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ULIF)治疗单节段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27例行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的单节段Meyerding分型Ⅰ,Ⅱ度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发生率,术前和术后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情况,在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术后获得6~20个月有效随访;手术时间为165~210 min,平均为(181±14)min;术中出血量为160~280 mL,平均为(217±35)mL;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4%,其中有1例发生无症状性脑脊液漏,经卧床、改变体位、引流等对症处理后恢复;术后有1例出现神经根激惹,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术后无Cage下沉、移位,无断钉、硬膜外血肿及感染;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标准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2.6%。结论: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皮质骨轨迹(CBT)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疗效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应用皮质骨轨迹椎弓根螺钉治疗邻椎病2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6例;年龄为58~81岁;与初次手术间隔时间为1.7~10.0年。统计患者体重指数(BMI)、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内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和再次邻近节段退变。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10±3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09 mL(300~400 mL)。2例术后并发急性膀胱炎,给予抗感染后治愈。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未再次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为(4.8±1.1)分,腿痛评分为(6.1±1.6)分,ODI评分为50.6%±8.3%。末次随访患者腰痛VAS评分为(1.7±0.5)分,腿痛评分为(1.3±0.4)分,ODI评分为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下上关节突成形、侧隐窝上部分减压,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麻下经皮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行出口、行走神经根减压治疗。采用VAS、ODI评分及改良MacNab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本组21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0.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56.5±8.6)min。术后患者下肢根性疼痛、根性损害表现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VAS评分术前为(7.36±1.28)分,术后3个月为(3.25±1.22)分,术后6个月为(1.25±0.33)分,术后12个月为(0.76±0.43)分。ODI评分术前为(49.8±6.5)%,术后3个月为(32.6±10.8)%,术后6个月为(20.1±5.5)%,术后12个月为(10.2±5.4)%。VAS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评价优良率达91.2%。结论:局麻下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术疗效显著,无明显并发症,安全性高,疗效确定,为部分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高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依据症状特点选择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3~7年随访结果。方法:61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依据症状分为A组(腰背痛为主)20例,行长节段矫形内固定术;B组(下肢根性症状为主)41例,行责任节段减压内固定术。采用VAS评分、ODI量表评估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9~79个月,平均55.5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VAS和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围手术期A组出现并发症2例,末次随访时B组出现邻近节段退变14例。结论:3~7年随访发现:依据症状选择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长节段组疗效优于责任节段组;责任节段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较高,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采取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取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5例,收集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评分、ODI指数、JOA分数、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手术方案临床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45例均顺利实施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平均为(168.50±1.5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1.44±2.26)mL,术后引流量为(60.30±5.35)mL。所有病例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6~8个月,平均(7.20±0.75)个月。影像学提示椎间融合率达100%,且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JOA分数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仅1例患者出现腰大肌受损症状,1例术后发生不全麻痹性肠梗阻。均未出现感染、腹部大血管损伤、腹腔脏器损伤、输尿管损伤及腰丛神经损伤。结论: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临床效果佳,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OLIF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并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纳入符合标准的因退变性疾病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患者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36~85岁,平均(63.6±8.9)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手术疗效,分别测量手术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活动度了解退变情况,并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术前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PILL)。对上述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46.2个月,共有34例患者邻近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发生率为40.48%.其中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与无退变组的LL在手术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的术前PI,术前△PILL均大于无退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I,术前△PILL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呈显著正相关(r=0.572,r=0.738)。结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前PI及△PILL越大的患者,术后更易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Quadrant通道下腰椎微创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Quadrant通道下腰椎微创融合治疗,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功能JOA评分、椎间隙腹侧高度、椎间隙背侧高度、椎间隙手术侧高度、体椎间融合率、邻近椎间盘退变发生率、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1 a随访,记录远期效果。结果:Quadrant通道下腰椎微创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时间为(128.23±20.67)min,术中出血量为(188.23±15.19)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3.07±0.53)d。