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卉  郭志华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21-26,4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郭志华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和整理郭教授治疗心衰的门诊病案100例,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4.1和SPSS Statistics 25.0对医案处方的用药及功效、性味分类进行统计,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处方100首,涉及中药144味,高频药物有麦冬、生地黄、桂枝、葛根、白术、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和太子参等;药类多集中于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性以平、温、微寒为多;处方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桃仁-红花、麦冬-大枣等;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5类.结论:郭教授治疗心衰药物性味多以平、温、微寒及甘、辛、苦味为主,治疗以补虚治本,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水、健脾温阳治标,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旴江医家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为今后便秘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旴江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从旴江医家所著医籍中搜集治疗便秘的处方,进行中药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 共搜集202首处方,包含171味中药,高频中药有大黄、枳实、甘草、当归、火麻仁等35味,用药以补虚药、泻下药、行气药、清热药为主;四气为温、寒、平,五味以苦、辛、甘为主,主入脾、大肠、肺、胃经。关联规则分析纳入8组常用药物组合,其中大黄-甘草使用概率最高。药物聚类分析分为5类。结论 旴江医家治疗便秘以补益气血、润肠通便、行气消积为法,气血阴阳全面调理,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3.
宋清雅  吕咪  耿鑫  邹建华  张广辉  吴煜 《新中医》2022,54(8):139-14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吴煜教授治疗气阴两虚型肺癌用药规律,分析其治疗思想及用药特点。方法:收集吴煜教授2019年4月—2020年9月于门诊开具的治疗气阴两虚型肺癌的处方,对处方所含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次分析。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系统,通过设置不同支持度、置信度,通过关联规则、药物关系、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处方中药物间的配伍规则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吴煜教授的用药思路。结果:共纳入处方912首,涉及中药126味。所用中药的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肺、脾、胃经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为主。药物组合以太子参-白术应用频次最多。药物关系以太子参、黄芪、白术、半夏、薏苡仁、浙贝母、威灵仙、北沙参、麦冬、土贝母、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甘草关联性最高。结论:吴煜教授治疗气阴两虚型肺癌以益气养阴、解毒化痰散结为大法,辅以理气、活血、利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御药院方·治痰饮门》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御药院方·治痰饮门》的方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药物频次、药性、药味、归经统计,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处方配伍规律。结果:筛选出方剂98首,涉及中药119味,高频药物包括半夏、生姜、人参、陈皮、茯苓等;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偏于辛、苦、甘;药物归经以肺、脾、胃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获得15个高频药物组合与10条药物关联规则;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6组,提取6首新方。结论:《御药院方·治痰饮门》遵循仲景“温药和之”的宗旨,注重辛温药的应用,兼顾理气健脾、和中缓急等治则,与历代医家的治痰观点基本契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喘证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喘证疾病提供借鉴思路。方法 收集《临证指南医案卷四》哮与喘两篇所涉及到的医案及中药,并对中药进行筛选,实施规范化处理,建立《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喘证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对《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喘证的中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共纳入《临证指南医案》处方30首,共使用中药65味,总中药频数为206次,高频中药(频数≥3)共27味;药物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主;药性以温、平、微温为主,三类中药累计频数123次;药味以甘、辛为主,甘味药物使用次数最多,达106次;归经中归肺、肾、脾、心经中药者多;聚类分析中将27味高频中药聚为5类;关联规则分析中共得出39个有效关联规则。结论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喘证用药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基本治法为补益脾肺肾以扶正气、祛痰利湿以攻邪气。  相似文献   

6.
