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分析,提高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在无实验室检测结果情况下揭示可能的污染环节。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对就餐人员食用菜品情况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共11人发病,均参加了2013年1月20日某会议中心聚餐,未参加者未发病。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共同食用千层顺风(猪耳)和干烧野生菌为危险因素,OR=12(95%CI:1.3-567)。结论该起事件为一起中毒食品为千层顺风(猪耳)和干烧野生菌、存放条件不当造成的致病因子不明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搜索病例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粪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104例病例,MS小学61例,CP小学43例,均为住宿生。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100.00%)、腹痛(98.08%)、恶心(46.15%)和呕吐(28.85%)等,无重症和死亡病例。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13日21时,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14日22时,发病高峰时间为5月14日6—22时,为点源暴露。食用米饭是发病的危险因素(OR=7.95,95%CI:2.22~33.82),学校食堂厨师在米饭加工制作、存放、再次供餐等环节未按照食品安全相关要求操作是造成该起事件的主要原因。在米饭留样中检出蜡样芽孢杆菌,菌落总数为2.2×104CFU/g。结论该起事件为一起疑似低剂量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食用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米饭很可能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小学食物中毒事件,为类似事件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和部分病例肛拭子等样品,按GB 4789-2010进行病原菌检测,分析引起中毒的可疑食物。结果该起食物中毒共发病36例,均为学生,罹患率3.2%。潜伏期平均(20.4±5.5)h,中位数19h(13~38h);主要症状为腹痛(97.2%)、发热(94.4%)、腹泻(91.7%)和呕吐(72.2%),患者经治疗或自行服药后缓解并痊愈,病程2~5d;共检测样品36份,从1份奶油面包、12份病人肛拭子中检出沙门菌;对相关食品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证实奶油为可疑食品(OR=5.44)。结论综合流行病学及卫生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污染奶油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某高校一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防控类似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和卫生学调查,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呕吐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用病例对照法分析可疑食物。结果共搜索到9个病例(男3例、女6例),均为学生,平均20.3岁,罹患率22.5%(9/40)。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100.0%)、腹泻、腹痛和头晕。发病者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食用炒饭是发病危险因素(OR=22.40,P<0.05);炒饭和病例呕吐物中均检出了蜡样芽胞杆菌。结论食用校外餐饮店提供的、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炒饭,是导致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今后需加强对学校周边餐饮业的食品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查明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因,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通过查阅就诊记录及面对面调查开展病例搜索,并对所有病例的基本资料、发病时间、主要临床表现、临床检测结果以及发病前饮食和饮水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致病危险因素。结果该食物中毒事件共累及病例15例,均为Y市某景区道路施工队员工,罹患率为83.33%(15/18)。发病时间曲线呈单峰分布,以午餐时间作为暴露点,推算发病的最短潜伏期为0.5 h,最长潜伏期2.5 h,中位数为2 h。临床以呕吐、恶心、头晕、嗜睡、站立困难、幻觉、昏迷及瞳孔缩小等神经毒和胃肠毒共存表现为主。回顾性调查显示7月25日午餐食用蘑菇炒肉的罹患率为100.00%(15/15),未食用蘑菇炒肉的罹患率为0.00%(0/3),两组人群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剂量反应关系研究显示食用蘑菇炒肉越多,出现昏迷比例越高(P=0.04)。剩余野生蘑菇经形态学鉴定为残托斑鹅膏。结论该事件为一起误食残托斑鹅膏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一起食用未煮熟扁豆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提出防控措施。方法进行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人临床症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经专家讨论分析,认定是一起因食用未煮熟的扁豆角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结论应加强对机关、工厂、企业等密集场所食堂的卫生宣传,卫生行政部门应联合各部门加强对公共就餐场所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苏州市某酒店食物中毒原因开展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调查描述疫情的三间分布,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采集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99例病例,罹患率为6.75%(99/1 466)。调查到的64个病例主要表现为腹泻100.0%(64/64)、腹痛92.19%(59/64)、恶心56.25%(36/64)、呕吐48.44%(31/64)等。食用冷盘盐水猪肝是发病危险因素(OR=17.25,95%CI:3.31~89.97),制作过程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猪肝是导致该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8.
