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及溶栓效果研究。[方法]2009年2月~2011年5月手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0例;年龄29~74岁,平均58.2岁。双膝关节置换术6例(分两次手术),6例行左膝关节置换术,12例行右膝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下肢深静脉造影诊断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使用系统性溶栓治疗。[结果]深静脉造影术后,类风湿关节炎行全膝置换术后深静脉发生率为26.7%;系统性溶栓后,临床有效率为100%。分别在术后3、6个月随访两次。[结论]类风湿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低,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注意;下肢深静脉造影是关节置换术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分析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运动医学与成人重建外科116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栓发生情况,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4例,纳入标准为诊断明确,行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术,有完整术前术后血栓筛查,排除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常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4例,性别不限,年龄32~85岁,体重40~76 k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2):对照组(C组)和利多卡因组(L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当患者VAS评分≥5分时,口服糖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手术要点及围手术期处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22-05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8例类风湿关节炎,探讨围手术期诊疗方法(预防肾上腺危象、抗类风湿治疗、抗凝、抗骨质疏松)及术中注意事项。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4.2个月。4例于术后7~10 d出现切口渗出、切口周围红肿,细菌培养为阴性,监测炎性指标逐渐下降,复查发现白蛋白偏低,给予输白蛋白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加强换药同时嘱患者加强营养,延长抗生素应用时间至症状消失后的第3天。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肾上腺危象、感染及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情况。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类风湿关节炎应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工作,不仅能有效降低肾上腺危象、假体松动、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而且能减轻患者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38例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程宁  时秋英 《中国骨伤》2010,23(3):220-221
目的:探讨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38例膝关节患者进行治疗,并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0~82岁,平均65岁;病程4~35年。创伤性关节炎30例,骨性关节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临床症状以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部分患者有晨僵和骨性肥大,少数伴有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股四头肌萎缩。X线片可以看到关节间隙模糊变窄,骨赘形成,骨囊性变和软骨下骨硬化等改变。结果:38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按照HSS膝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40.22±7.39)分,与术后(87.47±6.6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6,P0.01)。结论: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纯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膝单纯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61例,分为单髁置换组(n=26)与全膝关节置换组(n=35),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但单髁置换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度和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0.05);单髁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纯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相似,但单髁置换术治疗的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多模式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分为2组。静脉自控镇痛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6±2.3)岁;多模式镇痛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3±1.3)岁。静脉自控镇痛组采用静脉镇痛泵控制性滴入舒芬太尼镇痛,多模式镇痛组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膝关节局部注射及丁丙诺啡贴剂联合镇痛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48 h内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周HSS评分,评价两种镇痛模式的优劣。结果:术后6、24 h,多模式镇痛组患者VAS评分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组;术后48 h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多模式镇痛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组。术后1周多模式镇痛组HSS评分高于静脉自控镇痛组,HSS评分中的功能、疼痛及活动度评分,多模式镇痛组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组,但肌力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模式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理想的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对重度膝骨性关节炎实施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重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膝关节清理术。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患者疼痛感,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江敞  张维康  蒋垚  陈黎虬 《中国骨伤》2012,25(5):377-379
目的:探讨多个变量因素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的相关性,实现对患者进行综合有效的预后判断。方法:回顾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应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72例HoldenⅣ级膝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组,男30例,女42例;年龄60~86岁,平均(71.9±6.2)岁。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的22例HoldenⅣ级膝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70.5±5.9)岁。观测术前及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分析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肌力等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主要采用HSS评分方法。结果:研究组HSS评分、ROM均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周HSS评分与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前HSS评分、术前膝关节疼痛、术后早期CPM应用呈正相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周HSS评分与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肌力等因素无显著相关。结论: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术前疼痛、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CPM应用初始角度均可影响膝关节置换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张卓  周勇刚  林峰  任鹏  柴伟  李睿  倪明  陈继营 《中国骨伤》2016,29(9):809-813
目的 :对比使用倒刺缝合线和传统缝线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口关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16例,分为研究组(T)和对照组(C)。研究组68例,平均年龄(65.26±8.50)岁,其中女58例,男10例;对照组48例,平均年龄(64.43±10.08)岁,其中女41例,男7例。所有患者接受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选用可吸收倒刺缝合线连续缝合关节囊,对照组选用可吸收抗菌薇乔连续锁边缝合关闭关节囊。所有患者采用2-0可吸收抗菌薇乔缝合皮下组织,皮钉闭合皮肤。对两组患者的缝合时间、术后3 d切口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特殊事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研究组平均缝合时间(21.65±4.11)min(15~32 min),对照组平均缝合时间(31.83±4.55)min(22~45 min),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00);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30.88%(21/68),对照组20.83%(10/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1,P=0.161);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68±1.36)d,对照组(5.46±1.29)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结论 :使用倒刺缝合线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明显缩短手术缝合时间,但需要更为细致的缝合方法和谨慎的术后观察。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对手术效果及患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n=55)行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n=55)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7、14 d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及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掌指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7年1月,对8例13指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采用Swanson假体行掌指关节置换术.结果 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5.8个月.掌指关节置换后按李庆泰等的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9指,良4指.结论 掌指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可靠,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股四头肌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关节腔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缓解期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类风湿关节炎缓解期膝关节炎患者按照数字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加关节腔注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加股四头肌等速肌力训练及关节腔注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相似文献   

14.
