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61岁,因"胸痛3h"入院,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即刻发生一次心室颤动,立即给予电除颤1次成功转复窦律,因频发室性早搏,给予静脉持续泵入胺碘酮,继而出现心动过缓,随后在床旁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临时起搏器。10min后,患者出现抽搐,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立即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2岁,因畏寒发热、咳嗽伴乏力3 d入院.入院前半个月分娩1男婴,足月顺产.孕前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体检:血压100/60 mmHg(1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浊音界稍向左扩大,心音尚有力,心率106次/min,律齐,各瓣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白细胞(WBC)16.7×109/L,中性粒细胞0.79.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35岁,2个月内反复发作晕厥2次,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证实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体格检查、血生化、心肌酶学、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于左室后壁标测到期前程度最早的室早前Purkinje纤维电位(简称P电位),起搏标测产生与12导联心电图记录室早类同的QRS波。温控50W,60℃,消融240s,室早消失。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无晕厥及室早发生。结论:P电位标测及起搏标测产生与12导联心电图记录室早类同的QRS波有助于室早消融,进而预防室颤再发。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3岁。因反复心悸伴晕厥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经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到3阵心室颤动(VF)发作,其中2次发作时间长被置入的ICD检测到并一次电击终止后转复为窦性心律,提示:AECG监测有助于了解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与ICD的功能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5.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 ,71岁。因反复发作性胸闷 ,头晕伴黑朦数年。于 1 997年作动态心电图检查 ,结果为总心率下降 ,夜间最低心率 3 9bpm。发生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间歇性 度 型 AVB,偶发多源性室性早搏。电生理检查 ,窦房结恢复时间及窦房结不应期延长 ,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临床诊断慢—快综合征于同年在我院安装 DDD起搏器。术后3年里 ,患者每一个月常规心电图检查 ,每三个月动态心电图检查。动态中偶发房性早搏伴短促房速 ,偶发多源性室性早搏无 Ron T现象 ,DDD起搏器感知正常。 2 0 0 0年 5月来我院门诊动态心电图检查 ,第二天上…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7岁。因发作性神志不清、抽搐入院,误诊为症状性癫痫,经行心电图检查示V1、V2导联ST段抬高,症状发作时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经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症状未再发作。  相似文献   

7.
心脏标测与心室颤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常的电激动波在心脏中协调传播,引起心脏周期性收缩舒张,心动周期(cycle length,CL)在600~1 000 ms之间.心室颤动(VF)发生时,电激动波的传播发生混乱,协调收缩舒张功能丧失.体表ECG上,VF表现为快速的不规则信号,类似白噪声,见图1[1].初期,CL短,心跳快;随着VF的持续,CL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18岁,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在行腔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发生心房颤动。用10J能量,心内同步直流电复律诱发心室颤动,立即拔出体内电极,以200J能量体外同步电击,恢复窦性心律。继续射频消融术成功,无并发症。提示心房颤动心内直流电复律有可能诱发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产期心肌病伴低钾血症与心室颤动的关系。方法对1例临床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的患者,常规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化验血清电解质。结果本例同时伴低钾血症,心电监护显示为反复发作的心室颤动3次,经胸外按压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后恢复窦律。结论本例围产期心肌病反复心室颤动,除与原发病心肌损害较重有关外,低钾血症也是其重要诱因,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 ,51岁 ,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 2 0余年 ,遗留四肢关节畸形 ,有高血压病史 16余年 ,未行正规治疗。因出现胸闷、气促、双下肢浮肿 1月余 ,于 2 0 0 2年 7月 3 0日到我院就诊。入院时一般情况差、神志清楚、血压 170 / 110mmHg(1mmHg=0 13 3kPa)、双肺野可闻及湿音、心界扩大、心率 12 6次 /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无抵抗、肝脏肿大、双下肢膝以下凹陷性水肿、四肢关节畸形、鹅颈样变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 10 4× 10 9/L、红细胞 3 88× 10 12 /L、血红蛋白 10 6g/L ,尿、便常规 ,血脂、肾功能正常 ,肝功…  相似文献   

11.
心脏动作电位时限整复性--心室颤动电活动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室颤动 (VF)是一种致死性心律失常 ,一般认为频发室性早搏 (PVC)、室性心动过速 (VT)是VF的先兆 ,因而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思考和措施总是围绕着PVC和VT ,特别是VT。然而CAST试验表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卓越的抑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 ,但也已证实不能预防猝死 ,甚至增加了猝死的危险性[1] ;另一些药物 ,如 β受体阻滞剂 ,仅显示轻至中度抑制室性早搏作用 ,但其降低非致死性心脏骤停和猝死发生率的功效令人瞩目[2 ] ,因而人们对PVC、VT与VF的关系及如何能有效地降低心脏性猝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1 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9岁.因乏力1周、晕厥2次入院.入院前8 h突感胸闷、心悸、气促,随即意识丧失,跌卧于地,伴面色发绀、四肢抽搐,无两眼上翻、口吐白沫,持续1~2 min清醒,无偏瘫,伴头胀、咽痒、少许干咳,期间解水样便3次,恶心、纳差.  相似文献   