程文娟  薛琳  周坤  吴景文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1):1379-1380
目的 分析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 结果 本次事件共报告病例596例,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98.32%)、发热(87.75%)、腹痛(74.16%)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3 h( 1~53 h)。所有病例均表示发病前食用过某食品公司制售的糕点“爆浆松松”和/或“流心泡芙”。43份病例标本及7份剩余食品标本中均检出肠炎沙门氏菌,抽取11株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检测具有完全相同的PFGE图谱。 结论 该起事件是一起因食用被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糕点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杭州市某酒店住客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原因,以控制事件发展和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在酒店住客中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临床表现,以共同进餐的病例家属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酒店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并采集留样食品、环境样品、厨师及病例样品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本次事件的12例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100.00%)、腹泻(83.33%)、恶心(83.33%)和腹痛(75.00%),平均潜伏期为2 h 37 min,符合呕吐型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临床特征。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鸡肉香肠(OR=10.00,95%CI:1.44~69.26)、猪肉香肠(OR=10.00,95%CI:1.44~69.26)、哈密瓜(OR=15.00,95%CI:2.02~111.17)与发病有关。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8份留样食品、1份环境样品(冷菜间台面)、3份病例粪便及1份厨师粪便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结论该起事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查明某农家乐一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为类似事件处置提供依据。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发病与各种食物的关联性。结果就餐者45人中29人发病,罹患率64.4%;潜伏期20~245min;发病者有共同进餐史,人与人间无直接传染;患者主要症状为恶心(89.7%)、呕吐(79.3%)和腹痛(75.9%),病情均较轻。在当地卫生院经抗炎症、补液等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就餐场所卫生状况差。实验室检测结果,油炸冰淇淋蜡样芽胞杆菌菌落数1.0×106 CFU/g,OR=28.00,相关性高。结论综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判定是一起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油炸冰淇淋导致的食物中毒。应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和法规培训,加强食品监管力度,以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分析某部一起由沙门氏菌和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病例的发病经过、临床表现、就诊情况、饮食饮水等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对病例和环境样本进行相关肠道致病微生物的核酸检测。结果 该次事件共报告病例45例,罹患率为53.6%(45/84),临床症状以腹泻(100%)、腹痛(88.9%)、乏力(77.8%)、恶心(40.0%)为主。病例肛拭子样本沙门氏菌检出率为77.8%(35/45),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46.7%(21/45)。通过病例对照分析推断可疑食物为凉拌卤猪头肉(OR=11.917,95%CI:3.201~44.369)。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一起由沙门氏菌合并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追查可疑食物和污染环节,为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和病人肛拭子标本16份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引起中毒的可疑食物。结果该事件共发病42例,罹患率32.3%(42/130),潜伏期平均14.5h;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伴发热、恶心、呕吐和乏力等,经补液抗菌等治疗均康复出院。实验室检测结果:从7份食物和3份肛拭子标本中检出肠炎沙门菌(其中盐水鸭的菌落最显著)。相关食品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盐水鸭(OR=5.64)、卤味拼盘(OR=5.00)和蒸猪脚包(OR=6.69)是中毒可疑食品。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判定该事件是一起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龙岩市食用某西饼屋蛋糕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中毒原因。结果约580多人食用该西饼屋生产的蛋糕,67例(罹患率11.6%)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无重症及死亡;以儿童、青少年为主;病程中位数7 d(4~11 d);潜伏期中位数20.5 h(4~44 h);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91.0%)、发热(74.6%)、腹痛(73.1%),伴恶心、呕吐、头晕等;从业人员肛拭子鼠伤寒沙门菌检出率10.0%(1/10);蛋糕食品样品也检出鼠伤寒沙门菌。结论综合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该事件为食用某西饼屋奶油蛋糕引起的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预防此类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9月9日,天津市滨海新区某企业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查找可疑餐次、可疑食品,采集可疑食物及病例样本进行病毒及致病菌检测。