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目的:针刺与氟桂利嗪对偏头痛疗效的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全面搜集针刺与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 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应用RevMan 5.2 软件对符合要求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0 篇,总样本量893 例。Meta 分析显示: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RR=1.27,95%CI(1.11,1.45),P<0.000 4];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RR=1.76,95%CI(1.05,2.94),P=0.03];治疗组对头痛程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MD=-2.00,95%CI(-3.01,-0.99),P=0.000 1]。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氟桂利嗪,但是本研究纳入文献总体样本量偏少,文献质量评价不高,漏斗图分析显示左右不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本文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针刺翳风穴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偏头痛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发作性剧烈头痛,大多数局限于单侧,常伴有恶心、呕吐,还可有视觉异常等先兆,多在青春期发作,笔者多年来独取双侧翳风穴,治疗偏头痛,疗效甚佳。为了探讨其作用机理,本文以脑电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味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加用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5,(6):723-724
目的:比较针刺法与西药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1例、西药盐酸氟桂利嗪组31例,通过以头痛发作频率(天数)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作为评价指标,观察针刺法与西药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两组头痛发作天数和VA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法预防性治疗偏头痛可以达到盐酸氟桂利嗪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疗效观察及对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针刺百会、太冲、合谷等穴位治疗偏头痛患者作为治疗组,以口服西比灵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针刺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前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对VA、MCA、ACA发生流速增快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VA、BA发生流速减慢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双向调节,有效影响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偏头痛(肝肾阴虚型)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均52例。对照组接受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偏头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偏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偏头痛发作次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偏头痛有效,能有效缓解患者偏头痛程度,减少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氟桂利嗪联合尼麦角林对眩晕患者大脑血流动力学及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邵武市立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82例眩晕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氟桂利嗪联合尼麦角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DHI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RVA)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LVA)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BA阻力指数(RI)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羧甲基赖氨酸(C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8.
针刺四关穴对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电针四关穴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55例,脱落2例)和西药组(55例,脱落2例)。电针组予电针四关穴(合谷、太冲)治疗,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强度0.1~1 mA,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1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1、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头痛发作天数以及治疗前后偏头痛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及随访1、3、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和头痛发作天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电针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偏头痛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电针组降低幅度大于西药组(P<0.05)。结论:电针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疗效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在降低头痛强度、减少头痛发作天数及改善偏头痛症状方面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葛蝉芍药汤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51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氟桂利嗪10mg,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采用自拟葛蝉芍药汤,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l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蝉芍药汤治疗偏头痛效果优于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11.
基于《偏头痛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国际标准研制,从研究对象、干预、对照、结局、研究方法 5个方面总结针灸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和方法学存在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的4个方向为针对青少年偏头痛、特殊亚型偏头痛、特殊人群偏头痛的研究,针灸对于偏头痛发作期的即刻镇痛效果及针对偏头痛不同时期的分期治疗效果的研究,对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及针灸临床研究的试验注册。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规范目标人群的明确性,中、西医诊断标准的通用性和针对性,疾病分期及分型的准确性,干预过程的完整性,对照组设立的合理性,结局指标的有效性,研究方法中对随机、盲法描述的清晰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口服;观察组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口服联合针刺治疗,针刺选取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再根据原发脏腑和疼痛部位配合相应的背俞穴、郄穴、阿是穴,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2周。试验期间两组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且未行其他止痛治疗。