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辨证与瘀血相关性。方法198例已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型,进行中医瘀血证积分、血脂、血流变、病程观察,研究各分型瘀血证程度。结果(1)瘀血贯穿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全过程;(2)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各证型瘀血程度不同,由轻到重依次为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3)病程长短与瘀血程度呈正相关,病程越长瘀血表现越重;(4)瘀血程度越重,其血脂、血流变异常越明显。结论临床中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时应重视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I的影响因素及ABI与糖尿病中医证型、临床症状等的相关性,并以下肢血管彩超为诊断标准,探讨ABI用于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为90例糖尿病患者测定踝肱指教(ABI),抽血查FBC、2hPBG、HbA1C、TC、TG、HDL-C、LDL-C等指标,进行临床症状评分、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及中医辨证分型,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侧ABI与年龄、PBC、Hb A1c、SBP、DBP、LDL-C均呈负相关,与糖尿病病程、BMI、FBC、TG、HDL-C、TC无相关性.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的ABI值较无冠心痛者降低.临床症状方面,随着症状的加重,ABI数值逐渐降低.中医证型方面,阴阳两虚组双侧ABI在糖尿病各证型中最低.以下肢血管彩超为诊断标准,踝肱指数≤0.9诊断符合率最高.结论:临床上可以把踝肱指数≤0.9作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筛壹方法,同时ABI受年龄、PBG、HbA1c、SBP、DBP、LDL-C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患者由于下肢血管病变以及感染等因素导致的一类下肢慢性损害,致腿部及足部的不适表现,统称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ower extremityarterial disease in diabetic patient,LEADDP),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1]。LEADDP属中医学消渴、血痹、脉痹、脱疽等范畴。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规律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揭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发病规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方法:将898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气阴两虚兼湿热组、阴阳两虚组,检测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管超声等,研究不同证型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差异性;阴阳两虚组腰围、臀围、腰臀比、体重、体质指数(BMI)、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明显偏高(P0.05,P0.01),气阴两虚兼湿热组次之,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最低;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足背动脉血流量阴阳两虚组明显低于气阴两虚兼湿热组(P0.05),气阴两虚兼湿热组、气阴两虚兼血瘀组、阴阳两虚组股动脉、腘动脉管径依次变窄,血流量依次减少。结论:阴阳两虚证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最严重阶段,气阴两虚兼湿热型患者较轻,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最轻。从而揭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不同证型之间的发病规律,为临床分型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以利于正确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6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4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试验组另予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B6,疗程2周,观察患者证候积分变化,评价综合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证候积分改善及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B6,可明显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总结角膜新生血管(CNV)动物模型的造模特点,为建立理想的CNV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该文以“角膜新生血管”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出2013—2023年中有关CNV动物实验的相关文献,通过Excel 2021表格建立数据库,对其实验动物品系、性别、造模方法、检测指标、应用类别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CNV动物模型的模型特点。结果 经过对比分析发现造模时的动物品系以SD大鼠(87次、29.49%),新西兰白兔(52次、17.63%)为主;动物性别推荐单一性别,目前以雄性为主;药效验证和机制研究的造模方法均以碱烧伤法居多;指标检测方式包括表观指标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测、免疫组化(IHC)、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多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为主;检测指标包括表观指征、角膜组织病理、CNV调控相关指标等。结论 模型复制推荐碱烧伤法诱导的SD大鼠CNV模型,指标主要选择CNV的生长情况、角膜组织病理检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关检测,依照需求增选角膜表观指征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分泌粒蛋白Ⅲ(Scg3)等CNV调控相关基础指标。临床治疗CNV用药以抗炎药物与抗VEGF药物为主,缺乏中医药应用,模型的完善需要增加中医证候要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35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者,根据辨证分型将患者分为阴血两虚型108例(I组)、气虚血瘀型105例(II组)、阴虚血瘀型69例(III组)和湿热瘀阻型68例(IV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血管狭窄程度,股总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结果:IV组年龄和病程均显著高于I组、II组和III组(P0.05),I组、II组和I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I组和IV组血管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I组和II组(P0.05),III组和IV组及I组和II组重度狭窄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和II组股总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内径显著大于III组和IV组(P0.05),血流速度显著高于III组和IV组(P0.05),I组和II组、III组和I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初步辨别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78例,常规西医治疗并口服参芪络通汤。连续用药21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下肢彩色多普勒示动脉血流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70.5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参芪络通汤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针对老年男性的特点,对18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局部护理至关重要。