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髋关节置换在帕金森患者合并髋部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帕金森病患者术前管理、手术方式的选择、假体类型、手术入路和预后等。帕金森患者因为其较高的跌倒风险,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骨折疏松等特点导致容易诱发髋部骨折;同时帕金森患者由于肌肉痉挛导致了髋关节周围应力异常加上年龄因素也增加了其患骨关节炎的可能。因此研究帕金森患者合并髋部疾病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重要。帕金森患者其神经系统的障碍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累及对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进行以及术后的预后造成了重大影响。帕金森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尽管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病率,但最近的研究显示术后早期可取得较好的功能恢复结果,疼痛也能得到缓解;远期疗效还取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情况。目前国内外关于此方向的研究数量十分有限,仍迫切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对帕金森患者髋部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合并帕金森病的股骨颈Garden Ⅲ或Ⅳ型骨折患者进行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组自2006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病患者29例,除2例70岁以下的Ⅱ期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以外,其余27例均采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所有病例均采用后方入路进行手术,其中17例行内收肌切断术。结果 29例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和9个月死亡。17例帕金森病Ⅱ期和Ⅲ期患者术后站立时间平均为11d,而Ⅳ和Ⅴ期平均下地站立时间为术后21d。并发症中肺部炎症多见,有8例出现咳痰无力和肺炎等。发生脱位1例。术后Harris评分优5例,良13例,可7例,差4例。结论对于合并帕金森病的股骨颈Garden Ⅲ或Ⅳ型骨折患者来说,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但此类患者手术风险大,术后康复难以配合,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不良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THA)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6年3月,对5例同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行一期THA,均采用生物型人工髋关节,强调髋臼重建结构的稳定性,随访21~54个月(平均34.4个月);手术距受伤时间5~42d(平均18.6d)。3例2周内手术者,尽可能解剖复位内固定,2例超过4周手术者,在骨折畸形愈合的基础上,不剥离骨痂,给予结构性植骨并重塑髋臼。结果按HHS评分为87.6分,其中优2例,良2例,可1例,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松动和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对同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行一期THA,能取得较好疗效,避免切开复位内固定引起的治疗周期长,高并发症,疗效差,甚至短期再次行THA等缺点;重视髋臼结构的稳定性和有翻修经验的医师参与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58例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经2.5~6年(平均4.3年)随访,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93.1%(54/58);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深静脉栓主塞6例(10.3%),异位骨化3例。结论THA适应证取决于患者手术耐受性、患者的预期寿命及社会生活需求,年龄不宜作为影响手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A)治疗老年移位型(即GardenⅢ型-Garden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回顾性分析91例70岁以上老年移位股骨型颈骨折的患者,年龄72~98(76.65±7.35)岁,GardenⅢ型67例,GardenⅣ型24例,其中采用THA治疗组为48例,HA治疗组43例。分别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离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本组91例患者中,其中3~5年内通过门诊随访51例,家访及电话进行随访37例,平均随访(4.11±0.73)年,3例失访,术后髋关节功能采用改良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价。THA组与HA组相比较,在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术中出血量HA组优于THA组,术后髋关节功能,THA组优于HA组。结论 THA和HA在治疗70岁以上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治疗方面各有利弊,对于那些相对年龄较轻(<75岁)或者术后对髋关节功能要求高的老年患者,宜采用THA治疗,对于85岁以上生活质量较差,甚至预期寿命3年内者,宜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中双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并介绍1种股骨"肩对肩"解剖定位标记法。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90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男39例,女51例;年龄65~96(78.0±7.4)岁;全髋56例,半髋34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7例,Ⅲ型63例,Ⅳ型20例。术中根据不同下肢测量方法分3组:健侧对比法(A组)19例,Shuck试验法(B组)28例,"肩对肩"解剖标记定位法(C组)43例。术后通过体外和影像学测量双下肢的长度差,比较3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6) mm,B组(10.3±4.4) mm,C组(6.8±2.5) mm;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A组(13.2±7.2) mm,B组(8.7±3.5) mm,C组(6.3±2.8) mm;所有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1) mm,B组(9.6±4.0) mm,C组(6.6±2.6) mm。经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6...  相似文献   

7.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高龄(≥8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4年3月93例行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年龄80~96岁,平均84.5岁。关节置换方法有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对住院期间合并症、并发症和其它相关重要指标进行记录。结果本组术前77例(82.8%)有合并症,其中心脑血管系统疾患最常见。术后1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神经精神系统(5例)和心血管系统(5例)为高发。住院期间死亡1例。结论积极的围手术期评估和处理是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54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2例,女31例,年龄52—89岁(平均71岁),分别行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随访1—9年,平均5.4年。对其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术后失血、输血总量、有无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作比较。结果全髋置换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半髋置换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输血总量、住院时间长短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术后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半髋置换患者术后大腿痛明显多于全髋置换(P〈0.05);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半髋和全髋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是满意的,对身体条件好,术后活动较多的或较为年轻的患者宜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病例,探讨THA在此类患者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到2012年1月,本组接收的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的患者1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头坏死5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THA术,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4个月(14-69个月),其中1例于术后14个月因肺炎而死亡,出现脱位2例,其余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6.1分(33-65分),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3.6分(55-98分),较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5.64,P〈0.05),其中优5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2.4%。术后2年Harris评分平均为81.5分(66-97分),较术前也有明显增加(t=17.59,P〈0.05)。其中优4例,良7例,可5例,死亡1例,优良率为68.8%。结论对于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的患者来说,THA早期临床效果较满意,可作为治疗的该类疾病的一种较好的选择。但是不能忽视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风险的增加,而且长期效果主要与帕金森病的进展情况相关。