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乌(附子)块根质量与摘心留叶数对附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乌(附子)是四川道地药材之一,其原植物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1-3]。川乌(附子)主产于四川省绵阳地区和陕西汉中地区,其道地性药材最佳产地是四川绵阳地区的江油市[2,4]。川乌(附子)的研究在栽培上包括对生产布局研究[5,6],及主要栽培措施记载[7-9]。江油附子栽培区主要是涪江流域冲击潮土平坝区,其栽培用种则来源于临近的安县、北川、青川等山区的繁殖种,需年年换种,以防病。栽培上还要进行摘心....  相似文献   

2.
川产道地药材生产区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是有名的"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中药资源丰富,有7 290种,如姜黄、川芎、附子、麦冬、天麻、郁金、黄连、秦艽、大黄、栀子等,在全国中药资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草考证,其中有道地药材86种,如都江堰川芎、江油附子、川贝母、羌活、遂宁白芷、川木通、天全川牛膝、三台麦冬、中江丹参、古蔺赶黄草、平武厚朴等,居全国之首。国家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在道地产区发展道地药材是确保药材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在对四川省地理环境、生态因子(海拔、气候、土壤)等研究的基础上,将四川省道地药材划分为4个区:四川盆地药材生产区,盆地边缘山地药材生产区,攀西药材生产区,川西高原高山峡谷药材生产区。通过遥感与GIS技术研究,确定了86种川产道地药材的适宜区与最适宜区,有利于四川省中药材生产的合理布局与药材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毛茛科乌头属AconitumL.植物药材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天雄和侧子在本草中记载混淆,市场流通混乱,通过对古代本草考证,探究古代本草中的乌头属六种有毒中药的基原、产地和质量,为研究应用提供指导。方法:查阅古代本草专著,考证乌头属六种有毒中药,进行比较,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进行深入探索。结果:川乌和草乌在古代本草中并称为乌头,附子、天雄和侧子沿用至今,天雄和侧子目前市场流通极少,一般做地方习用药;古代本草中的白附子部分为关白附,部分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故无法做判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论:通过对乌头属六种中药进行考证,认清用药历史,避免临床使用出现中毒情况,并且对规范市场流通和统一使用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群体分析的角度更好地认识本草著作中道地药材的种类变化及产区变迁的整体情况。方法:选取我国不同时期的《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本草品汇精要》《药物出产辨》,共五部代表性本草著作,分别统计其收录的道地药材的种类、产区及变迁情况。结果:五部著作中共记载道地药材385种,不同著作记载道地药材种类的数量差异较大,《新修本草》仅42种,《本草品汇精要》多达240种;275种道地药材仅被一部著作记载,说明不同时期对道地药材种类认知不同;同时在两部及两部以上本草著作中收录的道地药材共110种,其中97种在不同著作中记载的道地产区不尽相同;后四部著作中所记录的道地药材,平均24.8%的种类相对于前一个时期的著作发生了产区变迁;通过分析得出了相对于前一个历史时期影响道地药材产区变迁的6种类型。结论:道地药材群体的种类和产区从古至今都在发生着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附子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考证,为包含附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附子药材主流基原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药用部位为其子根,以四川绵阳为道地产区;宋代起开始大规模种植,清代陕西成为另一产区,但品质不及四川。附子炮制历史变迁复杂,由火制转变为水火共制,其辅料也经历了"简单-复杂-简单"的演变过程。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附子药材以乌头A.carmichaeli子根为来源,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黑顺片"炮制品的加工规范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6,(8)
该文通过整理和考证现存本草与历代古籍文献,大致标明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的历代道地产区,并从历史与地理的角度综合分析当归品种和产地混乱问题,考证古代当归道地产区,并为现今当归栽种基地的优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四川道地药材附子进行品种鉴定与品质评价研究,为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973计划)打下基础.方法 对道地药材产地标本及药材进行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结果 四川江油栽培的附子药材其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i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侧根(子根)的加工品.结论 四川江油道地产地栽培的附子药材的相关鉴定特征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姜为常用药食两用中药,药用姜主要分为干姜、生姜与炮姜。该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著作,对干姜、生姜和炮姜分化的历史沿革与变迁进行考证。结果表明,历史上干姜、生姜与炮姜在产地、加工方法等方面随着朝代的变迁而逐渐出现分化。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汉末《名医别录》首次将生姜与干姜分别收录。干姜与生姜在产地上有所区分;汉末至明朝《本草纲目》出版之前,干姜为生姜经过水淹、去皮、晒干等环节加工而成;明朝《本草纲目》发行之后,大多数本草学家支持李时珍的观点,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汉朝出现了炮姜。清朝《得配本草》将炮姜单独作为一味药列出,指出炮姜为"干姜水净炙黄者"。姜的道地产区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是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现代药用姜的主要道地产区是四川犍为,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从明朝开始,诸多本草学家认为肉厚饱满、色泽白净、质地坚实的干姜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9.