目的: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中药配方颗粒使用情况,分析中药间的相互关系,探索配方颗粒剂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安庆市中医院和亳州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服用中药配方颗粒治疗的COPD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核心药物处方及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配方颗粒的使用情况及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1718个中药处方,经统计共使用配方颗粒281味,药物使用总频数18218次,常用药物分类为:药味以甘、苦、辛居多,药性以温性较多,其次为寒、平,归经多归肺、脾、心、胃经.关联分析得到二项关联规则16项,涉及药物16味;三项关联规则69项,涉及药物共17味.复杂网络图显示浙贝母、麦冬、茯苓、桔梗、桑白皮、紫菀、姜半夏、党参等26味核心药物.聚类分析挖掘出4个聚类方.结论:中药配方颗粒治疗COPD重视清肺止咳、燥湿祛痰、降气平喘,久病肺脾肾亏虚,当重视补益肺脾肾等脏腑.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探讨中药治疗骨癌痛(BCP)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中药治疗BCP的临床研究或经验探析。将所用处方中的药物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药物、性味归经的频数分析,SPSS聚类分析,Clementine关联规则分析,探索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研究97项,中药处方98首,中药158味。药物类别频数分析显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使用最多;药物频数分析中熟地黄、补骨脂、甘草、骨碎补等应用最多;性味频数分析结果显示,温性药、平性药、甘味、苦味及辛味药使用较多;归经以肝、肾及脾3经最多;聚类分析得到药对9对,3味药药组2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以牛膝,杜仲等置信度最高。结论:中药治疗BCP遵循局部活血化瘀、补虚;整体从水液代谢出发,以温性药等和化痰饮;治疗采用性平和温润药物,注重固护正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含有熟地黄成分的中成药处方用药特点及其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人工检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有中成药组方,建立熟地黄处方信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软件对其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共收录处方152首,涉及药物284种,累计频率达2105次。分析发现熟地黄、当归、茯苓、白芍、川芎使用频次最高,临床上主要用于妇女经、带、杂病类的治疗。药物类别主要为补虚药,药物性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为多,药物归经集中在肝、肾、脾,剂型以丸、片、胶囊常见。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发现关联强度较高的组合有19个,其中具体针对治疗妇女经、带、杂病类的成药组方有23个,系统聚类分析显示该类药物可分为两大类。结论 归纳含有熟地黄中药成分的中成药处方配伍特色及其规律,为临床治疗妇女经、带、杂病类规范用药提供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杨忠  赵欣  邓萌 《光明中医》2023,(12):2259-2263
目的 探讨国医大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用药经验。方法 搜集120名国医大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医案,建立数据库,提取方药信息,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77首方剂,涉及中药207种,总频次为1241次,高频次药物为甘草、白术、半夏、白花蛇舌草、黄芪等,用药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为脾、肝、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白术-甘草”“甘草-黄芪”等多种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8组聚类组合和2组聚类方。结论 国医大师治疗胃肠道肿瘤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消食和胃、化痰散瘀为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10.
挖掘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以阿尔茨海默病或含老年性痴呆为主题,收集、整理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纳入标准的113首方剂中,单药石菖蒲最为常见,药物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中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中以五脏为主,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有6组,因子分析中提取8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归为6大类。结果表明,现代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整体原则为补虚开窍、活血祛痰。  相似文献   

11.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钟广玲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 考。【方法】收集近5年钟广玲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病例的门诊处方,对纳入的处方中药的用药频数、性味归经进 行统计,并对其高频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4首,使用中药达168味。用药频次居前 10位的药物依次为牛膝、川芎、地龙、炙甘草、秦艽、当归、熟地黄、桃仁、香附、红花。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平药为 主,药味以苦、辛为主,主要归肝、肾、脾经。药物功效归类主要为补虚药、祛湿通络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得到10组药对,聚类分析得到6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钟广玲教授采用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补虚扶正为 主,从肝、肾、脾入手,滋养肝肾,调理脾胃;注重活血化瘀,同时辨证配伍祛湿通络、清热等祛邪之药,寓攻于补,攻 补兼施。  相似文献   

12.
李梦  马宏博  李昕  李梅 《新中医》2023,55(19):22-2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济阴纲目》治疗月经病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济阴纲目》治疗月经病的方剂,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技术挖掘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共得到方剂176首,涉及药物184味,总累计频次1 166次。治疗常用中药有当归、白芍、川芎、甘草、熟地黄、香附等;药性偏温,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多入肝、脾、心经。治疗药物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为主;药物三品分类以上品药与中品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白芍-川芎、白芍-当归、川芎-白芍、川芎-当归、川芎-当归-熟地黄等23对核心组合;聚类分析得到养血调经、活血化瘀、温经止血及升阳益胃、健脾益气等4首新处方。结论:《济阴纲目》治疗妇人月经病用药偏温,以甘、辛、苦味为主,注重肝、脾、心三脏对月经的作用,临证多以养血调经、升阳益胃、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温经止血为治疗原则,善用补法,同时不忘驱邪,攻补兼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用药规律及特色,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些新思路,同时也为临床用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①采用Excel表格对艾滋病相关性腹泻处方数据中的中药、药味类别、性味、归经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②采用数据挖掘软件IBM 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③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对频次最高的30种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出436个病例,处方436首,共有中药279味,所有中药使用频次共计5527次,其中白术、甘草、茯苓、党参、山药使用次数最多,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最为常见,药味以甘、辛为主,药性以温/微温、平居多,药物归经以脾经最多,其次是心经、肺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5种关联强度高的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5类。