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中药青黛的质量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探究其原因,本文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典籍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青黛的古今记载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发现青黛传统加工方法需要“浸泡发酵-搅拌打靛-淘花阴干”的过程,而现在使用的青黛多由“粗靛”分离纯化而来,青黛的现代制作工艺与传统加工方法有所背离。此外,本文还对青黛的质量标准制定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认为现有标准对青黛的性状描述已偏离青黛的传统形态特征,应进一步调研和澄清。因此,本研究将为青黛的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督检验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出青黛炮制过程中显著影响靛玉红生成的因素,优化最佳水平组合,确定生成靛玉红的最佳工艺。方法:以鲜叶产靛玉红的质量分数(mg·g-1)为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出显著影响因素及最佳水平组合。结果:青黛的浸泡、打靛工艺确定为浸泡前不除蜡、浸泡液pH7、溶剂用量-鲜叶质量(mL∶g)15、浸泡不避光、浸泡48h、温度60℃、通气时间180min、加氨水调节打靛前pH至10.5。结论:系统考察了青黛炮制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对产生的有效成分靛玉红的影响,使工业化生产控制靛玉红的生成变为现实,为进一步研究青黛炮制原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青黛炮制过程中靛蓝定向生成的工艺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筛选出青黛炮制过程中显著影响靛蓝生成的因素,优化最佳水平组合,确定生成靛蓝的最佳工艺。方法应用HPLC法测定粗靛中靛蓝;并以鲜叶产靛蓝的量(即靛蓝的转移率)为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出显著影响因素及最佳水平组合。结果青黛的浸泡、打靛工艺确定为浸泡前不除蜡,浸泡液pH 3.5,溶剂用量与鲜叶质量比例为13,避光、浸泡24 h,温度25℃,通气时间30 min,加氨水调节打靛前pH值至9。结论系统地优化了青黛浸泡、打靛环节的工艺,阐明了青黛炮制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对有效成分靛蓝的影响,为炮制原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蓝”类植物中的前体物质转化为“靛”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古籍和国外近代文献,介绍了"蓝"类植物的炮制品青黛从染料产业过渡到医药产业的过程;明确了生成靛的前体物质分别为靛红烷A、靛红烷B、靛红烷C和吲哚苷;阐明了前体物质转化为靛的机制;总结了多种测定前体物质含量的方法;为我国青黛炮制原理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为制靛工艺进入现代工业范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马蓝叶的浸泡发酵是青黛炮制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在于促进靛蓝、靛玉红前体物质的合成、内源性酶以及其他有效成分的溶出,但忽略了微生物在发酵过程的作用。该研究基于16S扩增子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青黛浸泡发酵与石灰打靛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发酵液中的靛蓝、靛玉红、靛红、色胺酮、吲哚苷等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研究微生物与主要成分变化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发酵的进行,微生物多样性逐渐下降,尤其是打靛后微生物多样性降至最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是发酵过程主要的优势群落,且随着发酵的进行,微生物结构不断变化,变形菌门随着发酵时间增加,相对丰度逐渐降低,打靛后降至最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升高,拟杆菌门先下降后升高。青黛中有效物质的含量也表现出了不同的规律,随着发酵的进行吲哚苷含量逐渐下降,靛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靛玉红、靛红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色胺酮含量逐渐升高,这可能与微生物在不同成分的合成过程所扮演的作用有关。该研究初步阐明了微生物在浸泡发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青黛炮制工艺过程的控制与高质量青黛饮片的制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青黛作为一种有效的清热药在中医药领域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中有机物质量分数约10%,主要包括靛蓝、靛玉红。但其解热物质成分与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该研究以直肠温度变化为指标研究了青黛对2,4-二硝基苯酚发热大鼠的解热成分与解热作用。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下丘脑中PGE2、c AMP的含量,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并结合UPLC-QTOF-MS对发热大鼠的血浆样本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研究,探索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对青黛及其有效成分的解热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与发热模型大鼠相比,经青黛、有机物、靛蓝、靛玉红治疗后大鼠直肠温度的上升趋势在0.5 h后得到抑制(P0.05),其中青黛、有机物解热效果最好。ELISA检测表明,有机物、靛蓝均能抑制PGE2、c AMP(P0.01)的表达。青黛、有机物能抑制TNF-α(P0.05)的上升,从青黛组、有机物组、靛蓝组、靛玉红组的血浆样本中共鉴定出21种内源性代谢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鲜卑花属植物叶炮制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含量。方法将鲜卑花属植物叶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后用,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7.476%。结论炮制后鲜卑花属植物叶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及药用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8.
