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阜外医院2009年10月到2012年9月期间由单一术者施行的单纯OPCAB治疗的595例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从阜外医院数据库中提取,远期随访采用电话随访和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OPCAB远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8年,共有70例患者死亡,远期死亡发生率为11.8%。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在年龄、术前肌酐、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前血红蛋白、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围术期输血、外周动脉疾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年龄(OR=1.069, 95%CI:1.031-1.108, p=0.000)、术前肌酐(OR=1.021, 95%CI:1.008-1.033, p=0.001)、高血压(OR=2.513, 95%CI:1.209-5.221, p=0.014)、COPD(OR=7.140, 95%CI:2.342-21.768, p=0.001)是OPCAB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OR=0.948, 95%CI:0.920-0.977, p=0.001)是OPCAB术后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即术前LVEF值越高,远期死亡的风险越低。 结论 年龄、术前肌酐、高血压、COPD是OPCAB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31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因素评价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分析与探讨31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危险因素评价的特点,方法:1999年10月-2001年6月连续312例OPCAB手术,死亡7例,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采用没形式的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急症手术,左心室射血分数,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机械通气时间依次是本组OPCAB手术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是20.718,0.942,19.366,3.821,1.029,年龄,性别,二次手术,心肌梗死1周内属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危险因素不构成OPCAB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OPCAB手术较cABG手术危险因素减少,体现出OPCAB手术良好的微创效果,但该结果尚有待于大规模多中心的综合评价验证。  相似文献   

3.
对312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术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将患者分为AF组和非AF组,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易致AF的有关因素.结果 OP-CAB术后AF的发生率为15.7%,高龄、高血压、急诊手术、血管桥数、术后早期没及时用β受体阻滞剂、血钾浓度是术后AF的危险因素.认为OPCAB术后AF的发生较普遍,围术期需进行风险评估,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以减少术后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NCABG)对临床转归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改善外科疗效提供依据.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93例患者在我院接受OPCABG手术治疗过程中未能顺利实施,而中转为ONCABG手术.其中80例为紧急中转,13例为选择性中转.回顾分析中转手术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循环辅助手段应用情况、住院时间等指标,判断中转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与选择性中转对比,OP-CABG紧急中转为ONCABG,延长了呼吸机治疗时间[18(13.5,33.5) vs.40.5(19,120.3)h,P<0.05]、呼吸机通气>48 h患者的比例明显升高(7.7% vs.46.3%,P<0.05),监护室时间增加[48 (21.5,49)vs.76(27,142.3)h,P<0.05],住院时间延长[18(14.5,21.5) vs.8(11,23.8)d,P<0.05],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高(7.7% vs.38.8%,P<0.05),增加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5.4% vs.87.5%,P<0.01)及体外人工肺支持系统(ECMO)使用率(零vs.26.3%,P<0.05),手术病死率增高显著(零vs.37.5%,P<0.01).结论:OPCABG术中紧急中转术式对临床转归有不良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避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56例接受OPCABG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脑卒中,将所有患者分为卒中组(14例)与对照组(1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基础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项目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找出OPCABG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卒中组左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卒中组呼吸机辅助时间>24 h、ICU住院时间>24 h、术后房颤、术后低血压及术后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室射血分数≤50%(β=1.448,OR=4.255)、术后房颤(β=1.728,OR=5.629)、术后低血压(β=1.654,OR=5.228)是OPCABG术后再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室射血分数≤50%、术后房颤、术后低血压是OPCABG后再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术前应详细评估,尽可能降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老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分为两组,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旁路移植血管支数、术后电解质变化、循环血容量变化、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等因素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结果 35例患者术后出现心房颤动,发生率22.01%(35/159)。在单因素分析中,心房颤动组患者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比较,年龄[(66.9±5.0)岁比(64.9±3.7)岁,P=0.009]、术前射血分数(42.66%±7.51%比45.94%±8.46%,P=0.039)、术前血氧饱和度(Sp O2,89.67%±6.14%比92.00%±5.34%,P=0.029)、旁路移植血管支数[(3.3±1.4)支比(2.7±1.2)支,P=0.017]、术前3 d脑钠肽(BNP)水平[(850.88±711.55)pg/ml比(523.20±682.57)pg/ml,P=0.014]、术后3 d BNP水平[(2 276.45±1 281.82)pg/ml比(1 444.47±1 163.38)pg/ml,P=0.000]、术后3 d血钾[(3.59±0.24)mmol/L比(4.01±0.62)mmol/L,P=0.000]、术后3 d血钙[(2.31±0.21)mmol/L比(2.23±0.07)mmol/L,P=0.000]、住院天数[(21.5±5.4)d比(19.4±4.8)d,P=0.026]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7,95%CI:0.776~0.976)、合并心脏瓣膜病(OR:0.149,95%CI:0.034~0.658)、术前Sp O2(OR:1.092,95%CI:1.012~1.117)、旁路移植血管支数(OR:0.543,95%CI:0.349~0.845)、术后3 d BNP水平(OR:1.000,95%CI:0.999~1.000)、术后3 d血钾(OR:3.842,95%CI:1.227~12.029)、术后3 d血钙(OR:0.007,95%CI:0.000~0.520)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具有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年龄>65岁、合并心脏瓣膜病、术前Sp O2<90%、旁路移植血管支数>3支、围术期电解质紊乱是老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OPCABG)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1 050例OPCABG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肾功能状况,分为AKI组139例(13.2%)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因素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OPCABG术后AKI的风险因素。