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胎儿电子监护(electronic fetal monitoring,EFM)或称胎心宫缩监护(cardiotocography,cTG)是目前孕妇分娩时监护胎儿的主要手段.EFM能够分辨出胎心瞬时的变化,并可连续动态监护,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较为灵敏的监测胎儿心脏活动的方法,胎儿窘迫的诊断率明显提高,自其问世以来将胎儿病死率从3‰降至0.5‰,胎心监护图形异常和围产儿结局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胎儿脐带绕颈与分娩方式的关系及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68例脐带绕颈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并与随机抽取同期的无脐带绕颈的产妇68例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比较2组的分娩方式.结果 2组产妇胎心监护情况比较,观察组变异减速(VD)的发生率比对照组VD明显要高(P<0.05),妇早期残速(ED)、晚期减速(LD)的发生率,2组顺产率、剖宫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与分娩结局无不利影响,根据脐带绕颈情况,可选择自然分娩或剖宫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胎儿电子监护(EFM)对无妊娠合并症早产产时连续监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5月分娩的32~36孕周无妊娠合并症的单纯胎膜早破和原因不明早产169例(研究组)进行产时全程胎儿电子监护,并与1999年1月~2000年5月分娩的未行EFM的32~36孕周的难免早产188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和胎儿窘迫因素手术产率。结果:使用EFM后研究组胎心异常检出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研究组胎儿酸中毒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胎儿宫内窘迫原因的手术产率和羊水粪染率无显著差异。在研究组,监护异常的70例产妇分娩低体重儿和小于孕龄儿的发生率较99例正常胎监结果组明显升高。结论:产时全程胎儿电子监护是一种对早产行之有效的分娩管理手段,它的使用有利于胎儿早期缺氧的及时发现和治疗,从而使早产新生儿窒息率和酸中毒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对第一产程的进展、母儿情况的临床研究。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长春市妇产医院阴道分娩的200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持续性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观察组)和无镇痛分娩产妇(对照组)第一产程活跃期进展、宫缩变化、应用缩宫素情况、胎儿宫内情况、转剖宫产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两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活跃期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产程缩宫素的应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电子胎心监护(EFM)出现Ⅱ类以上图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产程转剖宫分娩(活跃期停滞、胎心异常),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对照组宫口开大3.0 cm后1 h宫缩压力、宫缩间隔时间、宫缩持续时间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硬膜外麻醉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结论虽然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在产程进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但很好地解决了产程过程中出现的疼痛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在第一产程进展过程中,积极的管理产程,对阴道分娩成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脐带绕颈与分娩方式及其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裕  谢平  张莉  胡绍琼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8):2370-2371
目的:探讨脐带绕颈与分娩方式的关系及其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程度。方法:对2000~2003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脐带绕颈465例进行分析。结果:脐带绕颈发生率为17.60%,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B超诊断脐带绕颈的符合率为72.71%;胎儿电子监护(EFM)出现可变减速(VD)提示脐带绕颈的诊断符合率为42.20%;阴道分娩的脐带绕颈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5,P<0.005)。结论:脐带绕颈对围生儿有不良影响,合并产前、产时出现VD者在分娩过程中其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可明显增加;加强产前、产时的胎儿监护,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可降低脐带绕颈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60年代中期以来,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产科临床,对胎儿心率的持续监测结合胎儿头皮血样分析来监测整个分娩过程,称为电子胎儿监测。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几乎每一个产房都装备了电子胎儿监测仪(EFM),被监测的孕妇比例上升达60~70%。本文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对 EFM 的灵敏度、特异度、与患病率有关的预测值及得益等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获得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电生理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该院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共计1600例,在产后6周登记产妇的一般情况,行盆底肌电检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时盆底肌Ⅰ类肌肌电值90%降低,Ⅱ类肌肌电值81.5%降低;分娩年龄对盆底肌电值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次、胎儿体质量、体质指数(BMI)对产后盆底肌肌电值影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6周时盆底肌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盆底肌的收缩力普遍降低,多产、胎儿体质量大、BMI异常均是产后盆底肌受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三组不同分娩体位对孕产妇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300例,随机分为仰卧位组、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每组100例。比较三组产妇妊娠结局(顺产率、剖宫产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产妇疼痛及焦虑感和胎儿心率,评价不同的分娩体位对孕产妇的影响。