治疗后3个月,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VAS评分为(1.35±0.33)分,JOA评分为(20.16±6.15)分,ODI评分为(12.19±3.55)分;治疗后椎间隙腹侧高度为(18.41±6.03)mm,椎间隙背侧高度为(12.68±5.19)mm,椎间隙手术侧高度为(13.67±5.12)mm;治疗后血清CRP为(14.38±3.62)mg/L,TNF-α为(30.65±10.19)pg/mL,IL-6为(14.45±5.28)pg/mL,IL-10为(8.11±2.04)ng/mL;治疗后VAS、ODI评分低于治疗前,JOA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椎间隙腹侧、背侧及手术侧高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融合率为95.35%,邻近椎间盘退变发生率为22.09%,并发症发生率为4.65%。术后1 a复查腰椎MRI显示,观察组保护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均消失;未发现邻近节段不稳;无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发生。结论:Quadrant通道下腰椎微创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显著,可缓解疼痛程度,提高腰椎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PELINE通道下后路单侧单节段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技术(TLIF)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疗效。方法在PIPELINE通道下减压融合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3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观察术后椎间融合情况、下肢痛VAS评分和腰背病ODI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 31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末次随访术后椎间融合率97%。VAS评分术前为(7.82±1.54)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58±1.38)分和(1.78±1.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ODI评分术前为(47.66±10.83)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56±7.83)分和(13.12±7.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17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为94%。结论 PIPELINE通道下减压融合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具有手术切口小、腰骶肌肉剥离范围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苏国义  詹吉恒  肖志锋 《新中医》2017,49(7):106-109
目的:观察腰椎多节段退变对重症老年人腰椎椎管狭窄症固定融合节段选择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7年8月—2010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患者,根据责任节段进行手术减压融合固定术。运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腰痛疗效评分法及VAS评定疗效、动力位X线摄片对手术前、术后、治疗后3月、6月、12月及末次随访进行评价。对术后疗效欠佳的病人进行MRI复查;分析疗效欠佳的病人的多节段腰椎的退变特点,以及对融合术方案选择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为2~5年,平均随访3年2月,失访患者3例;其中术后脑脊液漏2例,经加压缝合后可愈合,均无神经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口浅层感染2例,经过清创引流,药物抗感染治疗后愈合,未发生椎间隙感染。1例患者因为内固定失败进行翻修手术。纳入统计的患者术前与术后2周、术前与终末随访时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纳入统计的患者术前与术后2周、术前与终末随访时JOA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7例患者术后腰部疼痛复发,15例患者发生临近节段病变;假关节1例,相邻节段病变发生神经症状7例,因相邻节段病变再手术3例。结论:采用责任节段选择融合节段的治疗方案疗效满意;但对于老年多节段退变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考虑:责任节段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退变、终板退变、矢状位平衡、腰骶角等情况,从而协助选择治疗节段;老年人下腰椎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治疗节段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有助于制定良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融合固定节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运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5例FL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间孔内型9例,椎间孔外型11例,混合型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31~65岁,平均45.3岁。分别于术前、出院时、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功能指数评分(ODI)评估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的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5~105min,平均60min;出血量5~25mL,平均出血量约10mL;住院时间4~14d,平均6d.术中无神经根损伤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9~24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前腿痛VAS评分为9.10±2.03,出院时VAS评分为3.11±1.23,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63±0.71,末次随访VAS评分为2.18±0.91分;术前ODI评分为71.30±21.73分,出院时为29.53±10.62,术后1个月为18.65±9.38,末次随访评分为10.27±6.34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7例,良6例,可2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FLLDH近期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融合节段、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46例患者的资料,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7个月,中位数28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生断钉,3例患者出现椎间植骨吸收,其余141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141例术后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中,男性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17/79)与女性(14/6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3,P=0.880);年龄≥60岁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7/89)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3,P=0.000);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2/67)高于术前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2,P=0.000);多节段融合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1/54)高于单节段融合的患者(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8,P=0.000)。结论:年龄大、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多节段腰椎融合,是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 X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应用单节段X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病例资料,观察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的改善情况,摄腰椎片并评估内植物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40例患者中,手术时间为35~65min,平均45.5±16.7min;术中出血量30~100m L,平均63.7±35.2m L;术后住院日3~7天,平均4.5±2.1天;所有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且在随访过程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结论:XLIF作为一种微创脊柱融合技术,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其中远期的随访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对比Cage植骨融合和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8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其中38例(共38节段)采用单纯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为对照组,余43例(共43节段)采用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为观察组;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植骨融合率、手术并发症、邻近节段退变情况、JOA评分以及临床优良率。