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掌上超声在野战环境下建立髂动脉枪弹伤大出血动物模型的应用价值。 方法在野战环境下,选择长白猪8只,实验前采集血压、心率等指标。采用掌上超声定位右侧髂动脉,并标记体表弹着点,由专业射手进行射击并保持自由出血30 s,通过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确定是否出现失血性休克。在实验后处死动物,沿弹道进行解剖,明确髂动脉断裂情况。 结果8只动物均一次性建模成功。与建模前相比,建模后收缩压降低[(144.38±14.74)mmHg vs (110.00±29.89)mmHg,P=0.001,1 mmHg=0.133 kPa],舒张压降低[(96.63±17.20)mmHg vs (74.63±22.06)mmHg,P<0.001],平均动脉压降低[(110.63±15.99)mmHg vs (88.38±27.12)mmHg,P=0.003],心率增快[(67.25±7.73)次/分 vs (94.50±16.62)次/分,P=0.004],符合失血性休克表现。枪弹射击后,即刻见鲜红色血液喷射而出。解剖后大体观察7只(87.5%)动物髂动脉完全破裂,1只(12.5%)髂动脉不完全断裂,所有动物肌肉损伤严重,股骨均可见粉碎性骨折。 结论在野战环境下,掌上超声引导髂动脉枪弹伤建模成功率高,动物模型稳定,为进一步探索枪弹伤致交界部位致命性大出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儿童移植肝穿刺活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移植肝穿刺活检术患儿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穿刺记录、术后并发症及病理结果。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儿年龄、性别、穿刺次数、血小板、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 结果共进行了180例次移植肝穿刺活检术,获取184份肝穿刺活检标本,其中176份移植肝穿刺活检,4例次移植肝和自体肝穿刺活检。所有患儿均成功穿刺,病理取材成功率为95.7%(176/184),穿刺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为8.9%(16/180)。对比并发症组患儿(16例次)与无并发症组患儿(164例次)的基本情况、穿刺次数、实验室检查,发现并发症组患儿年龄更低[3.0(0.9,15.0)岁 vs 5.0(0.40,16.0)岁],肝功能更差[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2.8(22.70,659.00)U/L vs 40.60(12.70,446.20)U/L;总胆红素:9.74(3.59,43.46)μmol/L vs 9.45(2.42,751.00)μmol/L],血小板计数更低[213.00(58.00,337.00)×109/L vs 233.00(46.00,490.00)×109/L]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更低[82.30(58.00,103.00)% vs 85.00(58.00,132.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892、-3.211、-2.007、-3.960、-2.906,P=0.004、=0.001、=0.045、<0.001、=0.004);性别及每例次穿刺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儿童移植肝穿刺活检可靠、安全,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和低并发症发生率。低龄、肝功能差、血小板计数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低是儿童移植肝穿刺活检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102例危重病患者有创血压(IBP)和无创血压(NBP)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方法收集2016年3~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102例危重病患者的尺/桡动脉IBP和同侧上臂NBP数据1072对,先对所有数据分别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PP)和平均动脉压(MAP)进行配对t检验;再将数据分为高血压组(MAP≥107 mmHg)(1 mmHg=0.133 kPa)、正常血压组(70 mmHg≤MAP<107 mmHg)和低血压组(MAP<70 mmHg)三个亚组,分别进行IBP和NBP的收缩压、舒张压、PP以及MAP间的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有创收缩压和无创收缩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8.08±35.48)mmHg vs(122.56±24.84)mmHg,t=7.896,P<0.001)];有创舒张压和无创舒张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5.66±13.69)mmHg vs(67.98±13.31)mmHg,t=-8.294,P<0.001];有创PP和无创PP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2.42±28.93)mmHg vs(54.58±20.00)mmHg,t=11.697,P<0.001];有创MAP和无创MAP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47±18.94)mmHg vs(86.17±15.33)mmHg,t=0.867,P=0.386]。