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刺配合通窍活血汤治疗偏头痛4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增效作用。方法:将7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43例和针刺对照组30例。针药组采用针刺治疗结合口服通窍活血汤,针刺组单纯针刺治疗。结果:针药组基本恢复16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86.04%;针刺组基本恢复5例,显效7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63.63%。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增效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以清肝泻火立法的针药结合疗法防治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9例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针药结合1组、针药结合2组,每组53例。中药组予清肝化瘀方治疗,针药结合1组予清肝化瘀方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针药结合2组予清肝化瘀方结合清肝泻火针刺治疗,各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偏头痛症状(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伴随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试验过程中,中药组脱落4例,针药结合1组脱落7例,针药结合2组脱落6例,最终完成试验者142例,其中中药组49例、针药结合1组46例、针药结合2组47例。(2)中药组、针药结合1组、针药结合2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7.41%、76.09%、95.74%,组间临床疗效比较,针药结合1组、针药结合2组优于中药组(P0.05),针药结合2组优于针药结合1组(P0.05)。(3)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随访4周时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各组中医证候积分、偏头痛症状总积分及各分项(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伴随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4)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针药结合1组、针药结合2组偏头痛症状总积分、头痛程度积分差值大于中药组(P0.05),且针药结合2组头痛程度积分差值大于针药结合1组(P0.05);治疗8周后、随访4周时组间比较,针药结合1组、针药结合2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积分及偏头痛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大于中药组(P0.05),且针药结合2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积分及偏头痛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大于针药结合1组(P0.05)。结论以清肝泻火立法的针药结合疗法防治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疗效满意,能有效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缩短头痛持续时间,减轻头痛程度,并改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将60例分为针药结合组30例和针刺组30例,两组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皮下注射及针刺治疗,针药结合组加用中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针药结合组93.33%,针刺组6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胃排空率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针药结合组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调神法针刺结合人工泪液与单纯人工泪液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将70例肝肾阴虚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5例,脱落2例)和药物组(35例,脱落3例).药物组采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每日3次,每次1滴;针药组在药物组治疗基础上予调神法针刺,穴取神庭、神门、本神、太溪、太冲、光明、风池、瞳子髎...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布洛芬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布洛芬治疗。疗程30天。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评分值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提示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针药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针刺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药组30例,针刺神庭、百会、四神聪等,同时口服美多巴片;药物组30例,单纯口服美多巴片。分别观察其综合疗效及帕金森病功能量表(改良UPDRS)评分比较。结果:针药组总改善率为80.0%,明显高于药物组的60.0%(P<0.05);针药组改良UPDRS积分减少,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西药对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震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针药组针刺百会、四神聪、太溪等穴位,同时口服普萘洛尔;药物组单纯口服普萘洛尔。治疗30天后分别观察两组综合疗效及震颤评分。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明显高于药物组的56.7%(17/30)(P0.01);针药组震颤评分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特发性震颤相对单纯口服普萘洛尔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飞针针刺法配合克罗米芬与单纯飞针针刺法及单纯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飞针针刺组、药物治疗组、针药结合组,每组30例。飞针针刺组患者单纯给予飞针针刺治疗,穴取肝俞、肾俞、中脘、水分、关元、中极,背俞穴左右交替,采用快速旋转进针法,予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隔日1次,每周3次;药物治疗组患者于月经第5d服用克罗米芬,连续5d;针药结合组患者予飞针针刺治疗配合克罗米芬口服。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疗3个月,并随访1个月,比较3组排卵率,并对治疗前后雄激素睾酮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针药结合组排卵率为86.2%(100/116),优于飞针针刺组的66.7%(80/120)、药物治疗组的69.6%(78/112,均P0.05),飞针针刺组和药物治疗组疗效相当(P0.05);3组治疗后睾酮水平均降低(均P0.05),针药结合组对雄激素水平的改善优于飞针针刺组和药物治疗组(均P0.05),飞针针刺组和药物治疗组疗效相当(P0.05);针药结合组和飞针针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均P0.05)。结论:飞针针刺法治疗能有效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其效果与克罗米芬相当,若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单一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并可减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足三阳经井穴刺血法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镇痛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组采用井穴刺血法联合常规针刺,按疼痛部位选取对应足三阳经井穴厉兑、至阴、足窍阴刺血,配合丝竹空、率谷、太阳、风池、合谷、太冲、足临泣、阳陵泉、外关常规针刺;对照组仅行常规针刺治疗,选穴与操作同观察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留针30 min,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起针即刻、起针4 h、2个疗程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综合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起针即刻、起针后4 h、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在起针即刻、起针4 h、2个疗程后VAS评分较对照组同时间点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偏头痛综合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24/26),略高于对照组的89.7%(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阳经循经井穴刺血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均有镇痛作用,联合疗法优于单纯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电针内关、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0例)、药物组(20例)与针药组(20例),予相应的处理,观察疗效,并观察3组治疗前后ET、NO水平.结果 心绞痛疗效方面比较,针药组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疗效均优于药物组(均P< 0.05);在降低ET值,升高NO值方面针药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1),针刺组与药物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电针内关穴,口服复方丹参滴丸、针药结合这3种不同方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均有较好临床疗效,均能降低ET升高NO;但针药组的疗效以及改善和调控上述指标的作用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提示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以针药结合治疗方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辨经刺井结合“三风一针”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急性期即时镇痛及脑血流速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辨经刺井穴结合“三风一针”透刺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节点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值。