服用激素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对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激素补充疗法的效果。方法自1987年4月~1998年10月,对206例(297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63例(84膝)术前有1~23年(平均7年)的激素服用史,对其中的17例(26膝)停药2年以内或术前仍继续服用者,在围手术期行激素补充疗法。结果无1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肾上腺皮质危象。无激素服用史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有激素服用史患者(P<0.05)。有激素服用史的患者,围手术期未补充激素的46例(58膝)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6.9%与补充激素的17例(26膝)感染率7.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合理适量的补充激素可预防肾上腺皮质危象的发生,术后感染率也未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刘军  甄平  周胜虎  田琦  陈慧  石杰  王伟  何晓乐  李旭升 《中国骨伤》2017,30(11):1067-1073
类风湿关节炎是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病,尽管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缓解药物不断改进,药效却只能延缓关节功能障碍的进展。人工膝或髋关节置换术现已成为晚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惟一选择,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关节功能及畸形问题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但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程持续进展直接影响术后的远期效果,如何完善围手术期管理,将关节置换术与药物治疗有效结合逐渐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拟通过对行关节置换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术前药物使用、术中手术技巧、假体选择、术后治疗、康复锻炼及并发症等国内外管理现状加以概括总结,为提高此类患者远期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3年3月-2005年12月对11例严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平均随访13个月,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没有一例行翻修手术,X线显示所有置换假体植入位置满意,没有假体松动、移位现象出现.11个膝关节的术后情况比较满意.HSS评分平均指数从术前的41分提高到术后的90分.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保存关节功能,改善疼痛的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屈膝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屈膝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后稳定型钴合金假体对2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屈膝畸形患者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5例,双侧膝关节置换16例,手术前后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随访1~5年,术前患者平均膝评分(22.84±6.06)分,平均功能评分(12.86±16.09)分;术后2周平均膝评分(70.16±2.71)分,平均功能评分(58.10±8.14)分;术后12周随访平均膝评分(86.14±3.12)分,平均功能评分(89.05±3.01)分。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显著纠正类风湿性关节炎屈膝畸形患者膝关节的畸形,解除疼痛,改善患膝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李龙杰  张海森  陈思  刘畅 《中国骨伤》2020,33(10):922-927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对术后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8例,分为切除及保留髌下脂肪垫组。切除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48~69(55.83±5.65)岁;术中采取常规切除髌下脂肪垫。保留组25例,男6例,女19例;年龄49~70(55.52±6.28)岁;术中采取完整保留髌下脂肪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cal Surgery,HSS)评分进行膝关节疗效评价,并采用Insall-Salvati比值法(I-S比)比较两组术后髌骨高度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9(23.85±8.8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并发症,术后随访无假体松动、翻修发生。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但术后1年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年两组HS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1年两组之间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切除组I-S比(1.03±0.04)小于髌下脂肪垫保留组(1.0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在术后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方面都能获得良好疗效,但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有利于髌骨高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微创针刀镜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行膝关节中医微创针刀镜滑膜切除术后,口服美洛昔康、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仅口服美洛昔康、甲氨蝶呤治疗。2组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和影像评估。结果:治疗组显效49例,有效3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7.00%;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56例,总有效率为4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RI检测情况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结论:中医微创针刀镜切除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滑膜,后续配合美洛昔康、甲氨蝶呤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伸直位骨性强直膝的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伸直位骨性强直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0 年6月至2007 年6 月, 对10 例伸直位骨性强直膝患者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男4 例, 女6 例;年龄29~63岁, 平均49 岁。双膝关节置换2 例, 单膝关节置换8 例。强直性脊柱炎3 例, 类风湿关节炎2 例, 血友病性关节炎1 例, 创伤性关节炎3 例, 化脓性关节炎1 例。膝关节均处于伸直位骨性强直畸形, 活动度0°, 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32.5±10.26)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3~10 年, 平均5.3 年。末次随访时HSS 膝关节评分提高至(87.75±6.45)分,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68, P=0.000)。关节活动度提高至97.08°±11.57°,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63, P=0.000)。术后发生皮肤坏死2 例、下肢深静脉栓塞1 例、假体周围骨折1 例、假体深部感染翻修1 例。术后X线复查未见假体松动。结论 采用髌旁内侧入路、股四头肌切开、二次截骨加软组织松解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可矫正伸直位骨性强直膝关节畸形, 配合正确的康复锻炼, 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能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