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制备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NT)可溶性微针(DMNs-NT),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DMNs-NT,并以微针针体的成形性、机械强度及背衬层的柔韧性为指标,考察硫酸软骨素(CS)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的比例、基质液含水量、背衬层材料;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正置光学显微镜表征,并考察稳定性;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DMNs-NT制备的最佳处方工艺为CS与PVP K30比例1∶1、基质材料与加水量比例5∶4、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背衬层材料。DMNs-NT针体呈四棱锥形,表面平整,长度约为500μm,每片含药量为(15.4±0.5)μg,药物位于针体上部,3个月内稳定性良好。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4 h后DMNs-NT中NT的累积渗透量可达95.8%,而NT溶液几乎没有透过皮肤,证明可溶性微针对NT透皮递送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穿透大鼠离体皮肤。结论制备DMNs-NT机械强度及柔韧性好,实现了大分子药物NT的透皮递送。  相似文献   

2.
石杉碱甲水凝胶微针的制备及经皮传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琴英  文娇丽  翁嘉绮  王炜玮  方敏  杨根生 《中草药》2021,52(12):3530-3537
目的研究石杉碱甲水凝胶微针的制备条件,并考察微针的性能及其经皮给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聚乙烯醇和葡聚糖混合水凝胶作为微针的基质材料,考察材料的溶胀性能和拉伸性能,确定最优处方;以两步夹心法将石杉碱甲药粉载入微针基质材料中,采取离心及冷冻-解冻工艺制备针形为圆锥体,针长为500μm,针间距为1000μm的水凝胶微针阵列,并对其机械性能、皮肤穿刺性能进行评价;建立石杉碱甲质量分析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对载药微针阵列进行体外透皮释药性能考察。结果得到的最优处方:聚乙烯醇与葡聚糖质量比为9∶1,0.15 g/mL混合溶液作为针尖材料,0.08 g/mL混合溶液作为阵列基底材料;每根微针可承受大于0.5 N的极限压力,表明微针可成功穿刺角质层,进入皮内;体外透皮实验表明,72h内石杉碱甲的累积透皮率达85%以上。结论以聚乙烯醇和葡聚糖这2种复合高分子材料制备的石杉碱甲水凝胶微针阵列,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皮肤穿刺性能,为难溶性药物石杉碱甲实现高效、无痛经皮缓释给药,提高患者依从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盐酸青藤碱自溶性微针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微针对盐酸青藤碱经皮渗透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浇注法制备盐酸青藤碱微针,以成型性和机械性为指标筛选可达到最佳载药量的处方,并对制备出的微针进行表征。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考察载药凝胶和微针的经皮渗透效果。运用HPLC检测盐酸青藤碱含量,流动相甲醇-0.1%磷酸盐水溶液(18∶82),检测波长263 nm。结果:最佳处方聚乙烯吡咯烷酮、硫酸软骨素、盐酸青藤碱质量分数分别为50%,15%,35%。制得的盐酸青藤碱微针针形完整、机械强度良好,能够穿刺铝箔和离体的大鼠皮肤;载药微针组和载药凝胶组的48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80 738.41±1 354.72),(15 210.02±288.57)μg·cm~(-2),渗透速率依次为(1 627.40±28.68),(321.72±15.20)μg·cm~(-2)·h~(-1)。结论:制备的载药自溶性微针机械性和成型性良好。相较于载药凝胶,盐酸青藤碱微针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经皮渗透,可改善青藤碱透皮制剂的透皮性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雷公藤与白芍配伍后对雷公藤甲素和2种生物碱类成分(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透皮吸收的影响,从经皮转运的角度探讨雷公藤与白芍配伍减毒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小鼠离体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以20%乙醇生理盐水为接收介质,通过HPLC测定接收液中雷公藤甲素(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和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57∶43),检测波长230 nm]的含量,计算其累积渗透量和稳态透皮速率等渗透动力学参数。结果:与雷公藤乳膏相比,雷公藤-白芍配伍乳膏均能降低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的累积通过量,但对雷公藤甲素的累积透过量无影响;其中雷公藤-白芍以比例1∶2和1∶3配伍的乳膏中雷公藤吉碱和雷公藤次碱的24 h累积透过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结论:雷公藤与白芍配伍经皮给药能降低毒性成分的透过量,同时不影响主要活性物质雷公藤甲素的透过量,从而达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雷公藤甲素双室可溶性微针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评价及体外透皮性能的考察。方法 以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sulfate,CS)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cellulose,HPMC)为针尖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K30与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为背衬材料。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双室载药微针,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选针尖层、背衬层工艺参数。光学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表征双室载药微针,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分布,HPLC法测定载药量,大鼠体内外皮肤穿刺考察机械性能;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结果 双室载药微针的最优处方为40%乙醇-水溶液为药物溶剂;针尖工艺参数:HPMC与CS的比例为1∶4,材料与溶剂的比例为1∶1,针尖药物总质量浓度为6 mg/mL;背衬工艺参数:PVA与PVP K30的比例为1∶2,材料与溶剂的比例为1∶2,微针离心时间10 min,背衬药物总质量浓度为0.5 mg/mL。制备的双室载药微针外观形态、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芥子碱硫氰酸盐自溶性微针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选择明胶微球和透明质酸(HA)为基质材料,以36 h累积透皮渗透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HA浓度、HA分子量、微针的干燥温度及干燥时间等条件对微针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自溶性微针的制备工艺.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微针的外观,采用...  相似文献   

