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髂筋膜连续神经阻滞运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6.6~2017.6期间该院6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按不同镇痛方案平分为研究、常规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髂筋膜连续神经阻滞方案,常规组则进行麻醉诱导,并将两组术后6h、12h、24h、48h疼痛程度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与常规组在术后6h、12h、24h、48h疼痛评分上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t=-13.190、t=-16.526、t=-4.726、t=-11.487),P<0.05.结论: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实施超声引导髂筋膜连续神经阻滞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减轻术后应激反应,镇痛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具备临床意义与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本院90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静脉镇痛组(A组)、单次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组(B组)、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C组),观察记录三组患者摆放麻醉体位(T0)、术后6 h (T6)、12 h (T12)、24 h (T24)、48 h (T48)静息与运动状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评分,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三组患者术后静息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时C组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和B组(P0.05);T6、T12、T24时C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A和B组(P0.05);C组术后6 h股四头肌肌力评分低于A和B组(P0.05);术后C组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A组和B组(P0.05);头晕发生率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离床时间长于C组(P0.05)。结论经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能有效减轻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运动疼痛、对肌力影响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与全麻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6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麻醉方法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n=43)与常规全麻组(n=4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生命体征[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疼痛度[数字评价量表(NRS)],术后情况[自控静脉镇痛泵(PCI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时、假体植入时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患者MAP、HR均显著低于常规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 h时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患者NR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时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患者术后PCIA有效按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罗哌卡因加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泰州市姜堰中医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治疗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手术均使用全身麻醉作为背景麻醉.对照组使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患者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对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1—12月期间于菏泽市立医院行THA的老年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在常规全麻下实施THA手术治疗,研究组在全麻诱导前实施FICB麻醉。针对两组不同时间点[手术时(T1)、切皮时(T2)、扩髓时(T3)]的血流动力学[心率(HR)与平均动脉压(MAP)]指标、术后48、72 h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谵妄发生率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T2与T3时,研究组的HR与MAP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72 h时的VAS评分(3.20±0.30)分、(1.60±0.4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46±0.52)分、(3.32±0.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09、24.150,P<0.05)。研究组术后48、72 h时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对其体征和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9月—2023年6月莆田九十五医院100例行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n=50)采用单纯全麻,观察组(n=50)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切皮后5 min、扩髓腔时和手术结束时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观察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90.63±5.74)分高于对照组的(87.16±5.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6.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在超声引导下对急诊入院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急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0例,年龄60-80岁,ASAⅡ、Ⅲ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对照组给予帕瑞昔布钠静脉注射镇痛。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镇痛15min、1h、6h、24h时的静息和活动疼痛VA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24h时对镇痛效果满意度,同时观察两种镇痛方法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在15min、1h、6h、24h时的静息痛和活动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时疼痛差别尤为明显(P0.01)。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创伤早期应用超声引导下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成功率高,可明显减轻早期疼痛,避免创伤后不良反应,而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64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组32例),对照组采用喉罩置入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联合组采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各时刻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疼痛程度等。结果联合组的舒芬太尼追加剂量、总量,静脉镇痛自控用药总量分别为(5±5)μg、(15±5)μg、(66.2±3.8)μg,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10)μg、(50±10)μg、(92.2±5.8)μg,P﹤0.05;联合组t2~t4时刻的MA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2、t3时刻的HR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后2 h、24 h的VAS评分分别为(0.6±0.2)分、(2.1±0.7)分,对照组分别为(2.2±0.6)分、(4.2±1.1)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术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2.50%(4/32)、3.13%(1/3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方式,能够较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少术中、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并且不会增加麻醉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30例)和对照组(B组,30例),常规行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术毕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注入0.33%盐酸罗哌卡因1.5 mg/kg,B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所有患儿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比较两组术后2、4、8、12 hCHEOPS评分、Ramesay评分,记录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术后24、、8、12 h CHEOPS评分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77,P<0.05)。A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患儿或家长对镇痛的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Rame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P>0.05)。两组均未见TAP穿刺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的TAP阻滞定位准确,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能有效镇痛,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的需要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单侧腰麻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应用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80-99岁,ASA分级Ⅱ-Ⅲ级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分两组,单侧腰麻组(A组)和常规腰麻组(B组),均以0.375%重比重布比卡因2mL为麻醉药,分别评定麻醉效果,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平面术始、术毕双下肢的Bromage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均满意。A组低血压、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各时点健肢Bromage评分明显低于患肢(P〈0.05),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及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腰麻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麻醉效果好,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可行而效果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4月我科3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使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监测麻醉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麻醉前、麻醉药后1min、10min、30min时的收缩压/舒张压(SBP/DB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RR)、运动神经阻滞情况(Bromage氏评分,BMS)和术后疼痛(VAS评分),评价麻醉效果、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术后疼痛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结束手术,麻醉起效时间平均为(80±19)s,阻滞范围为T10~S5,麻醉后10min SBP/DBP有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后SpO2均>95%;BMS、VAS评分分别为(3.5±0.5)分、(15±6)分。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对循环波动相对较小,可安全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94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 相似文献
19.
《吉林医学》2015,(13)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多模式镇痛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镇痛技术,研究组给予多模式镇痛技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术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术后4 h、12 h及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2h、1个月及3个月Harris评分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应用多模式镇痛技术能有效控制患者疼痛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且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