结果共搜索到81名病例,罹患率12.64%。病例对照研究显示,9月8日午餐为可疑暴露餐次,对9月8日午餐菜品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用红烧双圆(OR=11.07)、肉丝杏鲍菇土豆丝(OR=3.38)增加发病风险,分层分析显示,单独食用红烧双圆(OR=15.63)为发病危险因素。9份病例粪便样本中检出副溶血弧菌阳性,其中合并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阳性4份,合并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阳性1份。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合并大肠埃希菌感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的监管,规范卫生操作和消毒流程,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某幼儿园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判定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制定病例定义,主动搜索病例并收集患儿信息,采集患儿洗胃液和食堂留样食品检测可能致病菌。结果共发现19例患儿,临床表现以呕吐(100.00%)、腹痛(94.74%)为主,平均潜伏期为2.5 h。发病与当日食堂午餐相关,可疑食物为萝卜炖鸡(χ2=8.93,P0.05)。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单独食用萝卜炖鸡OR值为10.50 (95%CI:1.36-81.05)。在6份患儿的洗胃液样品中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卫生学调查发现分餐过程中未对食物加盖保护。结论该事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可能原因为食用分餐过程中被污染的萝卜炖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鄂州市梁子镇发生一起因食用饮食摊售卖的油饼和鸡柳而导致食物中毒事件。方法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 20人食用,11人发病,罹患率为55.00%。结论证实为将呋喃丹当作食品原料引起的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此次食物中毒事件展开调查,以是否食用某一食物为暴露特征对病例组对照组进行分析,并采集可疑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为一起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食物与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凉菜口条为此次中毒事件的危险食物(χ2=28.1,P0.01,OR=4.68)。结论在漯河市城区某酒店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在事件发生地调查发现卤制的口条在温度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操作间放置时间过久,食用前未再加热,卤制口条为高危食物,实验室检验结果表明卤制口条被肠炎沙门菌污染,致病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查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梅州市某公司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查找致病因子。方法开展病例搜索、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调查进食的剂量-反应关系,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此事件共发病15例,罹患率15.0%(15/100),发病平均潜伏期140 min(50 min~230 min),呈点源暴发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100.0%)、腹泻(53.0%)和腹痛(6.7%)等;15例有共同进食野生蘑菇史,未进食蘑菇者不发病;进食蘑菇量多或空腹进食者症状较重,进食蘑菇量少者症状较轻;剩余蘑菇经形态学鉴定为大青褶伞(铅青褶伞、铅绿褶菇);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是一起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致病食物为大青褶伞。结论预防野生蕈类食物中毒最关键的措施,是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群众充分认识毒蘑菇中毒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并建议在其产地的山区林区等入口处设置警示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发生在社区蛋糕店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致病因子、致病食品及其污染来源,为今后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现病例14例,病例的临床表现相似,主要为腹泻、腹痛、发热、呕吐。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9.25 h(3.2~14.6 h)。所有病例发病前均食用过HG糕店制售的三文治,经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认为三文治食用量和疾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r=0.583,P=0.029)。病例肛拭子、呕吐物及粪便、剩余三文治和三文治生产原料等标本中均检出肠炎沙门氏菌,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到的阳性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分析具有同源性。 结论 该起事件是一起因食用社区蛋糕店制售的受沙门氏菌污染的三文治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病例个案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剩余食品和病人呕吐物实验室检查。结果约100名在职工食堂用午餐的工人中27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疼腹泻、头晕等症状,罹患率为27.0%。其中男性17人,女性10人,年龄20~51岁。经当地医院及时救治,全部康复出院。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呕吐物、剩余炒扁豆角的皂苷结果呈阳性。结论这是一起因食用未煮熟的扁豆角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发布食品安全预警通知,提出防控措施,防范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单位给予行政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