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3.0T MR自由呼吸三维导航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3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患者进行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完成MR检查的27例中有19例进行了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初步估价3.0T磁共振全心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30例进行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中,27例获得了满意的检查结果(84.5%),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共发现24支冠状动脉显著狭窄.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敏感性为73.91%,特异性为82.29%,准确度为77.19%,阳性预测值为70.83%,阴性预测值为87.88%.结论 3.0T磁共振全心冠脉成像能够无创性地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初步评价冠状动脉主干及近、中段狭窄.冠状动脉MRA表现了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排除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戴汝平、高建华教授编写的《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成像》近期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3章,对MDCT的工作原理、三维重建原理及检查方法进行了介绍;着重对冠状动脉MDCT解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MDCT的基本征象、心肌灌注研究及临床应用、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MDCT诊断做了详尽叙述;并专门邀请临床专家撰写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与MDCT冠状动脉成像、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超声技术开始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迄今历时60余年,乳腺超声检查不受乳腺组织类型的限制,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显像清晰、方便快捷、费用低廉,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近些年来,各种超声新技术,包括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实时三维超声成像等超声新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晚近"萤火虫"技术也伴随而生,相继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使超声检查乳腺疾病的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增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已成为乳腺疾病检出的主要影像学手段之一.本文就超声影像学方法在乳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二维超声仍然是诊断膀胱疾病的首选方法。随着超声技术及相关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已更加成熟,其在产科及心脏方面已得到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但在膀胱方面的研究应用报道甚少。本研究探讨了三维容积探头超声成像技术对19例膀胱不同疾病采用表面成像模式实时重建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钙化积分对慢性心绞痛(C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160例CAP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和CTA检查.以IVUS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冠状动脉CTA钙化积分评判斑块性质的准确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冠状动脉CTA钙化积...  相似文献   

6.
超声弹性成像对诊断不同大小乳腺病变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大小乳腺病灶的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1月至9月来我院行乳腺病变治疗的400例患者,治疗前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共433个病灶,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 ≤3cm的乳腺病灶联合弹性成像后的诊断灵敏度(96.6%)较常规超声(83.4%)明显提高,其中≤1cm病灶的诊断灵敏度更达到100%.弹性成像诊断>3 cm病灶的灵敏度较低(57.7%),但特异性很高(100%).结论 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检诊能明显提高恶性病变检出率,尤其对1 cm以下的病灶价值显著,为乳腺小病灶的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大于3 cm的病变弹性成像检诊特异性很高,可帮助诊断常规超声难以鉴别的病变,因此联合诊断对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超声弹性成像通过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组织硬度对疾病性质做出诊断。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肝硬化、脂肪肝与正常肝组织,以及肝脏良、恶性肿瘤的硬度存在差别,通过弹性成像技术能够判断肝硬化和脂肪肝的程度,也有助于鉴别肝脏肿瘤的良恶性,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此外,随着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不断革新,其在肝脏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应用超声成像诊断肾脏疾病已有数十年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国外A型超声探伤仪的诞生,为嗣后医用超声诊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A型超声迅速在国内普及,用于包括肾脏在内的多个脏器疾病的诊断;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灰阶超声广泛应用于腹部、妇产科和浅表器官等脏器的诊断;20世纪80年代初彩色多普勒超声的问世,实现了对肾脏血流动力学的诊疗观察,并为肾脏疾病的诊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是一直以来,超声仅通过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内部回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对肾脏疾病进行定性诊断.近年来,新兴的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通过量化组织弹性,可对肾组织硬度作出定量评价,为临床诊断肾脏疾病及评估肾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超声弹性成像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误诊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244例患者共291个结节进行了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对超声弹性成像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34个良性病灶误诊为恶性,7个恶性病灶误诊为良性.结论 正确掌握超声弹性成像原理和检查方法以及良恶性结节病理特征、严格掌握超声弹性检查适应证将有助于提高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赵广明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11):846-847,I0001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11例冠状动脉瘘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瘘累及右冠状动脉多于左冠状动脉;累及的冠状动脉均有不同程度扩张;瘘口所在的心腔内均探及形如火焰状的五彩镶嵌异常分流血流信号;瘘入左房、右房、右室及肺动脉显示双期连续性血流频谱,舒张期流速较高,收缩期流速较低,瘘入左室者表现为舒张期湍流频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瘘具有特征性表现及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4.
15.
16.
论护理工作中的“慎独”与“慎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当君子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慎众"则是指在许多人违反原则时,君子却不随波逐流,不盲目  相似文献   

17.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of the hip joint in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has been a major area of interest for surgeons treating injuries and non-traumatic conditions of the organs of locomotion. The work of prominent Polish surgeons and orthopaedists has contributed to progress in this branch of medicine over the la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