亚组分析显示高血压组(n=254):有创收缩压和无创收缩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3.75±33.93)mmHg vs(152.16±16.78)mmHg,t=6.52,P<0.001],有创舒张压和无创舒张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9.17±11.03)mmHg vs(83.69±9.50)mmHg,t=-6.85,P<0.001)],有创PP和无创PP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4.57±31.50)mmHg vs (68.47±20.72)mmHg,t=9.76,P<0.001];正常血压组(n=687):有创收缩压和无创收缩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2.66±24.74)mmHg vs(118.70±15.14)mmHg,t=5.071,P<0.001)],有创舒张压和无创舒张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3.97±10.34)mmHg vs(65.60±8.49)mmHg,t=-5.049,P<0.001)],有创PP和无创PP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8.69±23.05)mmHg vs (53.10±11.90)mmHg,t=7.682,P<0.001];低血压组(n=131):有创收缩压和无创收缩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35±24.33)mmHg vs(85.41±11.99)mmHg,t=1.109,P=0.269],有创舒张压和无创舒张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8.32±8.27)mmHg vs(49.98±8.06)mmHg,t=-2.073,P=0.040],有创PP和无创PP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03±24.00)mmHg vs(35.43±13.97)mmHg,t=1.806,P<0.001]。 结论有创收缩压大于无创收缩压、有创舒张压小于无创舒张压、有创PP大于无创PP,而有创MAP等于无创MAP。采用MAP数值较采用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数值可以消除IBP和NBP测量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卵圆孔瓣运动规律以及卵圆孔瓣宫内早闭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百子湾和美妇儿医院进行产前检查,胎儿及母体均未发现异常的孕妇102 例为正常组,依据孕龄将正常组分为3组:组A孕28+0~32+6周36例,组B孕33+0~36+6周32例,组C孕37+0~40+6周34例。另选取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胎儿宫内卵圆孔瓣早闭且右心增大的孕妇14例为异常组。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卵圆孔瓣运动曲线,测量收缩期(S峰)和舒张期(D峰)运动峰值,S峰持续时间(ST),1个心动周期持续时间(T),S峰下降斜率,计算ST/T;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动脉导管血流速度,静脉导管阻力指数,脐静脉(腹段)血流速度,跨卵圆孔和下腔静脉入右心房血流速度;应用二维超声测量胎儿卵圆孔径,右心房与左心房横径比值(RA/LA)、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RV/LV)。比较并分析各组之间以上参数的差异。 结果正常组胎儿卵圆孔瓣M型超声心动图特点为卵圆孔瓣运动曲线形成的S峰和D峰皆为向左心房单向运动,S峰最大运动峰值大于D峰。正常胎儿S峰最大运动峰值5~7 mm,平均(6.00±0.96)mm。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卵圆孔瓣运动曲线S峰运动最大峰值,卵圆孔瓣早闭组与正常组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0.54)cm vs (6.17±0.94)cm,P<0.001],ST/T卵圆孔瓣早闭组较正常组C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2±0.86 vs 0.59±0.05,P<0.001)。卵圆孔瓣早闭组胎儿右心扩大,与正常组C比较,RA/LA增大,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3±0.21 vs 1.19±0.19,P<0.001)。正常胎儿跨卵圆孔血流速度低于下腔静脉入口血流速度[(40.9±8.9)cm/s vs(52.5±11.5)cm/s,P<0.05],卵圆孔瓣早闭组跨卵圆孔血流速度高于下腔静脉入口血流速度[(47.9±10.6)cm/s vs(43.1±7.4)cm/s,P<0.05]。脐静脉血流速度正常组C高于卵圆孔瓣早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4.47)cm/s vs(20.3±5.00)cm/s, P<0.05]。 结论M型超声心动图显示正常胎儿卵圆孔瓣运动曲线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卵圆孔瓣宫内早闭胎儿卵圆孔瓣开放运动减低。