青黛主要由10%的有机物和90%的无机物组成,润湿性差,疏水性强,靛蓝、靛玉红等有效成分在水中几乎不溶,口服后如何起效亟待揭示。为此,该文提出“青黛在胃液强酸环境中无机物溶解,在肠液胆汁环境中有机物增溶”的体内起效假说并进行了验证。首先,采用溶出仪模拟青黛在不同消化液中的变化过程,比较低剂量与正常量胆汁对无机物溶解和有机物释放的影响。观察不同消化液中青黛的表面形态与元素变化,研究发现胆汁是促进青黛中有机物和无机物溶出的关键。进一步采用2,4-二硝基苯酚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研究青黛对正常大鼠和胆管结扎大鼠的解热作用,发现青黛对正常大鼠的解热作用优于胆管结扎大鼠。上述结果表明,青黛口服后,碳酸钙载体在酸性胃液中转变为微溶状态,少量有机物释放出来,当青黛进入与胆汁混合的肠液时,载体大量溶解,靛蓝、靛玉红等有机物大量溶出,从而吸收入血并发挥疗效。该研究对青黛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胆汁分泌不足的患者(如胆管切除),口服青黛可能疗效不佳,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辛夷的炮制历史,分析其传统炮制方法与所含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性,以期为辛夷的现代加工、炮制和质量标准制定以及深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主编的《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1973年)为主线,对其历代炮制方法进行整理研究,结合现代研究,分析其炮制方法与所含挥发油的相关性。结果辛夷炮制以去毛、去心等净选加工方法为主,焙干后药用。结论辛夷属辛温之品,其化学成分多含挥发油,历代中医药古籍表明,炮制加工时多净制除去杂质,尽量不加热处理以保存挥发性成分,但炮制工艺、原理、质量标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HPLC法同时测定青黛中有效成分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对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青黛含量测定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方法 用适量DMF超声30 min提取青黛药材中的靛蓝和靛玉红。液相条件如下:色谱柱:Kroma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速1 mL/min;流动相:乙腈:水(70:30);柱温:30℃;检测波长:290 nm。此法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条件下可大大缩短分析时间。结果 靛蓝和靛玉红进样量在29.90 ng~298.90 ng和6.71 ng~67.06 ng间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n=6)。靛蓝平均加样回收率:101.05%(RSD=1.81%);靛玉红平均加样回收率:99.78 %(RSD=2.52%)。结论 本法合理、便捷;能同时测定青黛中靛蓝和靛玉红含量,符合现行药典简便、快速、准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青黛泡沫浮选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青黛泡沫浮选机理,为青黛泡沫浮选工业化提供应用基础理论支持.方法:对粗靛泡沫浮选中的关键问题:粗靛浮选前后粒子粒度分布的改变、粗靛中存在的起泡物质的表面活性、泡沫对靛粒子和非靛粒子(CaCO3)的吸附性差异、靛粒子对不同表面活性剂吸附能力差异等进行研究.结果:靛粒子易被泡沫吸附,非靛粒子(CaCO3)则不被吸附.粗靛体系中存在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较好起泡性的物质.在碱性条件下,靛粒子能与强酸性表面活性剂的泡沫产生吸附作用.结论:应用粗靛体系自身表面活性物质,在碱性条件下,采用泡沫浮选法能有效的对粗靛进行精制.  相似文献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黛中靛玉红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青黛中靛玉红的含量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spherisorb C18(4.6 mm×200 mm)为色谱柱,甲醇-0.1 mol/L乙酸铵(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 nm,流速为1 ml/min,柱温35℃。结果青黛中靛玉红的含量在5.98~59.8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5)。平均回收率99.87%,RSD1.31%。结论该方法测定简便快速、可靠,可作为青黛中靛玉红含量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青黛为爵床科马兰属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Bremek.,或十字花科大青叶属植物菘蓝Isatis tinctoria L.,草大青I.indigotica Fort.,或蓼科蓼属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num Lour.,或豆科木蓝属植物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等的茎叶,经加工制得的粉末状物。抗肿瘤常用马蓝提取之青黛。化学成分:含靛蓝、靛玉红等,二者为同分异构体。我国学者首次从青黛中分得靛玉红并最先发现它是抗肿瘤的有效成分,现已人工合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蝉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综述中国蝉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进展。方法查阅近10年国内外有关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蝉花是一种传统的药用真菌,与名贵中药冬虫夏草的无性型同属,调节免疫功能和脂类代谢,提升机体的营养状况,有抗疲劳抗应激、解热镇痛和滋补强壮等作用。结论蝉花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药用资源菌,应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5.