结果:高龄、代谢综合征、陈旧性心肌梗死、急诊手术、明显外周血管粥样狭窄、左心室低射血分数(35%~40%)患者的比例,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前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水平,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与外科手术的时间间隔,AKI组明显短于于对照组;术前规律应用他汀药物患者比例,AK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用量、术中目标冠状动脉吻合总时间,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因冠状动脉弥散狭窄无法完全再血管化、术中及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液体补给容量,AK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2.55;95%CI:1.34~4.45;P0.01)、代谢综合征(OR=2.35;95%CI:1.42~4.76;P0.01)、术前高CRP水平(OR=2.24;95%CI:1.31~4.46;P=0.01)、术前高胱抑素C水平(OR=2.54;95%CI:2.11~5.36;P0.01)、急诊手术(OR=3.23;95%CI:2.22~6.76;P0.01)、明显外周血管粥样狭窄(OR=1.67;95%CI:1.21~4.06;P=0.04)、左心室低射血分数(OR=4.12;95%CI:2.26~7.76;P0.01)、术前短时间冠状动脉造影(OR=1.75;95%CI:1.34~3.76;P=0.03)、术前未规律应用他汀药物(OR=1.81;95%CI:1.37~3.96;P=0.03)、无法完全再血管化(OR=3.05;95%CI:2.21~5.39;P0.01)、术后急性心肌梗死(OR=4.12;95%CI:3.54~8.09;P0.01)、术中及术后IABP辅助(OR=3.23;95%CI:2.34~6.19;P0.01)为术后肾损伤的风险因素。结论:术前对比剂等肾毒性物质加重肾脏负担,他汀类药物一定程度提供保护作用;高龄、术前较差的机体代谢状况、慢性肾功能受损,预示肾功能储备下降;术前应激状态、术中心肌供血改善不足、围术期低下的心肌收缩状态,加重了肾脏损害或导致肾脏损害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398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新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42例和无脑梗死组356例。分析OPCABG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术后低血压及脑梗死病史显著高于无脑梗死组(21.4%vs 3.4%,26.2%vs 9.8%,23.8%vs 4.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伴术后低血压(OR:4.226,95%CI:1.441~12.391,P=0.009)及脑梗死病史(OR:4.113,95%CI:1.499~11.289,P=0.006)是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充分评估高危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对预防术后新发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郝伟 《山东医药》2011,51(24):89-90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认识其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以反映肝功能的不同的生化指标为标准,对248例可能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术后ALT为标准,年龄、高血压严重程度、心胸比例、左室射血分数为肝功能损害的高危因素(P〈0.05);以术后AST为标准,CPB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CPB尿量、血液回收量为高危因素(P〈0.05);以术后TBIL为标准,术前高血压程度、术前TBIL、CPB尿量、体外红细胞用量为高危因素(P〈0.05);以术后DBIL为标准,心胸比例、术前高血压程度、术前DBIL、术前TBIL、体外红细胞用量、术后带管时间为高危因素(P〈0.05);以术后ALB为标准,心功能分级、术前脂肪肝程度、术前AST、术前ALB、术前GLO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术前的心功能、肝功能客观指标以及CPB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带管时间等因素是行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对3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全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死亡 1例;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恢复正常生活。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在一些高危患者较之体外循环更显出其优势。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CAB)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为ON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心脏外科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间357例单纯ON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新发房颤而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筛选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ONCAB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23.8%(8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P=0.0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P=0.03)及术前左心房内径≥38 mm(P<0.001)与ONCAB术后新发房颤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720, P=0.03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OR=11.924, P=0.032)及左心房内径≥38 mm(OR=2.735, P<0.001)是ONCAB术后患者发生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6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及左心房内径增大(≥38 mm)与ONCAB术后新发房颤相关,是潜在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G)后,低氧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143例OPCABG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40例,对低氧血症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术前心功能状态、不良习惯、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尿量、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量与非低氧血症患者之间,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低氧血症患者与非低氧血症患者之间,在体质量、术前是否吸烟、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及术后输血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所有低氧血症患者,在应用利尿、抗感染、呼吸末正压通气、延长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后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OPCABG术后,低氧血症易发生在体质量大、术前抽烟、手术时间长及术中输液量多的患者,应用抗感染、利尿、加用呼吸末正压等治疗后可纠正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7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59例75岁以上老年患者,Off-pump CABG组(10例);On-pump CABG组(49例)。