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990~2019年全球和中国归因于家庭空气污染的心血管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DB)研究数据,通过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绝对数及其年龄标化率、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EAPC)来分析1990~2019年全球和中国归因于家庭空气污染的心血管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结果:1990~2019年,全球归因于家庭空气污染的心血管疾病年龄标化死亡率(ASDR)(EAPC=-3.65,95%CI:-3.86~-3.44)和年龄标化DALY率(EAPC=-3.60,95%CI:-3.78~-3.41)及中国相应的ASDR(EAPC=-5.78,95%CI:-6.17~-5.38)和年龄标化DALY率(EAPC=-5.97,95%CI:-6.32~-5.62)均呈下降趋势。男性归因于家庭空气污染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略高于女性,75~89岁时达到峰值。菲律宾相应的ASDR和年龄标化DALY率增幅最大[EAPC(95%CI)分别为0.87(0.21~1.54)和1.32(0.60~2.03)],沙特阿拉伯降幅最大[EAPC(95%CI)分别为-18.48(-1...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55岁人群归因于不良饮食危险因素的心血管疾病(CVD)负担情况。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9)数据库,分析中国≥55岁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归因于13种不良饮食危险因素的11种CVD负担。分析指标主要为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结果:2019年归因于不良饮食危险因素的CVD死亡率为233.34/10万,DALY率为4 388.85/10万,与199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5.97%和35.47%。2019年归因于高钠饮食的CVD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为102.81/10万和2 178.80/10万,与199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37.09%和41.62%,但在各种不良饮食危险因素中高钠饮食的顺位仍排名第一。归因于低蔬菜饮食、低纤维饮食和低水果饮食的CVD负担顺位在2019年明显下降。年龄越大,归因于不良饮食危险因素的CVD负担越大,2019年≥85岁组人群的CVD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为3 012.21/10万和25 650.51/10万,远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男性CVD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为286.94/10万和5 6...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细颗粒物(PM2.5)为代表的可吸入颗粒物(PM)日益被视为全球空气污染相关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有确凿的证据支持炎症、氧化应激、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以及自主调节异常等多种机制的相互作用,最终可增加短期及长期接触污染空气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空气污染带来的心血管风险是可以部分规避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盐饮食的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分析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盐饮食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DALY率及其年龄标准化率和年度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结果: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盐饮食的缺血性心脏病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DALY率分别为16.88/10万和352.24/10万,明显高于全球(9.78/10万、210.38/10万)及不同社会人口指数(SDI)地区(高SDI地区为4.09/10万、80.27/10万,中高SDI地区为12.53/10万、257.41/10万,中SDI地区为12.81/10万、269.77/10万,中低SDI地区为9.38/10万、216.00/10万,低SDI地区为7.32/10万、153.57/10万)。2019年,在中国16.38%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由高盐饮食所致。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盐饮食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DALY分别增加至30.71/10万与704.46/10万,死亡率与DALY...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1990~2019年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T2DM)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采用患病人数、新发病例数、死亡人数和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年龄标化率等分析1990~2019年我国T2DM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9年我国T2DM患病人数、新发病例数、死亡人数为9001.8、373.9、16.8万例,较1990年增长159.7%、96.5%和162.8%;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为4496.4/10万、201.1/10万和9.2/10万,较1990年增长22.5%、15.4%和6.3%。另外,2019年数据显示男性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年龄标化患病率:男性4902.4/10万,女性4089.4/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212.7/10万,女性189.2/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男性10.5/10万,女性8.5/10万)。1990~2019年,与T2DM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中排名前5位的由高血糖(8.63/10万)、室内空气污染(1.52/10万)、高体质指数(BMI)为(1.25/10万)、二...  相似文献   

6.