对于溶栓治疗及使用血管扩张剂的观察也是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A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导致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同时PAD也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反映,常合并其他血管如脑血管、心血管病变,是预测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强有力的预测指标,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明确其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显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1 85例(2 83只眼 )糖尿病患者包括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90只眼和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1 93只眼。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其中气阴两虚型 2 0 0只眼 ,阴阳两虚型 3 7只眼 ,血瘀气滞型 46只眼。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1 93只视网膜病变眼中有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 0只眼 ,增殖前期 64只眼 ,增殖期 79只眼。分别与病程、发病率、视力及中医证型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病程 5年以下者多为气阴两虚证 ;病程 5~ 1 0年者多为血瘀气滞证 ;病程 1 0年以上者多为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组、气阴两虚组与阴阳两虚组在糖尿病患者中构成比之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与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患者中阴阳两虚证和血瘀气滞证者发生视网膜病变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 ,并与病程有一定关系。单纯期和增殖前期病变中多为气阴两虚证 ;增殖期则多为血瘀气滞证和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损害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参考临床诊断标准,整理分析并建立分泌性中耳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总结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和模型特点,依据临床诊断标准及症状特点,对现有的动物模型与临床症状的吻合程度进行评价,明确其优缺点。统计结果发现,目前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较少,且仅能揭示出某一种相关致病机制,其中吻合度较高的模型是基因工程技术造模和向中耳耳泡注入细菌因子2种造模方法,与西医临床病症吻合度较高,但均未能体现中医证型。因此建立同时体现分泌性中耳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动物模型,完善分泌性中耳炎病症结合动物模型评价标准,是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药未来研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并隔姜灸上脘、中脘、气海。2组均1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77%和91%,对照组分别为48%和76%,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通过查阅国内外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报道,根据中西医临床各项诊断指标,整理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评价标准,对现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临床症状吻合度进行评价分析.统计结果发现,现有慢性萎缩性动物模型与临床吻合度较高的造模法有病证结合造模法、手术造模法、多因素综合造模法和M...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及足浴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将36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予以糖尿病基础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控制血糖,口服西洛他唑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内服及中药足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间歇性跛行距离、ABI指数水平、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间歇性跛行距离、ABI指数水平、临床疗效较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中药内服及足浴可明显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提高ABI指数水平,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静脉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中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河北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科收治的符合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伴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射频消融加曲张静脉点状剥脱术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2组均以14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滋阴益气类中药联用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102例患者分为西药组予小剂量阿司匹林、中药组予滋阴益气类中药和中西药组予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滋阴益气类中药联用,疗程3个月,以视力、眼底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总有效率:中西药组82%、西药组79%、中药组76%,中西药组总有效率最高,但3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相当。显效率:中西药组56%、中药组47%、西药组41%,中西药组显效率高于其他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滋阴益气类中药联用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优于中药和小剂量阿司匹林单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滋阴益气类中药联用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102例患者分为西药组予小剂量阿司匹林、中药组予滋阴益气类中药和中西药组予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滋阴益气类中药联用,疗程3个月,以视力、眼底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总有效率:中西药组82%、西药组79%、中药组76%,中西药组总有效率最高,但3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相当。显效率:中西药组56%、中药组47%、西药组41%,中西药组显效率高于其他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滋阴益气类中药联用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优于中药和小剂量阿司匹林单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下尿路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3例)和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3例),观察两组治疗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变化并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各项观察指标上有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下尿路症状,特别是膀胱刺激征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0.
该文基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已有的造模方法,对现有的动物模型进行分析,评价了模型与AD临床表现的吻合度及优缺点.通过发现自发型、转基因/基因敲除模型吻合度较高,但饲养条件要求高且价格昂贵;半抗原诱导模型造模成本低、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上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