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重庆地区3 776例儿童、青少年骨密度与骨龄发育的关系,为重庆地区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 776例2015年至2019年间在重庆高康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咨询的儿童、青少年的左腕骨X线骨龄片、骨密度、身高、体重。应用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层分析儿童、青少年骨密度与骨龄发育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中的儿童、青少年在各年龄段均出现骨龄发育提前,其中四个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的骨龄年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骨密度同龄比、生活年龄为骨龄发育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性别、年龄和BMI分层的各亚组中,骨龄发育提前的概率在骨密度较低段有少量上升然后下降,在骨密度较高段呈上升趋势,在体格消瘦和正常组中最明显;各年龄段的骨龄发育提前趋势相当;随着BMI的增加,超龄发育概率逐渐向0.8~1.0区间靠近。结论 重庆地区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骨龄发育提前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与性别、骨密度、肥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兰州汉族青少年跟骨骨强度指数(bone strength index,SI)变化规律,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和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662例(男345例,女317例)兰州汉族青少年SI及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去脂体重、脂肪量4项体成分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法探讨SI的影响因素。结果总体来看,随年龄增加,兰州汉族青少年SI以及身高、体重、BMI、去脂体重、脂肪量5项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段各指标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一般在17岁组或18岁组达到峰值,其中14岁左右为骨发育速度高峰。SI仅在总体上和13岁组存在性别差异且女性大于男性。SI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去脂体重、脂肪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性别、年龄和BMI是SI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兰州汉族青少年SI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间变化规律不同,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及BMI。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学龄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正常参考值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提供北京学龄儿童青少年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服务于临床及科研应用。方法 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北京市。1025名6—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全身骨密度(TBMD),以及包括头、胸、中腹、骨盆、下肢及上肢在内躯体各部位骨密度(BMD),并与国外同类研究进行比较。结果 骨矿化过程在儿童期为渐进形式,在青春期呈现加速趋势:在躯体各部位及全身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尽管骨的发育因躯体部位、性别及尺寸大小而异,但是女性在10-15岁年龄段倾向于骨密度高于同年龄组男性,而自16岁以后则男性骨密度高于女性(头部除外)。部份原因是女性骨矿化增长加速过程发动时序早于男性。与白种儿童相比较,这些受试对象TBMD较低。结论 骨的发育因性别、年龄、部位及种族而呈现不同规律,在评价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应用FRAX骨折风险评估系统联合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探讨FRAX联合不同部位骨密度后分析10年内发生全身骨折风险的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488例分别接受DXA桡骨远端、股骨颈检查的体检人群,将桡骨远端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分别输入FRAX骨折风险评估系统,分析比较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未来10年骨折风险概率随年龄、性别的变化趋势,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者间的差异。结果 FRAX联合Hologic法股骨颈骨密度及T指数桡骨远端骨密度所得到的未来10年骨折风险概率均整体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其中Hologic股骨颈骨密度法女性骨折风险概率随年龄变化最为明显,且持续增加;60岁以后Hologic股骨颈骨密度法男性及T指数桡骨远端骨密度法女性随年龄增加幅度较缓慢;60岁以后男性T指数桡骨远端骨密度法骨折风险概率随年龄增长轻度下降;两种方法骨折风险概率的增加幅度男性均小于女性,不论性别、年龄,骨折风险概率均值T指数桡骨远端骨密度法均小于Hologic股骨颈骨密度法。结论 FRAX分别联合桡骨远端骨密度及股骨颈骨密度评估未来10年骨折风险概率随年龄、性别变化趋势相仿,但采用桡骨远端骨密度的方法可能导致未来10年内骨折风险概率的低估,故不推荐采用,但测量桡骨远端骨密度的方法较股骨颈骨密度更加方便、快捷,故在日常工作中可作为对骨质疏松症的筛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北京南郊地区不同性别成年人非优势手臂桡骨远端骨密度及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计算出的全身骨折风险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EXA)的体检人群2 68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44名,女性1 736名,收集相关临床指标,计算BMI值,检测受检者非优势手臂的桡骨远端骨密度,登录网站计算FRAX骨折风险评分。按年龄及BMI分组,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别研究桡骨远端骨密度及FRAX骨折风险评分与BMI及年龄之间的关系。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分别比较BMI各组及各年龄组桡骨远端骨密度和FRAX骨折风险评分的组间差异。结果 (1)北京南郊地区成年人非优势手臂桡骨远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随年龄增高而降低,FRAX骨折风险评分即10年内发生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probability of a major osteoporotic fracture,PMOF)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年龄组骨密度BMD值男性均高于女性,PMOF男性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北京南郊地区成年人非优势手臂桡骨远端骨密度BMD随BMI的升高呈而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性别,PMOF在BMI为24~27.9(超重组)达高峰,正常体重组及肥胖组均低于超重组。(3)BMI各组中男性BMD值均高于女性,PMOF各BMI组中男性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密度BMD及PMOF与受检者性别、年龄、BMI均相关,其中同等年龄及BMI情况下,女性的骨折风险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增加;随着BMI的增高,骨密度BMD逐渐增高,但此时骨折风险不随BMD的增高而降低,而表现为超重人群骨折风险最高,正常体重人群骨折风险最低,故超重亦是使骨折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通过利用FRAX软件,测量桡骨远端骨密度的高低并充分考虑性别、年龄、BMI等因素可有效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6.
