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修林  韩冰  洪年  衷友泉  姚松林 《中成药》2006,28(4):572-573
茶芎为伞形科植物茶芎(Ligusticum SinenseO liv.CV.Chaxiong)的根茎,是江西特产中药。茶芎挥发油是茶芎的根茎经水蒸气蒸馏提取所得到的挥发油。药理实验表明,茶芎挥发油对心血管、子宫平滑肌等均有明显的生理活性,还有很好的抗惊厥作用,且毒性较低。茶芎挥发油中含苯酞类成分约90%,由于苯酞类成分易氧化聚合,使折光率、比重和色泽均发生明显改变,因而严重影响茶芎挥发油的稳定性[1],不利于其开发和利用。本文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茶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提高茶芎挥发油的稳定性。按照β-环糊精包合茶芎挥发油的最佳配料比[2],以包…  相似文献   

2.
孙国明  郭小藤  赵睁睁  容蓉  杨勇  蒋海强  巩丽丽 《中草药》2014,45(22):3302-3307
目的考察大鼠ig芎汤超临界提取部位后,其有效成分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规律。方法将芎汤超临界提取部位SD大鼠ig给药后,采集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血浆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的血药浓度,并采用PKSolver 2.0药动学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建立其药物代谢曲线。结果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分别在0.416~16.640、0.40~16.05、0.52~31.50μg/m L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均大于84%,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藁本内酯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2.082 0±0.637 6)h、Cmax为(3.272 5±0.955 5)μg/m L、AUC0~t为(15.400±1.812)μg·h/m L;洋川芎内酯A和正丁基苯酞的药动学参数与藁本内酯基本相似。结论建立的芎汤3种有效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HPLC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大鼠血浆中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血药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种制剂技术对黄癸素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制备固体分散体、HP-β-CD包合物、纳米混悬剂冻干粉,SD大鼠分别灌胃给予这3种制剂和原料药的混悬液。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黄癸素含有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与原料药相比,3种制剂技术均能显著提高该成分Cmax(P0.05),尤其是HP-β-CD包合物(P0.01);HP-β-CD包合物AUC0~6 h明显高于原料药和其他2种制剂技术(P0.05)。结论 HP-β-CD包合物能有效提高黄癸素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茶芎挥发油中抗惊有效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中药茶芎LigusticumsinenseOliv.cv.Chaxiong的挥发油中分得5个具抗惊活性的苯酞类化合物,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丁烯基苯酞(Ⅰ)、藁本内酯(Ⅱ)、丁基苯酞(Ⅲ)、新蛇床内酯(Ⅳ)和东川芎内酯(Ⅴ)。  相似文献   

5.
茶芎挥发油成分的GC—MS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永明  潘家祜 《中药材》1996,19(6):302-303
应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从茶芎挥发油中分离和鉴定了21种化学成分。其中苯酞类成分5种,萜类成分13种,其他类成分3种。并且发现这5种苯酞类成分的含量约占挥发油总量的90%左右,是茶芎挥发油的主要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6.
李小阳  翟小林  王丹  范晶  裴纹萱  董玲  孙裕  宋学斌  王晶娟 《中草药》2022,53(20):6354-6360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a single marker,QAMS)同时测定当归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的含量。方法 采用Waters X-Select CSH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0.085%磷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40 ℃,检测波长265 nm。结果 在线性范围内各成分线性良好(R2>0.999)。以藁本内酯为内标,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和丁烯基苯酞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073 4、0.564 8、0.468 1、0.926 2、1.083 5;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这6个成分的含量,将2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建立了当归药材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6个成分的QAMS法,该法可用于当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GAP基地川芎药材中苯酞类成分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连续6年动态监测四川灌县徐渡等乡国家GAP示范基地川芎药材中的苯酞类成分,寻找其活性成分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的含量规律。方法 用HPLC测定不同年份产川芎的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的含量。结果 不同年份产川芎药材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的含量之和在1.5%~2.2%之间波动,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的比值基本固定(在2.3~2.6之间波动)。