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 mitomycin C,MM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拨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的疗效。方法:对36例39眼因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2~12 wk滤过泡功能不良者进行MMC 0.1mL(0.2mg/mL)结膜下注射联合针拨治疗,平均治疗1.31±0.58次,观察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并随访3 mo。
  结果:治疗后3mo时平均眼压为15.8±6.6mmHg,显著低于治疗前平均眼压27.4±5.7 mmHg;成功滤过泡32眼,成功率为82.1%。结膜下出血7眼,浅前房低眼压1眼,无伤口渗漏和脉络膜渗漏等并发症。
  结论:MM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拨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是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针拨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球结膜下注射治疗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功能不良滤过泡的疗效.方法 对47例(50眼)小梁切除术后2~8周滤过泡功能不良青光眼患者行针拨联合MMC 0.2 mL(0.04 mg)结膜下注射,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眼压、滤过泡形态和并发症.结果 小梁切除术后2~8周,低平、限局、肥厚、充血型滤过泡32眼、包囊型囊样滤过泡18眼.针拨联合MMC结膜下注射治疗后3~6个月,46眼的滤过泡转为功能性的,轻度膨隆弥散型31眼,多腔或薄壁型15眼,限局肥厚型或无滤过泡4眼.治疗前患眼的平均眼压为(28.5±6.5)mmHg(1 kPa=7.5 mmHg),随访3~6个月平均眼压为(16.3±2.9)mmHg,与注射前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眼没有用抗青光眼药物或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成功率占92%.治疗后视物模糊10眼,结膜下出血6眼,角膜上皮点状脱落2眼,无低眼压、伤口渗漏和前房变浅等并发症.结论 针拨联合MMC结膜下注射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功能不良滤过泡是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针拨联合丝裂霉素C(MMC)球结膜下注射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的疗效.方法 对25例(25只眼)因新生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者,进行针拨联合MMC0.2 ml(0.04 mg)球结膜下注射,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和副作用,并随访6~12个月.结果 小梁切除术后低平眼局肥厚充血型18只眼、包囊型囊样7只眼.针拨联合MMC结膜下注射治疗后6~12个月,轻度膨隆弥散型11只眼,多腔或薄壁型8只眼,眼局肥厚型或无滤过泡6只眼.治疗前患眼的眼压为(32.5±5.5)mmHg,随访结束时具有功能滤过泡眼的眼压为(18.2±3.4)mmHg.与针拨前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只眼眼压下降有效,成功率占75%.治疗后结膜下出血3只眼,前房出血5只眼,无低眼压、伤口渗漏和脉络膜渗漏及浅前房等并发症.结论 针拨联合MMC结膜下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跟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是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分离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无功能性滤过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在显微镜下针分离术,同时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MMC),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性滤过泡29例(29眼),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98年4月~2001年4月在本院行小梁切除术者共21O例,发生无功能性滤过泡29例.均为无滤过泡或滤过泡呈局限圆顶状,结膜增厚或相对充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针分离术对早期失败的滤过泡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及效果,方法:21全21眼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性滤过泡和扁平性滤过泡的患者行针分离术。结果:针分离术后的眼压明显的低于术前,7例(33.33%)仍需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主要的并发症为角膜上皮毒性反应,结膜下出血,结膜滤过滤渗漏、脉络膜脱离、低眼压、结论、我分离术5-Fu可以挽救早期失败滤过,增加滤过手术的成功率,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针刺分离术联合滤过泡旁注射丝裂霉素C(MMC)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方法 21例小梁切除术后并发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患者行针刺分离术后,滤过泡旁注射MMC,随访观察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 治疗前平均眼压为29.77±3.76 mmHg,治疗后为18.95±5.49 mmHg,P<0.01.治疗后Ⅰ型滤过泡5眼;Ⅱ型滤过泡12眼;Ⅲ型滤过泡4眼.结论 用此法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性滤过泡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32例(32眼)进行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并进行针刺分离,观察分离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观察3~18(平均8.9±4.5)mo,针刺后3mo平均眼压由(30.6±6.2)mmHg降至(16.7±5.2)mmHg,总成功率为84%;随访≥6mo,眼压由治疗前(31.2±7.2)mmHg降至(17.8±5.8)mmHg,总成功率为84%;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访6mo以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76%;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有前房延缓形成3眼和前房少量积血3眼,3d后均自行恢复。结论: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瘢痕性滤过泡的功能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MC)结膜下注射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功能不良的滤过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4例(122只眼)青光眼患者术后1~8周内滤过功能不良的滤过泡行丝裂霉素C(MMC)结膜下注射,每天结膜下注射一次,共3~7次,MMC浓度为0.004%,配合每天眼部按摩2~3次,观察滤过泡弥散隆起的情况,前房深浅的变化,随访3~6个月。结果122只眼丝裂霉素C(MMC)结膜下注射前:低平限局肥厚充血型92只眼、包囊型囊样30只眼。MMC结膜下注射后滤过泡外观形态:轻度膨隆弥散型84只眼,多腔或薄壁型24只眼,限局肥厚型或无滤过泡14只眼。