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对卵圆孔瓣运动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有助于准确诊断卵圆孔瓣宫内闭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血液流变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神经内科常规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PV)、全血低切黏度(LBV)、红细胞刚性指数(ERI)]及血清炎症因子[人高前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 结果在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清炎症因子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13.43±4.08)分 vs(19.67±4.06)分,P<0.05]、MoCA评分[(28.75±2.76)分 vs(26.06±2.64)分,P<0.05]、ADL评分[(90.26±5.27)分 vs(76.16±5.82)分,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FIB[(2.07±0.32)g/L]、PV[(2.04±0.65)mPa.s]、LBV[(15.06±3.42)mPa.s]、ERI(2.42±0.11)较对照组[FIB(3.35±0.41)g/L、PV(3.56±0.70)mPa.s、LBV(18.44±3.18)mPa.s、ERI(3.47±0.24)]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MG-B1[(4.54±1.12)μg/ml]、IL-8[(64.62±11.54)pg/ml]、TNF-α[(36.17±4.67)mmol/L]较对照组[HMG-B1(8.65±1.67)μg/ml、IL-8(88.64±9.17)pg/ml、TNF-α(59.45±4.09)mmol/L]显著降低(P<0.05)。 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抑制血清炎症因子释放,减轻患者脑损伤程度,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MgIG)对紫杉醇(PTX)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对其体内IL-6、IL-10、TNF-α水平的影响。 方法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组、模型组、MgIG 低剂量组(6.25 mg/kg)、中剂量组(12.5 mg/kg)和高剂量组(25 mg/kg)。MgIG 3个剂量组腹腔注射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4 d。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实验第5天腹腔注射PTX 8 mg/kg建立大鼠肝损伤模型。最后一次给药后24 h,处死大鼠取材,分离血清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值;ELISA 法检测白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MgIG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LT[(43.97±7.18)、(42.17±7.67)、(33.63±4.09)U/L vs (52.33±5.63)U/L]和AST[(78.06±5.07)、(75.83±6.45)、(70.40±7.12)U/L vs (86.84±8.72)U/L]水平降低(P<0.05,P<0.01,P<0.001);与模型组比较,MgIG低、中、高剂量组IL-6[(239.97±13.74)、(236.14±26.12)、(191.34±15.83)ng/L vs (261.02±10.88)ng/L]水平降低(P<0.05,P<0.01,P<0.001),MgIG中、高剂量组IL-10[(30.25±5.25)、(37.06±7.73)pg/ml vs (23.64±2.09)pg/ml]水平升高(P<0.05,P<0.001),TNF-α[(70.83±5.91)、(57.83±8.20)ng/L vs (85.27±6.54)ng/L]水平降低(P<0.01,P<0.001)。光镜下MgIG 3个剂量组的炎症程度较模型组减轻,并随着剂量增加而减轻程度增加,呈剂量药效关系。 结论MgIG通过改变大鼠血清促炎因子的水平,并且改善大鼠肝脏病理组织损伤程度,进而对PTX所致大鼠肝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于≥70岁患者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镇痛的影响。 方法选择择期行开放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60例,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均为男性,年龄≥70岁,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试验组于手术结束后于患侧行超声引导下TAP阻滞。观察2组患者术中、术后有无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及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记录试验组术中、术后有无血管、神经及腹腔脏器损伤,局部麻醉药物中毒、穿刺部位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记录2组患者术后4、6、8、12、24 h时静息状态下和咳嗽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麻醉费用以及住院总费用,记录2组术后非甾体类镇痛药的使用例数。 结果2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及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试验组患者术中、术后无血管、神经及腹腔脏器损伤,无局部麻醉药物中毒及穿刺部位感染等不良事件。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4 h:(3.8±1.2)分vs (1.6±0.5)分;6 h:(4.2±1.5)分vs (1.8±0.8)分;8 h:(4.8±1.5)分vs (2.0±0.7)分;12 h:(5.2±1.4)分vs (2.2±0.6)分;24 h:(3.2±?.?)