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炎性细胞因子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ACS中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往往预示斑块的不稳定。心衰患者炎性因子的升高预示心功能损害严重,预后不良。本研究探讨了心衰和ACS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6 (IL 6 )在外周血管和心内两种系统释放的特点。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我院接受心导管检查的患者6 0例,男4 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 8±16 )岁。ACS组17例中: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例Q波性心肌梗死,4例非Q波性心肌梗死;无1例心衰患者。心衰组15例,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  相似文献   

2.
高丽青  于兰芳 《山东医药》2002,42(24):42-42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 (UA ) ,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 ,非 Q波性 AMI。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逆转受损内皮功能的作用 ,2 0 0 0年 3月~2 0 0 2年 5月 ,我们在 ACS的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 ,以探讨他汀类药物在 ACS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 5 0例 ,男 43例 ,女 7例 ,Q波性 AMI4例 ,非 Q波性 AMI2例 ,U A44例 ,血浆胆固醇 (TC)≥4.68mmol/ L,甘油三酯 (TG)≥ 1.70 m mol/ L。肝、肾功能正常。用药方法 :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  相似文献   

3.
血栓形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重要发病机理 ,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在冠脉局部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 (β- TG)和血小板第 4因子 (PF4 )是血小板α颗粒分泌的两种特异性蛋白质 ,被认为是体内血小板激活的特异性指标。我们检测了 4 4例 ACS患者血浆 β- TG和 PF4 水平 ,旨在探讨血小板释放功能与血栓形成的关系。资料及方法 :本文 ACS患者 4 4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 2 1例 (AMI组 )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2 3例 (U A组 ) ,无心血管病史者 2 0例 (对照组 )。三组临床资料见…  相似文献   

