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 临床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进行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十分重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虽然GDM孕妇血糖控制满意,但巨大儿发生率并未有明显下降。目的 探究GDM对孕晚期糖脂水平及巨大儿的影响。方法 依托于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电子信息系统,回顾性选取2014-2018年在本院足月分娩的16 13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孕期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GDM组,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非GDM组。根据GDM与巨大儿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亚组:娩出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N亚组;娩出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N亚组。比较GDM组、非GDM组,GM亚组、GN亚组、NM亚组、NN亚组孕晚期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高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GDM组3 834例,非GDM组12 300例,其中GM亚组411例,GN亚组3 423例,NM亚组898例,NN亚组11 402例。GDM组孕晚期TG、FBG高于非GDM组,TC、HDL-C、LDL-C低于非GDM组(P<0.05)。GN亚组孕晚期TG、FBG低于GM亚组,HDL-C高于GM亚组(P<0.05);NM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M亚组,TG、FBG低于GM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N亚组,TG、FBG低于GN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HDL-C高于NM亚组,TG、FBG低于NM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M〔是:OR=1.338,95%CI(1.158,1.547)〕、孕前体质指数(BMI)分类〔消瘦:OR=0.476,95%CI(0.361,0.626);超重:OR=1.770,95%CI(1.537,2.039);肥胖:OR=2.854,95%CI(2.282,3.568)〕、孕期增重〔OR=1.100,95%CI(1.087,1.113)〕、分娩孕周〔OR=1.728,95%CI(1.622,1.841)〕、孕晚期TC〔OR=0.705,95%CI(0.514,0.966)〕、孕晚期TG〔OR=1.282,95%CI(1.153,1.425)〕、孕晚期LDL-C〔OR=1.487,95%CI(1.094,2.021)〕、孕晚期FBG〔OR=1.692,95%CI(1.482,1.933)〕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孕妇TG、FBG高于非GDM孕妇,TC、HDL-C、LDL-C低于非GDM孕妇,且GDM及孕晚期血脂、血糖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在孕期应加强孕妇血脂、血糖监测,特别是TG和FBG,加强整个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楠  姜天  孙莉  代芳  章秋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5):521-525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肥胖或超重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水平,并探讨其与体质指数(BMI)、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213例,根据BMI分为T2DM肥胖超重组(BMI≥24.0 kg/m2,127例)和T2DM非肥胖超重组(BMI<24.0 kg/m2,86例),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114例)。记录受试者血压、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及FGF21水平。结果 各组舒张压、体质量、BMI、TG、HDL-C、LDL-C、HbA1c、FBG、FINS、HOMA-I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非肥胖超重组FGF2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2DM肥胖超重组FGF2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2DM非肥胖超重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2DM肥胖超重组FGF21水平与BMI、FINS、HOMA-IR呈正相关(rs=0.312、0.311、0.24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b=3.654,95%CI(1.543,5.764)〕、FINS〔b=1.310,95%CI(0.537,2.082)〕是T2DM肥胖超重组FGF21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T2DM肥胖或超重患者血清FGF21水平升高,且与BMI、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FGF21可能用于预测糖尿病、肥胖的发生,并成为治疗糖尿病、肥胖的新一代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不同肥胖测量指标对中老年女性甲状腺结节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10月在宁波市镇海区炼化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45岁及以上宁波市某石化企业在职和退休女性员工共1 507例,根据超声检查有无甲状腺结节分为甲状腺结节组(837例)及对照组(670例)。记录受试者年龄、腰围、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脂、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根据FBG和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不同肥胖测量指标与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及HOMA-IR的关系。结果 1 507例女性,检出甲状腺结节837例,检出率为55.5%。甲状腺结节组患者的年龄、腰围、BMI、SBP、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促甲状腺激素(TSH)、HbA1c、FBG、FINS、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BMI的增加甲状腺结节检出率、HOMA-IR均逐渐升高(P<0.05)。中心性肥胖者甲状腺结节检出率、HOMA-IR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P<0.05)。随着HOMA-IR的升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逐渐升高(χ2趋势=17.257,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95%CI(1.04,1.07)〕、超重〔OR=1.39,95%CI(1.05,1.86)〕、肥胖〔OR=1.83,95%CI(1.07,3.12)〕、TG〔OR=1.18,95%CI(1.00,1.39)〕、TSH〔OR=0.93,95%CI(0.86,1.00)〕、FBG〔OR=1.37,95%CI(1.15,1.64)〕、FINS〔OR=0.94,95%CI(0.89,0.99)〕、HOMA-IR 1.2~1.7〔OR=1.57,95%CI(1.12,2.19)〕、HOMA-IR≥1.8〔OR=1.76,95%CI(1.08,2.83)〕与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中老年女性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高,与年龄、血脂、甲状腺功能、FBG、FINS关系密切,超重、肥胖、HOMA-IR可能是甲状腺结节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胱抑素C(Cys-C)水平,及其与DR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眼科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50例,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无DR的患者50例(NDM组),糖尿病伴非增殖型DR患者50例(NPDR组),糖尿病伴增殖型DR患者50例(PDR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正常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RBP4和Cys-C水平。