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目的探讨不同的康复方式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焦虑、镇痛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11月到2020年6月于海南西部中心医院骨科门诊收入院的退行性膝关节炎老年患者100例,年龄≥65岁,均为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排除存在既往膝关节手术史、下肢其他关节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以及依从性差的患者。所有患者由同一高年资手术医师完成手术。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给予加速康复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措施,记录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估住院指标。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评估患者疼痛视觉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系统评分(SAS)、膝关节综合评分(AKS)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记录患者自手术至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手术相关性感染、DVT、假体松动、关节返修、骨关节炎进展等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比较采用球形检验,若不满足球型分布,需采用Green house-Geisser方法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后计算;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t=8.618)、住院时间(t=4.116)较短,首次下床时间(t=16.360)较早,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总花费较少(t=16.359、5.839,均为P<0.05)。经治疗,两组VAS评分、SAS评分均降低,AKS评分、SF-36评分均升高。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SAS、VAS、AKS及SF-36评分均不满足球型分布,实验组SAS、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5.201、9.018),AKS评分(F=7.231、10.205)、SF-36评分(F=20.102、7.11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无交互作用(均为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22)。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可优化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住院指标,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缓解焦虑,提高镇痛效果、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重度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而且降低手术满意度,所以有效术后镇痛对于TKA极为重要。本文简要介绍超前镇痛、椎管内麻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局部浸润麻醉、阿片类药物静脉自控镇痛、非阿片类药物等六大类镇痛方法的综合选择和组合,主要是提出多阶段(术前、术中、术后)、多节段(图1)、多模式(六大常规镇痛法)的镇痛选择理念,为临床多模式镇痛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中向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的疗效。方法将本组48例行TKA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行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另24例不注射任何药物,两组均在术后48h内使用患者白控镇痛(PCA),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PCA的用量,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注射组在术后各时段PCA使用量和48h内PCA使用总量比对照组明显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组术后在第2、6、10、12、24、36、48小时的静息状态VAS评分和术后24、36、48小时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低(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7、15、42天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中向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在术后早期可有效缓解疼痛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5.
38例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38例膝关节患者进行治疗,并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0~82岁,平均65岁;病程4~35年。创伤性关节炎30例,骨性关节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临床症状以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部分患者有晨僵和骨性肥大,少数伴有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股四头肌萎缩。X线片可以看到关节间隙模糊变窄,骨赘形成,骨囊性变和软骨下骨硬化等改变。结果:38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按照HSS膝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40.22±7.39)分,与术后(87.47±6.6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6,P0.01)。结论: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应和对康复功能的影响,寻求最佳的镇痛方案.[方法]选择ASA I~II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组和硬膜外镇痛(CEA)组.术后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1ug/ml舒芬太尼止痛泵维持镇痛.记录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状态和术后24 h、48 h持续被动运动训练时VAS疼痛评分;观测术后12 h、24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记录术后6 h储血罐内的引流量及术前、术后24 h、48 h血红蛋白浓度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各时点两组患者静息VAS无统计学差异,CFNB组术后24 h、48 h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3.86±0.93和3.93±0.78),均明显低于CEA组患者(P<0.01);与CEA组比较,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术后引流量和各时点血红蛋白浓度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副作用的发生率相似.[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持续被动运动时镇痛效应优于硬膜外镇痛,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是TKA术后又一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收肌管阻滞(ACB)与股神经阻滞(FNB)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中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NKI、维普资讯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年8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提取资料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漏斗图评定有无发表偏倚。 