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婷  唐丽君  李铮 《吉林中医药》2022,(9):1096-1099
目的 探究基于“得气”理论辨证取穴针刺对无先兆性偏头痛(MWoA)的疗效及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MWoA患者共8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2组均给予常规止痛药物治疗,基于“得气”理论辨证取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研究组采用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8周后疗效,并对比治疗前、治疗8周后2组头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睡眠质量[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及生活质量[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分析DMN,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AIS评分低于对照组,MS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针刺前比较,研究组在双侧的额上回、额中回、缘上回、颞中回、额内侧回、楔前叶、顶下小叶、前扣带回脑区的功能连接度增强,而对照组仅有双侧的额内侧回、额上回、颞中回功能连接度增强,且2组均无功能连接度降低的脑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得气”理论辨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给予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并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其对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以期为针刺治疗偏头痛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2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5例)和观察组(1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  相似文献   

3.
申志敏  孟冷  顾雄华  王晓希  戴建兴 《北京中医药》2017,36(9):833-836,封3
目的观察中药益肾化浊汤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过程中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的影响,从脑功能层面探讨益肾化浊汤治疗VD的脑功能机制。方法 8例VD患者服用中药益肾化浊汤,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将功能影像运用Rest、SPM8、GIFT等软件进行处理,得到大脑默认模式网络变化数据。结果服药后,8例VD患者右侧额中回、双侧前扣带回、双侧额中回、双侧额上回、双侧额内侧回、右侧角回、右侧颞中回出现连接度增强。结论观察结果可为VD的中药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太极拳运动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默认模式网络的特征性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康复科招募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21例作为试验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9例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24式太极拳训练,2组受试者分别在太极拳训练前后进行1次磁共振脑成像评估,分析2组受试者默认模式网络的差异及练习太极拳前后默认模式网络的变化。结果 练习太极拳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连接度显著减弱的脑区包括左颞上回、左背侧前额叶,功能连接度显著增强的脑区包括右外侧颞叶;试验组患者练习太极拳后默认模式网络中功能连接度显著增强的脑区包括右侧前扣带回、右侧眶回、右侧后扣带回、右侧颞上回、左侧颞上回、左内侧前额叶;对照组受试者练习太极拳后默认模式网络中功能连接度显著增强的区域包括颞上回、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颞上回。结论 太极拳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默认模式网络的异常活动存在特征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针刺前后静息状态(resting network states,RNS)脑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的功能磁共振信息的变化,研究针刺镇痛后的持续效应及与脑默认网络的关系。方法选取患者患侧下肢的环跳、委中为主穴,进行针刺治疗(10次),运用RNS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U全脑扫描,个体磁共振数据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方法,提取DMN,进行分析两组受试者的脑DMN功能连接,并分别与健康人的DMN对照(无针刺治疗)。结果所有受试者RSN的fMRI数据经数据分析后均可获得DMN图像,坐骨神经痛患者较健康人的DMN差异主要显示于前额叶内侧皮层和前扣带皮层,表现为这些区域活动的下降,经针刺治疗后,这些DMN活动下降的区域基本恢复正常。健康人的静息fMRI显示的DMN,主要位于楔前回、BA7、BAIO和前扣带皮层。结论RNS脑DMN的MRI影像,能够反映慢性疼痛,适合针刺镇痛后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fMRI)是通过检测大脑皮层氧血红蛋白的变化来完成的。人脑在接受各种感觉刺激及运动、思维、记忆、精神活动时相应皮质功能区被激活,出现局部血流量增加,氧合血红蛋白增加,但氧耗量增加不明显,即脱氧血红蛋白相对减少。脱氧血红蛋白是顺磁性物质,可产生横向磁化驰豫时(T2)缩短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功能网络的拓扑属性改变,探究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和20例匹配的健康受试者,患者在针刺疗程前后分别进行1次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基于全脑体素水平的度中心度(DC)分析方法和基于图论理论的大尺度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对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患者针刺前后拓扑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DC降低的脑区有左侧辅助运动区、边缘叶、额回内侧面、左侧扣带回中部,无DC升高脑区,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聚类系数和局部效率明显下降,最短路径、小世界指数、全局效率呈下降趋势。与针刺前相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后的聚类系数、局部效率、小世界指数、全局效率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治疗能改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下降的聚类系数和局部效率等拓扑指标。  相似文献   

8.