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的自体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多于观察组(P0.05);2组随访植骨融合率、手术并发症、邻近节段退变情况、JOA评分以及临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ge和自体骨都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良好材料,Cage植骨融合术在维持患者椎间隙高度方面优于自体骨植骨融合术,而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无免疫排斥反应、取材方便,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经皮侧后路椎间孔内镜配以中药熨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3月行腰椎X线正侧位片、过伸过屈动力位片、腰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辅助诊断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局部麻醉下先行椎间盘造影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主要责任节段,明确后行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术后患者腰椎部位全部配合中药外用熨敷治疗。入院和术后随访时对患者腰腿痛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结果:1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1例术中神经根损伤,无患者转开放手术。随访平均14.2个月。VAS由术前的平均7.17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2.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由术前平均53.1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脊柱侧后路椎间孔内镜配以中药熨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长期疗效满意,总体安全,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UBE)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35例腰椎椎管狭窄患者行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结果: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术中透视次数为(4.7±1.1)次,手术时间平均为(127.0±11.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6.4±7.1)mL。术后1周和3个月随访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2例为手术伤口不愈合,予拆线清理部分表皮组织后,重新缝合并外用康合素促进表皮生长,均愈合。术后未出现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硬膜血肿和硬膜囊撕裂。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术后3个月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4.4%(33/3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侧开窗腰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运动节段疼痛的可行性及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76例单侧开窗腰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9例,女27例.年龄37~76岁,平均54岁.均为单节段融合术,其中包括L3~4(8例),L4~5(41例),L5S1(27例).对术中椎板开窗的宽、高测量值与史赛克cage的宽、高测量值比较以论证其手术操作的可行性;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结果:术中开窗横径(宽)为(2.0±0.4)cm,纵径(高)为(2.2±0.5)cm,经椎间隙适当撑开后有足够的空间操作,可依次置入2枚椎间融合器(cage).术前JOA评分平均11.49分.术后平均24.36分.(t=3.007,P=0.005).VAS评分术前平均(7.5±2.7)分,术后平均(3.2±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1,P=0.01).结论:单侧开窗腰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可有效地应用于L3以下腰椎运动节段疼痛的治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腰椎的后柱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Lenke-SilvaⅤ及Ⅵ级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来本院就诊并确诊为退变腰椎侧弯的34例患者,行后路减压、长节段矫形融合内固定术,随访1~3年,分别于术前、末次随访,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日常活动功能状况进行评估,并测定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位及矢状位失衡水平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及冠状位失衡、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及矢状位失衡改善情况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enke-SilvaⅤ及Ⅵ级的严重退变腰椎侧弯治疗中,后路减压长节段融合固定治疗效果满意,随访1~3年在缓解疼痛、改善日常活动功能方面均有良好疗效,其疗效的取得可能与患者冠状位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位及矢状位失衡的纠正有关,是临床治疗Lenke-SilvaⅤ及Ⅵ级的严重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L2/L3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1例L2/L3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均在局麻下行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年龄52~80岁,运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DI评分,及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min,平均出血量约15mL。21例患者随访6~27个月,平均17.5个月,其中20例患者完整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术后1d与术前的VAS评分、ODI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后1d的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5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48%。结论: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L2/L3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显著,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方法,然而术后容易出现内固定物或融合器移位、邻近节段椎体加速退变等并发症.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腰椎融合术,有利于了解该术式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特点和预防术后并发症.本文从评估腰椎的稳定性、评估内固定物和融合器的性能、评估融合节段对邻近节段的影响3个方面,对有限元法在腰椎融合术生物力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的20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腰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8~68岁,平均年龄63岁。20例均通过门诊及电话进行随访6~18个月,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的JOA、VAS及Oswestry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40~80min,平均50min;出血量5~15mL,平均10mL;住院时间3~8d,平均5d.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或消失,JOA,VAS及Oswestr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结果均保持一致。结论:应用经皮椎间孔镜BEIS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新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