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旋肩法处理肩难产的临床效果,以便为肩难产的处理提供新的方法。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间在该院进行阴道分娩的65例肩难产产妇,分为采用新旋肩法处理治疗组产妇32例和采用McRoberts处理的33例产妇,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生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旋肩法能显著减少肩难产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肩难产产妇不同体位分娩方式的分娩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2019年6月本院肩难产孕妇分娩资料,根据其娩体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半卧位屈大腿抱膝法)和观察组(手膝支持俯卧位法),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排除年龄、孕周、孕次等混杂因素影响,最终纳入46对肩难产孕妇,对比两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和产后2 h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临床肩难产产妇的助产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2例肩难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1例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助产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肩难产产妇实施助产护理,能够提高分娩的安全性,有效改善妊娠结局,降低产妇及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唐亦臻  曾秀珍 《智慧健康》2022,(31):139-142
目的 剖宫产术中广泛采用坐式分娩,但这种分娩方式对产妇体位限制过于局限,患者往往因长时间维持同一体位而影响分娩过程,本研究探讨自由体位分娩对产妇盆底肌功能、负性情绪及分娩结局的影响,以期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计算机分组法选取本院2021年5月-2022年4月产妇81例,均为单胎足月分娩,以此将其分为两组,乙组40例,采用坐式体位,甲组41例,采用自由体位,之后利用盆底肌肉康复仪观察两组盆底肌功能,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估负性情绪,并统计两组尿潴留、会阴水肿、会阴侧切、软产道损伤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结果 甲组阴道静息压力(VRP)(42.51±6.94)cmH2O、阴道收缩压(VSP)(31.82±8.14)cmH2O、盆底肌(PFM)力量(34.56±9.61)cmH2O及PFM耐力(245.16±31.49)cmH2O均高于乙组(39.12±7.15)cmH2O、(27.54±8.12)cmH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经阴道分娩后复查的产妇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两组均在产后6周开始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对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盆底肌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盆底功能[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VRP)和阴道收缩压(VSP)]、尿道功能[功能性尿道长度(FUL)和最大尿道关闭压(MUCP)]、性生活质量指标(FSFI评分),以及随访1年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病率。结果干预后,两组盆底肌力、VRP、VSP、FUL和MUCP水平及FSF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内,观察组PFD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应用于经阴道分娩产妇,可增强盆底肌肌力和阴道张力,改善盆底功能并提升性功能质量,预防PFD。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Gasbin法配合牵后臂处理肩难产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采用Gasbin法配合牵后臂助产的肩难产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采用常规手法助产的肩难产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会阴损伤、产后出血、新生儿娩肩时限、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产伤等母儿结局.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4分无统计学差异(χ2=2.07,均P>0.05),而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4~7分有统计学差异(χ2=6.24,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臂丛神经损伤、皮下血肿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71,P<0.05),且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32,P<0.05).观察组娩肩时限显著短于对照组(t=6.45,P<0.05).结论 在分娩过程中发生肩难产时采用Gasbin法配合牵后臂,可以安全、有效、快速的娩出胎肩,减少产妇会阴侧切率和撕裂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避免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产伤,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分娩方式分为A组(自然分娩组,50例)和B组(剖宫产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及6个月的盆底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力情况。结果 B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及6个月的盆底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力评估结果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影响差异较大,对自然分娩初产妇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应给予充分重视与干预。  相似文献   

10.