7.
韩珍  曾锐  周平  杨玲  任艳  瞿燕 《中草药》2021,52(7):1906-1913
目的首次使用白及多糖和聚乙烯醇制备载胰岛素(insulin,INS)的可溶性微针柔性贴片(INS-DMNs),并对其理化性质及透皮递送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价。方法采用微模塑法制备INS-DMNs,以针体硬度、背衬柔韧性及成型性为指标,考察白及多糖与聚乙烯醇的浓度;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形态特征,考察载药量、溶解性、皮肤刺激性、机械强度及稳定性,共聚焦显微镜评估胰岛素的透皮释放和扩散;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体外透皮性能;体内药效学评估INS-DMNs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 INS-DMNs呈金字塔形,针体均匀且机械强度良好,能在2 h内溶解,背衬柔韧平整,每片含药量(0.25±0.02)IU,所诱导的皮肤损伤小且可迅速恢复,稳定性良好,胰岛素可到达皮肤内部220μm处。体外皮肤渗透结果显示,12h后,INS-DMNs中胰岛素累积渗透量可达89.63%,证明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柔性贴片可有效改善胰岛素的透皮渗透。体内药效学结果显示,INS-DMNs表现出明显的降血糖作用,相对于皮下给药,微针给药的持续性更好。结论 INS-DMNs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插入皮肤并持续释放药物,同时灵活的背衬提供了更优的皮肤附着力,实现了胰岛素的透皮递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多种常用的微针基质辅料,制备具有合适机械强度和柔韧性的载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neurotoxin,NT)可溶性微针(dissolvable microneedles,DMN)(DMN-NT),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 采用两步真空模板填充法制备不同材料构成的DMN,并对其进行力学特性分析,通过重量法对其吸湿性进行考察,利用正置显微镜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考察,筛选最佳基质材料后制备DMN-NT,并对微针的载药量、机械性能、在体溶解、在体恢复、体外释放度、离体皮肤渗透与稳定性等进行评价。结果 针尖最佳基质材料为20%聚乙烯吡咯烷酮K90(PVP K90)和20%透明质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背衬层最佳基质材料为7.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E5LV型)和15%聚乙烯醇(PVA-0588)。正置显微镜和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DMN-NT针体垂直,排列整齐;每片DMN-NT的载药量为(172.22±1.30)μg或(17.38±0.57)μg;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DMN-NT针尖受力可达(39.88±3.09)N,大于微针穿刺皮肤所需的破坏力0.05 N,表明DMN-NT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亚甲基蓝染色实验结果表明微针具有较好的穿刺性;在体溶解实验结果显示,在10 min内DMN-NT大部分溶解;在体恢复实验结果为给药30 min后针孔痕迹几乎不见,表明DMN-NT的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体外释放结果表明DMN-NT在pH值为7.4的PBS中8 min的累积释放率达(93.65±4.29)%;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10 h后微针的累积药物渗透百分率达到(97.99±2.80)%,而药物水溶液中药物几乎没有透过皮肤;DMN-NT稳定性初步评价结果良好。结论 制备的DMN可以穿刺皮肤角质层,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高效经皮递送大分子药物。  相似文献   

