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实行风险管理措施78例肿瘤化疗患者为观察组和未实行风险管理措施79例肿瘤化疗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比较两组患者PICC管使用时间,并分析各自异常拔管主要原因。结果:进行风险管理的78例观察组PICC管平均使用时间达到131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异常拔管的首要原因是静脉血栓,而对照组异常拔管的首要原因是导管滑脱移位。结论:通过风险管理在肿瘤化疗PICC患者中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导管的使用时间,达到了减轻患者痛苦,节约治疗费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恶性肿瘤患者三种隧道式PICC置管效果。方法 将644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n=208),采用常规方法建立隧道;试验组A(n=216),采用常规方法+0.5%利多卡因皮下组织分离后建立隧道;试验组B(n=220),采用常规方法+0.9%氯化钠注射液皮下组织分离后建立隧道。结果 三组术中总出血量、置管时疼痛评分、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导管自隧道引出一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述指标两两比较,试验组A、B分别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67);试验组A与试验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3例(1.44%)发生神经损伤,5例(2.40%)发生动脉误伤;试验组A 2例(0.93%)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 在隧道式PICC置管中,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对皮下组织分离建立隧道方法能减少患者出血,减轻疼痛,提高导管引出成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法穿刺点扩皮减少血管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穿刺点渗血、渗液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血管鞘直接扩张穿刺点的钝性分离法,对照组采用扩皮刀纵向扩皮法。结果两组一次性扩皮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24h穿刺点出血量、穿刺点渗液及7d内维护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采用血管鞘直接扩张穿刺点的钝性分离法,可减少患者PICC置管后出血量及穿刺点渗液,减少置管后的维护次数。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对24例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中除10例导管由外院带入,其余14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置管期间2例发生导管堵管,穿刺点渗血、导管滑出、穿刺点感染、例导管破损各1例,经及时处理后均顺利完成化疗周期。结论 PICC置管成功率高,做好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改良直置式套管针替代安全型撕裂式导入鞘法置入新生儿PICC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35例新生儿应用20G直置式套管针置入PICC(观察组),与应用导入鞘置入PICC的128例新生儿(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穿刺时间、第1次换药时间、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两组穿刺时间、穿剌成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第1次换药时间延长(P<0.01)。结论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经济简便的直置式套管针可以替代安全型撕裂式导入鞘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肢运动方案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7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84例和观察组18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上肢运动。结果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具有显著性,置管后28 d内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上肢运动有利于提高肿瘤PICC置管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降低静脉血栓和导管异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三种PICC置管途径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三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寻找最佳的穿刺途径。方法对292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及术后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种途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贵要静脉成功率相对较高;三种途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机械性静脉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贵要静脉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三种途径置管各有优势,在穿刺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操作难度、发生并发症后的处理措施是否简便易行等进行综合考虑穿刺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接受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治疗的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为以后对于该类患者进行更好的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采用PICC技术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治疗过程中进行个性化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明显下降,整体恢复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治疗的肿瘤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术后感染率降低,对患者恢复有促进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改良直置式套管针替代安全型撕裂式导入鞘法置入新生儿PICC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35例新生儿应用20G直置式套管针置入PICC(观察组),与应用导入鞘置入PICC的128例新生儿(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穿刺时间、第1次换药时间、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 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第1次换药时间延长(P<0.01).结论 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经济简便的直置式套管针可以替代安全型撕裂式导入鞘使用. 相似文献
12.
Vesely TM Fazzaro AG Gherardini D;American Society of Diagnostic Interventional Nephrology 《Seminars in dialysis》2004,17(1):65-68
This brief technical report describes our initial experience using the FlowGuard valved introducer sheath during the insertion of tunneled hemodialysis catheters in 15 patients. The incorporation of a silicone valve into the introducer sheath is intended to minimize blood loss and decrease the risk of air embolism during the catheter insertion procedure. Our preliminary experience demonstrated that the FlowGuard sheath is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when compared to standard introducer sheaths. However, an asymptomatic air embolus did occur in one patie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several caveats for the use of this new product.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术后患者PICC置管失败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PICC置管失败的原因,包括置管时间点选择不当4例,患者肥胖、穿刺血管直径过小2例,患者紧张致血管痉挛1例。提出置管时间应选择在患者接受首次静脉化疗前;置管前客观评估患者血管条件,置管途径首选管腔粗、直、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置管前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消除其紧张害怕心理,可有效避免乳腺癌术后患者在盲穿下PICC置管失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对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置入患者皮肤相关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5例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置入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1例、对照组44例,干预组应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包括进行专项培训,换药手法标准化等;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对照组非张力性机械性损伤发生率为9.09%,张力性机械性损伤4.55%,干预组发生率均为0;对照组过敏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可有效降低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置入患者皮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探讨肝衰竭患者PICC置管后减少渗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198例肝衰竭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96例与观察组102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穿刺,加压固定,术后24 h换药;观察组穿刺方法为穿刺针进皮后,在皮下移行2.0~3.5 cm再入血管,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活动度采用不同加压固定方法,对Ⅱ度以下的渗血72 h后换药.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后24 h与48h渗血分度显著轻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PICC置管穿刺时延长皮下移行长度、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活动度采用不同加压固定方法、适时予以换药,能有效减轻肝衰竭患者术后渗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