结果一共纳入12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9篇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共分析772膝,其中ACB组382膝,FNB组390膝。Meta分析结果显示:ACB组与FNB组患者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分别在术后2~4 h、6~8 h、24 h及48 h的静息评分[WMD=0.20,95%CI(-0.33,0.72);WMD=0.24,95%CI(-0.12,0.60);WMD=0.31,95%CI(-0.07,0.69);WMD=0.03,95%CI(-0.29,0.35)]和运动评分[WMD=0.10,95%CI(-0.41,0.62);WMD=0.64,95%CI(0.15,1.12);WMD=0.17,95%CI(-0.37,0.70);WMD=0.03,95%CI(-0.57,0.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CB组患者的肌力在术后4~8 h、24 h及48 h[WMD=0.45,95%CI(0.25,0.64);WMD=0.38,95%CI(0.14,0.61);WMD=0.41,95%CI(0.18,0.63)]均显著优于FNB组;与FNB组比较,ACB组患者在术后24 h、48 h及72 h的膝关节活动度[WMD=5.01,95%CI(0.78,0.92);WMD=8.74,95%CI(3.54,13.93);WMD=6.65,95%CI(1.97,11.33)]、站立行走试验所需时间[WMD=-55.98,95%CI(-109.60,-2.35)]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WMD=-0.049,95%CI(-0.96,-0.03)]等方面有优势,而在术后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在TKA术后镇痛疗效相当,同时收肌管阻滞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更小,从而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及功能康复。上述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康复治疗中加强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就诊的28例(32膝)行TKA的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6膝)和对照组(16膝)。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于入院及8周后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分别对两组进行治疗评价。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选择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膝关节功能各项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实验组在行走功能[10.0(6.5)分、8.0(6.0)分]、肌力[9.0(2.0)分、8.0(4.0)分]、稳定性[8.0(2.0)分、5.0(3.0)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加上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可以进一步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关节局部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关节局部注射混合局麻药与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的TKA骨性关节炎(OA)患者58例(63膝),根据镇痛方式分成两组:局部注射组23例(25膝),术中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2.5g/L布比卡因40ml、酮咯酸30mg和肾上腺素0.25mg的混合液,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通过关节腔内放置的细导管注射5g/L布比卡因20ml和酮咯酸30mg。35例(38膝)TKA术后采用PCEA做为对照,比较术后两种镇痛方式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吗啡的使用量、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切口引流量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的VAS和P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局部注射组术后吗啡使用量、切口引流量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关节周围软组织和关节内注射混合局麻药对TKA术后的镇痛效果确切,减少了术后出血量、吗啡的使用量和并发症,成本低,且操作简便、实用,是TKA镇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冯永建金驰倪永健单忠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8,(2):127-132
背景:随着中国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越来越多,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目前治疗中重度膝OA的有效方法。目的:探析TKA术后早期阶段式康复训练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其膝关节恢复、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行单侧TKA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根据术后康复训练模式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术后早期行阶段式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分阶段康复训练间歇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指导下的康复锻炼,对比两组患者初次主动屈曲达45°和90°的时间及NR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改善情况、康复积极性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初次主动屈曲达45°、90°的时间和NR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的ROM、HS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14 d的ROM、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康复需求、配合、依从性和遇挫折后良好情绪、家属及护理人员鼓励作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SF-12量表中生理总评分、心理总得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出院时试验组两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阶段式康复训练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减轻TKA患者早期疼痛,提高康复速度,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可作为术后有效的辅助康复手段,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12.
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锻炼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前瞻性评价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锻炼中的作用。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8月,将进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进行配对设计随机分组,每组40例。A组采用术后股神经阻滞,B组采用静脉止痛泵镇痛。A组男5例,女35例,平均年龄(65.0±4.2)岁;B组男5例,女35例,平均年龄(64.7±8.5)岁。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3 d.记录VAS疼痛评分、睡眠状态、膝关节功能锻练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A组患者在术后2、6、24、36、48、56、7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A组睡眠状态好于B组。A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主动活动早于B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大于A组,并且B组止痛药的使用频率高于A组。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能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理想的镇痛方法也利于患膝关节术后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不同的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方案,即智能可穿戴方案与传统康复方案的治疗效果。