9.
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的微针经皮给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甄小龙  刘婷  杨文婧  程昊  郝保华 《中草药》2010,41(6):892-896
目的在微针作用下,考察青藤碱水凝胶贴剂透皮给药的特点与规律。方法制备不同长度的微针,并制备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离体小鼠皮肤经不同针形微针预处理相同时间、相同针形微针预处理不同时间后贴敷青藤碱水凝胶贴剂,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青藤碱的透过规律并与未处理皮肤的被动扩散进行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的含量。结果 100μm微针、200μm微针预处理皮肤后青藤碱透皮速率分别是未经微针预处理的40.7、52.4倍;200μm微针预处理皮肤7 min后青藤碱的透皮速率是未经微针预处理的142.0倍。200μm微针经不同的力预处理后,青藤碱的透皮速率随着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力大于5 N时透皮速率趋于平衡。结论微针与水凝胶贴剂结合经皮给药时,透皮速率显著提高,并且微针针形、预处理时间和所受的力对药物的经皮渗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均匀设计法优选痹痛宁贴剂的处方基质配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继勇  顾清  胡晋红  田景振 《中草药》2005,36(2):202-205
目的优选痹痛宁贴剂的处方基质配比,对其体外透皮吸收行为进行考察。方法采用U6(66)均匀设计安排试验,利用改良Franz扩散池进行离体皮肤体外渗透实验。以东莨菪碱和乌头碱24h累积渗透量为指标优选处方配比。结果基质比例分别为PVA11.02%、PVP29.93%、甘油7.42%、氮酮4.95%、丙二醇11.06%,贴剂具有最大的累积释药量,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采用均匀设计法优选的配方组成符合骨架控释型透皮给药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何良飞  陶玲  管咏梅  陈丽华  朱卫丰  金晨  吴璐 《中草药》2018,49(12):2817-2825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其制剂性能和体外透皮特性。方法 MTT法确定雷公藤甲素与阿魏酸的配伍比例。采用注入法制备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优化处方,并对其粒径、包封率、电位、分析方法学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醇质体的体外透皮实验。结果雷公藤甲素与阿魏酸的配伍比例为1∶100。醇质体优化处方为乙醇体积分数为20%,磷脂质量分数为2.2%,超声时间为90 s,制备出的醇质体外观为澄清液体,微有蓝色乳光,平均粒径为(46.75±2.39)nm,Zeta电位为(-46.32±3.76)m V,包封率为(67.72±1.10)%。醇质体中阿魏酸、雷公藤甲素的体外透皮行为均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醇质体粒径小、分布均匀、稳定性良好,有良好透皮吸收特性,可为雷公藤有效成分的局部透皮制剂开发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二元醇质体凝胶(binary ethosome gel,BEG) (TP@BEG)和TP普通凝胶(ordinary gel,OG) (TP@OG)皮肤药动学的行为差异,考察其在体经皮渗透性能.方法 采用体外增量法和体外减量法考察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与传递率,同时建立了T...  相似文献   

13.
龙正海  韦登明  杜纪斌 《中成药》2010,32(2):213-218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复方乳膏剂的皮肤毒理和透皮吸收性能。方法:以2%氮酮和1%油茶树嫩枝挥发油作为促进剂,制备雷公藤内酯醇复方乳膏剂。并通过活体大鼠皮肤毒理实验和离体大鼠皮肤渗透释药实验,评价其皮肤毒性及透皮吸收效果。结果:实验结果说明该乳膏剂无皮肤刺激性、致敏性和急性毒性,2%氮酮+1%油茶树嫩枝挥发油对乳膏剂中雷公藤内酯醇和美洛昔康这两种成分的促透作用明显,在透皮12 h后,这两种成分的单位面积透皮释药量(Q/(μg/cm2))和透皮吸收百分率(Q%)均达到稳态值,结果还表明Q/(μg/cm2)与渗透时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结论:研究表明该乳膏剂无明显的皮肤毒性,其透皮吸收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降低雷公藤甲素经皮给药刺激性、提高经皮渗透性,筛选雷公藤甲素经皮给药载体,为雷公藤甲素经皮给药新型给药系统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雷公藤甲素立方液晶、醇质体、胶束、凝胶等制剂,采用动态透析释药法考察雷公藤甲素不同剂型的体外释药特性;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考察雷公藤甲素不同剂型体外经皮渗透性能;通过皮肤刺激性实验评价雷公藤甲素不同剂型皮肤刺激性减毒效果。结果 雷公藤甲素立方液晶、醇质体、胶束、凝胶8 h累积释放度分别为(51.40±1.19)%、(100.67±1.37)%、(89.25±4.27)%、(42.61±4.27)%,24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0.46±0.02)、(0.48±0.04)、(0.44±0.03)、(0.27±0.02)mg/cm2。皮肤刺激性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立方液晶、醇质体、胶束均呈轻度刺激性,而凝胶为中等刺激性。结论 雷公藤甲素不同剂型有着不同特性,相较醇质体、胶束、凝胶而言,雷公藤甲素立方液晶有良好的缓控释作用和经皮渗透效果,同时能显著降低雷公藤甲素的皮肤刺激性,是雷公藤甲素经皮给药最佳剂型。  相似文献   

15.
吴涵  梁诗敏  吴雪茹 《中药材》2021,(1):159-162
目的:研究温通膏方复合微针贴剂制备方法,并考察贴剂的相关性能.方法:筛选优化载药层基质处方,采用分层载药法制备温通膏方复合微针贴剂,考察其压变性能、皮肤穿刺性能.结果:当基质处方配比33%PVP ∶40%PVA-1788为3∶1,基质和药液配比为1∶1时,得到的复合微针贴剂压变性能良好,能成功穿透离体大鼠皮肤.结论:温...  相似文献   