结果比较三组产妇的顺产率,发现俯卧位和侧卧位产妇顺产率均显著高于仰卧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三组产妇的疼痛及焦虑情况发现,侧卧位和俯卧位分娩可以降低产妇的疼痛感和焦虑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和产后2 h出血量发现,侧卧位和俯卧位分娩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稍高于仰卧位组产妇,侧卧位和俯卧位分娩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稍低于仰卧位组产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产妇胎儿胎心正常率发现,侧卧位分娩和俯卧位分娩胎儿胎心正常率显著高于仰卧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妇在第二产程分娩的过程中采取俯卧位和侧卧位分娩,可以提高孕产妇的顺产率,降低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和焦虑感,胎儿胎心的正常发生率也显著升高,达到改善孕产妇母儿结局的目的,是促进自然分娩的有效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次妊娠产妇盆底肌再次损伤的高危因素,为其早期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浙江萧山医院分娩生产的530例产妇进行研究,其中初产妇339例,经产妇191例,将经产妇作为观察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在产后50 d检查其盆底功能,分析二次妊娠产妇盆底肌再次损伤的高危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产后早期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28. 80%)明显高于对照组(15. 93%),且盆底肌力0级的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妊娠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与孕前体质指数BMI (P=0. 017)、分娩方式(P=0. 015)以及二次生产时间间隔(P=0. 006)相关,二次妊娠产妇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与分娩方式(P=0. 021)、孕周(P=0. 004)相关;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18. 5 kg/m~2(OR=1. 456,95%CI 1. 163~3. 862)和BMI≥28. 0 kg/m~2(OR=2. 036,95%CI 1. 184~6. 038)、二次生产时间间隔≤3年(OR=2. 147,95%CI 1. 240~3. 589)会明显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孕周≥40周(OR=2. 348,95%CI 1. 135~5. 567)会明显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阴道分娩会显著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二次妊娠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再次损伤率较高,且其损伤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加强二次妊娠产妇妊娠期和围生期的健康宣教,产后尽早开展和重视盆底检查及康复,以减少PFD发生。  相似文献   

10.
根据超声多普勒原理和胎儿心动电流变化制成的各种胎儿监护仪,用来观察胎心率(FHR)及宫缩描记图(CTG)。1958年Edward首次报道了胎心率电子监护技术,此后随着胎心率电子监护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趋完善、胎心监护(EFM)迅速被推广普及应用,对胎儿宫内环境储备能力的判断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在,EFM已成为产科临床常用的监护手段及产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胎心监护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6月足月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10例产妇分为剖宫产组(53例)和阴道分娩组(57例),均给予个体化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肉压力检测,评价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及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剖宫产者(P<0.05)。经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静息压、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强度、Ⅰ类持续时间及Ⅱ类收缩个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阴道分娩组的阴道静息压仍低于剖宫产组(P<0.01),其他检测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张力及盆底肌力低于剖宫产者;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均能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并给予康复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4月于产后6~8周筛查盆底肌力的39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结局、分娩体位、会阴损伤进行分组,探讨以上因素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并为盆底肌力异常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结果阴道分娩组的Ⅰ类、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会阴侧切及裂伤组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高于会阴完整组(P<0.05)。自由体位与传统体位的盆底肌力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助产、会阴侧切都会影响产妇的盆底肌力,分娩体位对盆底肌肌力无显著性影响,对盆底肌异常的产妇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及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娩镇痛对产程影响观察.方法?选取60例确诊无内科疾病足月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二组,每组30例.Ⅰ组:产妇宫口开张2~3cm左右开始分娩镇痛;Ⅱ组:为正常对照组未采用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所需时间、胎儿窘迫及疼痛分级.结果?研究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Ⅰ和Ⅱ级共17例,有效率为56.7%.对照组有效率为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发生3例胎儿窘迫.结论?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芬太尼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镇痛,能缩短分娩产程,给药容易,对产妇、胎儿影响小,是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胎心监护是监测胎儿在宫内情况的重要方法,但由于传统的胎心监护不能对胎儿连续监测,在子宫收缩时对胎心率的测听受到影响[1]。电子胎心监护仪可以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连续记录胎心率的变化,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本文回顾性分析足月分娩单胎的产妇临床资料,探讨活跃期和分娩前胎心监护图形特点及与新生儿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产妇产后6~8周盆底功能情况,探讨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1日~2011年2月28日在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就诊、产后6~8周、恶露干净的产妇,征得产妇同意后进行盆底功能检测,检测盆底肌力、POP-Q数值。结果:共检测产妇1 831例,盆底浅层Ⅰ类肌力均值为(3.39±1.98)、Ⅱ类肌力均值为(2.78±1.43)、深层Ⅰ类肌力均值为(3.50±1.64)、Ⅱ类肌力均值为(2.97±1.32);盆腔器官脱垂861例,发生率为47.02%,其中阴道前壁脱垂479例(26.16%)、阴道后壁脱垂413例(22.56%)、子宫脱垂101例(5.15%)。结论:妊娠、分娩对妇女的盆底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盆底肌力水平,容易导致盆腔器官脱垂。  相似文献   

16.