青黛中提取靛玉红等有效成分最佳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景文  袁雪海 《中成药》1999,21(11):556-558
目的:研究从青黛中提取靛玉红最佳工艺。方法:青黛首先用18%盐酸处理,乙酸乙酯提取,再经95%乙醇转溶,最后用0.1%NaOH沉淀取得。结果:靛玉红含量提高240倍。结果:本法可用于含靛玉红的滴丸生产。  相似文献   

16.
解希田 《光明中医》2001,16(1):12-13
1 汤剂原料的研究汤剂入药原料经历了咀、煮散、饮片的沿革。为简化汤剂的制备,节约药材,不少学者在历代煮散应用的基础上,研究改变饮片的厚度大小。如药材加工炮制后,粉碎成一定大小的粗粒入药煎汤。分别采用饮片煎汤和粗颗粒煎汤,对比其主要成分含量,药液比重和煎出物量,结果表明药材粒度在2~4mm时,其煎出物重量比饮片提高13~17倍,可节省处方用药量的1/2~1/3。根据历代煮散应用的经验及实验研究结果,将传统中药饮片的片型规格改变成粗粒规格,根据药材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不同质地分别加工炮制、粉碎成适宜的粒度。经干燥、…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运用现代技术提升黄精根茎炮制工艺,该文对黄精炮制方法进行了古法考证及文献研究。经考证,黄精始载于《名医别录》,炮制方法始载于《抱朴子内篇》,古代用药黄精基原植物以轮叶系的滇黄精、黄精、粗毛黄精、轮叶黄精和对叶系的棒丝黄精为主,互叶系的多花黄精和长梗黄精为辅;多花黄精作为药用黄精使用史见于宋朝,民国开始作为药用黄精主流基原物种。古代多花黄精炮制方法有"九蒸九曝"、黑豆炮制法、蔓菁子炮制法等,以"九蒸九曝"为主;现代多花黄精炮制方法有干燥法、蜜润蒸透法、酒润炖透法、蒸透法,均1次炮制而成。现代科学研究中,可能由于用于炮制试验的多花黄精原生境、根茎龄级及各龄级质量比例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研究结论"多花黄精炮制根茎多糖含量变化规律"大相径庭。因此,在确保根茎材料一致性的基础上,开展不同炮制方法和蒸晒次数与多花黄精根茎多糖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从炮制后的药效组分筛选评价多花黄精根茎最佳炮制方法,对生产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薄层扫描法,对中药口腔溃疡膜中所含黄柏,青黛的主要化学成分盐酸小檗碱,靛玉红进行测试对比分析。结果说明中药口腔溃疡膜的内在质量:由散剂制成膜剂后主要化学成分未产生显著变化。从而为中药口腔溃疡膜代替散剂的研究提供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青黛及其两种伪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 《中成药》2007,29(2):293-295
青黛为爵床科植物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Nees)O.K tze,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A 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dicaFort等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1]。别名靛花、青蛤粉、淀花,主产于河北、福建、广东、江苏等省,质地以粉末细、质轻、蓝色、能  相似文献   

20.
王英  沙飞  陈月华  李铭源 《中草药》2014,45(16):2404-2411
天然产物靛玉红广泛存在于中药大青叶、青黛、板蓝根中,历史上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靛玉红是具代表性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抑制剂,对二者的抑制作用均是通过与ATP竞争性靶点结合。研究发现很多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会伴随CDKs和GSK-3的异常磷酸化,靛玉红结构上的特点使其对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双重药理活性。因此,靛玉红及其类似物对于同时治疗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药物开发表现出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