细颗粒物(PM2.5)的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加重过程中可控的危险因素。PM2.5来源广泛,组成成分复杂,可通过多种生物学机制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综述国内外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评价PM2.5对心血管疾病的慢性效应,并总结了PM2.5健康危害的干预研究,并提出了我国探索PM2.5对心血管疾病慢性效应研究的局限性,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990-2017年中国艾滋病疾病负担变化.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资料分析1990-2017年中国艾滋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描述1990年和2017年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伤残损失健康寿命年(YLD)和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的年龄、性别分布.结果 1990-2017年中国艾滋病年龄别标化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990至2019年中国人群退行性二尖瓣病变(DMV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库, 采用患病人数、新发病例数、死亡人数、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以及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及其年龄标化率等指标, 分析1990至2019年中国人群DMV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2019年中国DMVD患病人数、新发病例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为461.2、27.0、0.129万例, 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09.0%、199.1%和13.2%。2019年DMVD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28.1/10万、12.7/10万和0.075/10万, 与1990年相比, 变化率分别为32.6%、42.8%和-54.1%。另外, 2019年的数据还显示, 女性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年龄标化患病率:男性190.1(181.5~198.9)/10万、女性262.0(250.3~273.9)/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10.5(10.0~11.0)/10万、女性14.9(14.3~15.6)/10万];DMVD患病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长期暴露于细颗粒物(PM2.5)空气污染对成人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发表的PM2.5长期暴露对高血压影响的队列研究(以上文献检索截至2020年11月).提取风险比(HR)及其95%CI以评估关联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990~2019年中国及全球非风湿性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NR-CAVD)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的变化。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库获取中国及全球NR-CAVD数据,通过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对1990~2019年中国及全球NR-CAV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进行描述,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2019年,中国NR-CAVD的患病人数、新发病例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86.8[95%不确定区间(UI):68.8~106.5]万例、5.5(95%UI:4.4~6.7)万例和2 799(95%UI:2 225~3 396)例,患病人数和新发病例人数最多的年龄段分别为65~69岁和55~59岁。2019年中国NR-CAVD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和发病率分别为42.7(95%UI:34.0~52.1)/10万和2.6(95%UI:2.1~3.2)/10万,且男性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均高于女性。1990~2019年,中国和全球NR-CAVD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及发病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年龄标化死亡率相对稳定,而DALY率呈下降趋势,且中国NR...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吉林市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细颗粒物(PM2.5)污染水平与老年人呼吸系统健康的关系。方法 2013年采暖期,选择每年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包含整个冬季)共900名老年人观察呼吸系统疾病情况。结果 2013年吉林市采暖期PM2.5浓度明显高于非采暖期,龙潭区(工业区)>昌邑区(生活区)>丰满区(旅游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3年吉林市3个区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以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为主,采暖期社区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明显高于非采暖期,龙潭区>昌邑区>丰满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林市采暖期PM2.5污染严重,PM2.5污染水平与老年人呼吸系统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应通过多项措施改善空气质量,降低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气道黏液纤毛清除系统是呼吸道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在抵御外来微生物和有害刺激入侵中起重要作用.PM25暴露可破坏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引起黏液纤毛清除系统损伤,黏液分泌增加及清除功能障碍,导致气道黏液阻塞,参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PM2.5暴露对气道黏液纤毛清除系统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1990年和2016年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1990年和2016年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利用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分析1990年和2016年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主要指标包括死亡人数、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同时使用2000—202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人口作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DALY率、YLL率和YLD率。结果2016年,北京市居民心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为209.24/10万;心脑血管病DALY、YLL和YLD分别为87.56、73.36和14.20万人年,较1990年分别增加了58.05%、44.24%和213.47%;标化DALY率和标化YLL率分别为3552.24/10万和2988.01/10万,较1990年分别下降47.90%和52.43%,标化YLD率为564.23/10万,较1990年增加5.10%。2016年,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数分别为1.76万例和2.37万例;DALY分别为39.63和39.36万人年,较1990年(DALY分别为33.02和16.27万人年)分别增加20.02%和141.92%。结论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负担重,其中以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最为显著;脑血管疾病的伤残负担严重,缺血性心脏病的疾病负担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14.