分vs (1.6±0.6)分]和咳嗽时[4 h:(3.9±1.3)分vs (1.8±0.8)分;6 h:(4.6±1.5)分vs (2.0±0.8)分;8 h:(5.5±1.6)分vs (2.2±0.9)分;12 h:(5.8±1.8)分vs (2.4±0.8)分;24 h:(4.6±1.4)分vs (1.8±0.7)分]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均大于试验组(P<0.01);2组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麻醉费用高于[(780.06±63.10)元vs (566.69±93.23)元]、下床活动时间早于[(5.26±1.43)天vs (8.62±1.62)天]、非甾体类药物使用例数少于(2 vs 28)对照组(P<0.01)。 结论超声引导下TAP阻滞因其镇痛效果确切,且操作简单,相关并发症少,对于≥70岁患者的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X线定位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穿刺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PELD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PELD患者30例,单纯X线引导下PELD患者30例。对2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置管时间、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辐射剂量、临床疗效以及不同手术节段、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及髂嵴高度的患者的手术穿刺和置管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超声联合X线组较单纯X线组的置管时间短[(2.60±0.83)min vs(3.03±0.71)min,P<0.05]。2组的穿刺时间和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联合X线组接受了(3.10±0.40)次透视检查,较单纯X线组的(8.30±1.12)次少(P<0.001)。超声联合X线组接受的辐射剂量为(8.01±0.94)mGy,低于单纯X线组的(18.25±6.11)mGy(P<0.001)。进行L5-S1节段手术患者较L3-4、L4-5节段手术患者的穿刺时间长[(4.94±2.75)min vs(3.06±1.55)min,t=2.327,P<0.05]。在L3-4、L4-5节段手术患者中,BMI≥28 kg/m2的患者较BMI<28 kg/m2的患者穿刺时间长[(4.57±1.62)min vs(2.98±1.02)min,t=2.865,P<0.01]。在L5-S1节段手术患者中,高嵴型患者较低嵴型患者的穿刺时间长[(8.00±1.41)min vs(3.32±1.54)min,t=3.690,P<0.05]。在超声联合X线组与单纯X线组中,PELD术后1 h和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PELD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联合X线组:t=30.115、38.760,单纯X线组:t=33.397、38.140,P均<0.001)。在超声联合X线组与单纯X线组中,PELD术后3个月的Oswestry残疾指数(ODI)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628、123.120,P均<0.001)。2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软组织或椎间盘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与单纯X线引导相比,超声引导联合X线定位进行PELD穿刺置管可降低辐射剂量,提高手术效率,取得与传统X线引导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床旁肺部超声在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肺损伤中的价值。 方法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3月共74例经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进行床旁肺部超声检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临床诊断方法分为危重症组(n=15)、重症组(n=22)及轻症组(含普通型;n=37),记录超声检查当天患者的氧合指数、辅助通气情况、肺部声像图特征等信息,并计算肺积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氧合指数、辅助通气天数和肺积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 χ2检验比较3组肺部声像图特征的差异,不同特征构成比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采用Pearson双变量方法分析肺积分与氧合指数、辅助呼吸天数的相关性。 结果危重症组、重症组及轻症组氧合指数比较[(220.96±104.65)mmHg vs(296.00±78.95)mmHg vs(393.78±118.97)mmHg;1 mmHg=0.133 k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520,P<0.001);辅助通气天数比较[(19.27±11.91)d vs(8.77±6.73)d vs(2.92±5.4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483,P<0.001);肺积分比较[(20.6±4.98)分vs(12.77±5.54)分vs(4.54±3.