13.
心室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简称室颤,VF)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冠心病、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不明原因的特发室颤等各种心脏疾病导致死亡的最后共同通路。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惟一获得广泛认可的室颤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电生理标测技术的进步和对心室颤动的激动波现象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超越了原本局限于心脏机械运动状态和体表心电图描述的室颤认识水平。部分研究者开始在临床研究中引入以破坏心律失常发生关键环节为指导思想的导管射频消融方法治疗室颤,初步尝试的结果颇为乐观。  相似文献   

14.
异常J波伴发心室颤动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性 ,45岁。反复发生胸闷伴短暂黑 ,近日因过度疲劳突然发生晕厥急诊入院。既往无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 ,心电图亦未见异常。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体征 ,血压 140 / 80mmHg (1mmHg =0 133kPa)。心电图为窦性心律 ,多数导联可见J波 ,V2 ~V6导联明显 ,振幅 0 2~ 0 5mV ,时限 0 0 4~ 0 0 6s,QT间期 0 4 0s(图 1)。入院后次日突然头晕、胸闷随即发生晕厥、面色苍白。心电监护示多形室性心动过速 ,频率约 2 0 0 /次min ,立即给予吸氧、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10 0mg ,多巴胺 2 0 0mg静脉点滴。抢救过程中室性…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65岁,冠心病。因心悸、胸闷1周伴晕劂2次来院就诊。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PP规则,心率101次/min,QT间期 0.37s(最大值 0.35 s);可见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落于窦性P波之上,呈二联律,ST段压低1mm,T波负正双向。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世早搏(室早)呈R在P上的现象(RonP),心肌缺血。约 10 min后,患者突感头晕.继而意识丧失。心电图(图 2)示P波不清,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02s,RR规则,心率150次/min,QRS-T波融合,诊断…  相似文献   

16.
心室颤动期间心脏动作电位和细胞内钙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室颤动(室颤)期间细胞内钙瞬变(CaT)与心脏动作电位(AP)之间的分离是否与室颤时快速的心脏活动频率有关. 方法 使用光学标测系统同步标测9个离体心脏的CaT和AP.Pinacidil用于缩短动作电位时间(APD)以达到快速起搏或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频率与室颤的频率相近.计算快速起搏、快速室速和室颤时CaT与AP之间的相互关联性(MI). 结果 Pinacidil(40 μmol/L)显著缩短APD.室颤的平均周长为(77±13)ms,而Pinacidil灌注后最快室速的哪周长为76 ms.快速起搏(周长80 ms)的MI(1.13±0.15)bits和快速室速的MI(0.88±0.18)bits均高于基线室颤的MI(0.39 ±0.11)bits、Pinacidil灌注后室颤的MI(0.21±0.07)bits和洗脱Pinacidil后室颤的MI(0.36 ±0.15)bits.快速起搏和快速室速的MI高于相同优势频率室颤的MI. 结论 快速起搏和快速室速时CaT与AP密切关联,室颤时两者MI显著下降.室颤时下降的MI不是继发于快速的心室活动频率.  相似文献   

17.
心室颤动(室颤)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是现阶段心脏性猝死预防的主要措施,然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并不能有效防止室颤的复发,患者仍有遭受电风暴或多次电击的风险。研究表明,导管消融技术成为室颤及心脏性猝死预防和治疗的新方式。早期室颤消融探索主要针对单一触发点的处理,目前针对室颤维持机制及基质改良的研究不断出现,转子消融亦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就室颤导管消融的临床现状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0岁,以“间断胸痛、胸闷2个月,加重半小时”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痛、胸闷,位于左侧心前区,伴有上肢酸困,就诊时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缺血”,给予药物治疗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9.
Brugada综合征有其特征性心电图变化即有胸导联(V1~V3)ST段抬高,发作心室颤动(VF),而具有引起猝死的高度危险性,这已为人们所认识。一些临床研究认为,该综合征存  相似文献   

20.
第25例--发热、血尿、蛋白尿、心脏赘生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38岁.因眼睑水肿伴发热2月余,于2002年7月2日入院.患者于2002年4月无诱因出现眼睑水肿,尿中泡沫增多,1周后发热,最高温度39 ℃,无畏寒、寒战、尿频、尿急、尿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