杨华  栗敏  郭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11):1526-1532, 1541
目的探讨北京南郊地区中老年人FRAX评估未来10年全身骨折风险PMOF、骨密度BMD、骨代谢相关指标指标25(OH)D3、PTH、N-MID等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之间的差异及变化趋势,研究PMOF、骨密度与各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接受DXA桡骨远端骨密度(BMD)检查的体检人群1133例,代入FRAX骨折风险评估工具计算全身主要部位骨折概率(PMOF),收集相应骨代谢生化指标:25-羟维生素D3[25(OH)D_3],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甲状旁腺素(PTH)、血钙(Ca)、血磷(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等。分析比较各指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比较各年龄组各指标性别间差异;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各年龄组中各指标在不同体质指数之间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别分析未来10年骨折风险概率(PMOF)、BMD与各因素、各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回归关系。结果非优势手臂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BMD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各年龄组男性BMD值均大于女性,PMOF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各年龄组男性PMOF均小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25(OH)D_3水平男性均大于女性,50岁以上年龄组N-MID男性均小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BMD与年龄、N-MID呈负相关,与BMI为正相关,男性大于女性;PMOF与BMD、年龄呈负相关,与BMI、N-MID呈正相关,男性小于女性;在不同性别、各年龄组中BMI正常组的PMOF最低,超重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生化指标与BMD、PMOF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结论 BMD、PMOF与性别、年龄、BMI、骨钙素均相关,其中女性OF的风险均高于男性;BMD随年龄增长而降低,骨折风险增加;BMD与BMI呈正相关,但PMOF表现为超重人群骨折风险最高,故超重亦是使骨折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随血清骨钙素增高,BMD降低,骨折风险增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骨组织的新陈代谢情况。关注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预判骨密度及PMOF水平,对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和早治疗提供一定参考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甲状腺功能低下青少年骨皮质改变提供临床诊断依据。方法 对5-24岁甲状腺功能低下青少年69例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并与正常健康青少年300例按5岁一个年龄段比较分析。结果 甲状腺功能低下组与正常组比较,除5-9岁年龄段之女性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甲状腺功能减低组69例中55例骨龄均在14岁以下。用其骨龄比较其男女组之间骨皮质改变无显著性差异。用甲状腺功能低下组骨龄分组与正常年龄组(骨龄与年龄一致)对比分析,两者骨皮质厚度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低下者10岁后骨皮质改变是随着骨龄变化而变化。在同骨龄情况下与正常组相比较无明显骨皮质改变。正常组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骨皮质渐增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腰臀比等指标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62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按年龄分两组(A组:<60岁;B组:≥60岁),同一年龄段按体重指数各分为两组(L-BMI组:BMI<25 kg/m~2;H-BMI组:BMI≥25 kg/m~2)进行分析.结果 H-BMI组多部位骨密度明显高于L-BMI组(P<0.05或P<0.01).年龄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体重及体重指数均与骨密度相关,其中体重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乳腺癌治疗后患者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治疗后并已绝经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进行骨密度检测(包括腰椎正位L1~4、股骨颈以及全髋的骨密度测定),分析乳腺癌受体不同表达(ER、PR、HER-2)、年龄、体质量指数(bone mass index,BMI)、绝经时间、术后时间、治疗方法对骨质疏松的影响。结果147例乳腺癌患者治疗后的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0.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绝经时间、治疗(内分泌治疗+化疗)、术后时间与骨密度减低呈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治疗后乳腺癌患者骨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年龄、BMI、术后时间(P<0.05)。结论乳腺癌治疗后患者具有较高的骨质疏松患病率,乳腺癌治疗的多种因素都能够降低骨密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昆明12~14岁女性骨密度水平并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量昆明市某中学98名12~14岁青少年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与骨密度相关因素.结果 女生腰椎、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明显高于男生(P<0.05);月经初潮年龄早的女生骨密度较高(P<0.05).结论 青春期(12~14岁)阶段女生骨密度较同年龄段男生高,该年龄段女生骨密度与月经初潮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S1螺钉松动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接受包括L5-S1水平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28例。