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3.894,P<0.001)。危重症组肺部声像图的主要表现为胸膜增厚不连续(100%,15/15)、大实变(80%,12/15)和心包积液(13%,2/15),其中大实变和心包积液与重症组、轻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重症组比较:80%(12/15)vs 32%(7/22),Z=3.170,P=0.005;13%(2/15)vs 0,Z=2.439,P=0.044;与轻症组比较:80%(12/15)vs 5%(2/22),Z=5.369,P<0.001;13%(2/15)vs 0,Z=2.668,P=0.023)。肺积分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62,P<0.01),与辅助呼吸天数呈正相关(r=0.67,P<0.01)。 结论床旁肺部超声可以辅助评估COVID-19患者肺损伤的程度,可对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超声引导侧方穿刺和头端穿刺的技术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就诊的肾中组后盏无积水完全或部分鹿角型肾结石行经皮肾镜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侧方穿刺和头端穿刺技术穿刺肾中组后盏的患者各15例。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在寻找穿刺盏拟定穿刺路径时间、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所需次数的差异,并观察2组患者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果在寻找穿刺盏拟定穿刺路径的时间方面,侧方穿刺组所需的时间比头端穿刺组短[(37.82±8.94)s vs(51.83±13.16)s];而在穿刺成功的时间方面,侧方穿刺组所需的时间比头端穿刺组长[(51.36±24.10)s vs(29.20±12.35)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2、4.122,P=0.019、0.001)。在穿刺成功所需次数方面,侧方穿刺组和头端穿刺组分别为(2.13±0.74)次和(1.73±0.70)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2,P=0.189)。2组患者均未出现重要脏器损伤和术后大出血。 结论在经皮肾镜超声定位穿刺操作中,侧方穿刺和头端穿刺技术各有优缺点;无论掌握哪一种穿刺技术,都可以做到精准穿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创伤性脑出血动物模型,探讨便携式超声在创伤性脑出血院前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动物实验选取雌性五指山猪6只。制备创伤性脑出血动物模型成功后行超声引导下脑室置管术,记录开颅窗所需时间,手术前后动物的瞳孔直径、肢体活动情况以及生命体征,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6只实验猪均建模成功,动物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建模成功率100%。使用微型电动开颅钻打开直径1 cm的颅窗需要(2.33±0.61)min。对实验动物行超声引导下脑室置管减颅压,减压后实验动物散大的瞳孔于(8.2±4.4)min逐渐回缩,肢体活动于(2.4±0.7)h后逐渐恢复。脑室置管减压后血压收缩压为(127.00±5.66)mmHg(1 mmHg=0.133 kPa),高于减压前的(103.33±3.33)mmHg(t=4.996,P=0.004);减压前心率减慢为(75.17±4.31)次/min,减压后2 h恢复至(90.17±3.76)次/min(t=5.839,P=0.002)。 结论便携式超声应用于创伤性脑出血,有助于实现快速损伤控制,从而能够为后期救治争取时间并改善预后。便携式超声引导下救治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为临床创伤性脑出血的院前救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高流量湿化氧疗(HFHCO)方式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的26例留置人工气道患者,根据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次数,将其分为CPAP组(32例次)和HFHCO组(32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操作前及诊疗操作过程中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外周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以及操作前后患者血液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患者在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操作中,HFHCO组患者心率[(121 ± 3)次/ min vs.(130 ±3)次/ min]、呼吸频率[(21.3 ± 2.7)次/ min vs.(26.1 ± 2.3)次/ min]及平均动脉压[(99 ± 7)mmHg vs.(109 ± 8)mmHg]均较CPAP组患者显著降低(t = 5.232、5.164、6.424,P均< 0.001)。操作后,CPAP组和HFHCO组患者pH值[(7.45 ± 0.05)vs.(7.45 ± 0.07)]、PaO2 [(86.5 ± 7.3)mmHg vs.(88.3 ±6.7)mmHg]、PaCO2 [(40.1 ± 7.5)mmHg vs.(39.4 ± 6.8)mmHg]及SpO2 [(93.9 ± 2.4)% vs.