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对复杂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PCI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复杂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并且行PCI的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PCI术中采用IVUS技术进行指导)。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最小管腔直径(MLD)、最小管腔面积(MLA)、面积狭窄率(AS)、支架直径及长度、支架释放压力、后扩张球囊压力及直径等指标;随访1年,观察2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情况。结果观察组MLD[(2.17±0.36)mmvs (1.62±0.59)mm,P=0.000]、MLA[(4.94±1.61)mm~2 vs (2.51±1.77)mm~2,P=0.000]、支架直径[(3.54±0.24)mmvs (3.34±0.31)mm,P=0.002]、支架长度[(14.41±5.25)mmvs (12.11±4.21)mm,P=0.038]、后扩张球囊直径[(3.98±0.51)mmvs (3.77±0.38)mm,P=0.040]、后扩张球囊压力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0),AS明显低于对照组[(63.23±8.17)%vs (77.31±7.42)%,P=0.000)];随访期观察组总MACE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9.09%vs 12.73%,P=0.540)。结论 IVUS能有效指导左主干病变PCI支架定位,辅助判断支架扩张和贴壁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65岁)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disease, ULM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ULMCAD-PCI治疗的患者3960例,其中1397例年龄≥65岁(老年组),2563例年龄65岁(非老年组)。临床终点事件包括3年随访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的MACE(16.2%∶13.5%,P=0.002)、全因死亡(6.1%∶2.3%,P0.0001)、心肌梗死(6.1%∶3.5%,P0.0001)、再次血运重建(7.7%∶9.6%,P=0.04)明显升高。应用倾向性评分校正后,两组之间的MACE(危险比[HR]:1.16,95%可信区间[CI]:0.93~1.53,P=0.18)以及再次血运重建(HR:0.81,95%CI:0.61~1.06,P=0.13)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全因死亡(HR:2.08,95%CI:1.35~3.22,P=0.0007)和心肌梗死(HR:1.73,95%CI:1.16~2.56,P=0.0056)在老年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结论 3年随访结果表明,老年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劣于非老年ULMCAD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功能性血运重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时是否行FFR检查将患者分为:FFR组68例(FFR指导下功能性血运重建组)和CAG组92例(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血运重建组)。比较两组支架置入数量、平均支架总长度和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FFR组支架置入数量[(1.5±1.0)枚vs.(2.6±0.5)枚,P=0.02]和平均支架总长度[(51.4±30.0)mm vs.(67.2±20.5)mm,P=0.03]显著低于CAG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MACE发生率(1.5%vs. 3.3%,P=0.64)无统计学差异(P0.05),继续随访至术后12个月,FFR组MACE发生率(5.9%vs. 16.3%,P=0.04)较CAG组显著降低。结论 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FFR指导下分期PCI功能性血运重建减少支架置入数量和患者术后12个月发生MACE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患者219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95例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124例患者在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靶血管部位、病变类型、置入支架数目、长度、直径;冠状动脉旋磨和切割球囊应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时,IVUS组MACE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8.4%vs.17.7%,P0.05),IVUS组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3.2%vs.10.5%,P0.05)。IVUS组与CAG组在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3.2%)。结论:IVUS指导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术后即刻和短期临床效果并不优于CAG,但应用IVUS指导能够显著降低术后1年靶血管重建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引文目录,纳入满足要求的临床研究。结果最终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0项,总计患者3459例,其中IVUS组1718例,造影组1741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冠状动脉造影,IVUS指导的DES置入术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OR=0.58,95%CI:0.45~0.75,I2=0%,P0.0001)、靶血管血运重建率(OR=0.61,95%CI:0.40~0.92,I2=0%,P=0.02)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率(OR=0.59,95%CI:0.41~0.84,I2=0%,P=0.003)。两种指导DES置入的方案在支架内血栓形成(P=0.07)、心脏原因死亡率(P=0.13)、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61),但支架内血栓形成方面的结果缺乏稳定性。结论相比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指导,IVUS指导下的DES置入可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血运重建的风险,但支架内血栓形成方面的获益还需更多的高质量的研究来证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涂层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远期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期间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并成功行择期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CABG组(n=270),DES组(n=285)。随访5年,从术后30 d开始到5年止结束,随访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和再次血运重建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结果入选患者随访率100%。CABG组与DES组两组间5年全因死亡率(1.11%vs.1.40%)、心源性死亡率(0%vs.0%)、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2.22%vs.2.81%)无统计学差异(P0.05)。