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亲体内的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或同族异体抗体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血小板引起 ,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据抗体的形成机制可分三类 :胎母同族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相关的自体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和新生儿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各类的治疗不同 ,预后不同 ,在随后的妊娠中 ,其同胞受累机率亦不同。正确认识本病可使产科和儿科医师能及时正确处理患儿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新体内的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或同族异体抗本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血小板引起,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据抗体的形成机制可分三类:胎母同族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相关的自体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和新生儿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各类的治疗不同,预后不同,在随后的妊娠中,其同胞受累机率亦不同。正确认识本病可使产科和儿科医师能及时正确处理患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骨髓巨核细胞数特点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行骨髓检查的642例原发性ITP患儿资料,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和(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判定依据血小板计数高低和出血症状改善分为:完全有效、有效、无效。患儿在使用激素治疗前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应用SPSS 12.0软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核细胞正常组(64例)中位年龄小于巨核细胞增多组(56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6,P=0.045)。巨核细胞正常组入院时血小板中位数高于巨核细胞增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4,P=0.019)。两组不同分型间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2,P=0.491)。巨核细胞正常组经治疗后有效率低于巨核细胞增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27,P0.001)。结论原发性ITP患儿入院时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者血小板数高于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数有助于判定疗效,但与患儿是否发展为慢性ITP无确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IT)是一种母亲同种抗体作用于胎儿的血小板抗原,在宫内引起胎儿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而造成的疾病。它类似于新生儿的溶血性疾病。发病机理血小板除了表达其它各型细胞所共有的ABO 和HLA 抗原以外,还表达特有的同种抗原,这些抗原是其它血细胞没有的。它们存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呈双等基因常染色体显性  相似文献   

6.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出血性疾病,儿童常见。临床以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为特点,颅内出血常为其致死原因。男女发病无差异,病程大多呈良性自限性。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诊疗思  相似文献   

7.
8.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类以血小板减少和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特点、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原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成人ITP的年发病率约为3.3/10万,儿童ITP的年发病率约为1.9/10万~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亲体内的抗血小板自体或同种异体抗体,通过胎盘作用于反胎儿血小板而引起,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根据抗体的形成机制可分两种:胎母同种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相关的自体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这两种疾病的治疗不同,预后不同,在随后的妊娠中,其同胞受累机率亦不同。正确认识本病可使产科和儿科医师能及时正确处理患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过去也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目前更倾向于命名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避免使用"特发性",而选择"免疫性"以强调其免疫相关的发病机制,仍保留ITP的缩写[1-2].ITP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的抗体,导致网状内皮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该病的年发病率约为50~100/106人口,其中半数以上是儿童.儿童ITP常于感染后数天或数周内起病,大约有70%~80%的患儿可以痊愈,而剩下的20%~30%则可能发展为慢性ITP.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亲体内的抗血小板自体或同种异体抗体,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血小板而引起,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根据抗体的形成机制可分两种:胎母同种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相关的自体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这两种疾病的治疗不同,预后不同,在随后的妊娠中,其同胞受累机率亦不同。正确认识本病可使产科和儿科医师能及时正确处理患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因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相关,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近年来ITP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特别是对诊断时的分期、症状的评分、治疗的适应证及预后等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该文就儿童ITP近年来在病因和流行病学、症状及评分、诊断及分期、辅助检查、治疗的适应证及预后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有被动免疫性、同族免疫性及药物所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种,如防治不当,可引起生命危险,现就前二种疾病的防治加以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报导母、子同时发生与结核病有关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报告:例1。2岁,男孩。发热10天入院。查体:颈部有多个弹丸样淋巴结。余正常。入院时实验室检查:Hb10.7g/dl,WBC18,700/mm~3(多形核56%,带状核20%,淋巴细胞13%,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约为(4~5)/10万,多数(80%~90%)ITP患儿在确诊后12个月内血小板数可恢复正常,但少数(10%~20%)患儿血小板减少会超过1年,成为慢性ITP。慢性ITP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现有研究认为是在患儿易感基因背景下,由于感染和免疫紊乱产生的自身免疫抗体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造成血小板减少。文章综述慢性ITP的诊断,预测因素及相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预后的临床指标,重点评价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ALC)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2013-2019年收治的236例ITP患儿临床资料,将10项临床指标与预后做统计学分析,着重研究初诊ALC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发病前有感染及...  相似文献   

18.
我院 1 998年至 1 999年 1 2月期间共收治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4例 ,现报告如下 :患儿男 3例 ,女 1例 ,足月 3例 ,早产儿(孕 3 5 5周 ) 1例 ,G2 P13例 ,G2 P2 1例 ,顺产 1例 ,难产 1例 ,剖宫产 2例 ,出生体重分别为2 0 0 0克 ,2 3 0 0克 ,2 750克 (早产 )、3 3 50克 ,窒息 3例 ,发热 2例 ,生后有青紫 3例 ,哭闹、吸乳差 3例 ,间断性频繁抽搐 1例 ,出血点 1例 ,前囱紧张、隆起伴骨缝分离 1例。血小板计数 :<2 0× 1 0 9 L 1例 ,~ 50× 1 0 9 L 2例 ,~80× 1 0 9 L 1例。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 3天~1 3天。血型B型 3例 ,O型 1…  相似文献   

19.
20.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以单纯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血小板计数100×10~9/L,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正常)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儿童出血性疾病的25%~30%。大约80%表现为原发性ITP,此部分患儿的病因极为复杂,可由发病前的病毒感染、疫苗接种等诱发,而同时由于新病因的发现,部分患者会从原发性归入继发性ITP。继发性ITP指由潜在病因导致的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包括药物、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如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