(94.1 ± 2.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222、0.468、0.420、0.348,P = 0.731、0.670、0.684、0.697)。与同组操作前比较,CPAP组和HFHCO组患者操作中心率[(86 ± 4)次/ min vs.(130 ± 3)次/ min,(87 ± 4)次/ min vs.(121 ± 3)次/ min,t = 9.826、9.612,P均< 0.001]、呼吸频率[(17.8 ± 2.5)次/ min vs.(26.1 ± 2.3)次/ min,(16.7 ± 2.9)次/ min vs.(21.3 ± 2.7)次/ min,t = 8.488、5.837,P均< 0.001]及平均动脉压[(78 ± 7)mmHg vs.(109 ± 8)mmHg,(77 ± 7)mmHg vs.(99 ± 7)mmHg,t = 9.104、8.224,P均< 0.001]及操作后PaO2 [(67.8 ± 2.6)mmHg vs.(86.5 ± 7.3)mmHg,(68.9 ± 4.0)mmHg vs.(88.3 ± 6.7)mmHg,t = 7.126、6.395,P均< 0.001]水平均显著升高。两组患者在进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操作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出血、恶性心律失常、气胸等事件。 结论对于留置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留置套管的患者,在应用CPAP或HFHCO给氧方式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时均可改善患者气道通气,提高患者PaO2,但是HFHCO给氧方式下患者的舒适度更好,减轻了患者呼吸、血流动力学体征的明显波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偏移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微循环变化的预测价值。 方法对6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给予液体复苏,检测所有患者复苏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指数(CI)、动脉血pH值、剩余碱、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经皮组织氧分压(TcpO2)、经皮组织二氧化碳分压(TcpCO2)、氧偏移度、二氧化碳偏移度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同时根据28 d病死率将所有患者分成存活组(45例)及死亡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后的PaO2、PaCO2、TcpO2、TcpCO2、氧偏移度、二氧化碳偏移度及动脉血乳酸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二氧化碳偏移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在接受液体复苏6 h后,MAP[(76 ± 13)mmHg vs.(68 ± 12)mmHg]、CVP[(12 ± 4)cmH2O vs.(10 ± 3)cmH2O]、CI[(4.1 ± 1.4)L/min vs.(3.6 ± 1.4)L/min]、剩余碱[(-5 ± 3)mmol/L vs.(-7 ± 4)mmol/L]、PaO2[(121 ± 16)mmHg vs.(111 ± 15)mmHg]及TcpO2 [(77 ± 11)mmHg vs.(62 ±12)mmHg]较复苏前均有显著升高(t = 3.701、2.552、2.071、4.459、3.647、7.084,P均<0.05),PaCO2 [(37 ± 6)mmHg vs.(39 ± 6)mmHg]、TcpCO2[(42 ± 12)mmHg vs.(49 ± 13)mmHg]、氧偏移度[(0.36 ± 0.16)% vs.(0.44 ± 0.13)%]、二氧化碳偏移度[(0.14 ± 0.12)% vs.(0.26 ± 0.19)%]及动脉血乳酸[(2.4 ± 0.7)mmol/L vs.(3.6 ± 0.6)mmol/L]较复苏前均显著下降(t= 2.171、3.103、3.080、4.238、10.030,P均<0.05)。存活组患者在液体复苏6 h后所测的PaCO2 [(35 ± 6)mmHg vs.(40 ± 5)mmHg]、TcpCO2[(41 ± 10)mmHg vs.(53 ± 11)mmHg]、二氧化碳偏移度[(0.15 ± 0.19)% vs.(0.34 ± 0.15)%]及动脉血乳酸水平[(2.2 ± 0.7)mmol/L vs.(4.6 ± 0.8)mmol/L]均较死亡组显著降低(t= 2.572、4.289、3.790、11.740,P均<0.05),存活组患者的PaO2 [(111 ± 19)mmHg vs.(95 ± 20)mmHg]及TcpO2 [(76 ± 9)mmHg vs.(60 ± 9)mmHg]均显著高于死亡组(t= 2.893、5.935,P均<0.05)。经ROC曲线分析,二氧化碳偏移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883,95%置信区间为0.852 ~ 0.982。 结论二氧化碳偏移度可动态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微循环灌注情况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心排血量监测(NICOM)联合重症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深圳大学总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26例ARDS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指导液体管理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NICOM联合重症超声评估指导液体管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呋塞米、液体入量、液体出量以及治疗7 d后肺损伤评分、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pH值、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B线计数、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红蛋白、碳酸氢盐、血糖水平及预后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应用呋塞米[(47.0 ±3.5)mg / d vs.