DES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3.15%)、心绞痛复发率(17.89%)、再次血运重建率(12.28%)均高于CABG组(分别为1.11,5.56%,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CABG与PCI治疗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DES支架置入远期心绞痛复发率、再次血运重建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CABG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在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的102例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造影组(PCI术中行常规冠脉造影)与IVUS组(PCI术中行IVUS)。观察比较两组PCI治疗指标、冠脉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MLA)、最小管腔直径(MLD)、面积狭窄率(AS)、置入支架参数及随访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常规造影组比较,IVUS组冠脉左主干MLD[(1.63±0.75)mm比(2.18±0.61)mm], MLA[(2.50±0.96)mm~2比(4.95±1.21)mm~2],置入支架直径[(3.35±0.29)mm比(3.55±0.28)mm]、长度[(12.10±4.21)mm比(14.43±5.03)mm],治疗后扩张球囊直径[(3.78±0.39)mm比(3.98±0.51)mm]、压力[(14.45±2.48)atm比(17.05±2.81)atm]均显著升高,AS[(77.34±7.41)%比(63.25±8.16)%]显著降低,P0.05或0.01。随访12个月,IVUS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造影组(13.73%比37.25%,P=0.006)。结论:IVUS能显著提高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精准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一病房,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CTO病变,并PCI试行开通CTO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手术并发症及PCI结果,根据手术是否成功分为PCI成功组(n=583)和PCI失败组(n=101)。院外随访入选患者,随访截止至2015年1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事件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总MACE发生率,比较PCI成功组与失败组长期预后的差别。结果:研究共入选CTO患者684例,583例经PCI成功开通并置入药物涂层支架,开通率(85.2%)。随访时间4.6(3,5)年,其中成功开通CTO组失访60例(失访率10.3%),失败组失访10例(失访率9.9%)。校正前PCI成功组总MACE(23.3%vs.48.5%,P0.05)、全因死亡率(5.2%vs.17.8%,P0.05)、TVR率(11.2%vs.21.8%,P0.05)低于失败组,非致死性MI发生率与失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vs.8.9%,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PCI成功组总MACE发生率(HR:1.421,95%CI:1.079~1.870)、全因死亡率(HR:0.324,95%CI:0.165~0.637)、TVR率(HR:2.077,95%CI:1.459~2.761)仍明显低于失败组(P0.05)。结论:对慢性闭塞病变行成功的PCI术,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降低MA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患者左乳内动脉(LIMA)桥血管与自身冠脉血管药物洗脱支架长期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04-06至2012-12 CABG后因LIMA桥血管病变致前壁心肌缺血而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51例,回顾分析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依靶血管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LIMA组(n=40)和自身血管组(n=111)。自身血管组的靶血管包括左主干—前降支各节段。研究的终点事件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靶病变失败(包括由心原性死亡、与靶血管相关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等构成的复合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由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任何新的血运重建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30(范围10~100)个月。LIMA组和自身血管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15.0%vs 11.7%,log-rank P=0.65)和靶病变失败率(17.5%vs 13.5%,log-rank P=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LIMA组比自身血管组显著增高(35.0%vs 18.0%,log-rank P=0.043),主要为新的血运重建中非靶血管(包括右冠脉、回旋支和大隐静脉桥血管)血运重建率在LIMA组显著增高(17.5%vs 4.5%,log-rank P=0.014)。Cox多变量分析发现,靶病变支架长度是靶病变血运重建[风险比(HR)=1.03,95%CI:1.00~1.06,P=0.01)、靶病变失败率(HR=1.03,95%CI:1.00~1.05,P=0.02)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而LIMA桥血管介入治疗则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HR=3.09,95%CI:1.28~7.60,P=0.012)。结论:LIMA桥血管与自身血管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相比,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和靶病变失败率结果没有差异,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LIMA组显著增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支架)预防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12月-2004年5月连续725例接受多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剔除急性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患者。Cypher支架组187例,普通金属支架(普通支架)组538例。比较两组支架术后的近期及远期结果。结果:除糖尿病患者比例在Cypher支架组较高外,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介入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690例患者平均随访(18.8±11.7)个月,Cypher支架组和普通支架组造影随访率分别为52.4%vs58.2%(P>0.05)。尽管Cypher支架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多、平均年龄63.5岁、不稳定性心绞痛占66.3%、糖尿病占41.6%、3支血管病变占57.8%、B2/C型复杂病变占86.2%,但造影复查再狭窄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普通支架组(3.1%vs16.6%,5.5%vs16.7%,P均<0.01),心功能改善率高于普通支架组(63.1%vs30.6%,P<0.01)。