方法前瞻性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7年6至2018年12月确诊为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智能可穿戴组和传统康复组。智能可穿戴组入组45例,完成研究40例,年龄(68±7)岁,传统康复组入组45例,完成研究39例,年龄(71±5)岁。智能可穿戴组患者采用智能可穿戴方案完成康复计划;传统康复组患者接受传统定期复查面对面康复指导。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具体包括起立行走试验(TUG)评测、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结果评分(KOOS)和膝关节活动度(ROM)测量。
结果79例患者最终完成随访(智能可穿戴组40名,传统康复组39名),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8.2±2.5)个月。术后3个月,智能可穿戴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传统康复组,包括TUG评测(F=5.914,P<0.05)、KOOS评分(F=7.845,P<0.05)和ROM测量(F=18.018、2178、9.532、45.356,P<0.05)。术后6个月智能可穿戴组患者TUG评测优于传统康复组(F=7.845,P<0.05),而两组患者KOOS评分(F=54.74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智能可穿戴组患者ROM测量仅站立位屈膝活动度优于传统康复组(F=5.634,P<0.05)。
结论智能可穿戴方案指导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新颖、可行;与术后传统康复方案相比康复效果更好,值得深入研究和尝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疗效。方法本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术后给予静脉镇痛采(PCIA);B组:术前给予多模式镇痛,术后给予PCIA;C组:围手术期给予多模式镇痛,术后未给予PCIA。记录各组术后吗啡或杜冷丁的用量,静息时疼痛VAS评分;患者满意度,总的疼痛程度及副作用;患者术后2d,14d,6周的被动活动度及术后3个月WOMAC评分。结果(1)B组与C组术后2—8h静息时的疼痛VAS评分、术后24h总的疼痛程度无统计学差别,但显著低于A组;术后24h总的满意度,术后2d,14d被动活动度亦无统计学差别,但优于A组。(2)C组围手术期吗啡所用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3)三组术后6周被动活动度、术后3个月WOMA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4)C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结论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能明显减轻TKA术后24h的总疼痛程度,提高总体满意度,术后可以不必用PCIA,能明显改善术后2~14d的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是否有效减少术后出血。方法60例TKA患者术后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A组:术后采用自制组配式抬高支架将手术膝置于大腿抬高60。屈膝45。位;B组:患肢小腿下垫枕抬高伸直位。术后两组均放置负压引流24h。比较两组术后24h出血负压引流量、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差值、两组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和并发症。结果术后24h的总引流量,A组为(331.75±55.04)ml,B组为(558.52±94.36)ml,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的差值,A组为(2.8±1.1)g/dl,B组为(3.6±1.2)g/dl,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为(4.9±0.6),B组为(5.1±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术后3个月随访时均未发现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TKA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术后膝周持续冰袋加压冷敷的镇痛效果。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将本组86例欲行单侧TKA的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于TKA术后将毛巾包裹的10%盐水冰袋置于膝前、内、外侧冷敷,持续24 h;对照组给予同等规格的常温软包装盐水袋置于膝前、内、外侧外敷,持续48 h;两组均于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均经静脉镇痛泵滴注吗啡行自控镇痛(PCA),疼痛难以忍受时予以肌注吗啡5~10 mg。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静息和活动痛视觉模拟( VAS)评分、隐性失血量、吗啡使用情况、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屈膝90°时间、膝关节活动度( ROM)以及并发症来分析膝周持续冰袋冷敷的镇痛效果。结果 TKA术后膝周持续冰袋冷敷的患者,其术后36 h内各时间段以及总的吗啡消耗量明显减少(P<0.01),第一次肌注吗啡的时间亦明显推迟。术后第6、12、24、36 h,试验组静息痛VA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 P<0.01),术后24、36 h活动痛VAS评分亦显著小于对照组( P<0.01)。术后24 h引流量间接显示,试验组隐性失血量较对照组少(P<0.01),患者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屈膝90°时间以及术后两周膝关节活动度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 P<0.01)。两组在术后伤口愈合、感染发生率、血压、心率、皮疹、呼吸抑制和尿潴留的监测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小于对照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周持续10%盐水冰袋冷敷,有助于减少术后麻醉镇痛剂消耗量,减轻术后早期疼痛,且可以有效减少隐性出血量,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有效方法,而术后疼痛管理效果是直接影响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索股神经阻滞(FNB)联合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阻滞(PAI)在TKA术后早期的镇痛效果,并讨论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 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8日至2019年2月8日因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关节病院骨坏死与关节重建病区行TKA的126例患者,接受PNB+PAI者为实验组,接受FNB+内收肌管阻滞(ACB)者为对照组,每组63例,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分别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12、24、48、72 h膝关节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阿片类药物用量及膝关节活动度(ROM),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人口学特征及术前V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72 h。