道地药材多指特定区域所产的历史悠久、品质佳、疗效好的药材。然而药材的道地区域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大部分均存在产地变迁,这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确立及其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该文以黄芪和丹参为例,对各历史时期本草著作所记载的产地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药材产地变迁的诸多原因,从人文、社会、自然3个方面解释了道地药材产地变迁的原因,为优质道地产区的确立提供本草学依据,也为道地药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本草著作看黄连产地的分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安徽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7):2453-2456
本草著作所载黄连产地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分布变迁过程.先秦秦汉时期,黄连产地范围小、区域有限;魏晋南北朝时期,黄连产地渐趋增多;隋唐宋元时期,黄连产地迅速扩大;明清时期,黄连产地小有扩展.黄连产地之所以不断扩展,主要是因为黄连功能的扩大、需求量的增加和种植技术的提高.本草著作记载的黄连产地并不完整,还应该关注本草典籍以外的历史文献所记黄连产地,以便准确、科学判断其道地产区.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2019,(3)
枳实、枳壳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用药历史悠久。该文详细分析了历代本草书籍所记载的枳实、枳壳,对其品种来源、药材特征和道地产地进行考证,并给合地方志的记载,系统梳理了枳实、枳壳品种和道地产地的变迁及其发展脉络,对枳实、枳壳的道地产地的形成和不同时期的道地产地进行了归纳总结。可为枳实、枳壳道地药材标准的制定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四川道地药材与微量元素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四川道地药材有川芎、黄连、川乌等数十种之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过去,对道地药材的形色气味等经验鉴别和有机成分研究较多。自80年代以来,有关中药微量元素的分析测试方兴未艾,但未见有关道地药材专题进行微量元素研究的文献报道。因此,我们对十余种川产道地药材各产地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区地跨安徽、湖北、河南3个省,地理位置独特,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湿润适宜。该地区中药资源丰富,道地药材众多;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本草学家辈出。该文梳理了大别山区行政区划历史地理与历史时期药材记载的发展脉络,对大别山区道地药材、特色药材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证。历史上大别山的行政区域一直在不断变化,当前大别山行政区划包括安徽、河南、湖北3个省6个市25个县区。大别山区盛产多种中药材,历代本草和地方志上均有详细记载,其记载道地药材霍山石斛、蕲艾、茯苓在全国享有盛誉,天麻、灵芝、茯苓等中药材产量位于全国前列,现代也仍有断血流、猫爪草等多种地方特色药材正在兴起。大别山区地理位置独特,药用植物资源众多,道地药材荟萃,该文为进一步开展大别山区域性药材的现代学研究与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本草学借鉴。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74-977
目的:款冬花药用自《神农本草经》开始就有记载,对其进行本草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现代文献,从其基原考证、产地变迁等方面对款冬花的药用进行考查。结果:款冬花药材的主产区和道地产区曾有较大变迁,款冬花主要产地或道地产区有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结论:自宋代以来,款冬花的药材品种来源和道地产区与当今用药大致相同,为发掘或扩大药源提供理论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5.
道地药材是古人用以指在特定产区生长,品质优良,药效独特的药材品种,是传统的中医中药学中控制中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定标准。道地药材作为专有名词始见于明朝太医院院判刘文泰所著《本草品汇精要》,该书在很多药材的产地项下都标明了道地产区。如附子为“道地梓州蜀中”;干金子为“道地广州”等。说明“道地药材”一词在明朝就已流传和使用。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甘肃道地药材的品种、产地与本草考证。运用商品学的原理讲述了道地药材的商品质量鉴定,为甘肃道地药材走向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证类本草》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本草典籍,本研究基于《证类本草》中对药材产地的记载,参照《陕西省志·地理志》《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陕西中药志》等地方志文献数据,在从古至今陕西省地方区域划分变化的基础上,统计书中产于陕西省的道地药材,分卷进行梳理,并以具体药材为例列出文献记载中其主要产地从古至今的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朱砂现今主要产地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砂Cinnabaris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始载《神农本草经》称丹砂。朱砂现今主产于贵州的铜仁、万山、务川,湖南的凤凰、新晃、保靖及重庆的酉阳、秀山等地[1~7] 。其古本草上的产地,因历史原因,多与现今名不同。现有文献的考证,存待商榷之处,例如《中华本草》[8] 道,陶弘景云“符陵是涪州(今四川省合川、铜梁、武胜、大足等地) ,接巴郡(今四川省境内)南……乃出武陵(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地)  相似文献   

19.
<正> 通常来说,药材品种不同,气味各异,有些药材的特殊气味,可供作鉴别真伪和品质优劣的依据。药材具有的气味,酸、甜、苦、辣等用于鉴别药材、判断品质优劣,古代本草有过不少记载。《新修本草》指出徐长卿“根如细辛,微粗长,而有臊气”。可见“臊气”是鉴别的一个重要特征。黄连项下有:“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的记载,说明黄连苦味之重要。《本草求真》指出薄荷“苏产气芳者良”,认为薄荷气芳香而质量好。现今药材性状鉴别中也十分注重辨别气味,新版《药典》还将特殊的气味作为品质标准,如麝香的品质要求为:“以饱满、皮薄有弹性,香气浓烈者为佳”。  相似文献   

20.
张玉岭 《河北中医》2010,32(5):691-692
乌头赤石脂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方由花椒、乌头(炮)、附子(炮)、干姜、赤石脂组成。主治阴寒痼结,寒气攻冲之心痛重症,具有温阳散寒、峻逐阴邪之功。方中乌头、附子、花椒、干姜大辛大热,协同配伍,温经散寒,逐寒止痛力极强,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入心经而固涩心之阳气,温涩调中,收敛阳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