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斑马鱼是近年来用于药学领域研究的热门模式生物,其优势在于化合物的高通量活性筛选及毒性评价。斑马鱼毒性评价模型集成在体动物与体外细胞模型的优势,具有高效、低成本的特点,在国外已成为化合物早期安全性快速甄别的有效模型,国内将斑马鱼模型用于中药毒性研究正日益兴起。综述了斑马鱼在药物毒性研究方面的进展,提出斑马鱼模型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斑马鱼作为一种模式动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近些年,斑马鱼的研究已经拓展和延伸到中药领域。作为一种整体动物模型,斑马鱼能够全面地检测、评估中药的活性和毒性,进而实现高通量筛选。概括介绍了斑马鱼模型的特点及其在中药毒性、活性物质筛选和中药代谢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斑马鱼——一种可用于中药药效和毒性筛选的鱼类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马鱼是一种用于生长发育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过去10余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毒物的监测,已经被用于环境中许多化学物质如有害重金属、农药以及卤代芳香烃化合物等致癌物的累积效应和毒性研究.近年来,该模型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药物筛选和毒理学研究.斑马鱼具有活体、高通量的优点,尤其适用于中药混合物的药效和毒性筛选,在中药新药研究领域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斑马鱼模型在中药活性筛选中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斑马鱼血管生成抑制模型在中药各类样品活性筛选中的适用性。方法选用TG(VEGFR2:GFP)系血管荧光转基因斑马鱼和AB系斑马鱼作为筛选模型,分别用中药单体靛玉红、单味药材(虎杖、长春花)提取物、复方(西黄丸)处理斑马鱼胚胎,以节间血管数作为指标,考察不同类型中药样品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靛玉红高剂量(50μg/mL)明显抑制斑马鱼节间血管的生成(P<0.05);虎杖醋酸乙酯提取部位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10μg/mL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长春花醋酸乙酯提取部位100μg/mL时明显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P<0.01),同时未见胚胎死亡;西黄丸质量浓度大于50μg/mL时,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100μg/mL时呈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斑马鱼模型对于成分复杂的中药样品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这对于从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中发现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先导化合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骼微结构改变和骨质脆弱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由于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重,OP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中药在预防和治疗OP中表现出极好的前景和临床效果,然而传统动物模型具有耗时长、费用昂贵、无法准确概括骨疾病复杂性等缺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前OP疾病的研究进程。而斑马鱼模型可有效模拟人类骨质减少和OP表型,通过对斑马鱼模型在治疗OP研究中的优势和适用性及该模型在中药抗O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斑马鱼模型的广泛使用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斑马鱼在药物毒理学评估中应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斑马鱼具有繁殖能力强、繁殖量大、生命周期短、养殖费用低、身体透明等特点.主要从心血管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神经毒性、脾脏毒性和急性毒性6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发现斑马鱼的多个器官在形态、基因表达及生理特性方面均与哺乳动物高度相似,己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毒性物质筛选研究.药物对斑马鱼毒性研究主要集...  相似文献   

8.
肝脏毒性中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勇  程明  刘春霞 《中草药》2004,35(11):1315-1316
中药的肝脏毒性研究是目前中医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快速筛选与评价中药毒性已成为目前中药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从中药中所含的有毒成分这一角度,分类综述了目前一些较为常见的肝脏毒性中药,如千里光、黄药子、川楝子、雷公藤等的毒性物质基础与产生毒性的机制,就目前中药肝脏毒性研究的方法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此外还简述了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并对其用于中药肝脏毒性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斑马鱼模型作为一个整体的动物模型,其体积小、高通量、费用低、周期短,且实验结果可靠,在药物研究领域广泛应用。中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先进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改进,斑马鱼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并且已经在活性筛选、毒理、代谢研究等方面表现出优越性。该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斑马鱼在中药研究中应用的概况,以期能为中药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模式生物斑马鱼幼鱼为模型,评价甘遂不同溶剂连续提取物毒性差异及毒性特征。[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获得甘遂不同溶剂连续提取物。通过预实验,确定各提取物72 h最大不致死浓度和最小全致死浓度。在此区间设定6~8个药物浓度,建立致死曲线,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以毒性最大提取物的10%致死浓度(LC10)、最小致死浓度(LC1)、1/3 LC1和1/10 LC1为给药浓度,同时设立空白组和溶剂对照组,连续给药72 h,观察甘遂毒性特征。停药后将幼鱼置于养殖水中恢复48 h,观察毒性可逆性。[结果]甘遂不同提取部位毒性顺序为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提取物。甘遂的主要毒性为肝毒性和胃肠道刺激性。肝毒性既可造成肝肿大,又可导致肝变性,肝肿大不可逆,而肝变性具有可逆性。[结论]本实验首次利用单个模型以相同浓度单次给药,同时评价了甘遂对心脏、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等脏器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可逆性。实验结果证实了甘遂的毒性集中于石油醚提取部位,并可对肝脏和胃肠道造成实质性损伤。本实验为斑马鱼模型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性中药的临床使用是中医药的特色,在慢性疾病和重大疾病的救治过程中应用广泛.但是毒性中药的毒性研究数据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为系统阐述毒性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中药配伍、炮制是中医药临床减毒增效的有效手段,准确而系统阐释配伍、炮制原理对中医药安全有效性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特定的生理学优势,斑...  相似文献   