徐彩伟 《医疗装备》2022,(18):171-172
目的 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于南昌天使妇产医院自然分娩的300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名。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持续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盆底肌功能及性生活质量[采用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评估]。结果 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盆底肌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SF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可促进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改善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影响产妇盆底肌锻炼的因素及针对性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的因素,促进盆底功能康复。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287例产妇在产后第2天进行面对面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2.0软件进行汇总分析,再分组进行盆底肌锻炼指导。结果:产妇及家属(尤其丈夫)对盆底肌锻炼知识非常缺乏(93.16%、98.42%),同时表现出很高的自愿参与率(78.42%);实验组针对每位产妇实施一对一盆底肌锻炼指导,就产妇42天检查盆底肌张力PC肌力评分及盆底器官脱垂情况POP-Q分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现阶段的产妇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知识匮乏,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与盆底肌锻炼指导,可以明显促进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尿失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尿失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产后6周复查的女性355例,按投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训练组182例,一对一指导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173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6个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一般情况和妊娠期、产后6周、产后6个月的下尿路症状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 产后6个月随访,训练组10例未能坚持,4例失访;对照组6例失访.训练组及对照组产后6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11.3%(19/168)和21.0%(35/167),夜尿次数分别为(1.3±0.3)次和(2.2±0.4)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产后妇女盆底肌功能情况并分析造成妇女产后盆底肌损伤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妇女因生产造成盆底肌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和株洲市各1家医院产科进行6~8周产后复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及盆底肌力测定,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盆底肌力异常情况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异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 628名产妇进行调查,年龄22~38岁,平均(29.68±5.36)岁;孕次1~5次,平均孕次(2.43±1.16)次;产次1~5次,以1~2次为主,占72.4%。检出1 142例产后6~8周产妇为盆底肌力异常,异常率为70.2%。年龄30~38岁(OR=3.766)、产次≥3次(OR=2.633)、阴道分娩(OR=7.478)、孕期增重过多(OR=1.597 )及胎儿出生体重≥4 kg(OR=5.078)的产后妇女盆底肌力异常的风险较高。结论 湖南省产后妇女盆底肌力异常率较高,年龄、产次、分娩方式、孕期增重及胎儿体质量是造成产妇产后发生盆底肌损伤的重要原因,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产后妇女发生盆底肌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PFD)的效果。方法:产后42d诊断为产后PFD的患者337例,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分为治疗组(158例)与对照组(179例)。治疗组患者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及盆底肌肉锻练;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盆底肌肉锻练。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器官功能相关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后盆底综合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疗效明显,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然分娩产妇产后42 d盆底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市某医院产科自然分娩且产后42 d进行产后专病门诊体检的产妇,调查母婴基本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产后42 d盆底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对1 984名产妇进行研究,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8.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系统,对不同方式分娩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评价的差异。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分娩单胎、足月、头先露活产儿的2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将采取择期剖宫产分娩的100例初产妇,纳入观察组;而采取阴道分娩的100例初产妇,纳入对照组。对2组初产妇均按照《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标准进行管理,并采取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2组初产妇均在孕前排除生殖道畸形、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底功能障碍(PFD),孕期无严重内、外科并发症。于产后42 d左右,对2组初产妇SUI发生率,POP-Q评分系统中的9项指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分度,以及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等进行检测。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初产妇POP-Q评分系统中的9项指标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2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及Ⅰ~Ⅲ度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2组初产妇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构成比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结果①2组初产妇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主要产科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年龄、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值、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初产妇的POP-Q评分系统测定结果显示:gh(生殖道裂隙),长度分别为(2.8±0.4)cm与(3.0±0.6)cm,pb(会阴体)长度分别为(3.6±0.3)cm与(3.5±0.3)cm,tvl(阴道总长度)分别为(8.4±0.6)cm与(7.4±3.9)cm,Aa点(阴道前壁中线距离处女膜3 cm处)分别位于(-2.0±0.8)cm与(-1.3±0.8)cm处,Ba点(阴道前壁脱出距离处女膜最远处)分别位于(-2.1±0.8)cm与(-1.4±0.7)cm处,Bp点(阴道后壁脱出距离处女膜最远处)分别位于(-2.9±0.4)cm与(-2.7±0.5)cm处,上述测定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4,P=0.006;t=2.537,P=0.019;t=-2.534,P=0.012;t=-6.187,P<0.001;t=-6.585,P<0.001;t=-3.123,P=0.002);而Ap点(阴道后壁中线距离处女膜3 cm处)、C点(阴道前穹窿或阴道残端距离处女膜处)、D点(阴道后穹窿距离处女膜处)的测定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初产妇Ⅰ~Ⅲ度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为21.0%(21/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8.0%(98/100);Ⅰ~Ⅲ度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为13.0%(13/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26/100);2组Ⅰ~Ⅲ度阴道前壁、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46,P<0.001;χ2=5.383,P=0.016)。2组Ⅰ~Ⅲ度子宫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及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择期剖宫产分娩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和子宫脱垂分度比较无差异。但是,POP-Q评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阴道分娩可能成为产后PF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盆底肌锻炼(PFMT)对中老年女性绝经相关症状(MS)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因出现MS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年期门诊,或盆底中心就诊的165例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按照生殖衰老分期系统(STRAW+10)分期结果,将其分为绝经前期组(n=45,为STRAW+10的-3b~-2阶段),绝经早期组(n=62,为STRAW+10的-1~+1b阶段),绝经晚期组(n=58,为STRAW+10的+1c~+2阶段)。