结果 各组FPG、TG、TC、LDL-C、HDL-C、2 hPG、HbA1c、RBP4、Cys-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PDR组患者FPG、TG、TC、2 hPG、HbA1c、RBP4、Cys-C水平均高于NDM组,HDL-C水平低于NDM组;PDR组患者FPG、TC、2 hPG、HbA1c、RBP4、Cys-C水平均高于NPDR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OR=3.128,95%CI(1.458,7.641)〕、HbA1c〔OR=6.933,95%CI(1.604,29.962)〕、RBP4〔OR=2.746,95%CI(1.043,7.230)〕、Cys-C〔OR=3.062,95%CI(1.098,9.389)〕是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RBP4和Cys-C水平升高与DR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重或肥胖儿童的血脂变化特点,为儿童肥胖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72例超重或肥胖和72例体重正常的儿童进行血脂检查,比较两组的血脂变化特点,同时分析血脂与体质指数(BMI)、性别的关系.结果:72例超重或肥胖儿童的血脂异常发生率为52.7%,其中胆固醇(TC)升高占22.6%,三酰甘油(TG)升高占29.4%,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占14.3%,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12.6%;72例体重正常者血脂异常发生率为16.5%,其中胆固醇(TC)升高占7.2%,三酰甘油(TG)升高占7.6%,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占0,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1.4%.TC、TG、LDL-C、HDL-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BMI的升高,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也上升.结论:超重或肥胖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血脂紊乱,且与BMI有直接关系,应制定相应措施,积极预防和干预超重或肥胖儿童的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6.
背景 血尿酸(SUA)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常伴随甲状腺功能改变。但目前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高尿酸血症(HUA)患病风险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HUA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EH患者26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HUA分为非HUA组(166例)与合并HUA组(10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吸烟史、饮酒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Scr)、SUA、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H患者发生HUA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SUA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DBP、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C、TG、LDL-C、Scr、SU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HUA组EH患者FT3水平高于非HUA组(t=-5.06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843,95%CI(1.121,7.215),P=0.028〕,BMI值高〔OR=1.126,95%CI(1.020,1.234),P=0.018〕,TG〔OR=1.824,95%CI(1.300,2.560),P=0.001〕、LDL-C〔OR=2.804,95%CI(1.157,6.795),P=0.022〕、Scr〔OR=1.071,95%CI(1.041,1.102),P<0.001〕、FT3〔OR=2.297,95%CI(1.326,3.977),P=0.003〕水平升高为EH患者发生HUA的危险因素;高龄〔OR=0.959,95%CI(0.931,0.989),P=0.007〕为EH患者发生HUA的保护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H患者FT3水平与SUA水平呈正相关(r=0.327,P<0.001)。 结论 男性,BMI值高,TG、LDL-C、Scr、FT3水平升高可能是EH患者发生HUA的危险因素,高龄可能是EH患者发生HUA的保护因素,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EH患者FT3水平与SUA水平呈正相关;血清FT3水平升高的EH患者更易发生HUA,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7.
背景 综合管理对降低2型糖尿病人群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便于社区全科医师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全科医师综合管理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3-8月在嘉定区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既往病史中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人群(n=1 627)的体检资料。依据《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中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2)-1〕和糖尿病肾脏疾病组〔eGFR<60 ml•min-1•(1.732)-1〕。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体质指数(BMI)、腰围、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尿蛋白定量(U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1 627例患者中,糖尿病肾脏疾病104例(糖尿病肾脏疾病组),占6.39%。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患者年龄、腰围大于单纯糖尿病组,收缩压(SBP)、BMI及高血压史发生率、高脂血症史发生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舒张压(DBP)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患者LDL-C、HDL-C低于单纯糖尿病组,SUA、UP阳性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年龄〔OR=1.171,95%CI(1.133,1.211)〕、高血压史〔OR=1.892,95%CI(1.070,3.344)〕、高脂血症史〔OR=1.719,95%CI(1.077,2.742)〕、SUA〔OR=8.962,95%CI(5.490,14.629)〕、UP〔OR=8.087,95%CI(4.145,15.779)〕、中心型肥胖〔OR=2.457,95%CI(1.616,3.736)〕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龄、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SUA、UP、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要加强对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同时建议将UP检测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监测指标体系中,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8.