记录试验期间两组患者每24小时服用阿片类药物的剂量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量表、生活质量(QOL)量表评分,运用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24 h服用阿片类药物剂量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KPS、QOL量表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缓解疼痛的总有效率达到90.0%(27/30),优于对照组的76.7%(23/3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可明显减轻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行为状态和生活质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针刺与西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每组6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穴取内膝眼、犊鼻、阴陵泉、阳陵泉为主,并配合辨证取穴;西药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运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自评量表( WOMAC)及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9周随访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7%( 52/60)、西药组为88.3%( 53/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周随访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 50/60),优于西药组的61.7%( 37/60,P<0.05).两组治疗后WOMAC和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9周随访针刺组WOMAC和SF-36评分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P<0.01).结论:辨证取穴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近期疗效相当,而远期疗效针刺组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推拿后针刺不同远端穴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5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腰痛穴组、后溪穴组、委中穴组、承山穴组、水沟穴组5组,每组30例.在使用相同的推拿治疗后再根据分组选取上述不同的远端穴进行针刺,并评价5组间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部活动度和疗效.结果:推拿后再针刺远端穴位,5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推拿治疗后均下降(均P<0.05),腰部活动度均明显增加(均P<0.01),愈显率较推拿治疗后均明显提高(均P<0.01);但5组患者组间比较,VAS评分、腰部活动度、愈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推拿治疗的基础上再针刺远端穴位,可进一步提高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效果,但各远端穴位间无明显的疗效差异,只要选择痛阈值低的腧穴,给予足够的刺激量,均能对急性腰扭伤产生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调督解郁法针刺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调督解郁法针刺联合盐酸舍曲林片与单纯盐酸舍曲林片对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肿瘤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盐酸舍曲林片口服,每次50 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督解郁法针刺治疗,穴取中脘、百会、神庭、心俞、肝俞、脾俞、神门、太冲、太溪,治疗20~4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均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治疗2、4、6周后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治疗前后外周血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γ干扰素(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治疗2、4、6周后,两组患者SDS、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血清IL-4、IL-10、TGF-β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血清IL-2、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督解郁法针刺联合盐酸舍曲林片可有效缓解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疗效优于单纯盐酸舍曲林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单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A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内科常规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通督调神"法针刺治疗,穴取百会、风府、哑门、颈夹脊、大椎等,每日1次,治疗6 d后休息1 d,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的中医症状积分,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记录1年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IMT、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27/28),高于对照组的88.9%(24/27,P<0.05)。1年内随访,观察组发生脑卒中1例;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互动式头针与单纯头针、头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218例,脱落18例)、单纯头针组(220例,脱落20例)和头针+认知训练组(222例,脱落22例).3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及运动康复训练,互动式头针组在认知训练的同时于顶中线,患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补肾调督益智"针刺联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98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脱落6例)和对照组(48例,脱落5例)。两组均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补肾调督益智"针刺治疗,穴取太溪、三阴交、水沟、百会等;对照组予肢体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及中风病中医证候学量表评分对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中医证候进行评定,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o CA、MBI评分提高(P<0.01),中风病中医证候学量表评分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o C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P<0.05),中风病中医证候学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延长(P<0.01);治疗后观察组P300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波幅长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有效率为86.4%(38/44),高于对照组的67.4%(29/43,P<0.01)。结论:"补肾调督益智"针刺联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有助于提高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盆骶调筋针法联合手法整复与单纯手法整复对产后骨盆痛的影响。方法:将80例产后骨盆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手法整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盆骶调筋针法针刺治疗,穴取命门、大肠俞、腰阳关、次髎、中髎、环跳、阳陵泉。两组均隔日1次,每周3次,3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盆底功能障碍评分法(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PFIQ-7)评分及性生活指标(性生活次数、性高潮频次)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优于对照组的77.5%(31/40,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ODI、PFDI-20和PFIQ-7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JOA评分、性生活指标较治疗前增加(P<0.01),且以上指标的变化幅度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盆骶调筋针法联合手法整复可有效减轻产后骨盆痛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盆底肌纤维的肌力,疗效优于单纯手法整复。  相似文献   

20.
整理以腹针为主要干预措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总结现阶段腹针的适宜病症.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2年5月1日,并手工检索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过刊资料库,按照纳入标准最终纳入文献107篇,统计腹针疗效优于其他疗法的病症.薄氏腹针现阶段优势病症主要有38种,虽涵盖内、外、妇、儿、骨、皮肤各科,但远远少于薄智云教授在《腹针疗法》中记载的腹针适应证的范围.腹针医生既应注意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在临床研究的应用,以获取高质量的文献报告,也应提高自身腹针治疗、研究水平,将腹针疗法应用到更多专科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