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运用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培训的骨伤科医师培训前与培训后左右侧提扳力的差异分布。方法:选取20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骨伤科医师,首先利用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采集每位医师在体重指数正常状态下的左右侧手法操作的提扳力,后对20名骨伤科医师进行为期2周的颈椎旋提手法标准化培训,并从旋提手法智能模拟考核系统中提取20名骨伤科医师培训后左右侧手法操作过程中的提扳力,最后比较20名骨伤科医师培训前、培训后的左右侧手法力学参数的差异分布,并分析运用智能模拟系统培训前、培训后骨伤科医师左、右侧旋提手法提扳力的差异分布。结果:20名经过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培训前的骨伤科医师左右手操作过程中相关力学参数的提扳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名经过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培训后的骨伤科医师左右手操作过程中提扳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培训骨伤科医师能减小骨伤科医师左右侧手法操作过程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颈椎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对初学者进行手法考核,对初学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以了解初学者对手法的掌握情况。方法:30名初学者在视频及PPT教学下了解旋提手法操作方法,随后在教学机器人系统上进行训练,3种体质量指数下各训练5次,3种模式分别为正常体质量指数状态、超重体质量指数状态、肥胖体质量指数状态。其体质量指数设定是根据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2(m~2)(按照WHO提出的亚太地区(包括中国)的体质量指数分类)将人群分为正常、超重、肥胖三组,19~23视为正常,23~25为超重,25为肥胖。相应的体质量指数参数已在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系统中进行了设置。培训结束后应用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系统对初学者进行考核。记录每次考核过程中预牵引力、提扳力、最大作用力、提扳时间、旋转幅度、俯仰幅度的测量值及合格率。对30名初学者在3种模式下各项操作指标的合格率进行比较,并对最大值及最小值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正常体质量指数模拟状态下,初学者操作旋提手法时主要的操作错误为发力偏小、提扳时间过长、旋转幅度过大以及俯仰幅度过大。超重体质量指数模拟状态下,初学者操作旋提手法时主要的操作错误为发力不当、提扳时间过长、旋转幅度过大以及俯仰幅度过大。肥胖体质量指数模拟状态下,初学者操作旋提手法时主要的操作错误为发力不当、提扳时间过长、旋转幅度过大以及俯仰幅度过大。结论:操作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规范操作分别为发力不当、旋转幅度过大、提扳方向不垂直以及提扳时间过长。由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初学者在掌握旋提手法操作过程中最难以掌握的技巧是如何合理地进行发力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不同传承模式效果的比较筛选中医骨伤科手法传承模式。方法 27名手法传承人随机分为视频教学、师承和仪器培训组各9名,每组传承人接受相应传承模式学习颈椎旋提手法规范化操作2周后分别进行仪器和专家考核,其中仪器考核指标包括预牵引力、提扳力、最大作用力、提扳时间、旋转幅度、俯仰幅度合格次数及合格率,专家考核指标包括颈椎定位、颈椎固定、预牵引、提扳力度、提扳方向、提扳技巧合格次数及合格率。结果仪器考核中仪器培训组、视频教学组、师承组总平均合格率分别为82.22%、67.84%、69.91%,专家考核中仪器培训组、视频教学组和师承组总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1.11%、66.96%和83.80%。全部考核后总合格次数分别为视频教学组(5.89±2.54)次,师承组(4.44±2.18)次,仪器培训组(3.11±1.69)次。各组合格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仪器培训组合格次数明显少于视频教学组(P<0.05),视频教学组与师承组、师承组与仪器培训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仪器培训传承模式在旋提手法治疗颈椎病手法考核时合格率较高,其传承效果优于视频教学和师承模式。  相似文献   

4.