王淑霞  高颖  姚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9):3551-3554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甲状腺结节与中心性肥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中老年女性55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将受试者分为甲状腺结节组(282例)和非甲状腺结节组(269例)。测量受试者身高、体质量、腹围、收缩压、舒张压及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结果 非甲状腺结节组与甲状腺结节组体质量、身高、BMI及其分级、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发病率、FBG、TC、HDL-C、LDL-C和血脂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结节组年龄、腹围、中心性肥胖发病率、糖尿病发病率及TG水平高于非甲状腺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95%CI(1.02,1.07),P=0.01〕和中心性肥胖〔OR=1.76,95%CI(1.14,2.73),P=0.01〕进入回归方程,是中老年女性发生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腹围判断中老年女性发生甲状腺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59(P=0.017),最佳分界点为82 c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58%。结论 中心性肥胖是中老年女性发生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采用腹围判断中老年女性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准确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超重肥胖对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操刚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317-318
目的:探讨超重与肥胖对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影响,为心血管病、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量咸宁市农村1641例居民的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FS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Fried-wald’s公式计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超重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血糖、血脂进行比较。结果:超重肥胖率为20.78%,超重肥胖组FSG、TG及LDL-C水平高于体重正常组,而HDL-C水平低于体重正常组;超重肥胖组FSG、TG及HDL-C异常检出率也高于体重正常组;相关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与FSG、TC、TG呈正相关,WHR与HDL-C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慢性病发病风险上升,而睡眠障碍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健康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近年糖尿病病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 调查贵阳市中老年(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睡眠特征及糖尿病现患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6-10月,在贵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支持下,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选择贵阳市云岩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四个区县进行入户调查,收集其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民族、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运动频率、三餐规律饮食情况、生育史、绝经状况、高血压患病、体质量情况、中心性肥胖、午睡、午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夜间睡眠质量等情况,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 758例40岁及以上中老年女性进行分析。其中,自我报告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150例,自我报告患病率为5.4%。糖尿病患者年龄相对较大,且非在婚、汉族、运动频率≥1 d/周、三餐规律饮食、已绝经、高血压患病、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午睡、夜间睡眠质量差所占比例高于非糖尿病人群(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3.626,95%CI(2.463,5.337),P<0.001〕、中心性肥胖〔OR=1.782,95%CI(1.111,2.858),P=0.017〕、午睡情况〔OR=1.727,95%CI(1.161,2.569),P=0.00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682,95%CI(1.140,2.482),P=0.009〕是4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糖尿病患病的相关因素。非高血压患者午睡〔OR=1.888,95%CI(1.038,3.435),P=0.03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993,95%CI(1.115,3.563),P=0.020〕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而中心性肥胖者的午睡情况〔OR=1.588,95%CI(1.033,2.442),P=0.035〕也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超重或肥胖与夜间睡眠质量差〔OR=1.759,95%CI(1.098,2.820),P=0.019〕、中心性肥胖与午睡〔OR=1.186,95%CI(1.254,2.628),P=0.002〕两项交互项均与糖尿病患病相关。结论 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夜间睡眠质量差、午睡行为可能是其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肥胖可能在睡眠特征与糖尿病的关联中发挥修饰作用,糖尿病防制策略的完善应注意综合考虑睡眠障碍、肥胖、高血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比值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取方便取样方法抽取住院T2DM患者414例,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T2DM NAFLD组208名和T2DM非NAFLD组206名.