12.
从药物特点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层面对中药创新药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目前对中药创新药物的认识还是阶段性的,有待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根据当前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技术审评的状况,对研发方式进行了分析。结合对创新中药技术审评中所发现的问题,分析了目前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七个方面的不足之处,根据中药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药物特点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层面对中药创新药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目前对中药创新药物的认识还是阶段性的,有待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根据当前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技术审评的状况,对研发方式进行了分析。结合对创新中药技术审评中所发现的问题,分析了目前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七个方面的不足之处,根据中药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模式生物斑马鱼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  龚莉虹  郭朝成  何林峰  赵兴桃  李芸霞 《中草药》2019,50(24):6125-6134
与哺乳动物相比,斑马鱼在药物药效筛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已受到医药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对斑马鱼的探索已延伸和扩展到中药领域,特别是对我国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作用的传统单味中药、复方和中成药等药效物质的筛选。作为一种完整的动物模型,斑马鱼可以对中药中发挥作用的有效化学成分进行全方面、深层次的研究,进而实现对中药药效物质进行便捷、快速和高通量的筛选。结合国内外近5年文献报道,综述了模式生物斑马鱼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从筛选心血管药物、调脂保肝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和其他药物6个方面和独特优势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模式生物斑马鱼在中药中的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及为研究人员在中药新药研究方面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丁明宁  薛晓勇  李晓骄阳 《中草药》2021,52(18):5789-5795
类器官作为一种新型体外研究系统,可高度模拟体内组织、器官的功能结构和遗传特征等生物学特性。目前,肠道、视网膜、脑、肾、胰腺和肺等健康组织的类器官模型已逐渐建立。近年来,肝胆类器官也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相较于传统的原代肝细胞、人源肝细胞系和动物模型,肝胆类器官能在维持一定遗传稳定性的前提下,在体外长期增殖并具备成熟的肝胆系统功能,具有开发为临床前药物肝脏效毒评价平台的潜力。就近年来肝胆类器官建立的来源途径、分化方法优化、分化效果评价,以及利用肝胆类器官平台对中药药效/毒效的评估展开论述,以期建立一种可准确、高效反映药物作用机制的模型,并用于大规模药物筛选、疾病机制研究及个体化精准医疗,为新药开发、药物评价及临床用药等提供新的策略方案。  相似文献   

16.
17.
使用荧光探针FDA标记的HepG2细胞模型及细胞荧光显微图像自动分析法,对川楝子的23个化学组分进行快速筛查,发现5个组分具有明显毒性.对其中的2个组分进行液质联用分析,推测鉴定了10个化学成分,制备并鉴定出其中3个成分的分子结构(meliasenin B,trichilinin D,1-O-tigloy-l-O-debenzoylohchinal).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这3个成分对HepG2细胞呈量-毒关系,提示川楝子中这些成分可能引起肝毒性.  相似文献   

1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波动所致的以植物神经紊乱为主伴有精神心理症状的一类症候群。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主要采用激素治疗,但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价。而中药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方法灵活且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目前,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研究着手,从激素内分泌、免疫、细胞凋亡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