(21.6 ± 2.3)mg / d,t = 48.035,P < 0.001]、液体出量[(3 332 ± 106)mL / d vs.(2 862 ± 100)mL / d,t = 25.485,P < 0.001]、氧合指数[(327.3 ± 3.5)mmHg vs.(203.4 ± 2.6)mmHg,t = 225.002,P < 0.001]、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77 ± 22)% vs.(67 ± 19)%,t = 2.847,P = 0.005]、血红蛋白[(91.0 ±1.8)g / L vs.(87.0 ± 1.8)g / L,t = 12.369,P < 0.001]、28 d内脱离呼吸机时间[(15.1 ± 0.5)d vs.(11.5 ± 0.6)d,t = 36.634,P < 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液体入量[(3 162 ± 90)mL / d vs.(3 837 ±120)mL / d,t = 35.693,P < 0.001]、肺损伤评分[(2.79 ± 0.30)分vs.(4.70 ± 0.20)分,t = 41.912,P < 0.001]、B线计数[(9 ± 4)个vs.(12 ± 4)个,t = 4.458,P < 0.001]、血糖[(7.9 ± 0.3)mmol / L vs.(8.0 ± 0.4)mmol / L,t = 2.758,P = 0.007]及ICU住院时间[(17.5 ± 1.8)d vs.(21.7 ± 2.3)d,t = 11.435,P < 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28 d病死率[27.0%(17 / 63) vs. 17.5%(11 / 63)]和28 d内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41.3%(26 / 63) vs. 44.4%(28 / 6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653、0.130,P = 0.199、0.719)。 结论通过NICOM联合重症超声对ARDS患者的容量进行管理,可以改善ARDS患者肺部氧合情况,减少液体入量,明显缩短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并不增加器官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舌下微循环变化在猪失血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健康雄性白猪20只,实验猪的总血容量被评估为70 ml/kg,根据失血比例的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25%失血组、35%失血组和45%失血组,每组5只。比较各组动物失血前体质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血乳酸及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和灌注血管密度(PVD)变化,并分别于失血后30 min、1 h、2 h、3 h、4 h,评估动物的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血乳酸、MFI及PVD的变化。 结果各组动物失血前体质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血乳酸、MFI及P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0.156、0.260、0.467、0.417、0.434、1.778、0.149,P均> 0.05)。随着各组动物失血量的增加,平均动脉压及心输出量于失血后30 min[(117 ± 8)、(56 ± 10)、(45 ± 4)、(31 ± 5)mmHg,(4.80 ± 0.54)、(3.32 ± 0.32)、(2.35 ± 0.37)、(1.67 ± 0.15)L/min]及失血后1 h [(123 ± 4)、(89 ± 6)、(67 ± 8)、(52 ± 8)mmHg,(4.79 ± 0.63)、(3.99 ± 0.37)、(2.75 ± 0.35)、(2.05 ± 0.39)L/min]逐渐下降(P均< 0.05),血乳酸于失血后1 h逐渐增加[(1.12 ± 0.33)、(2.10 ± 0.25)、(3.74 ± 1.38)、(5.88 ± 1.48)mmol/L,P均< 0.05],MFI[(2.92 ± 0.09)、(2.47 ± 0.28)、(1.30 ± 0.14)、(0.87 ± 0.27),P均< 0.05]及PVD水平[(4.95 ± 0.12)、(4.20 ± 0.54)、(2.98 ± 0.10)、(2.64 ± 0.31),P均< 0.05]于失血后30 min逐渐下降。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FI及PVD与平均动脉压(r = 0.903、0.923,P均< 0.05)、心输出量(r = 0.919、0.919,P均< 0.05)呈显著正相关,与乳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 -0.706、-0.745,P均< 0.05)。 