈0.05);肠内营养支持4周,两组肺部感染并发率比较,早期组低于延迟组(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早期组优于延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和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总体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重症患者在无肠内营养禁忌证的情况下,可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可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应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均不能经口正常进食。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应用传统的胃肠营养)和实验组(40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浆总蛋白、血糖值及胃肠道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浆总蛋白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浆总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值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起到保护的作用,促时患者内环境的稳定的及早恢复,减少胃肠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CS评分6—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即早期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即胃肠外营养组)各25例。入院24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治疗后1、7、14d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尿索氮(BUN)、甘油三酯(TG)指标的变化、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及3个月后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血清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预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成分,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将72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乳剂治疗,对照组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其余治疗两组无差异。分析两组病人的生化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生化指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肠内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绝大多数病人能顺利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与延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临床人院的先后顺序分成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延迟肠内营养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死亡率显著下降(P〈0.05),两组存活患者出院时及出院2个月随访时GC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2个月随访时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减轻伤后昏迷的程度,显著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鼻饲管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另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中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鼻饲管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成分,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治疗前后IgG、IgA、IgM以及CD4、CD8计数。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IgG、IgA、IgM以及CD4、CD8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IgG、IgA、IgM以及CD4、CD8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营养支持,能进一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与蛋白质代谢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不同营养方式对颅内感染的影响。方法将两家医院2001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32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术后1周内按营养方式不同分组。术后48 h内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组182例(EN组);术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治疗组144例(PN组)。观察两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和抗生素使用平均时间。结果两组病例术前年龄、性别、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N组颅内感染率6.05%,PN组颅内感染率18.75%。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5.02±0.48)d、(8.35±1.71)d,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EN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术后早期、规范的EN,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吴治龙 《中外医疗》2012,31(20):21-2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ICU重症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ICU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按需求给予补充能量、维生素及矿物质,而对照组仅常规留置胃管进行营养支持,对两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观察相关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中营养良好者为35例,占72.92%;营养不良者10例;营养低下者3例。对照组营养良好者为21例,占43.75%;营养不良者20例;营养低下者7例。两组营养支持后,观察组患者的营养良好者所占比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MNA、ALB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MI、HBG比较,观察组则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重症ICU患者予以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增加体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鼻肠管管饲个性化管饲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临沂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4例,分别给予实验组早期鼻肠管个性化管饲液和对照组常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预后。结果实验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及预后均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重症颅脑患者早期应用鼻肠管管饲个性化管饲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改善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80例按营养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结果两组营养支持前ALB与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ALB与PA在两组都明显升高,其中治疗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用鼻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更好地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促进脑损伤后胃动力恢复,是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伤患者采用生大黄联合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ICU中90例重型颅脑伤(GCS<8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治疗组:入院后早期(24 h内)以生大黄粉3~5 g+30 ml温水胃管内注入,每日2~3次,并给肠内营养混悬液。对照组:入院48 h后给予3 L袋装营养液经中心静脉均匀滴注,营养液量和比例从低量开始,逐渐增加。结果治疗组肠内营养(EN)支持后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较支持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支持后比较增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皱厚度较EN支持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肠外营养(PN)支持后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皱厚度较支持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ICU期间治疗组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率、MODS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呼吸机使用时间、住ICU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重型颅脑创伤早期给予生大黄粉联合EN,方便、经济,能促进胃肠蠕动,有效降低肠屏障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从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本文采用此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结果:患者入院治疗1周后,对其血常规检测中的总蛋白(TP)以及白蛋白(ALB)进行检测,发现试验组中TP、ALB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有效性,有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