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结果 以是否发生NAFLD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病程、腰围、体质量、BMI、舒张压、TG、HDL-C、TC/HDL-C、LDL-C/HDL-C、non-HDL-C、non-HDL-C/HDL-C、尿酸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则BMI(OR=1.239,95%CI=(1.139~1.348))、TC/HDL-C(OR=1.209,95%CI=(1.036~1.412))、尿酸(OR=1.005,95%CI=(1.002~1.008))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探讨non-HDL-C和non-HDL-C/HDL-C与NAFLD的关系,将病程、腰围、体质量、BMI、舒张压、non-HDL-C、non-HDL-C/HDL-C、尿酸设为自变量,则BMI(OR=1.240,95%CI=(1.139~1.349))、non-HDL-C/HDL-C(OR=1.206,95%CI=(1.033~1.407))、尿酸(OR=1.005,95%CI=(1.002~1.008))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除了超体质量和高尿酸血症,在血脂比值指标中,TC/HDL-C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non-HDL-C/HDL-C比non-HDL-C更能预测NAFL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均是心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单一因素对CVD发病的影响已得到充分阐明,但关于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二者联合对CVD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通过一项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在中国人群中对CVD发病的影响,并探讨两者间是否存在联合作用。方法 选取参加开滦研究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随访且同时完成臂踝脉搏博传导速度(baPWV)测量者为观察对象,排除baPWV测量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和踝肱指数(ABI)<0.9者,最终共有33 820例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收集其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aPWV、心率、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教育程度、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及降糖药物情况等资料。研究随访至2017-12-31,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为终点事件。根据baPWV是否>1 400 cm/s以及同期观察对象是否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将观察对象分为非原发性高血压及非动脉硬化组(G1组)、非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组(G2组)、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组(G3组)和原发性高血压及非动脉硬化组(G4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探究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对CVD发病的影响,并分析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CVD的联合作用。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34±2.38)年,CVD的发病密度为51.67/万人年,各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28%、1.94%、1.75%、4.70%。4组年龄、男性占比、baPWV、BMI、FBG、TC、TG、LDL-C、HDL-C、SBP、DBP、baPWV、心率、BMI、FBG、TC、TG、LDL-C、UA、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比例、服用降糖药物比例、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动脉硬化情况〔HR=2.60,95%CI(1.88,3.61)〕、baPWV/baPWV的标准差(baPWV-SD)〔HR=1.22,95%CI(1.12,1.33)〕、原发性高血压情况〔HR=2.05,95%CI(1.59,2.64)〕、SBP/SBP的标准差(SBP-SD)〔HR=1.26,95%CI(1.14,1.38)〕均为CVD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与G1组相比,各组发生CVD的HR分别为3.33〔95%CI(2.08,5.33)〕、2.81〔95%CI(1.57,5.03)〕、5.98〔95%CI(3.79,9.43)〕,且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CVD发病无交互作用(P=0.789),在删除服用降压药物人群后重复上述分析结果未发生改变。结论 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均是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两者间存在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 肌少症与增龄相关,表现为进行性的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不仅会引起疾病,还会导致高额的社会医疗支出。目的 调查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探究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因素,以利于肌少症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方法 入选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慢性病患者(≥60岁)共236例。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慢性病、过去3个月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30)、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量表)评估患者抑郁、营养状况。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诊断标准诊断肌少症,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63例和非肌少症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营养不良及风险、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步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2,95%CI(1.007,1.099)〕、BMI〔OR=0.885,95%CI(0.793,0.988)〕、骨质疏松症〔OR=2.217,95%CI(1.100,4.467)〕、Hb〔OR=0.936,95%CI(0.909,0.964)〕、TG/HDL-C比值〔OR=1.501,95%CI(1.074,2.099)〕与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肌少症有回归关系(P<0.05)。根据BMI四分位数分组,不同BMI分组患者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MI 24.7~27.0 kg/㎡组患者肌少症发生率低于BMI≤22.4 kg/㎡组(χ2=12.844,P<0.001)。根据TG/HDL-C比值四分位数分组,不同TG/HDL-C比值患者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骨质疏松症、Hb水平降低、TG/HDL-C比值升高与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相关;BMI与肌少症的发生呈U型相关。  相似文献   

14.
