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查阅藏族医药文献与相关标准,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对藏族医学(以下简称藏医学)药用的罂粟科植物的药材品种、基原及质量标准状况进行系统整理,为藏医学药用罂粟科植物的资源合理利用、品种整理及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藏医学药用的罂粟科植物有6属约144种(含种下等级),主要为高原分布的种类,其中有17种为我国特有种,以紫堇属(97种7变种1亚种)和绿绒蒿属(27种1变种)的种类最多;约涉及20个药材品种,其中有关标准中收载有12个,涉及基原植物30种(含变种),部分药材的基原存在与其他科属植物交叉的情况。藏医学药用罂粟科植物药材多数为藏药特色品种,具有重要的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多数药材品种存在“名称-基原”不规范、不同地区习用的基原种类差异较大、质量标准缺失或不完善的问题,有待结合现代药学研究开展其品种整理、质量标准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2.
对藏医学中药用报春花科植物的品种、基原及标准状况进行了分析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的报春花科植物共有3属44种(含变种),涉及以藏文名计药材品种17个,以汉文名计药材24个,与中药交叉使用品种1种;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藏文名药材6个,涉及原植物6种,分别占35%,14%;收载汉文名药材品种7个,涉及原植物7种,分别占30%,16%。在藏药的标准和文献中,药材的藏文名、藏文音译汉文名及汉文名用字以及其原植物物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质量控制方面仅有性状、显微鉴别等项规定,标准极不完善。通过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结合现代药学研究规范藏药材的名称和基原,提高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确保药材质量稳定可控和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以促进藏医药产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证傣医学现有文献,对菊科傣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菊科药用植物共有78种(含变种),涉及63个药材品种,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基原植物有47个,占总数的60.25%。在相关标准和文献中,各药材品种所记载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或功效等存在较大差异,傣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傣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傣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整理藏医学中多种以伞形科植物为基原的药材的品种、标准,为来自该科的药材质量标准制定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通过对有关藏医药文献、药材标准等的查阅和统计,以药材“藏文名”作为药材品种划分的依据,即将各专著文献中记载的“藏文名”相同的药材归为一类,对藏医学药用伞形科植物的药材品种、基原及标准状况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结果:藏医学药材品种中,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的有25种,其基原涉及27属75种(含变种)植物。其中,《中国中药资源志要》未记载的物种有33种,珍稀濒危物种8种;作为藏药特有药材的基原植物33种(占44%);与中药及其他民族药交叉使用的有42种;在中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有收载的药用植物25种(约占33.3%)。在这些藏药材品种中,多数品种存在着“名称不规范”、“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药材质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部分品种还存在着基原交叉,即“同一物种的同一部位作为功效不同的药材使用”的情况。结论:上述问题有待于结合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药效物质基础与生物活性比较评价等研究来解决,开展上述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研究,对规范临床用药、促进藏药材生产和藏药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丰富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证纳西医学现有文献,对豆科纳西药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豆科纳西药共涉及33属42种(含变种)38个药材品,其中14个基原被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收载,占总数的36.84%。其次整理还发现豆科纳西药材品种混乱,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普遍,质量标准及不完善,已成为制约纳西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当加强纳西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比较、质量标准、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等研究,以推动纳西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等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证纳西医学现有文献,系统整理和分析菊科纳西族药材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及标准。结果发现纳西药用菊科共有89种(含变种),涉及84个药材品种,其中32个基原品种被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收载,占总数的38.10%,在各相关标准中均存在药材品种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记载差异较大,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健全等问题。鉴于此,深入开展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规范纳西药材品种和基原,完善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对推动纳西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藏医学中药用唇形科植物的品种、基原及标准状况进行了分析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的唇形科植物共有21属71种(含变种),涉及44个药材品种,其中与中药交叉使用的品种7个,约占9.9%;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药材品种19个,约占43%;涉及的其原植物有27种,约占38%.在藏药的标准和文献中,药材的藏文名称和藏文音译汉文名称用字以及其原植物物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少数几种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品种在《中国药典》中有比较完善的标准规定外,而在《部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及地方标准中收载的品种仅有性状、显微或理化鉴别等项规定,标准极不完善.通过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结合现代药学研究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其原规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是当前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对藏医学中药用植物种类最多的菊科植物在我国现行药材标准中的品种收载和质量标准进行了整理。结果表明,各有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的菊科植物种类约41属220余种;在《部颁标准.藏药》和《藏药标准》中收载的品种仅有25种,约占11.3%;在藏药的标准和文献中,药材名称及其用字、基原植物存在着较大差异;除少数几种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品种在中国药典中有较为完善的标准规定外,在专门的《部颁标准.藏药》和《藏药标准》中绝大多数品种都仅有(性状)、(粉末)或(理化)鉴别项,标准极不完善。通过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应采取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的系统研究思路,加强对藏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7):5-6对藏医学中药用植物种类最多的菊科植物在我国现行药材标准中的品种收载和质量标准进行了整理。结果表明,各有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的菊科植物种类约41属220余种  相似文献   

