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辽宁省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流行特征及防治措施,为防控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1月29日-7月12日辽宁省境外输人COVID-19病例资料,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对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一起无症状感染者引起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为制定COVID-19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0年1月31日—2月6日,在郴州市某县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一起聚集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对咽拭子标本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描述性分析病例传播链、病例代际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结果本起疫情发生在一个家庭,6天内发现4例确诊病例(A、C、D、E)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B),B在武汉疫区感染传播给C,因家庭共同生活,由B、C传播给A、D、E,导致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结论无症状感染者是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染源,其传染源存在隐蔽性,增加疫情防控的难度;严格筛查和管理有疫区暴露史的人员,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对防止病毒在社区传播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宁波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防控COVID-19疫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人口学信息、发病诊疗过程、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史等;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和管理;分析传染源、传播链及病例代际关系。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12例COVID-19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罹患率为16.05%。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85岁,中位数为39岁。临床分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潜伏期为2~13 d,中位数为6.5 d。首例病例(病例1) 2020年1月22日发病,曾于1月20日近距离接触过无症状感染者张某,张某与1月19日宁波市一起佛事集会活动引起的COVID-19聚集性疫情相关。病例1于1月22—27日多次走亲访友,与24名家庭成员聚餐,导致二代和三代病例各6例。除该家族成员外的密切接触者54人,未检出感染者。结论该起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染源可能为无症状感染者,通过近距离接触感染家庭某一成员,后通过家庭聚餐和生活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预防控制类似疫情的发生和防止疫情扩散提供经验。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该起疫情传染来源、发生及传播过程进行描述分析,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血液样本进行SARS-CoV-2抗体检测。结果因家庭成员在出现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医院暴露而感染,进而引起家庭多人感染,指示病例发病且呼吸道样本检测SARS-CoV-2核酸阳性,部分人员表现为无症状感染。结论家庭聚集性SARS-CoV-2传播,老龄感染者症状较重,青壮年感染者临床表现轻微,无症状感染者产生抗体。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SARS-CoV-2核酸和抗体连续检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家庭聚集性疫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湖南省郴州市Y县邓某家庭COVID-19聚集性疫情中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进行检测。描述性统计分析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数据。【结果】该起家庭聚集性COVID-19疫情的传染源为有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居住史的病例邓某,曹某为二代病例,两人是男女朋友关系;2名无症状感染者为邓某的共同居住家人。【结论】COVID-19易在家庭内播散,要强化家庭内成员之间的防护意识,强化COVID-19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和重点人群管控,避免家庭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深圳市龙华区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0年1月15日-3月25日龙华区34例COVID-19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34例COVID-19病例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45岁,中位潜伏期5d,发病高峰在1月25...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兰州市报告的首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提高COVID-19疫情防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月23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报告2例COVID-19疑似病例,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第二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基本信息、发病诊疗经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家庭环境、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者和转归等情况,分析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播链和传播代际。结果该起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从1月23日发现至2月21日,持续29 d,报告9例COVID-19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死亡1例。其中3例为武汉市输入病例,是该起疫情的传染源;二代病例7例,均与3例武汉市输入病例有聚餐史和(或)日常生活接触史,家庭续发率为41.18%(7/17)。9例确诊病例中,潜伏期最长10 d,最短4 d,中位数为9 d。除7例续发病例外,排查到密切接触者24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兰州市报告的首起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由武汉市输入病例引起,通过聚餐和(或)日常生活接触在家庭内传播,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海口市一起潜伏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引起的聚集性疫情,为COVID-19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发病和诊疗经过、临床特征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疫情传播链和病例间传播代际关系。