结论 四川灌县徐渡乡产川芎药材具有道地特性,主要苯酞类成分含量与配比基本稳定,为中药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和指纹图谱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大鼠灌服芎汤超临界提取物后,其有效成分藁本内酯、正丁基苯酞和洋川芎内酯A在体内的排泄动力学规律。方法:将超临界部位对SD大鼠灌胃给药后,按不同时间段收集大鼠的尿液和粪样,对以上3种成分进行HPLC测定,绘制其尿和粪样排泄规律曲线,考察排泄特征。结果:藁本内酯0~24 h尿排泄率逐渐增高,24 h后逐渐降低,在粪样中36~48 h排泄率最高,此后逐渐降低;正丁基苯酞在尿液中12~48 h排泄率较高;洋川芎内酯A在粪样中12~48 h排泄率较高。结论:尿液中藁本内酯和正丁基苯酞,粪样中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累积排泄量-时间曲线、平均排泄率-时间曲线比较一致,反映出共性的排泄特征,可为芎汤超临界提取物的整体排泄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3种不同的环糊精[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对蛇床子素进行包合,比较不同环糊精的包合物对蛇床子素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差示量热分析(DSC)法来表征不同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HPLC法测定包合物中蛇床子素的量及其溶解度;HPLC-MS/MS法测定不同环糊精包合前后,蛇床子素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结果 经IR、SEM、DSC法表明3种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经包合后蛇床子素溶解度显著提高,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β-CD、M-β-CD、HP-β-CD制备的蛇床子素包合物均能显著提高蛇床子素体外溶解度,并能提高其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石菖蒲挥发油的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从而确定最佳的包合材料。方法SD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石菖蒲挥发油药、β-CD包合物及HP-β-CD包合物,采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并采用DAS2.0.1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灌胃给药石菖蒲挥发油、β-CD包合物、HP-β-CD包合物后,血浆中α-细辛醚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依次符合权重系数为1,1,1/C~2的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C_(max)分别为(2.580±0.247)、(3.598±0.756)、(5.645±0.363)μg·mL~(-1);T_(max)分别为(10.120±0.760)、(8.082±0.483)、(5.073±0.610)min;AUC_(0-t)分别为(125.121±4.161)、(263.335±16.377)、(432.138±11.208μg·min·mL~(-1);AUC_(0-∞)。分别为(135.309±9.278)、(295.713±29.775)、(456.652±3.904)μg·min·mL~(-1)。3组间C_(max)、AUC_(0-t)。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D包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10.46%,HP-β-CD包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45.38%。结论石菖蒲挥发油与β-CD、HP-β-CD包合后,在大鼠体内的吸收速度明显加快,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且HP-β-CD包合后效果优于β-CD包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川芎和细辛挥发油的β-环糊精(β-CD)微囊萃取工艺条件。方法:选择β-CD和硫酸钠作为双水相萃取剂,以挥发油收率、甲基丁香酚和苯酞类物质(以藁本内酯计)质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萃取液中β-环糊精和硫酸钠的质量浓度、提取方式、萃取温度对微囊萃取工艺的影响。采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组分,以邻二甲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内标物。结果: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加3倍量40%乙醇室温下浸泡24 h,60℃热浸60 min,抽滤,提取液中加入β-CD和硫酸钠至质量浓度分别为300,50 g·L-1,50℃振荡萃取30 min;挥发油收率86.54%,挥发油中甲基丁香酚和苯酞类物质(以藁本内酯计)质量分别为75.88,353.91 mg。结论:β-CD微囊双水相萃取及包合川芎和细辛挥发油的工艺合理可行,适合于采用β-CD包合的挥发油制剂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雒军  王引权  吴国泰  王艳  王振恒  荔淑楠  彭桐 《中草药》2021,52(21):6663-6668
目的 分析当归Angelica sinensis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等主要有效成分在其根部的积累规律和转化机制。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生长期当归根部中阿魏酸、阿魏酸松柏酯和藁本内酯等8种苯酞类挥发油成分的含量,结合体外转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结果 阿魏酸和阿魏酸松柏酯含量从苗期到根膨大期沿着相同的方向不断增加,而从根膨大期到收获期分别逐渐降低和升高,朝2个相反的方向变化,提示在当归体内可能存在阿魏酸和松柏醇转化为阿魏酸松柏酯的过程。藁本内酯和5种转化产物含量总体随生长期呈现上升趋势,尤其从根膨大期到成药期增长速度极快,符合成药期特性;藁本内酯含量远远大于其他6种苯酞类转化产物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欧当归内酯的含量,提示在当归活体内藁本内酯的转化程度不高,具体转化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阿魏酸和藁本内酯在不同生长期具有不同的积累和转化规律,可为当归药材生产、炮制和质量评价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测定川芎中绿原酸、川芎嗪、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Z-藁本内酯、欧当归内酯A 7种成分的含量,并验证该法在川芎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结构稳定的阿魏酸为内参物,确定其余6种化学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fk/s),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含量,比较其与QAMS法的差异。结果:确定了6种化学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fk/s);6批川芎中7种成分QAMS法与外标法测定值间无显著差异。结论:QAMS法能准确地分析川芎中7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可用于川芎中多指标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陶少林  陈香  高峰  钟建江 《中成药》2011,33(6):950-954