16.
邢建国  赵媛  王新春  薛桂蓬  袁勇  马建红  陈卫军 《中成药》2011,33(10):1718-1721
目的研究不同基质对复方卡力孜然凝胶剂(补骨脂、蛇床子、斑鸠菊、何首乌等)3种有效成分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优选复方卡力孜然凝胶剂的基质。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离体大鼠皮肤进行体外透皮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考察卡波姆(CP)、羟丙甲纤维素(HP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CP+PVP)4种基质对3种有效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及蛇床子素的累积透过量及透皮速率的影响。结果 4种基质对复方卡力孜然凝胶剂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及蛇床子素体外透皮吸收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以CP+PVP为基质的体外透皮速率最大。各基质的体外透皮释放均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 CP与PVP联用是复方卡力孜然凝胶剂的最适基质。  相似文献   

17.
高乌甲素贴剂的体外释放度与经皮渗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国  李居怡  王雄  吴金虎 《中成药》2012,34(9):1692-1695
目的采用3种不同分子聚合度的聚异丁烯为基质,研究高乌甲素贴剂的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行为。方法按中国药典方法考察高乌甲素贴剂的体外释放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接受液中高乌甲素含有量。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比较3种高乌甲素贴剂的经皮渗透特性。结果 3种高乌甲素贴剂的体外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70.040μg/(cm2.h)、122.060μg/(cm2.h)、88.740μg/(cm2.h),体外平均经皮渗透速率分别为96.786μg/(cm2.h)、32.033μg/(cm2.h)、33.270μg/(cm2.h)。结论 3种高乌甲素贴剂在20 h内体外释放曲线和经皮渗透曲线均以Higuchi动力学方程拟合较好,该制剂属于骨架型释药系统。药物从贴剂基质中的释放速率均大于渗透通过皮肤的速率,其透皮过程以皮肤限释方式进行。贴剂的累积释药量与累积透皮量具有因聚异丁烯分子聚合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星型硅微针阵列对化学药物的经皮促透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星型硅微针阵列对于不同油水分配系数化学药物的体外透皮传递的影响。方法采用深反应离子刻蚀技术(deep reactive ion ething,DRIE)制备硅微针阵列;选择吲哚美辛(indomethacin,IMC)、酮洛芬(ketoprofen,KTP)、美索巴莫(methocarbamol,MCM)、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为模型药物,对4种化学药物经微针穿刺小鼠腹部皮肤后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星型微针阵列为0.5 cm×0.5 cm,100根微针,针长200μm,成五角星型柱状结构;IMC,KTP,MCM,GCV经微针处理皮肤5 min较未处理皮肤的渗透速率分别增加4.05,4.77,6.06,12.49倍,表明硅微针对4种模型药物有明显的促透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药物透皮传递随微针穿刺皮肤时间的延长而增强;随药物logP值降低,经微针处理皮肤的促透效果更加显著,但微针阵列经皮促透作用低于皮肤去角质处理的促透效果。结论星型硅微针阵列对水溶性药物的促透效果较脂溶性药物更加显著。将微针与其他透皮技术相结合,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雷公藤微乳凝胶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扩散池法,分别以半透膜和小鼠皮肤为透过介质,考察雷公藤微乳凝胶的透皮性能和释药速率。结果:雷公藤微乳凝胶体外释药规律以一级模型拟合较好,透皮速率约为2.6μg·cm-2·h-1。结论:雷公藤微乳凝胶中雷公藤甲素的体外透皮速率小于体外释放速率,表明该制剂属于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20.
采用改良后的Franz扩散池法,以小鼠腹部皮肤为模型进行体外透皮扩散,收集不同时间点的接收液,用HPLC测定其中阿魏酸的浓度、用LC-MS/MS测定雷公藤甲素的浓度,比较醇质体凝胶、普通凝胶、乳膏3种剂型的透皮速度、透皮量与皮肤储量的差别,以探索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中阿魏酸、雷公藤甲素的体外透皮特性并与普通凝胶组和乳膏组比较。结果,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普通凝胶和乳膏中阿魏酸稳态透皮速率分别为5.268 5,8.990 9,12.042 0μg·cm~(-2)·h~(-1),皮肤滞留量分别(30.234 8±1.525 4),(20.402 6±0.402 6),(7.635 3±1.094 2)μg·cm~(-2);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中雷公藤甲素的稳态透皮速率为67.238 0 ng·cm~(-2)·h~(-1)约为乳膏的1.24倍,普通凝胶的3.28倍,皮肤滞留量为(371.351 4±35.317 1)ng·cm~(-2)约为乳膏的3.35倍,普通凝胶的5.25倍。故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透皮效果良好,有助于临床安全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