因此在选择为合并帕金森病的患者进行手术时仍需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体重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接受单侧初次THA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以BMI为分组依据,18.5 kg/m2≤BMI<24.0 kg/m2为体重正常组,24.0 kg/m2≤BMI<28.0 kg/m2为超重组,BMI≥28.0 kg/m2为肥胖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比较THA后人体质量指数(BMI)减少超过5%的时间间隔。 结果共有7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体重正常组28例患者、超重组46例患者、肥胖组4例患者,3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THA术后人体质量指数减少超过5%的中位时间分别为52个月(43, 69)个月、48个月(40,67)个月、47个月(41,60)个月,行log-rank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4.72,P>0.05)。 结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患者在THA术后BMI减少超过5%的中位时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闫宇鑫  张志强 《中国骨伤》2020,33(12):1184-1188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意外遗留偏瘫的患者也逐渐增多,而这类患者发病后第1年内髋部骨折的风险比普通人高4倍且多发生在偏瘫侧。对于老年性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几乎是首选治疗方案,手术技术成熟且有很好的疗效。目前认为,脑血管意外后遗留偏瘫的患者在发生偏瘫侧股骨颈骨折后,偏瘫侧肌力如能达到Ⅲ级,则可首选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但是手术中偏瘫患者的情况较常人不同,其偏瘫侧肢体可能存在肌肉萎缩、肌力失衡、骨质疏松等问题,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带来了困难。本文主要针对手术入路的选择问题、使用全髋关节置换还是半髋、使用骨水泥型假体还是非骨水泥型假体以及如何降低术后脱位的发生率这几方面进行讨论,其中针对术后脱位的问题又从假体选择、软组织技术、下肢长度及偏心距的恢复以及髋臼杯外展角几方面出发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骨科医生在临床决策中提供更多的参考证据。  相似文献   

12.
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们近年采用工人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2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失效后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失效后的17例高龄患者,根据从确诊内固定失效到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间隔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两组。其中,早期手术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80~89(84.88±2.79)岁;间隔1~7(4.13±1.73) d。延期手术组9例,男4例,女5例;年龄80~89(84.22±3.03)岁;间隔15~30(25.56±4.36) 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及死亡例数。术后1、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早期手术组泌尿道感染1例;延期手术组中,肌间静脉血栓2例,肺部感染1例,泌尿道感染3例,假体脱位1例。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6(14.76±1.8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失效后,早期手术同延期手术相比,其死亡率及最终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但早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让患者更早下地负重,缩短住院时间,有效减少并发症率,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偏心距调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波  李瓦里  滕东辉  世珑 《中国骨伤》2007,20(8):540-542
高龄股骨颈骨折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越来越普遍[1],其优点是能够使患者早期离床,避免因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下地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关节功能是临床医师的追求,功能优劣与关节的软组织平衡直接相关。在髋关节软组织平衡中,偏心距(offset)是否符合生理解剖非常重要[2]。总结2004年1月-2005年12月,30例(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操作)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均经过术前偏心距测量、术中偏心距调整及术后功能的康复,获得满意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男12例,女18例;年龄62~90岁,平均73.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研究前外侧小切口和后外侧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9月-2011年1月,我院对80例75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施行前外侧小切口(43例)和后外侧切口(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两组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综合处理,探讨其围手术期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方法:68例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男28例,女40例;年龄70~88岁,平均76.4岁。所有患者于关节置换术前采用有效的降糖,降压,营养心肌,保肝,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综合处理,控制合并症。患者全身情况、脏器功能状况可耐受手术后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切口Ⅰ期愈合。1例术后早期出现腹泻并发症,经应用制霉菌素及金双岐调节肠道菌群,腹泻控制。按Harris标准评价疗效,优39例,良24例,可5例,优良率92.6%。结论:严格有效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是处理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长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长期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根据21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3、5、8、10年的优良率分别为84.7%、78.4%、61.5%、38.9%.假体松动、下沉及髋臼磨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无一例因合并症而死亡.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应证的选择、合并症的处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对股骨颈骨折的远期疗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伴有偏瘫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收集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GardenⅢ、Ⅳ骨折病历,回顾住院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纳入骨折前具有一定行走能力,患髋外展肌力大于Ⅲ级患者,排除病理性骨折患者,依据患者既往史及受伤前活动能力,将患者分为偏瘫组及非偏瘫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第1次下地时间、早期并发症和患者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其中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第1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活动能力、术后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及早期并发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121例,其中偏瘫组患者31例,无偏瘫组患者90例。偏瘫组随访25例,6例失访,非偏瘫组随访70例,失访20例,随访。两组患者的年龄(P>0.05)、手术时间(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P>0.05)、手术出血量(P>0.05)、术后第1次下地时间(P>0.05)、早期并发症(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住院时间(t =3.8620,P<0.05)、活动能力恢复情况(χ2=4.67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伴有偏瘫的股骨颈GardenⅢ、Ⅳ型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是积极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偏瘫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且术后有活动能力下降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1月至2010年11月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65例伴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结果65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76.3±10.3)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276.8±118.2)mL。住院期间无伤口感染、脱位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下床时间4-15d,平均7.2d。住院时间15-28d,平均18.4d。6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问3-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个月生活基本达到自理。根据Harris评分法,优42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90.6%。1例于出院后2个月因心脏病死亡,6例术后3-7d并发患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的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具有术后可早期下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