个体因素对颈椎旋提手法操作影响的在体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个体因素对颈椎旋提手法操作的影响。方法:在体实时测量朱立国主任医师对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施行旋提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扳动力、扳动时间、最大加速度),分析患者个体因素(颈围、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与各力学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的体重指数与操作者的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扳动力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体重指数是颈椎旋提手法操作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该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独使用旋提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进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以后的总有效率和颈椎曲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以后的颈椎曲度和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CS)是脊柱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且呈年轻化发展的趋势。C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旋提手法治疗CS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的特点。通过对筋骨理论以及旋提手法的深入挖掘,探讨在筋骨理论指导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旋提手法治疗CS的作用机制,为手法治疗CS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方案数据177例,随机分为旋提手法治疗组87例,颈椎牵引治疗组90例;男性43例,女性134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7.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月;疗程14d,旋提手法治疗组隔日1次,共7次,颈椎牵引组每日1次,共14次。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头晕、颈椎活动度、头痛、等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进行疗效评定,并对两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的总体疗效,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8.8%,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4.09%,手法组优于牵引组,旋提手法组对改善眩晕症状、颈椎活动度、头痛症状的效果优于牵引组。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利用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CSA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头痛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结果 2组治疗后、随访期的FS-CSA评分、头痛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治疗后及随访期2组以上指标及FS-CSA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客观化描述颈部端提手法对颈椎长度及角度的影响,为端提手法操作的量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择30例年龄在18~36周岁的男性颈型颈椎病患者,由同一位高年资推拿医师实施颈部端提手法操作,采用红外光点高速运动捕捉测试系统采集端提手法操作过程中,受试者颈椎长度及角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端提瞬间,受试者颈椎被提伸长度均值为10.39 mm;端提瞬间,受试者颈椎屈伸角度均值为5.81°,侧屈角度均值为2.92°,旋转角度均值为13.03°。结论受试者颈椎被端提瞬间的角度变化是一个包括屈伸、侧屈、旋转的复合过程;颈部端提手法是以解决颈椎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受限为主的整复类手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颈部端提手法的动力学与运动学参数进行客观化描述,为端提手法的规范操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择30例年龄18~36周岁的男性颈型颈椎病患者,由1名高年资推拿医师实施颈部端提手法操作;采用测力台及红外光点高速运动捕捉测试系统,采集施术者在端提手法操作过程中的动力学与运动学参数。结果 (1)颈椎端提瞬间,施术者左右足力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施术者足底合力增加值与受试者足底合力减少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椎端提瞬间,施术者右肘关节合速度最大,其余依次是右肩、膝、腕关节;施术者右膝、肩、肘、腕关节合速度及合加速度比较,除膝、肩关节外(P0.05),其余关节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端提瞬间,施术者双足整体发力,以右足发力为主;(2)合加速度是导致施术者增加力与受试者减少力之间进行转换的影响因素之一;(3)颈部端提手法是以肘部"端提"为主,膝、肩、肘、腕关节整体协调发力的手法;(4)端提操作前,施术者右肘、肩关节牢牢环绕固定受试者颈部,可实现整体发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3个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颈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颈椎活动度的程度比较,第3次访视起,试验组颈椎活动度计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颈椎活动度的数值比较,前屈活动度改善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后伸活动度从第1个月随访起,左右侧屈活动度从第3次访视起,左右侧旋活动度从第7次访视起,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及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试验组、对照组的颈椎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有效,颈椎活动度程度、数值是量化颈椎功能和评价手法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旋提手法联合颈椎康复操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体征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分析,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旋提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旋提手法联合颈椎康复操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差值变化情况与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曲度均增大,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优于对照组8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联合颈椎康复操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体征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3.
旋提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改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与牵引疗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旋提手法及牵引疗法,并于治疗前后测量颈椎X光片颈椎曲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与自身治疗前颈椎曲度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两组间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颈椎曲度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旋提手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加针刺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用旋提手法治疗,实验组联合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颈椎曲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及VSA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旋提手法加针刺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治疗2周。结果: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手法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小针刀配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我院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实施小针刀配合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疼痛评分和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小针刀联合旋提手法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颈椎曲度,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头痛改善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痛症状。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剔除10例,脱落11例,进入统计分析174例,随机分配到手法组和牵引组。手法组采用旋提手法,牵引组采用牵引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月、3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患者的头痛情况。结果:从第7次治疗后手法组减轻头痛优于牵引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2组治疗头痛均有减轻,头痛症状有进一步的改善(P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头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颈椎生理曲线的不连贯和椎体错缝,是引起颈椎相关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准确适度的纠正病变椎体的位置是治疗颈椎疾病的关键.颈椎旋牵推扳法是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予颈椎以适当拔伸、侧弯、旋转,并施行推扳,以调整颈椎的位置和角度,减小脊柱的被动运动幅度,降低手法操作阻力,使脊柱及其附属结构的空间位移量减小,椎体位置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提高了手法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观察应用不同方向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本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首先应用推拿手法进行颈部肌肉放松治疗,然后指导患者头部主动分别向左右两侧最大限度旋转,并颈前屈20°,共做两次旋提手法,治疗时间为10~15 min。对照组采用枕颌布兜取卧位垂直颈椎牵引治疗,牵引重量5~10kg,治疗时间为20~30 min。2组均每天治疗1次,以10 d为1个疗程,1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VAS及颈椎功能评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颈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体疗效的比较:观察组痊愈35例(72.92%),总有效45例(93.75%);对照组痊愈24例(50%),总有效38例(79.16%),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48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48例有5例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应用不同方向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快速缓解颈、肩、背、上肢疼痛及麻木等症状,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还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椎复合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颈椎复合扳法(定点旋提扳法、后伸位扳法、过屈位扳法),对照组采用定点旋提扳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P0.01)、但实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颈椎曲度改善程度实验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复合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更佳,更能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更容易重建颈椎动静力平衡,恢复颈椎内外源性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