10.
整理傣医学中使用的大戟科药用植物品种,并对其质量标准收载情况进行分析整理,为大戟科傣药材质量标准制定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傣医学大戟科药用植物共有28属51种,其中现行各级标准收载的药用植物有16种,占总数的31.37%,除巴豆、飞扬草、蓖麻、余甘子、卵叶巴豆等5个药材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其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不同文献记载的大戟科各品种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及功效等存在差异,品种不规范和质量标准不完善的情况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傣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通过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结合现代药学研究,进一步加强傣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证藏医学现有文献,对玄参科藏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文献中记载的玄参科藏药共有11属99种(含变种),涉及28个药材品种,藏文名、藏文音译汉文名及基原混乱十分明显;约41.4%(41种)为中国特有植物,约15.2%(15种)的种类作为藏药材被有关藏药标准收载,除玄参、洪连、胡黄连、毛果婆婆纳等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玄参科藏药材这种名称与基原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藏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当加强藏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开展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研究,以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证藏医学文献的方法,对豆科藏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文献中记载的豆科藏药共有36属142种(含变种),涉及64个药材品种,不同文献记载的各药材品种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约38.0%(54种)的种类为藏医学特用药用植物,约25.4%(36种)的种类作为藏药材被有关藏药标准收载,除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9个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藏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藏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当加强藏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比较、质量标准、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等研究,以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等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常用藏药川布进行品种整理。 方法:野外实地考察,经典分类学鉴定,植物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测定与分析。 结果:确定西藏产川布的2种基原植物为大戟科大戟属的高山大戟Euphorbia stracheyi与大果大戟E. wallichii;前期基础工作表明,在甘肃藏区所使用的川布,基原植物为甘肃大戟E. kansuensis;序列分析显示,高山大戟E. stracheyi与大果大戟E. wallichii的完整序列(ITS1-5.8S-ITS2)总长度均为646 bp:其中ITS1区为261 bp,ITS2区为221 bp,5.8S编码区为164 bp;高山大戟E. stracheyi的ITS 1区序列在72号位具有1个杂合位点(C/G)。 结论:nrDNA ITS区序列在藏药川布及来源于大戟属的中药品种的鉴定中具有很好的种间分辨率,可用于川布及其相关品种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藏医药用植物资源的构成与特点,促进藏药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分别统计分析藏医药用植物及临床常用藏药材中中国特有种子植物的种类、分布等信息。各藏医药文献中记载的约2 000余种藏医药用植物中,有我国种子植物特有种523种(约占25%),隶属于65科,162属;藏医临床常用的625种药用种子植物中,有我国特有种180余种(约占28%),隶属42科,72属;这些特有种中除少属与中药和其他民族药交叉使用的种类外,多数为主要或仅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特色藏药材,其中,约10%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目录》。青藏高原是我国特有分布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是形成藏药资源特色的生物生态学原因;加强这些藏医药用特有种的研究对于藏药资源的合理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藏凹乳芹具有治隆病、调三因,滋补、燥黄水的作用.西藏凹乳芹与黄精、天门冬、喜马拉雅紫茉莉、蒺藜组成的五大根药散常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藏药组成复方在藏医临床中使用.文章分析了西藏凹乳芹在藏医药中的传统用法,并对西藏凹乳芹在藏药复方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为西藏凹乳芹的藏医药研究和现代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im of the study

Based on the authors’ collection of specimens used as Jie-Ji in local Tibetan areas, China, and taxonomic determin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give a list of medicinal plants as Jie-Ji, formally identify the ones recognized as Jie-Ji Ga-Bao or Jie-Ji Na-Bao and to offer basic data for further studies on these Tibetan herbs.

Materials and methods

Local herbalists were visited in Tibetan areas, China to observe which plants were being used as Jie-Ji. Samples of the indigenous plants were collected at the same time. Also, the medicinal plants as Jie-Ji were taxonomically identified.

Results

A list of medicinal plants including 10 species of Jie-Ji in local Tibetan areas is given, including their morphological pictures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Conclusions

The origin of Jie-Ji is from 10 species of the Section Cruciata, Genus Gentiana (Gentianaceae). five species with dark blue flowers are used as Jie-Ji Na-Bao, the other five with white flowers are used as Jie-Ji Ga-Bao. Also, 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 with dark blue flowers in the Section Cruciata, Genus Gentiana is not the original plant of Jie-Ji Na-Bao. The species endemic to the province are used as the original plants of Jie-Ji only in local Tibetan area of the province. Finally, the drug use of Jie-Ji in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is reasonable and it is efficaci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