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对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引起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兴趣。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即相同穴位相同刺激对系统功能亢进或低下状态均可产生纠正作用,是中国生物医学工作者多年来在不同实验研究中观察到的机能调节现象。此现象近年也被国际同行观察到。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多见于病理状态的事实提示,外周神经刺激产生的生物调节效应在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反应模式不尽相同,其即刻效应与长时效应的机制也不同。这不仅对针刺疗法及其疗效的理解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生物调控过程本身的认识有所启示。本文从针刺效应之靶系统固有特性、靶系统功能状态、穴位特性及刺激参数等4个方面总结了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基本特点和产生条件,并从外周纤维类型和中枢适应性调节两个关键环节分析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可能机制。不同类型的外周神经纤维刺激后可产生相反的调节效应,若针刺混合纤维,则可能在不同病理状态下显示不同方向的效应。针刺也可能通过激发中枢适应性控制机制调节各生理系统的负反馈功能而表现出双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胃运动具有兴奋、抑制或双向调节作用,其效应受到多因素多环节的影响。不同的针刺方法、刺激参数和腧穴均可能影响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效应,其效应的发挥依赖于神经-体液的相互协调关系,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此前关于针刺调节胃运动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从参与针刺调节胃运动的各个环节分析这些效应可能的机制或影响因素,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针刺可刺激或损伤肥大细胞,使其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肥大细胞(MC)上广泛存在着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TRPV),TRPV通道参与调节MC功能。近年来对MC、TRPV与针刺效应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现将MC、TRPV与针灸效应机制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简述。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42-1145
功能性肠病是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体现了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其机制尚不明确。脑肠互动理论在肠道疾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对脑肠互动的整体调节作用可能是针刺发挥其双向调节效应的切入点。本文从脑肠互动理论入手对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979—2016年国内中文数据库收录的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研究的相关文献。方法:以针灸、针刺、毫针、电针、腹针、头皮针、眼针和双向调节为检索字段,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文献,用Note Express软件进行过滤筛选,对文献的作者、年份分布、期刊类型、文献类型、关键词、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57篇文献,发表在91种期刊上;2013年该领域发文量最多(27篇);高频关键词是"针刺";干预措施以毫针最为常用;足三里是研究频次最高的穴位;消化系统疾病在该领域文献支持率最高等。结论:针刺足三里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双向调节效应其作用规律及机制研究是针刺双向调节效应领域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针刺"双向调节"作用是近代学者们提出的概念,强调辨证思想指导下补泻手法所起的不同或相反作用,而现代针刺研究则强调相同穴位、相同刺激量的前提下进行客观观察,除经络学说外,对其作用机制多从神经调控角度进行阐述。随着对中枢神经无创观测手段的进步,分析方法的不断丰富,学者们将数学模型与脑网络理论相结合,除了对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外,还用此方法对针刺效应的机制进行研究,并从更加科学客观的角度证明了针刺"双向调节"作用对脑网络的影响方式,它通过多靶点双向调整脑网络关键节点的相关脑区,进而调整脑网络,使其趋向于正常的功能状态,协调默认网与其他子网络之间的运行。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彬彬  余芝  徐斌 《中国针灸》2012,32(8):765-768
应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检索近20年来关于针刺对胃肠运动调节作用的相关文献,整理针刺对胃肌本身电活动的效应和神经、体液机制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各方面因素的多层次、多方面相对拮抗,相互协调,达到一种相对协同的良性调节,最终使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同时,实验的具体条件并未经过严格的控制、干预的方法也不一致、观察的指标亦不统一,结论的科学性、规律性、具体性欠缺。提出下一步应该从明确单穴是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单穴在组穴效应中的效应方向及量的变化、针灸双向调节效应与药物双向调节效应及其过程的区别3个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
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针刺因有"宁心安神"功效而对焦虑障碍的治疗独具优势,但有关生物学机制尚未阐明。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心、脑存在两个独立的利钠肽系统。A型利钠肽及其受体功能失调与焦虑障碍的产生密切相关,A型利钠肽具有抗焦虑活性。基于此,拟从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效应、A型利钠肽抗焦虑作用、针刺对利钠肽的良性调节作用三方面入手,探讨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效应的利钠肽及其受体调节机制,提出"针刺抗焦虑可能是通过调节A型利钠肽及其受体而发挥‘宁心安神’作用"的观点,以期为开展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于文静  余芝  徐斌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0):703-706
在认识到针刺双向调节效应作为针刺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针刺效应普遍影响因素及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特有影响因素,进行整理归纳,认为影响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主要可总结为三大方面,即针刺的作用方式,针刺腧穴的特异性,机体的状态或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10.