对比分析两组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经络辨证分型头痛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时间节点VAS评分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流速值(MFV)。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间节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经头痛VAS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MCA、PCA、BA、VA的MFV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ACA的MFV改善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经刺井结合“三风一针”透刺法对急性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有较好即时镇痛作用,并可改善患者脑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ICV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辨证取穴针刺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针刺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动脉搏动指数(PI)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ACA、MCA、PCA、VA及BA的Vm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增快(P0.01),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PCA、VA、BA的PI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ICVD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脑动脉弹性,促进脑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NF-κB)探讨针灸四关穴治疗偏头痛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四关穴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2组症状积分、临床疗效、NF-κB信号通路及其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降钙素原基因相关肽(CGRP)、VAS评分、症状持续时间、发作频率、NF-κB、环氧合酶抑制剂(COX-2)、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β-内啡肽(β-EP)和5-羟色胺(5-HT)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72%,高于对照组的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穴能改善NF-κB信号通路,改善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偏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疗效观察及对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针刺百会、太冲、合谷等穴位治疗偏头痛患者作为治疗组,以口服西比灵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针刺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前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对VA、MCA、ACA发生流速增快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VA、BA发生流速减慢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双向调节,有效影响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偏痛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血浆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将12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胶囊,5 mg/次,每晚服用1次;观察组采用治偏痛胶囊,4粒/次,3次/d,口服.治疗期间若发生难以忍受疼痛,均可采用布洛芬片,0.1g/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天数、头痛发作程度等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血液速度;检测血浆5-HT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32%)优于对照组(77.41%)(P<0.05);观察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1.93%)优于对照组(75.81%)(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程度及头痛发作天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浆5-HT水平升高,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研究期间止痛药使用量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的颅内段(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偏痛胶囊能降低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偏头痛临床症状,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浆5-H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止眩宁胶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包括治疗组(止眩宁胶囊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组)30例。结果:治疗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脑血流速度平均值(Vm)改善率分别为86.7%、90.0%;对照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脑血流速度平均值(Vm)改善率分别为63.3%、40.0%。结论:止眩宁胶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双向调节作用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会生 《河北中医》2008,30(7):720-722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血府逐瘀汤,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服。对照组30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每晚1次口服;谷维素片20mg,每日3次口服。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可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调整脑血管的不稳定性、促进脑血管弹性和脑血流供应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丹胶囊治疗中重度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76例明确诊断的中重度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双丹胶囊,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脑血流速度、血浆ET-1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1%,对照组为73.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每月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VAS评分、脑血管血流速度、血浆ET-1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双丹胶囊能改善中重度偏头痛患者脑血管血流异常,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和VAS评分,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ET相关。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血管性头痛患者颅底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慧敏  李军 《中国针灸》1999,19(8):489-490
通过TCD诊断仪检测血管性头痛患者颅底脑血流变化,发现血管性头痛患者在发作期和间歇期均存在异常,经过针刺治疗后,4种不同的流速异常均有所改善,同时观察到针刺前后MCA、ICA、PCA、VA的变化均有显著意义(P<001,P<005),而ACA、BA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针刺对颅内血流具有正性调整作用,使脑血流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20.
吴燕 《河北中医》2007,29(3):249-25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临床疗效评定。方法慢性脑缺血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3例。2组均按西医治疗原则,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予控制血压、对症等治疗,同时给予尼莫地平片40 mg,每日3次口服。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予通心络胶囊4粒,每日3次口服,30日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分析,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的变化情况,测定清晨空腹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脑血流得到显著改善,TCD检查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同时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异常升高的血黏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达100%,与对照组(79.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对慢性脑缺血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状况,降低异常升高的血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