隗瑛琦  马爱娟  谢瑾  方凯  董晶  谢晨  姜博  祁琨  赵越  董忠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4):4356-4361
背景 血清三酰甘油(TG)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比值(TG/HDL-C)是系统性反映血脂水平的指标,不良的睡眠状况可能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探索睡眠问题对TG/HDL-C的影响并识别危险人群,有助于有针对性地通过改善睡眠减少血脂异常的发生。目的 了解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睡眠问题现状及其与血清TG/HDL-C的关联,旨在为改善睡眠质量及控制血脂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在北京市16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常住居民,收集调查对象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信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患病情况,吸烟、饮酒等生活行为方式,睡眠时长及打鼾/窒息、入睡困难、中间觉醒≥2次、早醒、服用安眠药等睡眠问题,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脂四项检测。采用t检验、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与TG/HDL-C的关联。结果 13 240例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4.79±15.47)岁,平均睡眠时长为(7.47±1.30)h/d,中位TG/HDL-C为0.99(0.84),6 490例(49.02%)30 d内存在睡眠问题。睡眠处于9 h/d者TG/HDL-C水平最低,中位数为0.95(0.82),不同睡眠时长的女性人群TG/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4,P<0.01)。按是否存在睡眠问题进行分组,组间TG/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控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城乡、受教育程度、现在吸烟、30 d内饮酒、身体活动不足、高血压、糖尿病、BMI等协变量之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1种睡眠问题是TG/HDL-C升高的影响因素〔OR(95%CI)=1.05(1.01,1.08)〕;相比于无睡眠问题的人群,男性或18~44岁人群存在≥1种睡眠问题是高TG/HDL-C的影响因素〔OR男(95%CI)=1.05(1.01,1.09);OR18~44岁(95%CI)=1.06(1.01,1.10)〕。结论 北京市18~79岁成年人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打鼾/窒息/入睡困难、服用安眠药等睡眠问题可能影响血清TG/HDL-C,男性及45岁以下人群作为高危人群应采取改善睡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唐山市超重、肥胖儿童尿酸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关系,为预防高尿酸血症、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18-2019年唐山市学龄儿童体检筛查出的560例超重、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BP),计算体重指数;检测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强直性脊柱炎(AS)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是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发现AS患者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患病率较正常人高。目的 了解AS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6-01-01至2017-06-30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住院的18~60周岁的266例A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S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将其分为AS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及AS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66例患者,其中AS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179例(67.3%),AS组87例(32.7%)。两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体质指数(BMI)、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有无家族史、炎性反应类型、人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基因分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病病程、确诊病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HLA-B27基因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9.453,95%CI(3.692,24.203)〕、总胆固醇〔OR=0.308,95%CI(0.181,0.524)〕、三酰甘油水平〔OR=8.431,95%CI(3.334,21.332)〕、家族史〔OR=4.932,95%CI(1.586,15.343)〕、炎性反应类型〔OR=3.148,95%CI(1.325,7.478)〕是AS患者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S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具有患病率高、男性居多、发病年龄早、炎性因子水平高、家族史阳性率高、以急性炎性反应居多等特征,存在BMI增高、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倾向;男性、总胆固醇水平降低、三酰甘油水平升高、有AS家族史、急性炎性反应均为AS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微血管性心绞痛(MVA)是易被忽视的疾病,目前因无明确的相关指标而导致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无法快速准确判定MVA,且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径及迂曲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8年1月-2010年9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心绞痛症状入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361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每例患者的SYNTAX评分,大于0分者为冠心病(CAD)组,等于0分者再按照临床标准分为MVA组及非冠心病(NCAD)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脂指标、肾功能指标、胆红素及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和冠状动脉迂曲的情况〕,并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其基线资料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结果 MVA组与CAD组的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ESR、Hb、NLR、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血糖(Gl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A组与NCAD组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吸烟史、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较CAD组,冠状动脉近段平均内径〔OR=8.279,95%CI(5.459,12.556),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6.761,95%CI(3.755,12.174),P<0.001〕、Hb〔OR=1.057,95%CI(1.031,1.083),P<0.001〕、女性〔OR=3.019,95%CI(1.379,6.609),P=0.006〕、高血压〔OR=0.194,95%CI(0.106,0.353),P<0.001〕、糖尿病〔OR=0.105,95%CI(0.020,0.548),P=0.008〕、LDL-C〔OR=0.617,95%CI(0.412,0.914),P=0.019〕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相较NCAD组,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OR=9.246,95%CI(6.050,14.129),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4.105,95%CI(2.288,7.363),P<0.001〕、Hb〔OR=1.042,95%CI(1.017,1.068),P=0.001〕、Glu〔OR=1.214,95%CI(1.030,1.432),P=0.021〕、高血压〔OR=0.282,95%CI(0.154,0.517),P<0.001〕及糖尿病〔OR=0.138,95%CI(0.026,0.745),P=0.021〕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原发性MVA〔OR=5.150,95%CI(3.366,7.881),P<0.001〕、女性〔OR=1.460,95%CI(1.097,1.944),P=0.009〕、高血压〔OR=1.564,95%CI(1.169,2.094),P=0.003〕和HDL-C〔OR=1.479,95%CI(1.067,2.050),P=0.019〕是冠状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与原发性MVA独立负相关,Hb、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与原发性MVA独立正相关。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增大、冠状动脉迂曲可能是原发性MVA的继发表现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