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各组受试者进行PFMT干预12周,并采用绝经指数(KI)量表、绝经期等级评定量表(MRS)、绝经期泌尿生殖系统综合征(GSM)症状评分量表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UI SF)(以下简称为4个量表),对PFMT干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受试者PFMT干预前、后各量表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9)伦审(149)],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绝经前期组采取PFMT干预后,对受试者的4个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中的躯体感觉及泌尿生殖道评分、ICIQ-UI SF中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绝经早期组采取PFMT干预后,受试者的KI量表、GSM症状评分量表及ICIQ-UI SF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中的心理感觉评分,GSM症状评分量表中的阴道干燥及阴道刺痛评分,ICIQ-UI SF中的尿失禁频率及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RS中的泌尿生殖道症状评分[3分(0~3分)],则高于干预前[3分(0~3分)],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0、P=0.007)。③绝经晚期组采取PFMT干预后,对受试者的4个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中的躯体感觉、心理感觉及泌尿生殖道评分,GSM症状评分量表中的阴道干燥及性交困难评分,ICIQ-UI SF中的漏尿量及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绝经前期到绝经晚期,采取PFMT均可改善中老年女性M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盆底肌训练(PFMT)联合神经肌电刺激(NMES)治疗,对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PO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80)及对照组(n=70)。对观察组患者采用PFMT联合NMES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PFMT治疗。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12》,评价患者性生活质量;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QoL);采用神经肌电刺激治疗仪,评估患者盆底肌力;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采用腹部超声检查,评估患者POP程度。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2组PO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时的上述相关指标,进行组内或组间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经徐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50056),与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性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中经治疗后有性生活的POP患者治疗1年时PISQ-12评分为(24.5±8.0)分,显著高于其治疗前的(19.7±8.2)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经治疗后有性生活的POP患者治疗1年时的(20.6±7.1)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26、P=0.037,t=7.422、P=0.042)。②生活质量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理健康总评(PCS)、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心理健康总评(MCS)分值分别为(88.0±13.4)分、(91.9±22.6)分、(98.4±22.6)分、(88.1±9.5)分、(90.8±21.7)分、(92.1±19.6)分、(91.6±18.5)分、(92.1±21.6)分、(91.2±27.4)分、(91.9±14.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P患者的(71.6±8.5)分、(76.9±9.5)分、(73.8±12.1)分、(69.4±8.6)分、(79.1±10.3)分、(76.8±10.4)分、(75.5±11.7)分、(78.6±9.5)分、(75.2±11.6)分、(80.1±7.3)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8.805、9.537、8.643、10.335、8.036、8.605、9.060、8.254、8.814、8.541,均为P<0.001)。③盆底肌力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盆底肌力为Ⅲ级+Ⅳ级+Ⅴ级所占比例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3%,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2,P=0.011)。④焦虑及抑郁情况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HAMA、HAMD评分分别为(7.4±2.1)分、(8.1±3.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3±2.3)分、(10.1±3.1)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70、P=0.041,t=5.352、P=0.039)。⑤POP程度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膀胱颈及宫颈外口距基线的距离分别为(0.71±0.62) cm、(1.5±0.8) cm,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的(0.14±0.74) cm、(1.1±0.6) cm;肛提肌裂孔面积为(18.2±2.8) cm2,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2.5±4.9) cm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5、P=0.039,t=3.073、P=0.046,t=3.770、P=0.043)。 结论采用PFMT联合NMES治疗,可使POP患者性生活质量改善、生活质量及盆底肌力提高,POP严重程度下降,而且焦虑、抑郁情绪缓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如Kegel训练和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效果,评估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作用。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6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足月经阴道分娩,并于产后第42天返回医院接受盆底肌功能评估的60例盆底肌肌力下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研究组受试者采用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至产后第18周,再改为Kegel训练至产后1年。对对照组受试者采用Kegel训练至产后1年。2组受试者在产后第6、10、18周及1年时,盆底Ⅰ、Ⅱ类肌纤维不同级别肌力发生率比较,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以其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为因变量,治疗措施、时间、治疗措施与时间交互效应为自变量,进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LMIXED)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并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4016),并与所有受试者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受试者年龄、孕次、人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治疗前盆底Ⅰ、Ⅱ类纤维的肌力分级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控制治疗措施因素后,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变化,均具有显著时间趋势,即随着训练时间延长,产后盆底肌功能不断恢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204、116.344,P<0.001);控制时间因素后,研究组治疗措施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2.239,P<0.001),但是2组治疗措施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治疗措施、时间、治疗措施与时间交互效应,均为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影响因素,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t=-3.220、6.280、4.340,P=0.002、<0.001、<0.001;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t=-3.080、5.350、3.510,P=0.003、<0.001、<0.001)。 结论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和Kegel训练,均可显著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而且随着训练时间延长,肌力不断恢复。与Kegel训练相比,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可以更快、更有效、更持久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并且疗效优于Kegel训练。  相似文献   

20.
杨云  刘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0):3104-3106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女性产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9例初产妇为观察对象,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74例,产后早期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照组85例,产后进行产科常规健康指导,两组患者产后6周及12周进行随访,评价盆底肌张力评分及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结果:两组6周时两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周时观察组较6周时比较,尿失禁发生率降低,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增加(P<0.01);12周时对照组较6周时比较,两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12周时观察组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PUI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鼓励孕妇在产后早期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尿失禁的比率,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