结果该起疫情暴露39人,报告确诊病例5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例,罹患率为17.95%。7例病例年龄为40~65岁,均居住在东山镇某农场宿舍区。病例1于2020年1月28日—2月10日与澄迈县1例COVID-19确诊病例(1月28日发病)密切接触,2月13日被隔离,2月16日发病。病例2~7于1月28日—2月13日(病例1潜伏期内)与病例1共用同一水源,且每次用水前均经病例1房间外打开水井开关及1号洗手间内的水管总阀,可能接触病例1接触过的门把手、水管总阀开关,或被病例1使用过洗手间后形成的气溶胶感染,病例间通过共同生活(同住、同餐)互相传播。病例2~7发病时间均早于病例1,但发病前14 d内均无湖北省旅居史,也未接触过除病例1以外的其他确诊病例,故推断病例1为一代病例,潜伏期传播引起该起疫情。结论这是一起潜伏期COVID-19病例引起的聚集性疫情,主要通过共同生活并间接多次触摸同一物品传播,提示COVID-19潜伏期存在传染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温州市平阳县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建议。方法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要求,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基本信息、发病诊疗经过、临床表现、标本采集和检测情况、暴露史及密切接触者等资料,分析病例与其密切接触者的接触方式和频率,判断疫情传播代际和传播链。结果本起疫情波及138人,共报告6例COVID-19确诊病例和3例无症状感染者,罹患率为6.52%。病例年龄中位数为48岁,临床表现以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热和咳嗽为主;潜伏期最长9 d,最短4 d,中位数为6 d。首例病例王某,1月18日与丈夫和儿子从武汉市返乡,同住在母亲家中。1月19日王某出现咳嗽症状,至1月23日祖母葬礼期间曾多次前往祖母家帮忙,与6例病例均有接触史,其余2例病例为王某母亲和丈夫,与王某长期居住。除王某外的病例在丧葬活动前均未出现COVID-19相关症状,葬礼前后无其他COVID-19病例接触史,也无其他共同暴露史,故判定王某为本次疫情的传染来源。和病例王某同处一室、同桌进餐与感染COVID-19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此次疫情是由COVID-19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聚集性疫情,输入来源地为武汉市,主要以同处一室和同桌进餐等近距离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郑州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可能的传播模式和潜伏期传染性,为及时控制传染源、遏制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8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例具有共同武汉暴露史的病例,分别于1月31日、2月1日发病;其他6位家庭成员中1例于1月30日发病,1例于1月31日发病,3例于2月1日发病、1例于2月3日发病。结论 此次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2例原发病例通过家庭共同暴露传染给其余6位家庭成员,5例续发病例发病日期早于或与原发病例同日发病,提示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早期居家隔离措施可能导致家庭聚集疫情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Excel软件编程建立COVID-19疫情分析报告模板。方法利用Excel 2019软件编程建立COVID-19疫情分析报告模板,分析COVID-19流行特征,用ArcGIS 10.0制作COVID-19发病率专题地图。结果建立了COVID-19流行曲线、人群分布等流行特征的自动化模板,实现了COVID-19流行特征的自动化。结论基于Excel建立的COVID-19疫情分析报告模板具有及时、快速、准确的特点,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同行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丽水市青田县一起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防控境外输入COVID-19疫情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排查密切接触者,采集咽拭子痰液标本检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核酸。分析该起聚集性疫情的病例特征、传染来源、传播过程和处置情况。结果 2020年3月1日—6日共报告8例COVID-19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年龄中位数为33岁。9例病例入院时均无发热症状,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均未见降低,7例无明显临床症状;1例无症状感染者先后6次检测SARS-CoV-2核酸均为阴性,但SARS-CoV-2 IgM抗体弱阳性和IgG抗体强阳性。9例病例为意大利贝加莫省同一餐厅员工,分住于3个独立别墅内,平时在工作餐厅共进午餐和晚餐。贝加莫地区COVID-19疫情严重,餐厅正常营业期间工作人员未采取佩戴口罩、环境消毒等有效防护措施,8例病例自述2月中旬前后在意大利期间均出现过类似感冒症状。青田县卫生健康系统通过落实现症病例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筛查隔离和加强居民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实行"全员、全方位、全链条"闭环管理,共追溯密切接触者372人,未发现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结论这是一起境外输入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青田县及时采取全链条闭环管控,有效遏制了疫情传播扩散,未发现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上海市2020年1月20日—3月24日报告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进行疫情特征和防控情况分析,掌握本市疫情时空扩散特征、传播和变动的空间差异及与落实的防控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通过整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疫情通告和COVID-19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收集汇总病例的年龄、性别、确诊日期、感染来源等,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市COVID-19确诊病例的疫情扩散特征和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结果上海市COVID-19确诊病例中,18~40岁青年人感染的比重较大,占39.03%(169/433);疫情共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第一次缓慢上升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升速放缓阶段、维持"0"报告阶段和再次缓慢上升阶段;各阶段各类COVID-19确诊病例的报告和上海市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密不可分;本市疫情扩散比最高为0.502 2,各区在不同疫情发展阶段,疫情扩散比均表现为不同形态;总体而言,上海市COVID-19疫情防控措施是卓有成效的。结论上海市疫情已进入新的防控阶段,应根据国外COVID-19疫情形势,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境外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描述医院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方法对北京市某医院COVID-19确诊病例和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发病就诊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暴露接触情况。