结膜下注射前患眼的眼压为(28.6±2.1)mmHg,结膜下注射后患眼的眼压为(15.1±2.3)mmHg。结论对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MMC)联合眼部按摩是安全、有效及简便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对 2 0例 2 4只眼滤过手术联合丝裂霉素C滤过泡的早期并发症进行了分析 ,其中无血管性巨大薄壁滤过泡 10只眼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10只眼 ,渗漏性滤过泡 3只眼 ,滤过泡感染 1只眼 ,并对其原因、理论进行了讨论 ,认为及时有效地对早期滤过泡并发症的处理 ,能挽救濒临失败主的滤过泡 ,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埃及Ghoneim等在2011年第8期Journal of Glaucoma杂志报告,滤过泡针刺术联合局部用丝裂霉素C(MMC)对于拯救滤过性手术失败有效,与MMC相关的并发症较少。连续的32例32眼在小梁切除术后第2个月滤过泡消失或增厚、扁平滤过泡,眼压超过21mmHg而行针刺术联合局部MMC(治疗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小梁切除术后1~4 wk来院复诊的青光眼患者26例30眼,对功能不良的滤过泡进行针刺分离联合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进行治疗。观察滤过泡形态、眼压和并发症,随访3 mo。结果:针刺分离后滤过泡形态有24眼表现为功能性滤过泡。针刺分离前患者眼压为26.4±2.8mmHg,分离后眼压为14.1±1.1mm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愈率70%(21眼),有效率17%(5眼),总有效率87%。常见并发症包括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点状剥脱和前房积血。结论: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对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有着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丝裂霉素C联合针刺分离治疗无功能滤过泡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青光眼滤过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行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球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术,观察其疗效.方法 对25例(27眼)青光眼术后滤过功能不良患者行MMC球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术,观察眼压、滤过泡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3.0±9.7)个月.术后3个月眼压均有下降(P<0.01),其中16眼达到成功标准,成功率59.3%,7眼为部分成功,占25.9%,4眼失败,占14.8%.结论 球结膜下注射MMC联合针刺分离术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是一种安全、有效及相对简便的处理方法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150-152)  相似文献   

13.
无功能滤过泡丝裂霉素C注射及分离术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分离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的临床疗效。方法: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患者29例(29眼),在显微镜下用5号针头潜行分离滤过泡,在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0.1ml(0.2mg/ml),观察眼压及滤过泡情况,随访4月,结果:29例成功21例(72.4%),有效5例(17.2%),无效3例(10.3%),I型滤过泡18例(62.1%),Ⅱ型滤过泡8例(27.6%),Ⅲ型滤过泡3例(10.3%),结论:分离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有效修复无功能滤过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5-FU)结膜下注射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不同时期功能不良滤过泡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安全性。
  方法:对76例83眼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进行针刺分离联合5-FU 结膜下注射,针刺分离后随访12mo,对随访时患者的眼压( intraocular pressure,IOP)、用药次数、角膜内皮、滤过泡的形态及并发症进行观察记录。
  结果:针刺分离前患者的眼压为35.3依5.8mmHg(1kPa =7.5mmHg),随访结束时眼压为17.0依4.3mmHg,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 =24.846,P<0.01);术前平均用药种类为1.7依0.9种,随访结束时平均用药种类为0.4依0.7种,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 =11.145,P<0.01)。针刺分离12mo 后滤过泡成功率为89.2%,其中完全成功率为69.9%,Kaplan-Meier 生存分析示83眼平均生存时间为11.0mo(95% CI:10.3~11.6)。青光眼的类型、滤过手术是否使用丝裂霉素 C(mitomycin C,MMC)、患者年龄及滤过手术至针刺分离的间隔时间对针刺分离效果无影响,针刺分离前滤过泡形态对针刺分离效果有影响,包囊型滤过泡较扁平型滤过泡针刺分离效果好,滤过手术后3mo 内进行针刺分离的患者比>3mo 的患者平均针刺分离的次数明显减少。
  结论:针刺分离联合5-FU 结膜下注射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简单处理方法,小梁切除术后发现功能不良滤过泡应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15.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致前房出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致前房出血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142眼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出血的情况,对术中未应用MMC与术中巩膜瓣上及巩膜瓣下放置0.3~0.4mg/mlMMC4~5分钟,术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未应用MMC组前房出血的发生率为4.17%,巩膜瓣上置MMC组前房出血的发生率为6.06%,巩膜瓣下置MMC组前房出血的发生率为37.84%,明显高于前两组,P<0.01。结论:巩膜瓣下置MMC组前房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可能是MMC对睫状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患者眼压正常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患者眼压控制正常的机制。方法对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但眼压控制正常的16名患者进行包括一般眼科检查、UBM检查及前房角镜检查,寻找可能的房水排除途径。结果所有16只眼为瘢痕型滤过泡,虹膜周切孔通畅;UBM检查滤过泡区域未发现结膜瓣及巩膜瓣下潜在腔隙;前房角镜检查全部患者内滤过口阻塞、房角开放均>1/2周。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但眼压控制良好眼可能并不存在特殊的房水引流途径,其原因多是由于术前对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不当或手术适应症掌握不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