胎儿电子监护(electronic fetal monitoring,EFM)是目前广泛运用于产科临床的监护手段,能够连续观察并记录胎心率(fetal heart rate,FHR)的动态变化,也可以了解胎心率与胎动或者宫缩之间的关系,从而评判胎儿宫内状况。EFM由于其操作简便、无创、结果实时,目前广泛运用于临床,但其仍存在假阳性率高,增加临床不必要干预,导致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增加,EFM结果的判定存在人工判读的个体间及个体内误差等诸多弊病。本文旨在介绍各国有关EFM的指南,以期指导临床医师对胎监结果的判读及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状况以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已临产初产妇90例,随机分为三组,I组(n=30)不接受分娩镇痛,II组(n=30)接受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分娩镇痛,III组(n=30)接受罗哌卡因芬太尼分娩镇痛。分别观察产妇生命体征、产程变化、镇痛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和胎儿Apgar评分,记录各组分娩方式和分娩镇痛的满意度。结果II组和III组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产程时间、镇痛评分和剖宫产发生率均低于I组(P<0.05);II组产妇改良Bromage评分高于I组和III组(P<0.05);三组胎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III组产妇的分娩镇痛的满意度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适当剂量的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都可以安全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有利于减轻产妇的痛苦和降低剖宫产发生率;二者相比较,使用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糖尿病不同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4月在该院诊治,血糖控制正常的GDM产妇56例,其中剖宫产20例(组Ⅰ),阴道分娩26例(组Ⅱ),随机抽取同期无GDM,经阴道分娩产妇40例(组Ⅲ),观察分娩结局。结果:组Ⅰ与组Ⅱ比较,感染、产后出血,组Ⅰ比组Ⅱ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血糖,无统计学差异;组Ⅱ与组Ⅲ比较,羊水粪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症、新生儿低血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DM不是剖宫产指征,血糖控制正常时,阴道分娩是最佳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分娩方式分为A组(自然分娩组,50例)和B组(剖宫产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及6个月的盆底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力情况。结果 B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及6个月的盆底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力评估结果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影响差异较大,对自然分娩初产妇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应给予充分重视与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生物电刺激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本院2016年9月—2018年5月收治的20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分组,经阴道分娩并接受盆底康复训练(54例)、联合生物电刺激(50例)组,剖宫产盆底康复训练(50例)、联合生物电刺激(52例)。对比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联合生物刺激组高于盆底功能组,总肌电值、I与Ⅱ类肌纤维肌电值、II类肌纤维疲劳值各组均优于治疗前,且阴道分娩孕妇联合生物电刺激组最优(P0.05),而I类肌纤维疲劳值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③阴道静息压、收缩压阴道分娩孕妇组低于剖宫产(P0.05),且阴道分娩联合生物电刺激组最优(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程度高于剖宫产产妇,而盆底康复联合生物电刺激治疗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均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且均优于单独盆底康复,且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恢复情况优于剖宫产产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