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众多研究从不同方面将PM2.5中气体或金属成分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HBP)、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联系起来。潜在机制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出凝血系统异常、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或表观遗传学改变等。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作用机制、表观遗传学和预防策略这几个方面综述PM2.5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PM2.5对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心血管科接受治疗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入院时医院周边1 km范围内的PM2.5的浓度值,并将其分为优良组(PM2.5浓度值<75μg/m^3)有20例患者,轻度组(PM2.5浓度值为75~115μg/m^3)有20例患者,中重度组(PM2.5浓度值>115μg/m^3)有46例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不同浓度的PM2.5对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1,P>0.5);3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2,P<0.05);3组患者血清中的ICAM-1和IL-8等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3.083,Z2=5.066,P<0.05)。结论PM2.5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炎症因子有重要影响,并且随着PM2.5浓度的增加,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上升,血清中的ICAM-1和IL-8等炎症因子的水平也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结合人口密度分布和老龄化,研究粒径≤2.5μm的细颗粒物(PM2.5)对城乡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归因死亡风险。方法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人口密度加权、地理空间分析、疾病归因方法研究2014~2019年中国PM2.5浓度长时间序列及变化规律、探讨归因于PM2.5的城市、农村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结果 2015年以来全国PM2.5浓度不断下降,从空间分布来看,华北地区浓度最高,呈现聚集性。年均PM2.5浓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总体呈现“由北向南先变重再变轻,由东向西先变轻再加重”的空间分布格局。以人口密度分布对PM2.5加权后的浓度值为44.37μg/m3,增大了5.63%,更加准确地描述了PM2.5对老年人群的危险程度。农村地区PM2.5对各年龄段老年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比城市严重。结论 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影响PM2.5的危险性,高龄老年人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环境空气颗粒物(PM)是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按其直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粗颗粒物(PM2.5~10)、细颗粒物(PM2.5)和超细颗粒物(PM0.1)。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估结果公布[1],2016年全球约有91%的人口生活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水平超过WHO《空气质量准则》建议的PM2.5年均值10μg/m3,有420万例死亡病例与暴露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这些过早死亡又主要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大气污染同时也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43%的肺部疾病死亡、29%的肺癌死亡、24%的中风死亡、25%的心脏病死亡与大气污染有关。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大[2-5],因其表面积更大,易吸附有毒物质和重金属,传播距离更远,在大气中停滞时间更长,并能进入肺泡终端甚至血液循环。为探究PM2.5致病的潜在机制,笔者试从病理生理学机制和细胞与分子学机制两个层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细颗粒物(PM2.5)是环境空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对人群健康构成最大威胁的污染物之一。PM2.5暴露效应及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间的关联日益受到关注。PM2.5可通过多种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机制而诱导ACS,其中包括全身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线粒体损伤、内皮细胞损伤、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现对以上几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强调空气污染对全球健康问题的相关性,需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来减少空气污染所造成的心血管疾病负担,并为进一步研究PM2.5对健康的影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2015—2019年云南省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的疾病负担,为优化资源配置和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的监测数据,计算2015—2019年云南省常见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和性别标化感染率,使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估算疾病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掌握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时间变化趋势,为完善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疟疾、肠道线虫感染、血吸虫病、食源性吸虫病、囊尾蚴病和棘球蚴病等寄生虫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对其DALYs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描述年龄和性别分布。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各病种DALYs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结果 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由大到小依次为:食源性吸虫病(643 836.42人·年)、囊尾蚴病(156 853.03人·年)、血吸虫病(79 764.62人·年)、肠道线虫感染(70 989.73人·年)、棘球蚴病(4 258.61人·年)和疟疾(264.86人·年),男性DALYs(546 441.93人·年)高于女性(409 525.33人·年),青壮年(14~65岁,684 780.84人年)高于儿童(≤ 14岁,35 437.38人·年)和老年(≥ 65岁,235 749.04人·年)。1990—2019年,我国食源性吸虫病DALYs在6种寄生虫病中一直居首位,囊尾蚴病由199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2位,肠道线虫感染则由1990年的第2位下降至2019年的第4位。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总体呈下降趋势,疟疾DALYs下降速度最快(AAPC = -19.6%,P = 0.003),其次是肠道线虫感染(AAPC = -8.2%,P < 0.001)和血吸虫病(AAPC = -3.1%,P < 0.001),食源性吸虫病DALYs下降趋势较缓(AAPC = -1.0%,P < 0.001),棘球蚴病DALYs下降不明显(AAPC = -0.5%,P = 0.264),囊尾蚴病DALYs呈增长趋势(AAPC = 0.7%,P < 0.001)。结论 1990—2019年,我国血吸虫病、肠道线虫感染与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显著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疾病负担较高,棘球蚴病疾病负担下降不明显,囊尾蚴病疾病负担有上升趋势。建议我国以棘球蚴病防控为重点,在继续巩固其他重点寄生虫病防治成果的同时,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