术后6、12、24 h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3.232、2.946、3.146,P<0.05),术后48、72 h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27、1.108、P>0.05),术后24 h实验组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t=3.082,P<0.05),术后48、72 h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t=0.543、0.902,P>0.05)、阿片类药物用量(t=0.857,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χ2=52.29,P>0.05)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股四头肌无力、局部血肿等不良并发症。 结论FNB+PAI在TKA术后早期疼痛管理中效果确切,同FNB+ACB相比,在术后24 h内的镇痛作用及膝关节活动度更优,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FNB+ACB的替代方法,并可以在TKA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与单次股神经阻滞(SFNB)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PAI)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早期疼痛和肌力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TKA的患者资料。纳入由同一工作组完成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且麻醉方式为椎管内麻醉的单侧初次TKA的患者,并排除同侧膝关节有既往手术史、膝关节严重内外翻畸形或严重关节外畸形、术前肌力和肌张力异常患者。患者按镇痛方案分为CFNB组和联合组;比较患者一般信息、手术时间、额外镇痛药物比例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留置管脱落、阻滞区域感染等并发症差异。分析术后12、24、48、72 h疼痛程度及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所得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患者144例(CFNB组65例,联合组7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手术时间、额外镇痛药物比例和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留置管脱落、阻滞区域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12 h和72 h自评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和48 h,CFNB组VAS评分[(1.8±1.3)、(2.6±0.8)]低于联合组[(3.2±0.7)、(4.0±0.8)](t =-7.670、10.250,均为P<0.001)。两组患者术后12 h时的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NB组24、48、72 h的肌力低于联合组(H=62.944、88.486、120.694,均为P<0.01)。 结论在TKA术后早期,SFNB联合PAI可以达到与CFNB相同的临床镇痛效果,但联合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更快,且DVT发生风险更小,是TKA术后可取的镇痛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间应用加速康复理念(ERAS)的效果评价。 方法选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TKA治疗的患者6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和"ERAS组",对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失血量、术后输血人数、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满意度进行研究。纳入标准:膝关节骨关节炎;单侧、初次TKA患者。排除标准:炎性关节炎;膝关节不稳定需要特殊假体者。计量资料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不同时间相关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ERAS组术后1 d静息状态下VAS评分(F=67.67,P<0.05)、术后3 d静息状态下VAS评分(F=146.30,P<0.05)均比常规治疗组低,术后7 d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0,P>0.05)。ERAS组术后1月的HSS评分(F=485.83,P<0.05)、术后3月的HSS评分较常规治疗组高(F=512.39,P<0.05),术后6月两组的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P>0.05)。ERAS组在失血量(t=4.27,P<0.05)和输血人数(χ2=4.36,P<0.05)上较常规治疗组低。ERAS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χ2=4.32,P<0.05),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感染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RAS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9±1.3)d,常规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6±1.5)d (t=7.40,P<0.01),ERAS组比常规治疗组住院费用减少(t=2.09,P<0.05)。ERAS组满意度较常规治疗组高(χ2=5.46,P<0.05)。 结论TKA术后不放引流管、术后4 h下地可降低输血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在TKA围手术期中应用ERAS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输血率、节省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术前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前的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行TKA的患者65例(97膝),年龄64.8±9.9岁(35~8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5例(81膝),类风湿关节炎10例(16膝)。单膝置换33例,双膝同时置换32例。所有患者按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数(ROM)分成两组,≤90°(5°~90°)49膝,>90°(95°~140°)48膝。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最大屈膝度、活动度、KSS评分及功能评分)对比。所有患者均采用Scorpio后稳定型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均为初期置换,全部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3 d在同一康复师指导下行患肢CPM及主动功能锻炼至出院。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44个月)。所有膝关节的活动度从术前的平均84.2°(5°~140°)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01.6°(40°~140°) (P=0.000);而最大屈膝度数术前的平均103.5°(25°~140°)与术后的平均101.6°(40°~140°)无显著差异(P=0.439);KSS膝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19.5分(-24~62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8.8分(50~95分)(P=0.000)。所有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3.8%(61/65)。两个分组比较,ROM≤90°的膝关节ROM及最大屈膝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提高,而ROM>90°的膝关节平均最大屈膝度术后反而下降。没有翻修及深部感染。结论(1)在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多种因素中,手术技术是关键因素。(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术前膝关节的活动度对TKA术后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响,术前活动度大的膝关节比那些术前活动度小的膝关节术后能获得更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