结论 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主,且多与药味甘、辛,药性温/微温、平,归脾经的药物进行搭配使用,其中茯苓-白术为最常用的药对,以新组方规律来看,更侧重于消积化滞、补气益血、滋阴生津。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遣方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口服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及相关中成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中2003年1月至2020年1月发表的口服中药汤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相关文献,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中药处方信息输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借助SPSS Statistic 25.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4个处方、174味中药。将使用频次18的中药视为高频药,共有20味,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赤芍、当归、败酱草、延胡索、甘草。高频药属类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为主;归经以肝、脾、心为主,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共得到5个聚类组合、8个因子组合和23条关联规则,综合挖掘出3组核心药物组合。结论:慢性盆腔炎的治则以清热解毒利湿、补气化瘀消癥为主,疏肝理气、缓急止痛为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用药规律。方法 将中医药治疗ROU的处方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纳入192首处方,共237味中药,高频药物前5位为甘草、生地黄、黄连、茯苓、白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多为肺、脾、胃经,药物功效以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药对组合多为甘草与黄连、生地黄、白术、茯苓、黄芩。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方,复杂网络分析得出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黄芩、生地黄、麦冬、党参、半夏、干姜为治疗ROU的核心处方。结论 ROU的中医治疗以清热燥湿、解毒凉血为主,兼以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古中医文献治疗脑卒中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方书类文献《中华医典》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SPSS Modeler、SPSS Statistics软件对纳入处方进行中药频次、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在纳入的557首方剂中,单药防风最为常用,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中辛、甘味为主,归经中肝经、心经居多,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发散风寒药、息风止痉药。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强链药对216对,关联规则54种,系统聚类分析归为8大类。结论:古文献治疗脑卒中的处方以祛风通络药物为主,补虚、清热、豁痰等药物也因不同证型相互配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将整理好的中医药治疗绒毛膜下血肿的文献,采用数据挖掘分析并总结该病的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方法: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WANFANGDATA)、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建库至2021年12月30日发表的运用中医药治疗绒毛膜下血肿的文献,将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IBM SPSS Modeler 18统计临床用药频数频率、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药处方76首,涉及中药117味,药性以平、微温为主,药味以甘居多,归经以肝、脾、肾经最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止血药为主;其中使用频次≥20的中药有15味,其中菟丝子的使用频次最高;菟丝子20g的剂量使用频次最高;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获关联度较高的药物组合23对;聚类分析获药物分类6种。结论: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绒毛膜下血肿以补虚药、止血药为主,常与药性平、微温,药味苦、甘,归脾、肝、肾经的药物配伍使用,对中医临床治疗绒毛膜下血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总结李德新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及诊疗思路。方法 搜集整理李德新教授治疗泄泻的处方病历,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295个处方,129味中药。高频药物为炙甘草、白术、茯苓、党参、黄芪、柴胡、山药、肉豆蔻、诃子、葛根等;药物种类以健脾益气药、燥湿利水药为主;药性多平、温,药味多为甘、辛、苦味,归经主要以脾、肺、胃经为主;处方中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白术—党参、茯苓—党参等;聚类分析得到5组药物;复杂网络分析得到19种核心药物。结论李德新教授治疗泄泻主要以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兼顾升提为主,具有“补脾重在健脾,治泄善用升提”的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郑玉玲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整理郑玉玲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门诊病例,建立肝癌病案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及药物关联规则、因子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病案148例、479诊次,涉及233味中药(累计频次8599次),统计分析得到柴胡、鸡内金、甘草等30个高频中药,所有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分类统计分析: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肝、胃经为主,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消食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对高频中药进行相关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得到7个核心药组,因子分析提取出8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3类药物组方。结论 郑玉玲中医治疗肝癌以补虚扶正为主,从肝、脾、胃入手,疏肝健脾,消食和胃;注重活血散结,同时辨证配伍理气、化痰、祛湿、解毒等祛邪之药,寓攻于补,攻补兼施,以达到人体与肿瘤“和谐”共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研究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胃脘痛的学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学术论著、期刊论文、报纸文章中熊老治疗胃脘痛的方剂,分析其辨治特点,并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用药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其核心组合,形成新处方以研究其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72首,涉及中药100味,多为理气药、补虚药,总用药频次875次。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多入脾、胃经,肺、肝经次之。药物频次、组合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多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八味药的两味至五味配伍为主。结论:熊老治疗胃脘痛辨证首重分虚实,治疗注重行气止痛,处方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为核心,通过不同配伍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