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GIOP)是儿童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其影响儿童骨骼的正常发育,导致生长发育障碍,降低患儿生活质量,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GIOP归属于中医“骨枯”“骨痿”范畴,其产生与“肾气热”密切相关。肾为水脏,水不胜火,则热灼精枯,骨失濡养发而为病。糖皮质激素属阳燥烈之品,为GIOP发病的源头,过用可出现热盛阴虚的证候,与“肾气热则骨枯髓减”所述病机相吻合。本文基于此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GIOP的中医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是激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者可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其治疗及预防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地舒单抗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单抗类药物,在我国适应症包括实体肿瘤骨转移、多发骨髓瘤、骨巨细胞瘤及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目前尚未被批准用于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本文总结了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并更新了地舒单抗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相关临床试验结果,为临床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的广泛使用,其所导致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GC通过多种机制干扰骨质的形成和吸收,从而导致GIOP。本文从多方面对GIOP的病理机制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4.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由长期或过量应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所导致,其发病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相比有其自身特点。基于细胞自噬与OP的相关研究,探讨自噬与GC及GIOP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在GC导致GIOP形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GC浓度、不同细胞(BMSC、OB、骨细胞、OC)等,通过不同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自噬发挥着复杂作用。要依据自噬对骨形成的积极作用开展GIOP的相关治疗,需要考虑多因素,将自噬水平精确调控在一个相对稳态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在使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因其不良反应诱发的骨质疏松症被称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GIOP),是目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GIOP使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广大科研人员已经对GIOP发病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诸多研究,但仍有很多方面未能阐明。随着H型血管概念的提出,其成骨成血管偶联作用被广泛关注,GC对H型血管的抑制作用被认为可能与GIOP的发病有关。但是,目前尚未有文章将GC对H型血管的抑制作用及其与GIOP发病的关系进行系统阐述,故该文将GC抑制H型血管形成的因素进行了系统概括,得出GC能抑制H型血管形成,抑制成骨成血管偶联,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结论。另外,该文还针对调控H型血管形成的因素总结了相应促H型血管形成的可行性方法。期待通过该综述提升人们对GIOP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GIOP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抑制炎症反应与免疫系统,然而GC的长期大量应用会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跃,导致骨质疏松症以及相关骨折,被称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GIOP属于中医学“骨痿”“骨枯”的范畴,“骨痿”的发病病机与机体阴阳失衡密切相关。细胞自噬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调节“成骨-破骨”形成的骨稳态至关重要。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稳态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自和理论不谋而合。本文基于GIOP发病的病机“阳有余而阴不足”探讨通过“调节自噬-平衡阴阳”来调控骨稳态,为防治GIOP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因其廉价及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常在肾病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结肠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许多疾病中广泛应用。然而,GC有许多影响代谢的副作用,比如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青光眼、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GIOP)是在使用GC治疗疾病过程中引起的骨量丢失,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强,易于发生骨折。GIOP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随着骨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GIOP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渗透到组织,细胞和分子改变的过程中。本文将围绕Wnt/β-catenin与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的交联反应在GIOP发病机制中作用进行讨论,为GIOP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 osteoporosis,GIOP)是长期或过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从而影响骨重建过程造成的。依据糖皮质激素在体内的生理病理作用和动态变化,中医学认为糖皮质激素造成的机体阴阳失衡是GIOP发病的根本原因;病变关键在肾,肾阴阳失衡是病机发展转化的核心,表现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的演变规律;脏腑亏虚,气血阻滞,骨骼失养是核心病机,病理变化始终强调动态性和复合性。据此确立“平调阴阳”的治疗大法,基于平调肾阴阳理论防治GIOP,一方面强调平调阴阳一定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另一方面在平调肾阴阳的同时调节一身阴阳的平衡以病证结合、辨证论治,并平调原发病之阴阳以治未病,最终达到阴阳平衡、血脉通利、筋骨得养的状态。现代研究表明细胞自噬是阴阳动态平衡的微观机制,是“平调阴阳”法改善GIOP的防治靶点。可见,平调阴阳是临床防治GIOP的一个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然而GCs的长期应用会导致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相关性骨折,称之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nr3c1是主要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其下游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内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本研究探讨其在GIOP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斑马鱼幼体,随机分为WT组、25μmol/L PN处理组、nr3c1-/-突变组和25μmol/L PN处理的nr3c1-/-突变组。受精后24 h用PN(25μmol/L)处理,对照组用等量二甲基亚砜(0.01%)处理同胞幼体。在受精后8 d(DPF)采集标本进行整体骨骼染色,在受精后5 d和8 d采集标本进行qRT-PCR分析,并评估nr3c1突变对软骨发育及骨矿化的影响、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在nr3c1-突变体中,细胞外基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发生变化。进一步实验表明,GCs和Nr3c1在转录水平上可以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5a(Acp5a)。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GCs/NR3C1对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研究GIOP和Nr3c1在骨代谢和骨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此外,也为临床上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确定了新的效应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在2012年9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GIOP的患者病历,参照中医证型相关标准,以患者临床表现为依据,将每个患者归纳到不同的证型。结果收集了过去28个月在我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数共242例,中医证型分布分别为肾阳虚证127例、肾阴虚证61例、脾胃气虚证31例、肝郁气滞证16例、瘀血痹阻证7例,分别占总人数的52.48%、25.21%、12.81%、6.61%、2.89%。