其中男42例,女86例;年龄50~81岁,平均(58.0±6.7)岁。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包含一般资料、BMI、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骨密度、融合节段数,经单因素分析上述资料与S1螺钉松动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1螺钉松动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8~24个月,平均(20.2±2.1)个月,18例(14.1%)患者S1螺钉松动。松动组(18例)和正常组(11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术前LL、术后LL、术前SS、术后SS、术前PI、术前PI-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融合节段数、骨密度、手术前后LL差值、术后PI、术后PI-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融合节段数、骨密度、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03—2013-07在本院行PKP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且自愿参与课题的13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果有无出现继发相邻节段椎体新鲜骨折,将研究对象分为骨折组(28例)和对照组(107例)。观察记录2组性别、年龄、BMI指数、骨密度、术前伤椎个数、手术前后Cobb角,以及骨水泥量、骨水泥注射方法(单或双侧注射)、有无骨水泥渗漏、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低BMI指数、低骨密度、伤椎个数多、骨水泥发生渗漏是引起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骨密度和骨水泥渗漏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低骨密度和骨水泥渗漏是引起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完善术前准备和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是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商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12):1107-1111
DXA作为测量骨密度的金标准在儿科领域广泛应用,但这种快速的发展导致技术上的错误和对结果的误读也相应增加。许多儿科骨密度学方面的问题在成人骨密度学中并不涉及或涉及很少。儿童的骨骼的大小甚至形状在不断发生变化,骨龄、性成熟情况、骨骼发育程度都影响对骨密度的判读。测量儿童骨密度的软件对密度的设定必须低于成人才能检测到骨骼边缘。成人的参考数据并不适用于儿童骨密度,而且不能单纯根据骨量或骨密度结果对任何程度的低骨量或骨密度做出诊断。本文就DXA在儿科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维吾尔族人群的骨密度值(BMD )和骨质疏松(0P )检出率 的变化。分析维吾尔族骨密度变化的规律及骨质疏松发生率与汉族的差异。方法采用韩国EXA- 3000双能骨密度仪,测量861例20-89岁受试者左侧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值(BMD )。结果汉 族、维吾尔族男性与女性骨峰值均发生在30-39岁年龄段,随受试者年龄增加,BMD测定值开始逐 渐下降。同年龄组,同部位女性0P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 <0.01 )。但是无论男性、女性0P的检 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通过汉族与维吾尔族各年龄阶段、同性别间骨密度的比较,发现汉族骨密度值 整体水平较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骨密度值整体水平略偏高,女性缘50- 59岁年龄段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01 ),其余各年龄段不同民族、同性之间比较,BMD测定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计算出的骨折风险及骨密度与BMI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78例糖尿病人群,开展相关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临床指标,并检测骨密度,计算FRAX评分。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FRAX评分及骨密度与BMI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L1-4、股骨颈的骨密度随着BMI的升高,呈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PMOF)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PHF)在分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BMI有相关性,而FRAX评分与BMI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密度与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接受ORIF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术后1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将入组患者分为HSS评分大于等于70分组(72例)和HSS评分小于70分组(28例)。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嗜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初始平台塌陷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位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胫骨平台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危险性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Schatzker分型、初始平台塌陷程度、术后并发症、术后复位、骨密度T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BMI、吸烟史、嗜酒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损伤原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Schatzker分型、初始平台塌陷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位情况、骨密度T值是影响胫骨平台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危险性因素(P0.05)。将以上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等于60岁、有糖尿病史、Schatzker分型为Ⅳ~Ⅵ型、骨密度T值小于等于-1.0不利于胫骨平台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P0.05)。