针刺内关调节心率的疗效肯定。本文将近年针刺内关穴调节心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综述,并针对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当前的局限性,提出了针刺内关穴调节心率需将针刺参数量化、优化联合治疗方案、加强对双向调节效应的机制研究等观点,以期为系统、规范化针刺内关调节心率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疼痛是涉及到感觉、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的一种痛苦体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针刺镇痛优势显著,一直是针刺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趋化因子调节疼痛作用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为针刺镇痛机制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对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的作用机制以及趋化因子介导针刺镇痛机制现有文献进行综述,总结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趋化因子参与针刺镇痛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 按祖国医学理论,针刺作用为外因通过体内各调节系统产生效应,针刺镇痛则可能是通过体内抗痛调节系统而实现。国内外通过吗啡镇痛的研究提出体内存有一内在的抗痛系统。富有阿片受体的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吗啡镇痛的高效区,电刺激该区也能获得强的镇痛效应,毁损该区则可减弱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3.
陈璐  邸嘉玮  杜元灏 《环球中医药》2023,(11):2371-2377
针刺在调节胃肠动力、恢复胃肠微生物群稳定结构、消除炎症反应、修复受损粘膜屏障等方面发挥着双向调节效应。肠—脑轴作为胃肠道与脑的双向调节通道,通过肠—脑轴途径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的功能,由脑及肠或由肠及脑双向调整胃肠功能,从而改善餐后饱胀、恶心、食欲不振等多种消化不良症状。本文对目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的临床证据及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总结,通过检索并梳理近年来针刺治疗FD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治疗FD疗效确切、安全且无不良反应。但鉴于目前研究的局限性,针刺作用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的免疫调节途径仍在进一步探索中。笔者认为今后有必要进行高质量的实验研究,制定严谨、合理的实验方案,建立更理想的动物模型,深入挖掘针刺对肠—脑轴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针刺对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的调控,以及迷走神经在针刺治疗FD中的具体机制等,提供更有说服力和可信的实验证据,以便更好地优化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整理了近年针刺干预弱视引起视功能重塑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围绕视皮层视神经元形态结构可塑性改变、视觉信号神经编码特征、突触超微结构重塑、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水平变化、特异性针刺响应基因表达以及单个靶分子、蛋白的生物学效应方面展开评述。现阶段研究成果为针刺治疗弱视特异性穴位选择和疗效判定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今后针灸防治弱视的临床推广应用和效应机制的深入研究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仅从单个基因、蛋白、小分子的静态变化特征中难以全面反映针灸效应的整体性变化特点。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功能组学研究手段,借助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研究,重点关注特异性针刺响应指标的级联反应通路和集群效应调节特征,这样才能系统全面地揭示针刺对视功能重塑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效应规律。  相似文献   

15.
金观源  金雷  郑进  金霞 《中医药导报》2020,26(7):1-5,28
从分析疼痛与炎症的关系着手,介绍炎症反射的最新认识,提出针刺微创抗炎的理念,以及选择不同刺激靶点、刺激手段与参数、合并电针、耳针等提高针刺祛痛效应的多种抗炎对策。认为炎症反应是多数躯体疼痛的核心机制,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在针刺治疗后的缓解都离不开患部炎症的消除,但它被许多针灸师忽视。要提高针刺祛痛的长期疗效,必须重视针刺的抗炎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强化炎症自限机制(炎症反射)及其神经调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已经得到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证实,针刺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是其关键机制之一。肾上腺素β受体作为心交感神经递质的主要靶受体,心交感神经通过该受体调节心脏的功能。本文从肾上腺素β受体信号通路及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动的平衡角度出发,对近几年针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制进行梳理,以期为针灸科学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在明确针刺可调节神经、血管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论述二者功能交互的生理学意义;提出了神经血管耦联与针刺研究的适配性,认为神经血管耦联参与了针刺信号外周传入、中枢整合和调节靶器官3个环节.基于神经血管耦联在不同组织内的差异,提出从穴位-神经血管耦联-针刺效应、刺激方式-神经血管耦联-针刺效应研究穴位效应差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针刺足三里影响胃运动神经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在临床,针灸足三里穴治疗各类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均取得满意疗效。并且可以缓解胃脘、腹部疼痛,纠正胃肠功能紊乱,能以双向调节胃蠕动及胃张力。实验研究多集中于探讨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胃电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面。尽管因研究对象及其机能状态,刺激手法、刺激...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脑中央灰质是电刺激脑和吗啡、内啡肽脑内微量注射产生镇痛作用最有效的部位之一。中央灰质内阿片受体含量极为丰富。内啡肽含量很高,这些研究提示中央灰质可能在痛觉信息的整合中起重要的作用。我们前一工作曾表明,损毁大白鼠的一侧或两侧中脑中央灰质后,针刺镇痛效应明显降低,因而认为中脑中央灰质可能参与针刺镇痛过程,但是关于刺激中央灰质对针刺镇痛效应影响的观察,迄今未见报道。本文在于进一步阐明电刺激中央灰质的镇痛效应及其与针刺镇痛效应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综述Toll样受体2及针刺腧穴研究相关文献,分别从Toll样受体2生物学特性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与肥大细胞、针刺效应、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关系等方面,探讨Toll样受体2在针刺穴位信息启动传导机制的相关性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