两组完全血运重建率无显著差异(81.3%vs86.8%,P>0.05),但发生MACE的患者中,Cypher支架组不完全血运重建者比例高于普通支架组(60.0%vs23.5%,P<0.05);两组发生MACE的患者中完全血运重建患者比例均低于本组总的完全血运重建率(Cypher支架组:4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入选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随机)分成造影指导组(n=44)和IVUS指导组(n=46)。造影指导组接受冠状动脉动脉造影确定病变血管,IVUS指导组接受IVUS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ISR)的发生率。MACE事件包括:心绞痛、再次住院、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及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患者支架数、支架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指导组支架直径(3.5±0.23)mm大于造影指导组(P<0.05)。IVUS指导组患者术前的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84.9±3.1)%、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73.9±3.2)%大于造影指导组(P<0.05)。IVUS指导组患者主支血管介入治疗(即刻)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远期疗效。方法:将230例成功开通CTO病变的患者按1∶1随机分组为IVUS引导组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引导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5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和支架内血栓(ST)。结果:230例患者中,219例成功完成5年临床随访,其中IVUS引导组109例,CAG引导组110例。2组间临床特征和CAG特征没有统计学差异。219例患者术后5年时共发生88例MACE(40.18%),其中IVUS引导组38例(34.9%),略低于CAG引导组的50例(45.5%),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110)。2组间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TVR、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没有统计学差异。IVUS引导组ST发生率为1.8%,CAG引导组为8.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2)。结论:对于CTO病变,相比于CAG引导,IVUS引导DES植入可以降低远期ST风险,也有降低MACE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入选的85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病变,分为IVUS组33例(在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前后行IVUS指导下置入支架治疗),CAG组52例(单纯CAG指导下置入支架治疗)。比较2组对病变程度判断的结果以及置入支架的长度和直径,并对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CAG组比较,IVUS组术后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降低(6.1%vs 19.2%,P=0.019)。结论 IVUS较CAG能更精确地反映左主干病变的程度、范围,有利于病情的充分评估及支架选择、支架释放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早期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并已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院住院的合并MDV并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318例,根据治疗策略分为2组,对照组192例,仅在急诊PCI时干预罪犯血管;治疗组126例,完成早期完全血运重建。比较2组患者术后12个月和60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差异。结果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MACE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7.9%vs16.1%,P=0.033;4.0%vs 10.4%,P=0.037)。术后60个月,对照组和治疗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31.3%与21.4%,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vs 14.6%,P=0.023;4.8%vs 12.0%,P=0.029)。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且合并MDV的STEMI患者,与仅干预罪犯血管比较,早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完全血运重建策略是安全的,可能会降低12个月的MACE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并减少60个月时的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LMCA)病变的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在2021年8月前发表的, 比较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DES置入治疗LMCA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观察性研究。分别收集纳入研究的基线数据、介入手术资料以及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 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MI)、靶病变血运重建(TLR)以及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分别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终纳入9篇研究, 其中3篇RCT、6篇观察性研究, 共5 527例LMCA病变患者。6项观察性研究的NOS评分均≥6分, 3篇RCT的总体偏倚风险较低。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与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组相比, IVUS指导组的MACE(OR=0.55, 95%CI 0.47~0.66, P<0.001)、全因死亡(OR=0.56, 95%CI 0.43~0.74, 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与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间于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监护室住院且起病时间在12 h内的STEMI多支病变患者326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VD)定义为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存在2支或以上主要血管(直径≥2 mm)狭窄≥70%。发病12 h内对所有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131例患者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之后,同台或者择期(首次PCI后1~60 d)行PCI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完全血运重建),余195例仅干预梗死相关血管(不完全血运重建)。