目的 制备灵芝酸单体Me(简称GA-Me)β-环糊精(β-CD)包合物肠溶胶囊,以提高GA-Me的溶解度和避免在胃中降解,并考察其在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研磨法制备GA-Me-β-CD包合物,考察不同投料摩尔比对增溶效果的影响;通过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制得包合物肠溶胶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体外释放及兔体内生物利用度.结果 当GA-Me∶β-CD摩尔比为1∶3时,包合物的溶解度为5.28μg/mL,是原药的5倍;采用等量递加法将GAMe-β-CD包合物与适量微晶纤维素及微粉硅胶共150 mg;GA-Me静脉给药组:t1/2α为(2.88±0.36)min,AUC0-24 h为(237.08±8.25)μg·min/mL;GA-Me口服给药组:t1/2α为(4.06±1.02)min,AUC0-24h为(240.04±8.31)μg·min/mL,F为(21.70±0.75)%;肠溶胶囊口服给药组:t1/2α为(79.28±5.04)min,AUC0-24 h为(308.98±53.60)μg·min/mL,F为(27.93±4.84)%.结论 GA-Me-β-CD包合物改善了GA-Me的溶解度,包合物肠溶胶囊口服生物利用度为(27.93±4.84)%.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莫诺苯腙(MB)与β-环糊精(β-CD)及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莫诺苯腙含量,相溶解度法研究了β-CD及HP-β-CD对莫诺苯腙的包合作用、增溶作用及包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莫诺苯腙与两种环糊精在包合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焓变(△H)和熵变(△S)均为负值。形成包合物后,莫诺苯腙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显著增加,HP-β-CD对莫诺苯腙的增溶作用强于β-CD,而莫诺苯腙β-CD的稳定常数高于HP-β-CD包合物。结论莫诺苯腙与两种环糊精在水溶液中均可自发形成1∶1(物质的量的比例)可溶性包合物,从而增加了其溶解度,所有包合过程为放热反应。HP-β-CD对莫诺苯腙的增溶作用强于β-CD,而莫诺苯腙β-CD的稳定常数高于HP-β-CD包合物。  相似文献   

16.
茶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松林  许向群 《中药材》1997,20(9):473-474
本文报道了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茶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经红外光谱分析,证实β-环糊精能将茶芎中挥发油成分包合,将有利于提高茶芎挥发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结合D-最优设计响应面法优选酒川芎的炮制工艺。方法先用单因素实验优化黄酒的稀释倍数及闷润时间,然后以酒川芎炮制工艺的关键因素加酒量、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为自变量,进行D-最优设计;将川芎炮制后的5种指标成分阿魏酸、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I、3-正丁烯基苯酞的含量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响应面分析,优选酒川芎的炮制工艺。结果确定酒川芎的最优炮制工艺为加酒量20%,闷润75 min,在156℃炒制12 min。同时发现酒炙品中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I、3-正丁烯基苯酞的含量有所增加,应该与酒炙有关。结论用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结合D-最优设计响应面法能优选酒川芎的炮制工艺参数,提高炮制工艺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更好地控制酒川芎的内在质量以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茶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茶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经红外光谱分析,证实β-环糊精能将茶芎中挥发油成分包合,将有利于提高茶芎挥发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还脑益聪方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藁苯内酯和欧当归内酯A 5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探究其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AgilentExtend-C18(4.6 mm×250 mm, 5μm);流动相:甲醇(A),0.3%磷酸溶液(B),乙腈(C);流速:1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结果 还脑益聪方中川芎的5种化学成分均被检测到,建立的方法无阴性干扰,5种成分均达到良好的分离效果,标准曲线线性范围良好。结论 该方法简便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还脑益聪方中川芎成分的定量检测,为还脑益聪方治疗AD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干姜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干姜挥发油制成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并对其质量进行分析验证。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探讨β-环糊精(β-CD)包合工艺,应用TLC、UV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包合物进行质量考察。结果包合物确已形成一种新的物相,包合前后挥发油组成无变化。结论β-环糊精(β-CD)包合技术可以使干姜挥发油固化,从而减少挥发油的损失,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