结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肾虚证为主,其中以肾阳虚证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理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对干细胞归巢在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与中医“补肾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来探讨“补肾法”与防治骨质疏松的关系。干细胞归巢在抗骨质疏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研究也证实,补肾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与干细胞的归巢有着紧密的联系。SDF-1/CXCR4轴是促干细胞归巢的关键信号轴,与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中医补肾法中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干细胞归巢与中医补肾法中“阳化气”功能有着相似内涵,SDF-1/CXCR4轴可能是补肾法“阳化气”功能在分子水平上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激活SDF-1/CXCR4轴增强干细胞“阳化气”功能促进归巢,归巢后的干细胞可通过调节骨免疫、抗凋亡等途径为具有“阴成形”特征的骨形成创造有利环境或成骨分化直接参与成骨防治骨质疏松。该文对补肾法与干细胞归巢的关系进行探讨,丰富了补肾法防治骨质疏松的理论内涵,总结了中医补肾法促干细胞归巢防治骨质疏松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为中医中药联合干细胞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但西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当发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优势。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体合骨;脾为后天之本,在体合肉,主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具有先后天相互资助的关系,二者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阳气的激发、推动。"重阳思想"作为中医认识疾病的重要思想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为阳主阴从观,认为治疗疾病应注重顾护阳气,并善用温阳之品。该文从"重阳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脾肾阳虚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系,结合现代医学对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阐释,认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重视温肾健脾。由于目前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认为今后可以加强对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发掘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之处,以发扬中医药理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近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中医研究骨质疏松症的近况进行了综合性评述。认为:中医近年来通过借助一些现代医学手段,无论在发病机理、辨证分型及治疗等方面,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理论方面,通过多位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中医理论中肾主骨及骨的强健、脆弱与肾的关系有一定的科学性。在辨证分型方面,除了肾虚型,尚有气滞血瘀、肝郁、脾虎等证型,使分型趋于更加全面、合理。在治疗方面,通过大量的临床及动物试验,以及与治疗此病的西药进行对比,提示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内在物质基础,可能与调节机体内分泌、免疫、微量元素等系统有关,并可看出中药治疗此病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且副作用少,宜于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结构退化和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黄帝内经》中提出“肾藏精主骨”理论,将“肾”与“骨”之间的生理病理转化密切联系起来。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医学与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发展,甲基化修饰在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在分子水平上被证实与DNA甲基化的调控有关,本文基于中医“肾藏精主骨”理论探讨DNA甲基化对骨质疏松症的调控机制,分析DNA甲基化修饰与中医基础理论的有机结合,旨在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肾-天癸-冲任-骨轴影响女性在各个年龄段的骨骼生长发育状况。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由于患病率有逐渐上升的倾向而受到关注。中医理论在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独特的优势。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腔中,以滋养骨,肾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天癸是“肾主生殖”的精微物质,冲任二脉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而骨骼的强弱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作为常见的代谢性骨骼疾病,受肾-天癸-冲任-骨轴的调节。肾气、天癸、冲任生理功能正常,骨才能发挥其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肾-天癸-冲任-骨轴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从而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主要集中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机领域,尚缺乏对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病机的联动认识,未能有效建立贯穿于骨质疏松症发生演变的核心理论,并深入揭示其科学内涵。基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分子生物及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心肺疾病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与血管生成及偶联,血钙、血铁等血液成分失常密切相关,较为符合中医学络病学说的"病络"机制。心肺系疾病促发骨质疏松症发生,主要体现在"心主血,血液浊化引起络脉功能异常"、"心主脉,脉管络结引起络脉结构改变"、"肺朝百脉,气血失调引起络脉功能改变"等络脉损伤方面,而在疾病发展、病情演变过程中,心肺疾病与骨质疏松症也常通过络脉相互影响。因此,以病络及心肺藏象理论,阐发心肺疾病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病络病机特点及现代科学内涵,综合调治原发疾病及继发骨质疏松,更为符合中老年人多种慢性疾病缠身的现实情况,也与真实世界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理念相一致,对于提高本病的临床辨治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中医在该病防治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型:(1)肾主骨理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主骨生髓,与生殖、内分泌、性腺系统密切相关,肾的生理作用与骨的旺、盛、平、衰有极大的相关性。骨痿其标在骨,其本在肾。(2)脾肾相关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散精,上输于肺,下归于肾,脾肾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常有脾肾同病之说。脾肾虚弱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变化。(3)血瘀论:骨质疏松症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经气不利,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常出现疼痛、功能障碍。血瘀可致气血运行障碍,营养物质不能濡养脏腑、骨骼,引起脾肾俱虚而加重骨质疏松症。(4)肝郁论: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同下焦,精血可以互化,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易灼伤肝阴而致肝阴不足,肝阴血亏虚,无以生精养骨,终致骨痿。因此临床用药灵活多变,但不出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脉、以及疏肝解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又为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客观依据。基于古代文献和中医临床立法用药规律,结合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围绕肾之“精气”“阴阳”理论阐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变化为以肾精亏虚为先导,继而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导致骨髓失养、代谢紊乱、骨枯形伤,出现疼痛、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等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9.
《内经》“肺热叶焦,则生痿躄”理论明确提出中医肺脏与痿证即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发病具有相关性。笔者将集中探讨肺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相关性,并列举由肺病导致的其他脏器病变所致的肺-肾-骨质疏松症;肺-脾-骨质疏松症以及肺-肝-骨质疏松症之间发生的关联性,希望能为现代临床治疗此病提供可行的中医学理论依据,更好地体现及发挥中医药在此病治疗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