结论舌下微循环监测可实时反映机体失血程度,有助于判断失血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AECOPD)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中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配体18(CCL-18)和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表达水平变化情况。 方法将在常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AECOPD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72 h的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以及血清中的CCL18和GDF-15水平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80.00%(32/40)vs. 67.50%(27/40),χ2= 4.036,P= 0.04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69 ± 0.23)L vs.(1.43 ± 0.19)L]、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71 ± 4)% vs.(65 ± 4)%]、最大呼气流速(PEF)[(3.98 ± 0.27)L/s vs.(3.15 ± 0.31)L/s]、呼吸困难评分[(1.02 ± 0.27)分vs.(1.65 ± 0.32)分]、肺泡氧分压(PaO2)[(87.4 ± 1.8)mmHg vs.(70.2 ± 2.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1 ± 5)mmHg vs.(59 ± 3)mmHg]、pH值[(7.43 ± 0.03)vs.(7.33 ± 0.0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5.7 ± 2.1)% vs.(91.2 ± 2.1)%]、CCL-18[(1.13 ± 0.12)μg/L vs.(1.68 ± 0.21)μg/L]及GDF-15[(0.61 ± 0.12)μg/L vs.(1.02 ± 0.22)μg/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968、8.011、9.387、6.870、47.220、19.562、13.519、12.385、10.386、10.347,P均<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EV1/FVC、PEF、呼吸困难评分、PaO2、PCO2、pH、SaO2、CCL-18及GDF-15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311、21.727、12.276、20.406、68.100、27.028、14.952、24.845、21.361、35.294,P均<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0%(5/40)vs. 17.50%(7/40),χ2= 0.980,P= 0.322]。 结论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AECOPD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血清中CCL-18及GDF-15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诊断为RDS的200例早产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研究组给予nHFOV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初始治疗失败率、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及血清高迁移族蛋白B1(HMGB1)水平。 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93.00%(93/100)vs. 63.0%(63/100),χ2 = 68.923,P < 0.001],且研究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6.00%(6/100)vs. 15.00%(15/100),χ2 = 4.310,P = 0.038]及BPD发生率[1.00%(1/100)vs. 9.00%(9/100),χ2 = 6.737,P = 0.0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儿气胸/气漏、消化道穿孔、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颅内出血、鼻损伤、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83、2.909、0.977、1.332、1.047、0.521、2.750,P均> 0.05)。同时,与对照组患儿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氧分压[(89 ± 28)mmHg vs.(80 ± 29)mmHg,t = 2.151,P = 0.033]、二氧化碳分压[(37 ± 7)mmHg vs.(41 ± 10)mmHg,t = 3.386,P<0.001]及血氧饱和度水平[(97.4 ± 2.1)% vs.(90.6 ± 6.4)%,t = 10.049,P < 0.001]均显著改善,aEEG评分显著升高[(8.5 ± 1.5)分vs.(5.2 ± 1.9)分,t = 13.319,P<0.001],血清HMGB1水平显著降低[(578 ± 71)ng/L vs.(628 ± 72)ng/L,t = 5.071,P<0.001]。 结论nHFOV可有效改善RDS早产儿的脑功能、血气分析及呼吸支持相关指标,降低血清HMGB1水平,提升整体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