结果:Off-pump组手术时间、引流量600mL、呼吸机辅助时间20h、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36h指标均少于或低于On-pump组(P0.05,或P0.01)。On-pump组死亡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Off-pump组无死亡。结论:对75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可行的。2组比较,Off-pump组手术有时间短、引流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短及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1年6月共完成OPCAB患者217例临床资料。结果 2例术中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余215例均于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搭桥血管数为(3.14±1.52)支/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6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支持,术后发生呼吸衰竭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3例,肺动脉栓塞3例,肾功能衰竭2例,脑血管意外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 OPCAB的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患者4JD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8.2&#177;1.9)h,ICU监护时间(46.1&#177;13.7)h,住院(11.3&#177;3.7)d,院内死亡2例,发生并发症8例(胸骨哆开或胸骨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各1例,新发生心房颤动3例,低心排血量2例,均经相应的治疗而治愈)。38例术后访2-63个月,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I-Ⅱ级。认为OPCAB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正确掌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术中保证血管吻合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nery bypass,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行OPCAB术的3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结果 35例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4±0.8)根,联合应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32例,单纯应用大隐静脉3例.术中无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死亡,成功率100%(35/35).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OPCAB是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行OPCAB术的3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结果35例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4±0.8)根,联合应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32例,单纯应用大隐静脉3例:术中无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死亡,成功率100%(35/35)。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OPCAB是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术期血管麻痹与内源性血浆血管加压素(AVP)之间的关系,并探究血管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择期行OPCABG患者5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切皮前、切皮后lO分钟、切皮后30分钟、给鱼精蛋白后lO分钟、术毕、术后24小时采集动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浆AVP浓度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并记录相应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数据.根据术中血浆AVP浓度的不同变化水平,通过系统聚类分析统计方法自动将50例患者分为高值组(n=26)和低值组(n=24).详细记录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结果:术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OR=0.256,P<0.05)、术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OR=0.292,P<0.05)、术前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OR=0.347,P<0.01)、术前高血压史(OR=0.266,P<0.05)均与术中低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具有显著相关性.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OR=1.122,P<0.01)与低值组围术期AVP浓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OPCABC围术期也可发生血管麻痹.围术期内源性AVP浓度较低是导致术中发生血管麻痹的机制之一.术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及术前患高血压史均是OPCABG围术期发生血管麻痹的相关因素;术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导致围术期低AVP浓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超声瞬间血流仪在术中测定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管桥流量和血流搏动指数变化,了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桥吻合口的质量.方法91例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方法(非体外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有107例应用体外循环方法(体外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测定两组间不同旁路移植术部位的血管桥流量和血流搏动指数变化.结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组间每个吻合口的平均血流量分别为(25.94±12.84)ml/min和(30.29±11.42)ml/min(P<0.05);血流搏动指数分别为2.06±0.76和2.12±0.78(P>0.05).除前降支和用大隐静脉为移植材料的对角支部位,体外组较非体外组冠状动脉桥的平均血流量明显增多(P均<0.05)外;其余部位的平均血流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间各部位总的血流搏动指数也无显著差异.结论尽管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桥血流量偏低,但其血流搏动指数尚满意,说明术后早期吻合口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OPCABG的患者127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OCD分为认知障碍组62例和非认知障碍组65例,分析OPCABG后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POCD组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率高于未发生POC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3.500,95%CI:1.177~10.403,P=0.024)是PO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加强对颈动脉狭窄的筛查,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旨在减少术后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