COVID-19病例由市级或区级专家组根据COVID-19诊疗方案进行诊断。结果北京市首起医院聚集性疫情在2020年1月31日-2月25日共报告34例确诊病例和3例阳性检测者,死亡6例,总病死率16.2%,其中判定为COVID-19死亡2例(病死率5.4%)。指示病例1月31日发病并被隔离,至2月3日共筛查并隔离18例确诊病例,后续院内发病的病例均通过核酸检测主动筛查发现。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密切接触组合罹患率为6.34%,急诊和CCU病房之间存在交叉传播,该疫情在院外涉及3个家庭聚集。结论 COVID-19医院内聚集传播迅速,易造成多个家庭聚集,易引起病例死亡。早期筛查有利于病例的发现,及时处置可以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上海市一起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在潜伏期传染的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感染来源和病例传播链。方法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要求,2020年1月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5例病例开展个案调查,采集鼻咽拭子和痰液等标本,采用real time 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追踪排查密切接触者并采取隔离医学观察,调查病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分析传播链等,并及时落实相关防控措施。结果 病例一于2020年1月20日发病,有与COVID-19确诊病例共同环境的暴露史,2月1日确诊;病例二于1月22日发病,1月27日确诊;病例三于1月25日发病,1月30日确诊;病例四于1月20日发病,2月1日确诊;病例五于1月23日发病,1月31日确诊。5例病例中,除病例二死亡外,其余4例病例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本起疫情中,排除其他的共同暴露因素后,1月19日病例一和病例二及病例三参加了6 h的聚会,病例一在潜伏期内可能造成病例二和病例三的感染,这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关键节点。结论 COVID-19病例在潜伏内可能具有传染性,这对后面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警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流行病学调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防控中的作用,进一步做好攻坚阶段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工作。方法总结新冠肺炎暴发疫情防控策略措施及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结果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角度探讨并提出新冠肺炎防控策略与措施,包括:如何认识流行病学调查,如何进行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何时开展暴发疫情控制工作,如何开展暴发疫情控制工作,关于传染性、暴发与流行的分析,疫情信息如何报告与管理,如何认识关于传染病可防可控问题。结论流行病学调查是新冠肺炎防控中重要的策略与措施,新冠肺炎是可防可控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瑞安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提高COVID-19疫情防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方案(试行)》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发病就诊经过、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史等资料,追踪密切接触者,分析聚集性疫情的传播链及传播代际。结果本起疫情从1月23日发现至2月24日结案经历31 d,共报告11例COVID-19确诊病例,分布于3个家庭,呈家庭聚集性。其中武汉市输入病例1例,为本次疫情的传染源;续发本地病例10例,包括二代病例5例,三代病例1例,四代病例1例,代际不明3例。有明确聚餐引起传播1例,家人同住引起传播4例,偶尔接触并聚餐引起传播2例,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方式不明3例,有间接接触、潜伏期传染、同一密闭空间气溶胶传播的可能。除10例续发病例外,共排查到密切接触者127人,经过14 d隔离医学观察,检测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核酸均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这是一起由武汉市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聚集性疫情,传播途径主要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也有间接接触、潜伏期传播、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进入关键时期。口岸作为重要的防控环节,对控制病毒传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依据现已掌握的COVID-19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口岸防控NCP相关措施进行探析,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口岸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天台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特征,为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天台县2020年1月24日—2月7日报告的COVID-19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人口学资料,发病、就诊情况,暴露史和密切接触者等资料,描述性分析病例流行特征。结果天台县1月24日—2月7日共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8例,其中湖北省输入病例7例,本地病例1例;3例为家庭聚集性,5例为散发。年龄为37~58岁,中位数为49岁。所有病例均为主动排查发现,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最短2 h,最长9 d,中位数为1.50 d。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咳嗽咳痰、淋巴细胞减少;7例胸部CT显示肺炎影像学特征。所有病例均在确诊前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疫点消毒处置。病例均治愈出院,病程中位数为22.50 d;出院第7天1例粪便标本和1例咽拭子标本均检出SARS-Co V-2核酸阳性。追踪密切接触者共93人,发病1例,续发率为1.08%,1月23日启动一级响应后发病的4例病例密切接触者明显减少。结论天台县1月24日—2月7日报告的COVID-19确诊病例以湖北省输入病例为主,年龄中位数为49岁,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较长,流行病学调查均在确诊前介入,启动一级响应后发病的病例密切接触者明显减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动态清零精准防控策略和措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根据2021年12月宁波市报告的COVID-19确诊病例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绘制流行曲线,建立传播动力学模型,预测不同干预措施下的累计确诊病例数,计算基本再生数( R0)和实时再生数( R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