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疫情下发热门诊护理人员组织与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改建新的发热门诊,从全院抽调85名护理人员开展抗疫工作,从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制定岗位职责及制度、保障抗疫物资供应、加强护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对发热门诊护理人员进行组织管理。 结果 发热门诊日均就诊患者450余例,高峰期800余例,日均输液450余例次,吸氧50余例次,无创呼吸机使用15余例次。至目前,发热门诊护理人员接受心理辅导102人次,护理人员精神和健康状态良好。结论 加强发热门诊护理人员组织与管理工作,对高效、有序完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避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手术患者及医务人员感染。方法从疫情防控三级组织、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患者的管理、手术室布局管理、手术相关人员管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方面总结疫情期间的规范化管理方法。结果共实施手术448台,其中急诊手术282台,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手术5台。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及辅助工人1 200余人次,均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职业暴露及医院感染。结论手术室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流程指引有利于参与手术的各类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有序应对和及时抢救,同时可避免职业暴露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形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发热门诊护理规范专家共识,规范发热门诊护理。方法在查阅国内外文献、依据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综合发热门诊一线护理管理者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建议,撰写共识初稿,并通过会议讨论及函询征求专家意见,对共识稿进行修改,形成终版共识稿。结果专家就护理范围内的发热门诊分区与通道设置、发热门诊设备配置与管理、发热门诊护理岗位管理与人员培训、护理人员防护与健康管理、就诊各环节患者护理、消毒及医疗废物处置六部分形成一致意见。结论该共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可为发热门诊的护理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手足显微外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期间的应急护理管理方法,并评价效果. 方法 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采取应急护理管理措施:做好急诊患者的体温及肺部CT筛查,对所有在院患者及家属进行体温及指脉氧监测,高热或肺部CT异常患者的隔离与确诊,疑似及确诊患者病房的消毒与终末处理,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与培训,防护用具的规范使用与管理,病房人力资源的调配与管理,加强住院患者COVID-19的知识宣教以缓解焦虑等,确保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结果 本科室持续发热患者4例,2例排除COVID-19;1例确诊后转诊;1例高度疑似,已居家隔离.医护人员培训完成率100%,合格率100%.支援一线医护人员共48人,后备人员17人.疫情初期1例医生感染,应急管理措施落实之后无人感染;科室防护用具使用得当;在院患者无过激情绪反应,口罩佩戴依从性100%.结论 科室疫情期间所采取应急管理办法有效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保障了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安全,科学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专科医院应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护理部实施跨专业、跨科室、跨片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化专业培训,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实行2梯队14d轮换制,保证临床抗疫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结果全院499名护理人员参与抗疫一线护理工作,改造扩建1个24h发热门诊,每天接诊发热患儿150例次;开放11个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房,共收治住院患儿780例;全院护理人员均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结论加强专科医院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能有效应对疫情救治,保障患儿和医护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期手术室预防医院感染、保证手术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的有效方法。方法成立手术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期感染防控专职小组,制定手术人员健康准入、办公区感染防控、患者入室筛查、手术患者家属管理、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手术感染防控等管理策略并严格实施。结果 2020年3月9~18日实施择期手术36例,急诊手术71例,其中9例按疑似/确诊病例实施手术,无医护人员感染事件发生。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期感染防控管理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手术室工作科学、有序开展,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方舱医院护理应急综合管理方法。方法迅速组建护理应急管理团队,实施护理应急综合管理,包括统筹管理分组实施,建章立制优化流程,设置岗位明确职责,护理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安全管理、联合协作病区安全管理、护士职业防护安全管理),患者心理应激干预及救援护士心理危机干预。结果自2020年2月5日开舱至3月9日休舱,收治患者1 848例,转院521例,出院1 327例;核酸标本采集5 020例次;无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结论通过规范和因地制宜的管理策略,精准实施各项护理工作,保证了方舱医院患者集中隔离和救护工作的有序、安全、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3.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s a pandemic touching thousands of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Patients supported with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 (LVADs) are affected by long-stand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subjected to variations of the normal cardiovascular physiology, thus requiring an even closer monitoring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Nevertheless, the COVID-19 pandemic led to a drastic reduction in routine clinical activities and a consequent risk of looser connections between LVAD patients and their referring center. Potential deleterious effects of such a situation can be a delayed recognition of LVAD-related complications, misdiagnosis of COVID-19, and impaired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or patients and families. As one of the largest LVAD programs worldwide, we designed a sustainable and enforceable telemonitoring algorithm which can be easily adapted to every LVAD center so as to maintain optimal quality of care for LVAD patien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经验,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借鉴。方法将肿瘤中心改建为符合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标准的定点医院,设14个病区850张床位;与援鄂医疗队共同成立联合护理部,制定护理工作制度和规范,建立护理安全事件处理流程,构建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严格督导与质控。结果累计收治患者1 022例,治愈出院763例;三级护理质量控制检查合格率为100%;隔离病区医护人员零感染。结论构建统一的制度、工作流程及质量与安全管理标准,有利于多团队协作工作及同质化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产房防控管理,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方法迅速成立产房应急管理小组,制定急诊孕妇预检分诊收治流程;严格落实分娩分区、分娩间规范终未处理、医务人员分级防护等院感防控措施;科学管理与调配人力;注重分娩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结果收治分娩孕妇160例,其中确诊或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37例;经阴道分娩57例,剖宫产术103例;未发生产妇及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快速建立产房应急管理体系、科学管理人力资源并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可有效地保障母婴安全,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总结大型方舱医院短时间内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管理经验。方法紧急筹备江汉方舱医院开舱前筹备工作,包括落实人员配置,舱内外区域划分,医疗物资及设备准备,病床设施、患者物资准备,各项工作流程、制度的制定,收治时做好患者信息核查、病情评估与观察及突发状况处理等。结果紧急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84例,均妥善安置入住,无医疗安全事件发生;未发生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结论充分的人员、物资准备,完善的制度、流程制定及应急事件处理,保障了大型方舱医院紧急大量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安全、有序及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18.
19.
A series of 3600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tomy was studied prospectively. Fifty six patients required a total of 64 urgent re-explorations of the abdomen during the period of hospitalisation after the first operation. The re-exploration rate was 1.7%. Re-laparotomy was most often necessary in the elderly and following gastroduodenal or intestinal operations. The indication for re-operation must in part reflect the nature of surgical practice but in this general surgical unit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requiring re-laparotomy were sepsis,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nd wound dehiscence. Biliary operations were relatively uncomplicated. Mortality rose with age. Diagnosis depends upon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of developing complication from the clinical features inevitable following abdominal surgery. We believe that the decision to re-operate and the second operation should normally be undertaken by experienced surgical staf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