4.
赵连明  张玉  杜明 《山东医药》2003,43(1):47-48
为探讨低分子肝素 (L MWH)治疗无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疗效 ,1999~ 2 0 0 2年 ,我们对 5 4例 ACS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3 1例 ,女 2 3例 ;年龄 3 8~ 79岁 ,平均(63± 9.7)岁。 5 4例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1+ 3或 2 +3 :1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初发劳累型和恶化劳累型心绞痛伴有一次以上静息心绞痛 ,入院前 2 4小时有一次以上心绞痛发作。 2诊断或疑为非 Q波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同功酶≥正常上限 2倍。 3发作时心电图缺血性 ST段下降≥ 1mm。除外急性 Q波心肌梗死 ,心电图示 ST段抬高及…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依据冠状动脉内斑块病变性质、堵塞程度、范围及发病后果的不同,可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也可称之为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也可称之为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老年(≥60岁)肾衰患者是发生ACS的高危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致交界性逸搏性心律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arome,ACS)是临床常见急症,处理不当易危及患者生命。ACS临床表现复杂,其主要表现为胸痛,心电图变化以S-T段、T波变化为主。综合我院1999年1月-2002年6月门诊及住院.ACS患者132例,发现ACS致交界性逸搏性心律6例(4.5%),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8~72岁,中位年龄54岁。有高血压病史5例,2型糖尿病4例。均为恶化劳累性心绞痛Ⅱ~Ⅳ级(加拿大心脏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误诊和漏诊率较高。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我们利用心电图 ( ECG)、负荷蹬车试验 ( ETT)、超声心动图 ( UCG)、心电向量 ( VCG)、冠状动脉造影( CAG)等多种特殊检查诊断 ACS,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 48例 ACS患者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男 32例 ,女 1 6例 ;年龄 35~69( 5 2± 5 .8)岁。合并高血压 2 1例 ,糖尿病 (包括糖耐量异常及高胰岛素血症 ) 1 5例 ,高脂血症 1 8…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xomes,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Q波性心肌梗死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其发病机制为在冠脉痉挛和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的形成。我院在1999年-2001年其间对我院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症30例,采用硝酸甘油、肝素和硫酸镁三药联合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重视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这一概念的提出 ,是在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理生理了解取得进展的基础上 ,重新认识了AMI的表现形式而提出的。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征候群 ,有3种不同表现形式 :①ST段抬高的AMI(STEAMI) ,大多数患者最终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 ,少数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②非ST段抬高AMI(NSTEAMI) ,多数患者 1 2导联心电图上没有Q波 ,仅少数患者心电图表现有Q波 ;③不稳定型心绞痛 (UA)。虽然ACS的基本病理基础是以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为特点 ,然而 3种形式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却明显不…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按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的ACS.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非Q波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大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sICAM 1)和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符合ACS诊断的 4 5例于入院后 1h内抽取肘静脉血5ml,测定sICAM 1和TGF β ,同时测定肌酸激酶 (CK)、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 :血浆sICAM 1水平显著升高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为 35 9.0 8± 35 .12 μg/L,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NQAMI)为 4 95 .34± 4 9.16 μg/L、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为 5 83.5 1± 5 4 .2 7μg/L,与对照组 (2 5 3.5 1± 38.4 3μ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血浆TGF β浓度明显下降 ,其中UAP为4 6 .72± 10 .15 μg/L,NQAMI为 4 1.6 9± 9.0 8μg/L,AMI为36 .72± 8.79μg/L,与对照组 (6 2 .10± 14 .4 6 μ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sICAM 1与TGF β呈显著负相关 ;sICAM 1和CK、CK MB、LDH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结论 :血清sICAM 1和TGF β浓度的变化反映了ACS患者炎症和免疫状态 ,抑制致炎因子的作用 ,适度增强抗炎因子的作用 ,必将成为有效防治ACS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庆博  李宗清 《山东医药》2002,42(20):67-6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涵盖了从不稳定型心绞痛到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急症。其可分为两类 ,即 ST段抬高的 ACS(Q波心肌梗死 ) ;ST段不抬高的 ACS,包括ST段不提高的心肌梗死 (无 Q波心肌梗死 )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 ,对 ACS的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1  ST段抬高 ACS的治疗决策ST段抬高的 ACS即 Q波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 ,在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基础上有血栓形成 ,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结果。因此 ,治疗 AMI的关键是迅速使闭塞的梗塞相关冠脉 (IRC…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S)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 b/ a( GP b/ a)的变化 ,为临床正确选择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确诊为 ACS的患者 5 0例 ,包括不稳定心绞痛 ( UAP) 2 3例、急性 Q波心肌梗死 ( Q-MI) 2 1例和急性非 Q波心肌梗死 ( N-Q-MI)患者 5例 ,于入院当时或治疗前抽肘静脉血测定 GP b/ a。同时取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 3 0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三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 GP b/ a分子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各组之间的血小板 GP b/ a分子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GP b/ a受体阻断剂是抗血小板聚集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循环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2例入选者分为4组:ACS组,4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稳定型心绞痛组,12例;正常对照组,32例.比较各组间TLR4 、TNF-α、hsCRP表达差异, 分析TLR4与TNF-α、hsCRP的相关性.结果:ACS组TLR4、TNF-α、hsCRP的表达均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TLR4与TNF-α、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ACS患者TLR4的表达增高,提示TLR4启动的免疫炎症机制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涵盖了Q波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近年来Ross等提出,动脉粥样硬化不是单纯由于脂质沉积所致,而是一种炎症性疾病[1]。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是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之一。我们对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商品名:普拉固,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IL-6和CRP的影响进行观察。对象和方法1.对象:2005年8月~2006年12月我院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5例,均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所有患者随机(随意选择)分为…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常见误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它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抬高与压低,Q波与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UA或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主要的病理生理特点是冠脉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非阻塞性的血栓形成,从而产生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7.
D—二聚体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晓梅  孟军  董国雄 《山东医药》2001,41(10):57-5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 Q波性心肌梗死和 Q波心肌梗死 )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严重的不良预后 ,已引起了急诊医生的重视 ,但仍有 2 %的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被漏诊 [1 ]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漏诊率为 2 1%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漏诊率为 2 3%。另外 ,还有 2 %~ 4%的胸痛患者在离开急诊室后 2 4h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此 ,寻找一种更敏感、能更早诊断及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特异指标是很有必要的。1 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传统诊断方法已经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 - 1β(IL- 1β)、白介素 - 2受体 (IL-2 R)、白介素 - 6 (IL- 6 )、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干扰素 - γ(IFN- γ)的变化 ,旨在探讨 ACS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ACS患者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4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P)患者 4 0例 ,ACS患者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选取正常对照 4 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 (EL ISA)测定上述病例和对照血清中的 IL - 1β、IL - 2 R、IL - 6、TNF-α和 IFN-γ水平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除 IFN-γ外 ,IL - 1β、IL - 2 R、IL - 6、TNF-α均为 AMI组、U 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在随访时明显降低。 2 .采用 Wagner37项 / 2 9分 QRS积分系统对 4 0例 AMI患者进行梗死面积的估计 ,结果发现 QRS积分≤ 6分组和 >6分组之间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外周血中 IL- 1β、IL-2 R、IL- 6、TNF- α水平可能作为诊断和预测 ACS发生的敏感指标 ,并可以反应病情的稳定情况。血清中炎性指标的升高主要不是心肌坏死的作用 ,可能与多病灶的不稳定斑块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是临床上解决冠心病 ( CHD)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狭窄的重要方法 ,然而 PTCA后的急性血管闭塞、迟发性血管再狭窄严重地影响了 PTCA的疗效。本文通过观察CHD患者 PTCA前后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和一氧化氮 ( NO)的变化 ,探讨在 PTCA后血管活性物质与内膜损伤及再狭窄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选择 1 997年 1 0月~ 1 999年 1 0月我院住院 CHD患者 2 8例 ,男 2 3例 ,女 5例 ,年龄 48~ 69( 5 6.8± 5 .4)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3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4例 ,心绞痛 2 1例。经冠脉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江苏省新沂市铁路医院以胃肠道为首发症状的患者154例,其中48例疑为急性心肌梗死,经心电图、急诊心脏生化检查、心肌梗死3项(缺血性心脏病、初始十二导联心电图、初始心肌酶化验单)结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及时采取抢救措施。结果 48例诊断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治愈出院45例(93. 75%),出现并发症2例(4. 17%),死亡1例(2. 08%)。47例患者救治成功后,心电图指标Q波时间、Q波/R波较治疗前明显缩短,ST偏移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均0. 001);且治疗后血清心肌标志物指标CK、CK-MB、cTnT及cTn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 001)。结论针对胃肠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确诊后及时对患者行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方案,能有效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有效改善患者心电图及血清心肌标志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