针刺太冲调节抑郁症脑功能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前后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变化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首发中度抑郁症患者26例及健康志愿者13名,运用3.0T磁共振分别在针刺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比率低频振幅(fALFF)和功能连接的分析方法,各组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正常对照组右侧额叶(BA11)fALFF值降低,抑郁太冲组右侧额叶(BA6)、右侧额中回(BA10)、左侧额上回中部(BA32)、双侧顶下小叶(BA40)、右侧楔前叶(BA7)fALFF值降低,抑郁非穴组左侧顶叶(BA42)、右侧顶叶(BA40)、左侧枕叶(BA17)fALFF值降低,抑郁太冲组左侧前扣带回皮质(BA32)与双侧额叶(BA8、BA46)、右侧颞叶(BA22)、左侧后扣带回(BA23)、双侧顶叶(BA40、BA7)、双侧尾状核功能连接增强。结论:针刺太冲可影响多个脑区功能的变化,并作用于与抑郁症情感调节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探讨针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纳入的1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行针刺治疗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价患者精神功能缺损程度,并用局部一致性方法分析数据,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磁共振扫描结果,分析其与MMSE量表评价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患者局部一致性(ReHo)增高的脑区有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叶/楔前叶、右侧辅助运动区,ReHo值减低的脑区为左侧尾状核/丘脑/苍白球;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ReHo值与MMSE得分呈正相关。结论:针刺的神经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视空间注意网络和感觉运动功能网络、顶叶-前运动区神经环路和基底节-丘脑神经环路,主要功能是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近距离空间运动功能,改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脑默认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即刻调节作用。方法:纳入原发性失眠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5例,患者予以耳甲电针治疗30 min,并采集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健康人只在纳入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运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观察患者与健康人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差异,以及耳甲电针治疗后患者脑默认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以后扣带回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患者治疗前与健康人比较,后扣带回与右侧脑岛、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中央沟盖功能连接增强。治疗后,患者后扣带回与楔前叶、左侧角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眶额皮层的功能连接减弱,而与右侧舌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耳甲电针具有调制脑默认网络的即刻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基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对默认网络内功能连接变化的研究是热点,默认网络是静息状态活动较强的大脑结构,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发作性睡病、认知障碍、卒中等均能影响静息态脑网络。针刺的机制研究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诸多研究表明针刺可改变默认网络的连接,揭示潜在的疗效机制。该文将系统回顾针刺影响默认网络连接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默认网络与相关疾病的联系、应用价值及针刺对其产生的影响,以期为针刺治疗疾病的机制以及临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明确针刺足临泣对无先兆偏头痛脑功能区域低频振荡振幅的特征性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在针刺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匹配的18例健康受试者进行一次无针刺的功能磁共振扫描作为对照。分析偏头痛患者和正常受试者脑功能区的低频振荡振幅值差异以及患者针刺前后低频振荡振幅值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海马、海马旁回、右侧颞上回等脑区,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左侧楔叶、顶上回等脑区;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右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右侧楔前叶、额中回等脑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足临泣穴后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右侧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脑区,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左侧楔叶、楔前叶等脑区。结论:针刺足临泣穴对无先兆偏头痛多个脑区的功能活动异常的起特征性调节作用,这可能为针刺干预的疗效机制提供功能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4.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主要是指记忆力下降和/或其他认知域出现的轻微受损,多见于老年人群,亦可视之为正常老年化与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过渡阶段,若未予以及时、有效的诊治,随着病情不断进展,可引发AD,继而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早期识别MCI并进行积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刺疗法已广泛应用于MCI的治疗中,然而针刺治疗MCI的具体机制尚未彻底阐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新型的无创性、无辐射性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有效反映患者的早期脑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神经中枢反应,已被用于MCI的早期诊断及针刺治疗机制的相关研究中。该文就针刺治疗MCI的静息态f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探讨针刺治疗乳腺癌化疗相关认知障碍(CRCI)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5名乳腺癌CRCI患者,以调和气血、补心益智治法进行针刺治疗,选穴为足三里(双侧)、血海(双侧)、膻中、中脘、气海、百会、风府(双侧)、心俞(双侧)、通里(双侧)、照海(双侧)、(双侧),每周针刺2次,每次间隔2~3天,疗程8周。比较针刺前后蒙特利尔评分量表(MoCA)、简易智力量表(MMSE)、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问卷(EORTC QLQ-C30)量表评分,并进行MoCA量表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接受rs-fMRI检查,采用低频振荡振幅、功能连接(FC)分析方法,提取双侧前扣带回、双侧海马、双侧杏仁核、双侧颞极颞中回、双侧颞极颞上回等感兴趣区的zALFF平均值进行比较,并以治疗前后zALFF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为种子点进行基于种子点的FC分析。对影像学指标与临床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4名乳腺癌CRCI患者完成治疗及随访。治疗后患者rs-fMRI检查左侧海马、左侧杏仁核、左侧颞极颞中回的zALFF值降低(P<0.05或P<0.01),左侧颞...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D)临床疗效显著,但机制研究尚未明确.本文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对AD的针刺效应神经机制及成果予以综述,发现针刺可通过调节AD患者认知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及局部自发活动,改善临床症状,rs-fMRI可作为AD早期预测和诊疗评价的客观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默认模式网络(DMN)探讨太极拳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机制。方法:招募20例CFS患者和20名健康人进行每周7次,每次30 min,持续4周的太极拳训练,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扫描、疲劳量表(FS-14)以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MN拓扑属性值和临床量表的变化。结果:太极拳训练前后,CFS组的FS-14评分显著降低(P<0.001),SF-36评分显著升高(P<0.001),全局效率显著降低(P=0.010),其中双侧前额叶皮质和右侧后扣带回皮质的节点效率降低尤为明显(P<0.00055)。结论:太极拳可能通过降低双侧前额叶皮质和右侧后扣带回皮质功能活动,整体降低DMN的全局网络效率,达到缓解CFS患者疲劳感、促进其生活健康状态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对主观认知下降(SCD)患者认知功能和脑局部一致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6例SCD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每组8例.针刺治疗组在相关腧穴进行针刺操作,每周2次,共12周.空白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总体认知功能,采用静息态...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可,但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晰。该文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功能连接”为切入点,综述近年来在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中的相关应用进展,并从脑网络层面探寻针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及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76例患者,其中针刺治疗组91例、对照组85例。治疗组取井穴及阿是穴治疗,对照组取井穴旁、阿是穴旁治疗。两组治疗均为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即时疗效、头痛积分法评价总体疗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对心理状态的影响;采用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量表(MSQ)评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即时止痛效果VAS评分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82/91),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8%(49/8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疗效头痛积分法对比,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82/91),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2%(53/8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SQ评分、SAS评分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根结”理论辨经选穴针刺治疗偏头痛取穴简单,操作简便,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并能有效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情绪,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