主要研究终点为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为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经过3年随访观察,完全血运重建组MACE (17.6%vs. 30.8%,P=0.005)、心源性死亡(1.5%vs. 7.7%,P=0.029)、心力衰竭(1.5%vs. 7.2%,P=0.031)及全因死亡(2.3%vs. 9.2%,P=0.022)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而两组再发心肌梗死(3.8%vs. 2.6%,P=0.622)、缺血驱动血运重建(14.5%vs. 17.9%,P=0.246)、顽固性心绞痛(24.4%vs. 27.2%,P=0.332)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3.8%vs. 3.1%,P=0.793)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STEMI多支病变患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完全血运重建能够显著减少PCI术后3年MACE发生风险,且这一风险的降低可能主要由完全血运重建组有更低的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事件驱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我院的368例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无保护左主干狭窄超过50%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除外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倾向匹配得分法,1∶2分为IVUS组和常规造影介入(CAG)组,最终36例患者入选IVUS组,72例患者入选CAG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绞痛复发及因缺血所致的再次血运重建等)。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史和外周血管疾病史无明显差异(均P0.05)。2组患者在最小管腔直径[(1.06±0.42)mm比(1.01±0.39)mm,P=0.697]、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83.9%±10.4%比87.6%±9.0%,P=0.064)、死亡率(0%比2.8%,P=0.551)、心绞痛复发率(8.3%比25%,P=0.071)、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6%比13.9%,P=0.330)也无明显差异,但与CAG组相比,IVUS组的参考血管直径[(3.53±0.52)mm比(3.29±0.47)mm,P=0.018]、植入支架直径[(3.72±0.34)mm比(3.44±0.41)mm,P=0.001]、高压后扩球囊直径[(3.99±0.43)mm比(3.54±0.47)mm,P=0.000]及术后最小管腔直径[(3.88±0.40)mm比(3.49±0.42)mm,P=0.000]均明显大,MACE的发生率(8.3%比27.8%,P=0.038)明显降低。结论:IVUS指导下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患者396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084例)和非糖尿病组(2876)例。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操作资料。所有患者在1、6、9个月及1、2、3年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靶病变失败(TLF),后者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是否影响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PCI后的近、远期预后。结果: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中分别有1038例(95.8%)、2766例(96.2%)患者完成了3年随访。(1)MACE: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MACE发生率偏高[15.32%(159例)vs.14.14%(39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两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10.31%(107例)vs.8.46%(23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次要终点: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TLF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8.29%(86例)vs.7.52%(208例),P=0.43]。糖尿病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4.14%(43例)vs.2.78%(77例),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经过多因素Cox分析后,糖尿病并非靶病变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HR=0.94,95%CI:0.48~1.87,P=0.84)。结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后随访3年MACE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差异。未发现糖尿病是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PCI后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03-01至2009-07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259例。其中行PCI(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149例(PCI组),行CABG治疗110例(CABG组)。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7.1年(四分位间距5.3,8.2年),在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人群中,校正前PCI组和CABG组两组间全因死亡(12.7%vs 29.7%;P=0.096)、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4.8%vs 8.5%;P=0.844)、卒中(9.3%vs 6.3%;P=0.904)、再次血运重建(26.8%vs 19.0%;P=0.234)、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18.9%vs20.3%;P=0.224)、MACCE(37.5%vs 34.2%;P=0.946)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结果与校正前趋势相同。结论:在最长达8.2年的随访期内,对于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PCI和CABG具有相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2003-04至2008-06我院150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平均年龄62.5±10.82(38~83)岁,根据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远端分叉分组,开口或体部病变为非分叉病变组(n=35),累及左主干远端或前降支、回旋支开口者为分叉病变组(n=115)。44例(29.33%,44/150)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48例(32.43%,48/148)在平均(10.02±7.47)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术后存活的148例患者中125例(84.45%)随访成功,平均随访时间9.86±8.46(1~43)月,分叉病变组的再发心绞痛率(33.68%vs13.33%,P=0.0467)明显高于非分叉病变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两组未见明显差异。对MACE单因素分析发现,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4.17%vs17.65%,P=0.0446)。影响再狭窄的因素分析显示双支架术的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术(64.29%vs10.71%,P=0.0011)。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结果,经血管内超声指导MACE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