结论骨密度与胫骨平台骨折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密切相关,骨密度T值小于等于-1.0不利于胫骨平台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不同年龄阶段骨密度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4年在我院进行骨密度检查的444例2型糖尿病男性及208例健康对照组男性。采用美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所有男性的腰椎(L1-4)、左侧股骨近端(Neck)、大转子(Torch)、华氏三角(Ward’s)和髋部总体(Htot)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进行测量。糖尿病组患者按每10岁分段,比较各年龄段间BMD的变化。同时将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按每5岁进行分段,比较糖尿病组与同龄对照组BMD的差异。将糖尿病组不同部位的BMD与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肌酐(Cr)、血清钙(Ca)、磷(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糖尿病组组内比较:Neck和Ward’s三角的BMD在不同年龄段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140~44岁年龄段两者在Ward’s三角的BMD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45~59岁年龄段两组之间不同部位的BMD无统计学差异(P0.05)。360~64岁年龄段两组在L1、L2、Torch、Neck及Htot部位的BMD存在差异(P0.05)。465~69岁年龄段两组在L1、L2、L3、L4、Neck、Htot部位的BMD存在统计学差异。60~69岁年龄段糖尿病组各部位的BMD均高于对照组(P0.05)。(3)相关性分析:男性T2DM患者的L1BMD与BMI、肌酐、血钙成正相关,L2、L3 BMD与BMI、肌酐成正相关,L4 BMD与BMI成正相关,Torch、Neck、Ward’s三角、HtotBMD与BMI、总胆固醇、血钙、磷成正相关,与年龄、病程成负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男性患者的不同年龄阶段骨密度变化较同龄健康男性不同。其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BMI、年龄、糖尿病病程为主要影响因素。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男性患者应重视骨密度检测,早期筛查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糖耐量异常(IGT)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及其关联因素。方法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73岁人群,选取290例糖耐量异常者做为实验组,29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糖耐量正常(NGT)者做为对照组,对两组骨密度,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骨密度、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HbA1c变化水平,分析两组间在不同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及其关联因素。结果 IGT组与NGT组的骨密度、餐后2小时血糖、HbA1c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空腹血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增龄两组间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60岁以上的男性IGT患者BMD明显低于同龄NGT者(P0.05),50岁以上女性IGT患者BMD明显低于同龄NGT者(P0.05)。结论随着增龄,及餐后2小时血糖的影响,糖耐量异常患者较糖耐量正常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且有性别差异,女性年龄较男性提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密云地区19609例正常人骨密度测量,分析本地峰值骨量、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OP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d 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前臂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远端桡尺骨三分之一处骨密度(BMD)。将检测结果按性别,十岁为一年龄段分组。结果男女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男性0.626±0.078 g/cm2,女性0.507±0.063 g/cm2。男女峰值骨量之间进行独立的样本t检验P<0.05,存在着显著差异,女性明显低于男性峰值骨量,男女在4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BMD逐渐下降,男性70岁,女性60岁以后下降明显,女性早于、快于男性。各年龄段前臂远端1/3处桡骨(RADIUS)BMD要高于尺骨(ULNA)、兴趣区的(ROI)BMD,这种趋势反映了前臂远端以桡骨为主要骨的BMD,与总的前臂远端BMD数据相差不多。各年龄段OP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密云地区男女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骨密度存在显著差异。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明显正相关性,患病率从50~59岁开始增加,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广西巴马地区健康成年男性的骨密度,探讨其骨密度随年龄、身高、体重和BMI变化的规律。方法 采用韩国生产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广西巴马地区随机抽取的476名20~111岁健康成年男性进行跟骨SI测量。按不同年龄分组,每组10岁,80岁以上合并为1组,共7组,对所测量的数据通过SPSS16.0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跟骨SI峰值骨密度在20~30岁年龄段,SI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下降的趋势。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偏相关性分析显示,男性SI与年龄呈现负相关(r=-0.219,P<0.05)与体重有显著(r=0.167,P<0.05)关系,但未发现与身高和BMI有线性关系。结论 广西巴马地区20~111岁健康成年男性SI与年龄和体重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获得的SI将为该地区男性骨密度的参考值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